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想知道的UNStudio, KCAP, GroupA的工作体验

2017-03-20 TUD建筑学社 UniDesignLab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添加主页微信 UDLservice01 加入UDL交流群




编者语


近年来荷兰事务所在国际舞台上的活跃表现吸引了越来越多小伙伴的关注,相信其独特的设计方式和工作环境也引起了大家的好奇。这些事务所背后的故事,不仅能让我们更全面的理解荷兰设计,也能给大家的职业规划提供参考,尤其是有意向在荷兰实习或工作的小伙伴。


这次学社有幸邀请到多位已经毕业的学姐学长,并将用上、中、下三篇文章为大家呈现他们在不同荷兰事务所的工作经历。今天首先给大家带来的是荷兰本土风格的Group A—时伯源学长,致力于城市更新、在欧洲影响颇深的KCAP—战胜杰学长,以及风格前卫的国际化建筑事务所UN Studio--梁广锴学长





Group A




Group A位于荷兰鹿特丹,公司规模不大共35人,3个partner。建成项目主要在荷兰,类型很广,从火车站到住宅到室内都有所涉及,设计风格偏向“荷兰本土化”。



Group A 公司员工合照(最最最右方为被采访者)

图片由作者提供


T (TUD建筑学社):你所在公司的特色?


时伯源: “荷兰本土化”的设计风格是Group A最大的公司特色。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几何感建筑形态的追求,比如建筑体量的“挑” 、“切”、“扭”等等造型设计;



Villa Bussm(切)

图片来源:http://www.groupa.nl/



Akzonobel Center(扭) 

图片来源:http://www.groupa.nl/


其二是对手工技艺的痴迷,注重利用实体模型来推敲室内空间。尤其体现在公司会要求建筑师亲自完成空间元素的雕琢。例如最近我们的新办公室改造,贯穿整个办公空间的书架和咖啡吧都是老板压榨我们周末的时间一点点磨出来的。



事务所背景书架

图片来源:http://www.groupa.nl/


木制吧台,多边形灯罩

图片来源:http://www.groupa.nl/


T:公司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氛围如何?


时伯源:因为老板Folkert是木匠出身,并没有接受过建筑学训练,公司内部特别崇尚“作坊式”的工作环境——经常切磋讨论,对方案反复雕琢,小组作业后不定时地向老板汇报。工作氛围轻松愉悦,很少有加班的情况。


总之,Group A 就是一群普通的荷兰建筑师组成的一个普通的荷兰建筑事务所。我的这三位老板,他们不是老库(OMA),阿本(UN Studio),维尼(MVRDV)这种照亮星空的天选之子,他们只是在27岁时决定开启属于自己的事业,面对内心,潇洒走一回。


T:在公司工作两年里什么让你感触最深?


时伯源:感受最深的是体会到了这群普通荷兰人的真实质朴,他们作为平凡的建筑师,如何以设计的方式去看待身边的事务,如何以职业态度去对待生活,如何实现了一个个最终能让自己睡得安稳的建筑。


T:当初选择Group A的原因和对未来的打算?


时伯源:其实选择Group A的理由很复杂,但简单总结起来就是-----没有别的公司要我怎么办。说实话,不论是关于工作还是关于接受这次采访,我开始内心是有犹豫的。虽然在鹿特丹这么个国际化的城市待着,我却只在一个默默无闻的事务所工作。回国对我来说只是时间问题。至于会在Group A待多久,我只能说命运并不掌握在你我的手里,我能做的就是假装很享受的尝试盒子里的下一个巧克力。不管以后身处何方,我想我至少会时不时回忆起某次酒后某建筑事务所的某个老板对我说:


“When I was young, I thought I should change the world, so I chose architecture. Really, I think I could change the world….Ha ,it’s so damn good to be young, man. Please make it worthwhile. ”



KCAP




KCAP由Kees Christiaanse于1989年在荷兰成立,公司在大型公共建筑、城市设计及总体规划等方面拥有丰富经验,在欧洲范围内影响颇深。


T:你所在公司的特色?


