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界太极学术 | 谢有顺:当文学与疾病相遇

谢有顺 跨界经纬 2021-12-03

当文学与疾病相遇


谢有顺

中山大学中文系

谢有顺:《当文学与疾病相遇》,《文艺争鸣》,2013年第9期



五年前,自称是“资深病人”的李兰妮根据自身的经历写出了《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作为精神病历的文学范本,将生理、心理及与病症息息相关的个人成长史、家族史逐一剖析并呈现,试图还原一个抑郁病患者生理和精神上的双重病相。事实上,李兰妮所遭遇并承受的癌症、抑郁症只不过是一个隐喻,它承载着当今社会巨变下的丰富内涵。在更长的与抑郁症相抗争的时间里,李兰妮依然服用着各种药物,尝试着各种疗法,动物疗法只是其中之一,于是也就有了现在这本《我因思爱成病——狗医生周乐乐和病人李兰妮》



记得在写作《旷野无人》时,作者曾纠结于文字叙述表达的方式 。作为一个病人,想从生理和精神的层面来记录一种被很多人忽视、不了解,却又让很多人困扰的病症;作为一个作家,又不满足于病理学上的专业描述,文学性仍是其最基本的追求。不管怎样,当文学与疾病相遇,它对于生命和写作都是一次提升。这让我想起史铁生,在当代文坛,大概没有多少人像他一样将生命与写作结合得如此紧密,残缺的生命赋予写作以丰赡的思想,写作还芜杂的生命以澄明之境。那么,对李兰妮呢?在她的写作中自然难见哲学的形而上探讨,她也未曾给自己的写作做那种严肃宏大的命名,但这并不意味着写作意义上的虚无。李兰妮不回避一个病人日常生理上的疼痛,由此所带来的自杀、自虐等消极的情绪及行为,她正是要从这里挣扎出来,获得精神上的光与爱。


史铁生


病痛是日常存在的,李兰妮的思考和写作也从生活的细部开始。《我因思爱成病》以病人和小狗乐乐的相处生活为主线,以丰盈生动的细节叙述人与动物之间从偶遇到相识相伴到误会、敌意再到用爱来化解一切,彼此更加信赖温馨相处的过程,之中也穿插以小狗乐乐为引,改善并更好地维系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让乐乐安抚同为抑郁症患者的母亲,给她带来快乐;文中还辅之以李兰妮的自述旁白:对疾病治疗过程的记录、病痛困扰中的梦境和幻想,对自我的认知和反省,对年少经历的回顾,以期呈现更为详细的病理信息和丰富的个人精神史;还有模仿小狗乐乐的口吻,拟人化地呈现动物的心理,以动物的视角来感知社会和人类。三重视角最终回归 “爱” 的主题,既见人与动物之间可亲可感的情节场面,也可细微地感知小狗乐乐给病人李兰妮及家人的生活和心理所带来的触动及变化,而这也正好得以见证小狗乐乐在病人与病痛相抗争的过程中所充当的角色。



当初选择动物疗法,在一个抑郁症患者看来,更加看重的或许是动物的陪伴能够减轻寂寞、缓解压力。在小狗乐乐身上,李兰妮确曾感受到来自天性舒展的快乐,回到童年时代的纯真和天真,也在有意无意间瞥见那些童年的阴影与创伤一缺乏关爱与呵护、缺乏安全感及家的温暖,由此形成的一种极度自立自强的个性,不向外人诉苦,不轻易寻求精神援助,将自己困守在“孤岛”,也许那些暗藏的隐疾也就是这样累积的。动物疗法对李兰妮来说是补偿性的,也是代偿性的。一面是回到童年的纯真和柔软,重温缺失的快乐;一面是回归到最为简单的人与世界与他者的关系当中,重获存在的感受。她与小狗乐乐相识相伴的过程,恰恰也是确证内心需求的过程。究竟什么是基于人类存在的需要与感情呢?在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艾里希·弗洛姆看来,其中之一就是与他者关联:“与其他有生命之物结合在一起,与他们相关联,这是人的迫切需要,人的精神健全有赖于这种需要的满足。这种需要存在于人们所有亲密关系以及所有在最宽泛的意义上被称为爱的感情的后面。” ⑴ 也就是说,用爱来与他者相关联,以爱来维系与世界的关系:因有小狗乐乐相伴,李兰妮那些潜伏于内心的爱意牵挂有了寄托,她也在尝试着做一些改变,父母亲人、与那些同样养有宠物的主户们,尝试着离开自己的“孤岛”去与他人交流分享。


艾里希·弗洛姆


如果叙述只是止于此,那么我们在这本书里看到的只不过是一个抑郁症动物疗法看似成功的案例,隐藏于文本中的另一条线索是作者对精神深处之秘密的窥探。文学本就源于内心的坦诚和探寻的勇气,是对生命隐疾及命运的注目,它关注社会及个体生理层面上的病痛,更关注人类精神的肌理及血脉,李兰妮的书写源于自身的境遇就更是如此。作者把小狗乐乐与病人的日常细节呈现得越丰富细微,她对内心世界的探幽也就更加细致深入。小狗乐乐的存在,给了作者患抑郁症那段时间一个省察内心的机会,如同最初将被诊断为抑郁症当作一个笑语,不承认看似每天乐观的自己会患上抑郁症一样,要认识并坦承内心对爱的迟钝与不屑,不易察觉的冷漠和自私也确非易事。



