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2012 年起设立的人才资助项目。作为“青年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杰青”(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之间的衔接项目,2019 年“优青”的资助力度为每项 120-130 万,资助人数从 2018 年的 400 人增加为 600 人。从入选人单位来看,今年获得优青资助的 600 名学者分别来自 196 家单位。清华大学及浙江大学并列第一,各入选 24 人。南京大学 21 人排在第二,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均入选 19 人,并列第三。
brainnews编辑部统计,在脑科学领域,共有15名学者获得优青资助。优青资助项目中脑科学领域的占比(15/600)要比“杰青”资助项目(14/300)的低一半。系统盘点| 2019"杰青"榜单中的脑科学家们,人数比去年翻一倍!
按照榜单顺序编号
编号 | 榜单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批准金额(万元) |
1 | 141 | 基于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的人脑连接组方法学和临床应用 | 王金辉 | 华南师范大学 | 130 |
2 | 168 | 神经退行性疾病大动物模型治疗 | 闫森 | 暨南大学 | 130 |
3 | 169 | 光信息与非成像功能调控 | 任超然 | 暨南大学 | 130 |
4 | 220 | 神经精神药物药理 | 鲁明 | 南京医科大学 | 130 |
5 | 221 | 干细胞神经分化及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研究 | 刘妍 | 南京医科大学 | 130 |
6 | 261 |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理及其干预策略研究 | 陈小芬 | 厦门大学 | 120 |
7 | 296 | 应激与奖赏的神经环路 | 胡霁 | 上海科技大学 | 130 |
8 | 318 | 抑郁的神经生物学 | 曹聪 | 苏州大学 | 130 |
9 | 399 | 神经生物学 | 崔一卉 | 浙江大学 | 120 |
10 | 437 | 神经生理信号处理与分析 | 陈勋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120 |
11 | 500 | 本能行为的神经基础 | 许晓鸿 |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 120 |
12 | 505 | 神经精神疾病的环路发病机制 | 朱英杰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 120 |
13 | 506 | 分子神经生物学 | 周涛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 120 |
14 | 508 | 神经科学 | 彭勃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 120 |
15 | 598 | 癫痫发病机制研究 | 肖飞 | 重庆医科大学 | 130 |
获资助人员简介
1. 王金辉--基于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的人脑连接组方法学和临床应用
王金辉,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2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理学博士学位。现担任华南师范大学,脑科学与康复医学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多模态神经影像技术的复杂脑网络方法学和临床应用研究(重点关注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多发性硬化)。围绕人脑连接组学重大科学前沿课题,在活体人脑功能网络的模型构建、方法学评价和疾病模型验证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在本领域国际主流学术期刊Biological Psychiatry、Radiology、Human Brain Mapping等发表论文50余篇。荣获2014年度美国生物精神病学协会Ziskind-Somerfeld研究奖。担任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副主编、中国心理学会脑成像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国际人因工程学会议科学顾问委员会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比利时FWO基金评审人。担任Cerebral Cortex等20余个国际期刊的审稿人。
http://ibrr.scnu.edu.cn/a/20181113/142.html
闫森,博士,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青年珠江学者。于2011-2013获吉林大学—美国Emory大学联合培养,获博士学位。2014-2016年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加入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再生研究院,主要从事神经退行性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小鼠、猪、猴)、胚胎发育基因修饰、分子机制的研究。利用CRISPR/Cas9的方法进行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 和运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与团队成功地建立了世界首例基因敲入亨廷顿猪模型、ALS转基因猪模型、以及ASPM基因敲除猴、老年痴呆猴等模型。在Cell,PNAS,Human Molecular Genetics,J.neuroscience,Molecular Neurodegeneration,Plos genetics等权威期刊。其中建立的世界首例亨廷顿基因敲入猪模型的研究成果最新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上。https://ghmicr.jnu.edu.cn/07/b3/c9584a264115/page.htm
任超然, 男,博士,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副教授。201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获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2013年3月加入暨南大学。研究重点为采用神经环路示踪、电生理、活体钙成像、光/化学遗传学相结合的方法探索外界光信息对情绪及认知功能产生调控的神经环路机制。近五年来通讯/第一作者文章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europsychopharmacology、Translational Psychiatry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主持国自然面上、青年、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获批“广东省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等人才称号。https://ghmicr.jnu.edu.cn/12/5a/c9496a266842/page.psp