战胜杰:公司虽在国内的知名度不高,但它在欧洲范围内却有着诸多影响大、质量高的规划和建筑项目,例如欧洲规模最大、位于汉堡Hafencity港口城的城市更新项目,以及鹿特丹的Wijnhaveneiland酒港岛改造。



鹿特丹酒港岛改造

图片来源:www.kcap.eu 



汉堡Hafencity港口城

图片来源:www.kcap.eu 


KCAP的名字源自于它的创始人Kees Christiaanse,即Kees Christiaanse Architects &Planners的缩写。作为公司的灵魂人物,Kees同时在苏黎世联邦理工(ETH)担任城市设计项目的负责人,这也使得KCAP有着较为扎实和领先的学术体系支撑。他编著的<The City as resource> ,<City as Loft> , <Open City>等书籍也成为了KCAP的设计哲学。



KeesChristiaanse部分书籍

图片由作者提供


T:公司的工作氛围如何?


战胜杰:总体来说,KCAP在荷兰几家大公司里算是相对轻松的,除了中国项目组外,需要加班的时间比较少,工作之余,公司也会组织一些活动,比如每月一次的DDD(dinner,debate&drinks),每次都会根据一个主题邀请业内的专家进行讨论,还有每年一次的夏日烧烤趴,和其他不定期的旅行等等。



图片来源:www.kcap.eu


T:公司的工作模式有什么特别之处?


战胜杰:鹿特丹公司的办公地点位于马斯河南侧的Piekstraat,是由一个旧工厂改造而来的狭长空间。一个比较搞笑的事是要学会使用滑板车来实现在这个狭长空间里的畅通穿行,每次新入职的同事总要跌跌撞撞的花上几天时间。对于新人,首先需要练习的应该就是KCAP的日常工作软件Vectorworks了。相对于其他BIM软件,Vectorworks在欧洲设计公司并没有那么普及,但公司大大小小的项目都会基于这个软件进行,也由此一定程度上形成了KCAP项目表现的特殊风格。


KCAP的工作模式多数为团队工作,较重视整个项目的逻辑和故事线梳理,表达上还是以清晰为主,即便是建筑项目或小尺度规划项目也会做大量工作模型。



KCAP鹿特丹公司室

图片由作者提供


T:在公司工作两年里什么让你感触最深?


战胜杰:KCAP工作的两年时间里我多数时间都在中国城市设计和规划项目上与公司里两个专门负责中国项目的设计师德国大哥Micheal和韩国姐姐Hyeri合作。 由于近年中国市场竞争的愈发激烈和公司对设计团队的控制在一些背景复杂的规划项目上外国公司很难以欧洲的节奏做到得心应手记得德国大哥一次引用John Van De Water那本著名的书对韩国姐姐意味深长的说:"You can't change China, China changes you." 相信这也是所有长期煎熬在中国项目上的欧洲设计师由衷的感叹吧



T:当初选择KCAP的原因和对未来的打算?


战胜杰:选KCAP是因为当时正好有这个机会,其次KCAP又是一家做城市项目很好的公司,对中国城市发展的问题有比较多的研究,可以提供给我不同的思考方式。


关于未来的打算,我没有很明确的答案,因为我比较倾向于在年轻的时候多做些尝试和体验,比如现在我和朋友作为副业一起在做一个摄影工作室,自己也会做一些其他方面的小设计项目。未来的话,可能继续做这些,也可能是其他的什么,关于地方,我还是倾向于在不同的地方生活一下,但最后可能还是会回中国。



UN Studio



UN Studio是于1988年成立与荷兰的一所国际化的建筑事务所,在城市化、基础设施、公共/私人及规模各异的众多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



图片由作者提供


T:你现在工作的公司的特色?


