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宇丨听周海宏、陆倍文谈朱晓玫之后谈朱晓玫
听周海宏先生和陆倍文先生谈朱晓玫之后,谈朱晓玫
这是一组音乐争论(今天推送三篇)的第二篇,我相信讨论者的真诚,更欣赏这种音乐争论的健康;对音乐有自己的看法无可厚非,何况是专业人士,本公众号无意重新挑起纷争,只是作为对朱晓玫女生的演奏的喜爱,愿意推动更多人关注她,关注她的录音、回国演奏引起的讨论,以求希望看到更丰富的内容,欢迎大家文末交流自己的观点。
之前周海宏老师发了一篇关于朱晓玫北京音乐厅演出的评论文章《淡定也可以作为卖点》。当时就有话想说,不过暑期上课太忙,一直没动手。今天看到一篇反驳周文的陆倍文先生的文章《你听到朱晓玫了吗?》,我虽然不同意周文的观点,但觉得陆文反驳的更不像样子,实在忍不住,随便说几句。话说在前面,纯为好玩儿。
先说我为什么没忍住。读陆文吧,感觉这位先生语文水平有问题,他根本分不清“理论”、“理性”、“完美主义”这几个词。他说周文“囿于理论眼界,缺乏说服力”,陆先生,您大约不知道,这事您可误会我们家“理论”了,因为理论就是用来说服人的。如果周先生的文章没有说服你,那是他个人的问题,不是理论的问题。你可以说他囿于个人眼界或能力缺乏说服力,怎么能说他囿于理论眼界,缺乏说服力呢?……“原文的理论态度在一开始就显现出来。”鹿先生,请告诉我,什么叫理论态度?难道还有一个实践态度?……“古尔德就是一个以理论态度来从事演奏的人”。路先生,古尔德不是搞音乐学的,他晚年不上台只录音跟理论没半毛钱关系,只是因为他的完美主义情结而已……“理论”再次表示被误解,理论根本不是一种态度,搞理论的也可以很草率,搞演奏的也可以是处女座……完了完了,陆先生、鹿先生、路先生傻傻分不清楚。
文章最搞笑的是结尾。“周海宏的评论可以代表一大批音乐界尤其是学院派的观点。他们使我想起一种人,他们只喜欢暗恋,暗恋时,把对方设想得无比美好,一旦真的开始恋爱了,和对方一接触,才发现完全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样,于是对爱情感到幻灭。他们所爱的永远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个爱人,而没有能力接受自我意识以外的另一个人。艺术与爱情一样,本质是我们跨越自我意识、到达别的个体。”我只想说,陆先生想象力真丰富啊。
下面说周文。关于音乐评论,我是这么看的,评论中纯感性体验的那一部分是没法反驳的。比如我喜欢朱晓玫的哥德堡,周海宏老师不喜欢,那我能怎么样呢?我总不能抱着周老师的腿哭着撒娇说“人家晓玫那么努力那么拼,你总么能这个样子”吧?
那么哪些是可以反驳的呢?很多,除了纯感性的那部分都可以。
首先,周海宏老师您搞错了,朱晓玫的奇迹首先不是商业运作的奇迹,更不是“成功地把淡定当做卖点……”。朱晓玫的第一张唱片是她东拼西凑了5万法郎自费出的,当时法国根本没人认识他,不可能有商家替她宣传。这张不起眼的唱片能在几年后突然冲上法国古典唱片排行榜首位并受世界瞩目,只能说是一个口耳相传造就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奇迹。没人能清楚解释这个过程,因为朱晓玫几乎是突然冒出来的——跟2005年的郭德纲和2012年的林书豪一样,没有人想到会有人这样冒出来。也没有人想到图雷克、古尔德之后还有一个人会通过哥德堡变奏曲冒出来。更没有人想到一个人一辈子几乎只弹一首曲子也能如此精彩地冒出来。正因为毫无预料,所以整个世界才特别惊喜,额外感动……至于朱晓玫中国音乐会的一票难求,我觉得这只是“墙外开花墙内香,墙内香了墙内抢”而已。总之,朱晓玫的奇迹不是商业运作的奇迹,是造物主的奇迹。
当然,你也可以说,是精子总会发光的。
其次,从逻辑上讲,一个人能弹一生的作品,是不可能如您所讲“随意”处理的(她一辈子弹哥德堡的故事太多了,各种评论、访谈、纪录片都说这事,我就不引了)。而从朱晓玫亲自写的节目单来看,她诠释这部作品煞费苦心,把它解读成自己一生中的32个片段,她既不可能处理“随意”,也不可能以此为卖点。所以,“随意”和“以淡定作卖点”的评价在这里明显不适用。
整篇文章我最无法理解的是这段话:“朱晓玫的技术驾驭力对演奏这部作品来说有些吃力!……她弹了这么多年这个作品,实际上还是分析不够透彻,凭自然朴素感觉太多,想设计,但是在演奏中基本上是顺着感觉走了。”周海宏老师是我见过第一个公开发表文章说朱驾驭这部作品吃力以及分析不够透彻的人(以前倒听过不少指责朱现场错音多的),我并不认同这一点,我当晚也没听出来这些。当然,我认不认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此有爆炸力的观点,周老师有必要说清楚,您从朱的哪种技术、哪个变奏听出她技术能力不够?您又从哪些部分听出她对乐曲的分析不够透彻?就您个人而言,《哥德堡变奏曲》演奏成怎样才算是分析透彻?这些是您这篇文章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我认为您必须讲清楚而没讲清楚的部分。
至于我怎么看朱晓玫的《哥德堡》,演出当天晚上我写过下面几句话,就是我的纯感受。
往期朱晓玫:1、朱晓玫首次回国巡演访谈丨什么是演奏最好的境界?为何练巴赫很容易取暖?丨“我的故事没什么好提的,我的故事不如我们这一代人的故事。” 2、朱晓梅谈巴赫与中国思想以及古尔德丨汉译朱晓玫纪录片丨“如果能弹成你那样,我愿在农场待十年”丨“受苦的人那样多,人人都是一本书。” 3、朱晓玫谈海顿丨之所以喜欢他,是因为“他把音乐写成一个源泉,让忧苦或为工作事业辛劳的人,得以从中汲取片刻的休息并重新振作起来。” 4、世界动荡之际,她却借钱录制《哥德堡变奏曲》丨朱晓玫说:“30段变奏好像是我人生的30个章节,我人生的各种经历都能在里面找到。” 5、盛原谈朱晓玫丨“谁弹巴赫,谁就是我的哥们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