鲁明,博士、副教授,江苏省杰青获得者,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中国药理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全国生化与分子药理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江苏省神经科学学会理事、江苏省药理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精神药理学,尤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神经损伤与神经保护研究领域积累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并在气体分子硫化氢的神经保护以及代谢性炎症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研究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近5年已发表多篇较高水平的SCI论文。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十多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80。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应邀撰写多篇特约综述,担任Molecular Neurobiology, CNS Neuroscience & Therapeutics等杂志的审稿专家。以项目负责人身份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江苏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和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http://jcyxy.njmu.edu.cn/_t745/2017/0918/c2185a100120/page.psp 5. 刘妍--干细胞神经分化及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研究
刘妍,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干细胞与神经再生研究所副所长,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江苏省双创人才、双创人才团队、三三三人才工程、六大人才高峰和六大人才高峰团队。刘妍博士于2011获复旦大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博士学位,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从事5年的人多能干细胞定向分化与再生医学研究,师从干细胞再生科学家Su-Chun Zhang教授。研究着重于:1. 人多能干细胞的定向分化;2.针对神经疾病在模式动物中开展细胞替代治疗研究;3.应用病人iPSC开展出神经系统生缺陷发病机理的研究。研究成果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Nature Protocol, eLife, Stem Cell Reports和 Cell Reports等国际权威期刊。目前为江苏省神经科学学会青年副主委、江苏省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双人人才协会理事、江苏省发育生物学学会理事、中国细胞生物学会会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会员等,目前主持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自然面上项目、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等多项基金,作为研究骨干参与科技部重大研发专项一项。获美国专利1项。http://sklrm.njmu.edu.cn/ly/list.htm 6. 陈小芬--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理及其干预策略研究
陈小芬,神经科学研究所暨福建省神经退行性疾病及衰老研究重点实验室教授,先后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厦门市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2009年获得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研究所,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博士。2009-2012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进行博士后工作。主要研究内容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发病机制。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和髓细胞触发受体2(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 2 ,TREM2)是目前发现的、与AD发生风险最为相关的两个基因。刘妍博士的研究主要是拟结合生化、分子、遗传、细胞生物学、电生理以及动物行为学等手段,阐明apoE和TREM2影响AD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开发潜在的AD治疗药物。
https://neuro.xmu.edu.cn/2016/0923/c10686a205254/page.htm
胡霁,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任助理教授、研究员。2003年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年进入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2005年随导师实验室转至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008年获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2009年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Picower学习与记忆研究所(The Picower Institute for Learning and Memory at MIT )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14年入选“青年千人”计划。研究重点为发展和应用活体光学成像、神经调控、遗传学标记与神经环路示踪等多项环路功能研究的前沿技术,用以解析感知觉和情感的神经科学机制。胡霁博士带领的研究团队拥有国际领先且全面的光学成像仪器(双光子、梯度折射透镜、光纤光度测量)和技术手段,并结合单细胞测序等前沿的分子生物学手段,深入研究大脑产生感知觉以及重要行为的分子神经生物学机制。http://old.shanghaitech.edu.cn/faculty/slst/people/1030.html
曹聪,苏州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美国布朗大学,之后继续在布朗大学进行了博士后工作。曹聪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的身份发表在Science Signaling, Nano Letter, Plos Biology等国际权威期刊上。