梁广锴:作为一个在欧洲规模比较大的设计公司,UN在商业化上走得比一些欧洲传统的明星设计事务所要成功很多。项目较多且类型尺度多样,大至飞机场、铁路系统;小至家具、门把手等,其中UN所擅长的公建/商建项目相对最多。


设计上,有些人会认为UN十分前卫,各种非线性和未来感造型。而实际上,UN还是很务实的,复杂的造型都会尽可能简化为各种single curve surface(简易曲面),设计逻辑十分严谨。一次和一位主管聊到这个话题,他说每年都收到很多来自AA等类型院校的申请,但是他们要的是会实在地做建筑的设计师而不是只做疯狂形态的艺术家。 此外,UN对设计技术、方法、工具的进步革新的重视也是一大特色,软件上虽然rhino是主流,但最近对Revit等BIM软件也愈发加强使用,甚至已经开始用VR技术作为成果汇报的手段之一。


Astana EXPO 2017

图片来源:http://www.unstudio.com/


Theatre On The Parade, Netherlands

图片来源:http://www.unstudio.com/



Design logic of Parade Theatre

图片来源:http://www.unstudio.com/


T:公司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氛围如何?


梁广锴:整个公司有两个大老板,Ben 与Caroline,一般只是项目阶段性汇报时才出现。每个项目都会由一个或几个相对固定的团队来全程负责。


在工作模式方面,UN比较注重团队精神,也很重视与外界专业机构的协作。讨论是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环,各种pin-up、讨论等会充斥整个项目周期。总体来说,项目组的工作气氛比较轻松,同事们也很接地气,很多时候会一边工作一边吐槽,一边喝咖啡一边观赏上司整蛊别人的情景。


此外,工作计划性很强,工作安排十分讲究效率和时间表,因此,加班是比较少的情况,很多时候在六、七点整栋楼就空了。当然,也有个别项目组加班相对严重。公司管理十分人性化,时间是相对自由。



图片由作者提供


T:在公司工作两年里什么让你感触最深?


梁广锴:人和交流。UN团队比较国际化,有来自二十多个国家的人才。近两年,感觉有很多来自GSD以及Upenn等美国院校的实习生,也因此认识了很多大牛同胞。交流是UN一个很重要的公司文化,公司内部有个knowledge platform,大家把很多研究性的结果放在上面共享,涉及的主题有sustainability,material,organization等等,会了解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在UN这两年,有幸地参与了很多不同类型的项目,学到的东西很多,不单在设计建筑,也在设计着怎么做设计。


T:当初选择UN的原因和对未来的打算?


梁广锴:选择UN主要是因为UN是一家很有节操的公司,在设计追求以及经营效益方面有比较好的平衡。此外UN对于先进建筑设计以及建筑技术方面的探索应用对我来说也是很有吸引力的。


以后我也准备继续做些与建筑相关的工作但希望以另外的方式来参与到建筑或者设计中去,让自己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让眼界更开阔




小编:

不同于国内高强度的工作环境,荷兰建筑事务所往往比较轻松,很少有加班的情况,一周只上四天班的工作合同在荷兰不在少数。坐拥无数建筑事务所的荷兰给求职者提供了更多样的选择,但想要在这里找到合适并满意的工作不仅仅要看个人能力,更多的还需要机缘巧合,毕竟趋于饱和状态的荷兰设计市场已经无法为求职者提供更多的空位了。




本文作者︱时伯源,战胜杰,梁广锴

编辑︱张振坤,李梦郁




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建筑留学毕业如何开自己的工作室?

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 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工作体验

CallisonRTKL Shanghai工作经历实录

什么是United Network?UNStudio Asian工作经历实录

似曾相识的Schmidt Hammer & Lassen?SHL Architects工作经历实录

再见理想——某大院年轻建筑师成长报告

丹麦的事务所不是只有BIG,3XN和SHL

荷兰的事务所不是只有OMA,MVRDV和UNStudio

瑞士的事务所不是只有Herzorg & De Meuron,Christian Kerez和Mario Bott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