查看原文
其他

你想知道的OMA, Mecanoo, KAAN的工作体验

2017-03-19 TUD建筑学社 UniDesignLab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添加主页微信 UDLservice01 加入UDL交流群




编者语


继上篇的Group A, KCAP, UN Studio后, 本次我们将为大家带来从城市角度思考问题的KAAN — 林颖豪学长, 从公众出发,实事求是的Mecanoo — 吴启晶学姐, 以及在一次次城市实践中实验自己疯狂设想的OMA — 张凌霄学长的工作体验。为大家呈现他们在这些荷兰事务所的工作经历, 带领大家了解事务所背后的故事,更全面的理解荷兰设计,也希望能为大家的职业规划提供参考。




KAAN Architecten



KAAN Architecten前身为Claus en Kaan建筑事务所,由Kees Kaan和Felix Claus于1987年创办。由于事务所扩展,两者在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分立子办公室,最后于2014年分别独立。目前卡恩建筑由三位合伙人负责,分别是Kees Kaan、Vincent Panhuysen和Dikkie Scipio,有大约60位员工。



Kees KAAN于同济大学讲座

图片来源: http://news.tongji-caup.org/news.php?id=4485


T (TUD建筑学社):你所在公司的特色?


林颖豪:KAAN的项目尺度跨度很大,城市规划和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和产品设计都有所涉猎。各个尺度间并没有严格的分界——KAAN认为国家、城市、建筑、产品是一个延续的设计整体。荷兰为低地之国,部分国土在水平面以下,为了摆脱水患之害,荷兰人在经过数个世纪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后,通过排水从海和湖中制造出圩田。因此,荷兰没有真正的原生态,几乎每一寸国土都被设计过,设计意味着生存。不仅建筑是人造的,其所在的地块是也人造的,地块四周的运河更是人造的。在这样的语境下,国家、城市、建筑是一个无缝衔接的人造体。自然地,在每一次实践中,KAAN总是从城市乃至国家层面开始考虑一项设计案,思索如何让城市变得更好。



阿姆斯特丹Ljburg住宅区,几乎整个岛屿都是人造

图片来源: http://vd-k.eu/haveneiland-ijburg-amsterdam/


KAAN的项目类型比较多样,主要包括殡仪、住宅、办公、教学、商店、博物、实验室、图书馆等类型,医院建筑也有涉猎。值得一提的是,最近KAAN完成了一批改造项目,如:鹿特丹伊拉斯谟医学院学习中心、鹿特丹COS店、北布拉班省市政厅、阿姆斯特丹女王总店一期等等。



KAAN最近赢得的阿姆斯特丹法院,我参与了主要设计过程,并于不久将来将之实施

图片来源:http://kaanarchitecten.com/work/new-amsterdam-courthouse/


T:公司的工作模式有什么特别之处?


林颖豪:我从2012年开始在这里工作,陆续参与了十余个项目。KAAN的结构比较扁平,除了三位合伙人外,大家都是建筑师。每位建筑师都能随时与合伙人交流。不同项目根据每个人的经验、能力的不同来安排职能。简单的人事保证了融洽的工作氛围和工作潜能的最大化,而不同项目间职能的变化也让员工学习到建筑设计流程的方方面面。



项目PLANTA在2014年威尼斯双年展展出,我有幸参与了主要设计过程

图片来源: http://www.cityvisionweb.com/mag/planta-a-building-and-a-project-exhibition/



T :在公司工作两年里什么让你感触最深?


林颖豪:一套体面的西服,应该合身的同时能应付大多日常场合,优秀的建筑也如此。经过数年在KAAN的工作,我逐渐理解其对一种日常化的理想建筑的不倦追求。建筑既应该为此时的使用者量身定做,也应满足未来其使用周期中的不同需求。因此KAAN的作品是适宜的、中立的、克制的,不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在选材上也尽量选用日常的标准化构件,通过对这些构件的优化组合,KAAN的作品焕发出一种含蓄的诗意。缺少了这一层理解,任何试图将KAAN作品标签为“极简”都是肤浅的。


Mecanoo



Mecanoo Architecten于1984年在荷兰Delft成立,现今公司规模约150人,为荷兰五大建筑团体之一,拥有来自于25个不同国家的员工并在世界范围内建设项目。公司员工配备较为细致完整:建筑师,室内设计师,修复专家,景观设计师,城市规划师,工程师,以保证项目从设计到建造的高质量。 



Mecanoo工作室内部


T :你所在公司的特色?


吴启晶: 对于Mecanoo的设计立场,我的理解是:从公众的角度切入,根据基地的实际状况,从城市肌理到内装细节来探讨使用者的生活模式。并不刻意追求固定的建筑形式,语汇,或者公司可识别性。它的作品实事求是,节省成本,又包含无限的创意。


以下引用Francine的两段采访:

     “建筑不是自由艺术。建筑师常常需要与业主沟通,为公众为使用者设计建筑,并且需要以跨界联合的方式实现它。所以我们与顾问密切地沟通并且仔细地观察了解社会需要什么以及未来社会将需要什么。”

“有时候人们问:为什么Mecanoo没有一个固定的形式。我们并没有一种一成不变的形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态度,因为固定的形式会将我束缚。我们通过同样的态度去做设计,所以我们的设计充满冒险与惊喜。”


公司擅长项目有:公共建筑(博物馆,图书馆,剧院等),校园建筑,住宅,酒店休闲等。



Library of Birmingham, Birmingham, United Kingdom

图片来源: http://www.mecanoo.nl/Projects/project/57/Library-of-Birmingham?t=0



Bruce C. Bolling Municipal Building, Boston, USA

图片来源: http://www.mecanoo.nl/Projects/project/67/Bruce-C-Bolling-Municipal-Building?t=0



HOME Arts Centre, Manchester, United Kingdom

图片来源: http://www.mecanoo.nl/Projects/project/66/HOME-Arts-Centre?t=0



Longhua Art Museum and Library, Shenzhen, China

图片来源: http://www.mecanoo.nl/Projects/project/158/Longhua-Art-Museum-and-Library?t=1


T:公司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氛围如何?