崔一卉,浙江大学医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百人计划研究员。2013年在法国巴黎第六大学/法兰西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从事电生理,神经编码研究。精通in vitro及in vivo电生理及其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博士期间从事大麻素在快速学习中的神经编码机制研究;博士后期间从事抑郁症机制的研究。发表SCI论文十余篇。代表作发表在Nature,Nature neuroscience, Elife,Journal of Physiology等杂志上。https://person.zju.edu.cn/neuroscience
陈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副主任。2014年1月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员。2014年10月至2018年4月为合肥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博导。目前主要从事医学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移动健康监护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军委科技委创新培育课题等,在IEEE SPM、IEEE TBME、IEEE TIM等国际权威期刊及知名会议上发表论文70余篇,包括4篇ESI高被引论文和1篇“Top 5 Highly Cited Articles”,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1项(已授权6项)。IEEE Senior Member,担任国际权威期刊Signal Processing-Image Comm.、IEEE Access和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编委、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和Sensors客座编委。http://staff.ustc.edu.cn/~xunchen/
许晓鸿,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毕业后加入了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的研究生院。博士期间,她利用转基因小鼠模型研究了受体基因簇协同表达的原理。2006年博士毕业后加入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并开展了大脑及行为的性别二样性的研究。许晓鸿博士的主要研究兴趣是利用分子遗传学,立体的病毒注射液和行为分析等实验方法来研究本能行为的神经基础。感兴趣的研究课题: (1)剖析下丘脑区不同细胞群在控制本能行为的作用; (2)跟踪控制先天行为的神经回路;(3)研究本能行为的可塑性;(4)研究调控先天行为的神经机制。http://www.ion.ac.cn/chinese/laboratories/people.asp?id=86
朱英杰,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国家“青年千人”,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孔雀计划B类人才。2012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所获得博士学位,2013-201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2017年7月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任研究员。研究专注于学习记忆和药物成瘾的神经环路机制,特别是丘脑环路的功能解析。采用光遗传学、药物遗传学、病毒介导的神经示踪术、活体及脑片电生理、活体钙成像、分子生物学、动物行为学等多种神经科学前沿技术手段,解析学习记忆和药物成瘾相关神经环路。其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Science、Nature等顶级学术期刊上。http://yingjiezhu-lab.cn/cn/www.sohu.com/a/321270550_650136
周涛,博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隶属于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基因编辑脑疾病动物模型研究中心。2014年在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胡海岚实验室获博士学位,2015年起在上海科技大学黄行许实验室担任研究助理教授;2018年起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周涛博士专注于神经系统功能和疾病的分子基础,特别是RNA甲基化(m6A)对神经系统功能和疾病的调控机制研究,以及利用各种基因编辑工具构建灵长类疾病模型等。其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Nature、Science、Nature Neuro science等顶尖学术期刊上。http://www.gaoxiaojob.com/zhaopin/yanjiujigou/20181211/342677.html
彭勃,博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2019年下半年将加入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目前正在招聘实验室成员) 2008年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于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主要关注视网膜退行性病变中胶质-神经细胞的相互作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 Scientific Reports和CNS Neuroscience & Therapeutics等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任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编委,并在Expert Opinion on Drug Delivery等多家学术刊物担任审稿人。目前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http://www.siat.ac.cn/jgsz2016/jgdh2016/kybm2016/ygs2016/kydw_112345/
肖飞,男,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病学组委员。从事神经内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熟悉神经内科多种常见疾病脑血管病、癫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重症肌无力、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变性疾病及神经危重症等的诊治,对神经系统疑难病有独到见解。熟练掌握多种神经肌肉疾病诊治,能够独立开展肌肉活检结合多种特殊染色并进行肌病病理诊断,熟悉神经肌肉病基因检测,擅长各种神经肌肉疾病,共济失调,肌张力障碍,遗传代谢病及神经疑难病诊治。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通信作者身份发表在Lancet, JAMA Neurology, Neurology等国外著名医学期刊上。https://cqxiaofei.haodf.com/
小编能力有限,整理如有遗漏,请留言告知,谢谢
题图来源:http://ucl.ac.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