当李兰妮发现正是内心深处对爱的疏忽和漠然抹杀了乐乐的快乐天性,让它变得精神不振,使得两者之间失去可亲近的信赖时,她不断反省自身:“我承认自己有病,但是我不敢追寻病根。不接受爱。不付出爱。不传递爱。”(2)“从小受教育,我学的是,要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我没有学过要爱家人,爱邻居,爱狗狗。我懂得向远方付出爱,不懂得在身边怎样爱”。(3)如果说此前在溯源自己的精神历史时,李兰妮感受到的是一个缺乏爱的生命成长空间,那些来向天性和内心的需要被政治历史、社会家庭的“蒙昧”屏蔽、忽略、扼杀,那么在小狗乐乐身上,她觉察到的正是自己身上同样欠缺的爱的能力。文末作者所感悟到的动物疗法就是爱的疗法,发现爱、接受爱、传递爱,这样的发现我想并不是一个人文主义者高尚的宣言,它关涉到在日常的生活,在与一切生命交往的细节里如何真正去接纳一个生命、去呵护一个生命的成长,给予他生命所需要的爱与快乐。



李兰妮触及到的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是对这一生命真谛的发现,却需要用年深日久的疾病和疼痛的代价来揭示时,这样的发现和感知不能不说是沉重的。

作为一种隐喻,李兰妮借疾病以省察社会历史的精神病症,因为“所有的病痛都是社会的病痛”(4)毕竟作为社会中人,身体是人对社会情状的直接承载体,身体的不良症状也正是社会危机的隐形呈现。在这本书里,作者转换视角,通过以小狗乐乐为中心的宠物狗群体来窥看社会生态的一隅,测量一个社会健全、健康的精神指数。当作者以极为轻松幽默的笔调来展现一个至情至性的动物世界——狗狗们的生活习性、性情喜好、生理反应及它们之间的嘻笑逗乐,对同伴们的追随思念。在这里,每一只狗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如“三好学生”酷丫、闷骚诗人毛毛、小土匪婆匪匪……隐忧甚至是恐惧也伴随而来。 



狗的世界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乐园,任由它们天性的舒展和发展,毕竟它隶属于这个以人为主导的社会。尽管围绕在宠物狗身边的既有像钟点工花姨、珍姨这样充满爱心、珍视每一个体生命的朴实之人,也有对待这一群体恶语相向、肆意伤害的人。狗狗们所处的社会生态并不容乐观,不论是乐乐所遭遇的无端索赔案、一些工作人员无礼的盘问,还是面对霸道同类的欺负伤害,那些暗处隐藏的毒手使得狗狗的权益无处申诉,这一点从狗的户口办理上就可清晰看出。 



社会把这群动物当作是一个负累、依附之物,而并非可以与人分享,有着与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和孤单寂寞的生命个体 。

爱,仍是如此稀缺的资源。倘若一个人有爱,尊重生命,无论是对他人还是对自己,这是不是可以作为一个社会健康与否的标准?一个健全、健康的社会若能顺应人的生命潜能,满足并实现生命本能和内心深处的需要,人的生命世界一定会更加灿烂。这一点,也应该适应于社会中所有的生命个体,包括一只狗或者一只猫。



回到书名“我因思爱成病”,该语出自圣经,但实属李兰妮的身心自况。在这里,“爱”不是空灵缥缈的事物,它是在病人李兰妮检索成长和生活病痛的经历后,发自内心的切近实有的吁求与呐喊,也是希望在与一切生命的交往中得以践行的理念;它指向个体的生命成长,也指向沉疴在身的社会时代的病症。李兰妮在书的开头引用了《圣经》的名言,“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爱是永不止息。” 这种爱的哲学指向生命的完整性,以及从这种完整性而来的生命的能力,它关乎生命以什么为准绳,以什么为内涵,以什么为盼望。现代人也谈爱,但那多半是残缺的爱,不是他们不愿意爱,而是他们没有能力爱。爱的匮乏是因为生命的无能;生命的无能又因为人的欲望、局限、叛逆和罪,使得人生命中的光亮日益暗淡,从而失去了肯定的力量。生命的拯救,首先是要恢复爱的信仰,无所爱也就无所信,无所信就无从肯定,生命就容易被黑暗和绝望所劫持。



在李兰妮的《我因思爱成病》一书里,讲述的也许只是个体的见证,是人与人、人与动物交流的一些片段,但我们能在阅读中感受到那个爱心苏醒的过程,也能由此分享爱的力量、爱的甜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李兰妮完成了文学与疾病相遇的生命书写,以及她对爱的独特礼赞。 

注释


(1)艾里希· 弗洛姆著:《健全的社会》,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23页。    

(2)(3)李兰妮著:《我因思爱成病》,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95页,第296页。    

(4)布莱特· 特纳著:《身体与社会》,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87页。 


图片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丁一


往期精彩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