吴启晶:Mecanoo不刻意加班,正常工作每天8-9个小时(赶图和工作狂除外)。公司气氛轻松自然,设计态度认真开放,加上有一大批工作经验丰富、专业素养很高的老员工指导,这里非常适合年轻设计师的成长。每个刚进公司的人都会经历全方位的发展:模型,设计,绘图,软件等,统统都会被指派到。在前辈的经验基础上学习提升,每一件看似平凡或无聊的事情都会变得非常挑战而特别有趣,每天的进步与成长都是惊人的。


T:公司的工作模式有什么特别之处?


吴启晶:在Mecanoo的八个月,我参与过大大小小8个左右的项目,小到室内大到大型公共建筑,设计阶段也各不相同。所有项目都会按照预算配备设计周期和人数,保质保量,不乱加班。我们曾经一组六个人一周赢了一个竞赛,尽管时间紧迫,却依旧认真的从城市基地分析开始按部就班的做。另一个让我感触很深的就是这里平等直接的工作模式。实习生参与设计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设计做得好就说好,不好就说我不喜欢然后再一起探讨。这也是一个少有指责,积极向上的公司。新手上路难免出错,但从来没有听到过一句指责抱怨,回复基本都是“没关系,但不要二错。”


我想这就是Mecanoo的风格与态度:用一种开放包容的环境培养每一个设计师,使整个团队能在最好的状态去挖掘每一个人,每一个设计最大的潜能。


OMA



OMA创办于1975年,规模约为230名员工,总部位于鹿特丹,专门承接建筑设计、市区规划和文化分析等工作,并以采纳Arup结构方案和雇用专门的机械工程师闻名,另有研究分公司称为AMO。


T :你所在公司的特色?


张凌霄: 在进入之前,从书本上看到的OMA好似一座充满梦幻和想象的空中楼阁,各种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当走近之后,发现它更似一座巨大的机器,日夜轰鸣,不知疲倦。

 

OMA的建筑常被定义为“奇奇怪怪”,OMA的办公室常被描述为“血汗工厂”。这的确是不争的事实。最初创建事务所的几个人自称为自我矛盾的偏执狂。他们用尖锐的眼光观察着城市,同时将每一个可能的项目作为一次次投机,饥渴地实践着自己疯狂的设想。随着事务所的日渐成熟,这种“反叛”基因越发强大,使得新加入这里的建筑师被迅速重新编码,成为系统运转的一部分,开始了不分黑白、无休无止的疯狂实验。



工作室内部环境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T:公司的工作模式有什么特别之处?


张凌霄:如果用一个词描述OMA建筑师的工作态度,则是“不遗余力”。每个项目都是在众人的努力下,经历无数次的创造和打磨而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在不断地生产新的想法,这些想法再被不断推翻;每个环节都在尝试新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又被更多可能性代替。这听起来近乎是一种“绝望”的状态。但是,能够与这里所云集的各路才华横溢的设计师们一起进行实验和创作,也是一段“奢侈”的经历。而每一个看似被浪费掉的“灵感”,其实都构成了这集体的“光辉”。



工作室内部环境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OMA的设计风格与其工作方法密不可分。从概念生成,到方案推敲,再到细节研究,每个项目组都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生产出各式各样不计其数的模型。这里的建筑师也经常带着自己做的工作模型去沟通和汇报,而大大小小的决定几乎都是直接在模型上敲定。OMA的建筑师也常自嘲为“foam cutter”。



模型室内部环境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T:公司的工作氛围如何?


张凌霄:鹿特丹办公室有几个地方非常关键:模型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里安装了各种大型机器设备,还有每个项目组的模型高手在里面不分昼夜地工作着。这里几乎是创作密度最大的区域。曾经有一位建筑师说“一个连模型都做不好的建筑师如何说服业主相信自己能做好一栋建筑”。



模型室内部环境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展示桌,每个项目组都有一个独立的桌子,上面陈列着工作成果,有模型,有文本,还有各种材料样品。无论对内还是对外,这里都是展示和交流的窗口。有时候“老头”经过这里,可能瞥一眼就做了一个颠覆性的决定。



展示桌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餐厅,每天在这里,我们闻着一样的味道,吃着一样的午餐,度过每天短暂的一小时社交时间。也是在这里,我们相互吐槽,相互结盟。记得有一次我们在餐厅里闲聊,抱怨自己好像是被囚禁在公司里。然而,公司的大门其实一直敞开着,每天都有许多人自愿加入这里。而我们这些已经在里面的人,则是好似一群自我囚禁的建筑囚徒。



工作室内部环境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本文作者︱林颖豪,吴启晶,张凌霄

编辑︱王梦然 张振坤



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建筑留学毕业如何开自己的工作室?

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 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工作体验

CallisonRTKL Shanghai工作经历实录

什么是United Network?UNStudio Asian工作经历实录

似曾相识的Schmidt Hammer & Lassen?SHL Architects工作经历实录

再见理想——某大院年轻建筑师成长报告

丹麦的事务所不是只有BIG,3XN和SHL

荷兰的事务所不是只有OMA,MVRDV和UNStudio

瑞士的事务所不是只有Herzorg & De Meuron,Christian Kerez和Mario Bott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