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太极学术 | 谢镇泽:改革开放城市新移民文学书写研究
改革开放城市新移民文学书写研究
由谢镇泽、郭海军合著的《改革开放城市新移民文学书写研究》,是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图书之一。该书以审视改革开放40年来城市新移民文学书写的发展历程及现状为对象,在学术层面上由点及面地钩沉城市新移民从“他乡”到“我城”的精神蜕变过程,并对新时代城市新移民文学的发展态势及其前瞻进行了极具价值的探索。
《改革开放城市新移民文学书写研究》作者谢镇泽介绍,他与评论家郭海军历时三年、数易其稿,始终秉承客观科学的学术态度开展研究。他表示,该研究最大的收获,就是明晰了“新移民文学”终将流变为“新市民文学”的发展路径,并作出了“新市民文学”终将是新时代主流文学形态的学术研判。
图 书 简 介
学
者
评
价
人民出版社原副总编辑于青在致辞中谈到,人民出版社对《改革开放城市新移民文学书写研究》的出版工作高度重视,并将其列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40本书的重点图书,今年3月份启动以来就选调精兵强将,秉承为人民出好书的理念,全力以赴做好编辑、校对、设计等方面的工作,经过多轮编辑和校对,并与两位教授沟通,为保证书稿的高质量快速出版打下了基础。于青还介绍了《改革开放城市新移民文学书写研究》这本书的特点,她认为该书关注城市新移民群体的精神世界非常难得。在我国向城市化、工业化的转型中,广大走进城市的大学生、农民工对融入当地文化有着相当的渴望。在这个融入城市、转变身份、增强归属感的过程中,会产生欢心与痛苦、奋斗与挣扎、卑微与自尊,而文学却成了他们心目中的倾诉,成了他们的精神家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该书不仅是对文学书写的研究性著作,同时也体现了一个时代城市新青年的青春记忆、奋斗成长和精神世界,体现了他们从他乡到我城的精神蜕变历程。于青在发言中指出:“大量的青年从农村走向城市,他们在城市里学习、生活、打工、结婚生子,直到独立扎根下来成为城市中的新市民,对城市新移民的精神状况和文化诉求确实有人更多的予以关注、关心和关爱,两位教授所著的《改革开放城市新移民文学书写研究》这本书正是以责任心和爱心,关心到城市新移民这一庞大群体,通过接地气的学术研究,引起我们对城市新移民群体精神世界的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姚丹说:“在这个社会转型再分配过程当中,再分配的不仅是经济和资源,其实还有教育和资源,这个东西恰恰是我们今天观察咱们的底层或者移民文学的时候,我们要关注的点”。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徐文海指出了《改革开放城市新移民文学书写研究》一书,在“新移民文学”概念上的创新。“这本书是对新移民文学这个曾经是约定俗成的专属性的名词进行了新的解读,或者说增加了新的内涵,也是有关论题的第一本学术著作,从历史性和共识性两个方面,对新移民文学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深入的辨析,尤其是对新移民之新时代、新创作、新创作主体,新主题表达的研究,有新意,也有深意。”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忠建议大家应具有更宏大的眼光,不仅把“新移民”当成中国的社会现象,也要视为人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视野开阔了,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就会有新的变化”。
相关研讨会
12月6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城市新移民文学学术研讨会暨《改革开放城市新移民文学书写研究》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人民出版社主办,广东省文艺研究所、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广东南方软实力研究院等单位参与组织,来自国内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50余人出席会议。与会专家不仅对该书进行认真解读,还对“城市新移民”文学进行了进行深入探讨。
作者讲谈内容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窗口,大量新移民涌入广东。新移民群体怀揣梦想,在这块热土上启程砥砺。他们以高度的文学创作自觉,书写梦想、书写改革、书写人生,形成了许多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学现象如“打工文学”“底层写作”等,改写了广东当代文学的发展格局,奠定了广东文坛在当代中国文学版图上的重要地位。在这些新移民的文学书写中,改革开放的伟大国策,除了在推进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之外,还体现为传统乡土与现代城市之间由对抗渐趋融合的演进过程。他们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是对现代城市文化的逐渐认同和融入,另一方面其表现出的超越性的现代精神气质,也为广东本土文学和文化软实力增添了新质。在历时性和共时性上梳理广东新移民文学的创作轨迹,不仅能为今后广东文学创作提供借鉴,也可以对新移民文学和现代城市文化、广东本土文化之间的立体交互关系有新的理解和认识,是广东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方向。
40年以来,广东在政策、制度、从业措施、生活环境等方面,为新移民作家提供了生活与创作的便利条件。同时,“重实际而黜玄想”的广东市民精神,影响着新移民作家的创作视角;出版、报纸、期刊(包括民刊)等媒介的发达和开放,搭建起新移民文学的创作平台;繁盛的新媒体、自媒体等网络文学书写也成为其重要一翼。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是新移民文学发展和兴盛的主要外部推力。梳理和总结新移民文学在广东地域文化环境中的发展流变特性,会对全国的文学创作有所启示,也能彰显广东特有的文化软实力。
《中国艺术报》
谁都不能否定,改革开放以来,从全国各地移居到广东的移民作者的文学写作,已然成为当下广东文学的主流,并在全国形成相当的影响。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虽较丰富,但尚存不少遗憾。其一,研究具体作家、具体作品多,整体性的理论描述少,学界虽已围绕“打工文学”“底层写作”“新都市文学”“新市民小说”“城市文学”等命名展开了较为深入的学术探讨,但这些命名多对应广东新移民文学发展过程中阶段性特点的概括,难以涵盖整体。同时,命名的含义也多超出广东新移民文学的范围。其二,虽然强调了中国社会转型期与广东新移民文学的同步性联系,进而关注“乡”与“城”、“农民”与“市民”、“传统”与“现代”等的矛盾冲突,却一定程度上忽略广东特有的文化生态环境对新移民文学的影响与促进,也忽略了新移民作家与广东本土文化既冲突又融合进而提升的关系。其三,作为一个整体性创作群,广东新移民作家已经历时性地创造了享誉全国的不同阶段的文学成就,但其间发展流变的外在和内在因素还没有得到系统地梳理和辨析。甚至,直至当前,还没有整体研究广东新移民文学的专著。
“新移民文学”这一过去有所特指的学术概念及研究范畴,应因时代变迁、社会变革而赋予其新的意蕴。发端于广东并最终形成全国影响的“打工文学”,就应纳入“新移民文学”范畴进行考察与研究。这样的学术安排在当前学术界还鲜有探索。文化自觉使然,我与郭海军兄合作,以“广东新移民文学的发展与流变研究”为题,申报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并获得批准,于2014年底正式开始了这项重大课题的研究。
《羊城晚报》
历时近千个日夜的研究过程,艰辛自不待言。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取得的最大收获,就是明晰了“新移民文学”终将流变为“新市民文学”的发展路径,我们一致作出了“新市民文学”终将是新时代主流文学形态的创新性学术研判。尽管我与海军兄都属于“新移民”的范畴,都具有文学批评的学术兴趣,研究的难度却出乎我个人的预期。梳理广东新移民文学的发展与流变,毕竟是一个关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我们并无丰厚的学术积累,仅仅依靠现有资料及个人的学术把握。即便如此,我们毅然决然地知难而上,始终相信勤能补拙。我们在大量的文献资料、文本阅读中寻找研究所需的点滴信息,从而使研究的视野更加丰富更显清晰。到了研究的后期,我们始知“勤未必能补拙”,如此宏大的课题,并不能完全依靠文本阅读所能驾驭,毕竟,我们的理解具有片面性,我们的阅读具有主观性,我们的水平具有局限性。因而,虽经三年多的努力,这项研究仍然因为我们的学力所限,存在许多的缺憾。其中最大的不足,就在于我们限于时间、精力和水平,无法全局性地把握新移民文学创作者的文学活动,包括他们的著作、获奖、研讨会等等。这一缺憾,或许会催生我们的下一个成果:《广东新移民文学发展史》研究。
所幸的是,本项研究成果被人民出版社所青睐,列入改革开放40周年40本书进行重点策划,于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正式出版,并在北京举行了新书出版座谈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山大学等知名高校和中国社科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权威研究机构的50余名专家出席座谈会并发言,给予本书极高的评价,给予我和海军兄极大的激励,为我们进一步深化这项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进入新时代,我们将以更为开阔的文学史视野、更为勤勉的学术态度来审视广东新移民文学、新市民文学的发展脉搏,对其跟随新时代步伐流溢而出的新作品、新理念加以深入研究,以期更为全面地把握这一对当代中国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学形态。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肖小娟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