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界太极学术|林梓波:当代雕塑的跨界倾向

林梓波 跨界经纬 2021-12-03


当代雕塑的跨界倾向

林梓波

林梓波.当代雕塑的跨界倾向[J].文艺研究,2010(05):149-150.

当代雕塑的跨界倾向,指超越传统而狭隘的雕塑观念,走向更为宽泛、博大的综合式、开放式的雕塑概念。雕塑的跨界倾向具有多维、多元和开放性,它不仅包括传统雕塑概念中以雕刻为主的雕塑,还包括立体造型的其他艺术,比如陶瓷艺术、装置艺术、现成品艺术、大地艺术、观念艺术、行为艺术、多媒体艺术等。



雕塑跨界倾向这一概念的提出,和当代大众文化的兴起以及当代审美的泛化紧密相联。雕塑的跨界倾向,意味着在当代大众审美泛化的前提下,以一种宽泛、包容和多元的评判标准来审视雕塑不断变革和拓进的趋向。这表明当代雕塑已不是封闭、独立的艺术样式,它与相近的姊妹艺术彼此交融、相互影响,它们之间原有的界线已经变得不那么明显。这说明人们对雕塑概念的定位,必然是跨界的、整合性的。所以,必须把当代雕塑置放于泛文化、泛审美的大背景下,把相似的艺术门类加以融会、整合,以多元化的视点将雕塑与其他新的艺术样式相比较、印证,同时也在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艺术样式的对接与整合中发现新的雕塑创作途径。它是在泛文化、泛审美的趋向影响下产生的新雕塑观念。

在当代,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一种新型的大众文化开始崛起。大众文化是适应新的时代生活需要而产生的新型文化,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特定的精神内涵。

伴随着大众文化的崛起,美学也摆脱了神秘、高雅,开始走向泛化。这种泛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那些艺术的亚文化,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 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达达主义、历史先锋派及超现实主义运动。其二,是将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谋划。在艺术反文化运动的发展中,生活方式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这种既关注审美消费生活、又关注如何把生活融入艺术与反文化的审美愉悦之整体中的双重性,在一定程度上与一般意义上的大众消费、对新品味与新感觉的追求、对标新立异的生活方式的建构联系起来。其三,是充斥于当代社会日常生活的迅捷的符号与影像。影像将我们推向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真实与影像之间的差别消失了,日常生活以审美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也出现了仿真的世界。美学的泛化和俗化,导致了由审美向审丑、从美到非美的蜕变。美和艺术的选择比以往更自由、更广泛,美与科技、美与环境、美与商品、美与传媒、美与生活等在相互渗透。艺术的大众化、消费性愈加突出。这一方面导致艺术的生活化,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生活的艺术化。审美与生活的同一趋向导致美学从单一走向多维、由确定性走向非确定性。总之,美学走向了泛化。



在泛文化、泛美学的刺激和浸淫下,雕塑艺术也逐渐走向跨界与泛化。20世纪50年代以后,伴随着后现代雕塑的兴起,雕塑的跨界倾向也开始了它的行进历程。艺术由疏离工业与科技的倾向转变为对工业、科技、机械的利用与依赖,强调作者主观感受的个性化倾向被强调非个性的客观化以及对大众文化的亲近态度所代替,强调艺术材料的局限性被超越艺术与生活界限的努力所代替。极简雕塑、装配雕塑、超级写实主义雕塑等此起彼伏。

极简雕塑创作来源于“极简艺术”。“极简艺术” 是由理查德·渥尔哈姆于1965年首先提出来的。他用这个词描述那种为了达到其美学效果而极力减少艺术内容的当代艺术品。极简雕塑是从抽象、构成主义雕塑中派生出来的。极简雕塑对非表现性极其崇拜,许多作品都具有纪念碑式的巨大尺度与恢宏气势。

装配雕塑的历史可以上溯到立体主义者的拼贴、毕加索早期的静物装置、未来主义的构成等。装配艺术首先兴盛于绘画,然后波及到雕塑艺术。

超级写实主义的特征在一定意义上可概括为实物主义。超级写实主义雕塑在摹仿对象时,“准确”到了极致———就是把实物放到作品之中。超级写实主义雕塑创作一般离不开环境,它与环境并置一起才能显示出其极度逼真的真实性。




对雕塑跨界倾向贡献最大的是马赛尔·杜尚和约瑟夫·波依斯,因为这两位艺术家以他们独特的艺术理念和作品为西方雕塑跨界倾向开启了新的路径。杜尚对当代雕塑的贡献,体现在他实践“反艺术”观念,较早地开始“现成品艺术”、“光学装置”与“机械运动”试验。杜尚贯彻了波依斯“万物皆为艺术品”的观念,将普通的物品从人们习惯的环境中拿出来,以文字或视觉方式,或者两种方式相结合,将它置入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之中,经过艺术家的选择或改造就变成了“艺术品”。杜尚开创了现成品雕塑的先河,也拉开了“活动雕塑”的序幕,并深刻地影响了波普艺术、观念艺术和偶发艺术。

波依斯从创作主体上消解了“艺术家”与“非艺术家”的鸿沟,提出了“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创造能力,而创造能力是一项大众财富。因此,人类学意义上的艺术概念指的是普遍的创造性能力。艺术这一概念必须运用于一切人类活动,这就是波依斯的“扩展的艺术概念”。波依斯的

“社会雕塑”学说超越了杜尚的现成品雕塑概念。

由于杜尚和波依斯的大力倡导与实践,传统雕塑走出了狭隘的生存空间,它开始与陶瓷艺术、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大地艺术、观念艺术及行为艺术有机地融合、互渗,从而具备了更强的包容性和多元性,这是跨界雕塑在后现代文化情境中的必然走势。任何艺术门类或艺术流派的产生都和艺术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雕塑的跨界深刻地受到泛哲学、泛文化学、泛美学的影响,只有从泛文化和泛美学等思维观念上研究雕塑的跨界倾向,才能从根本上弄清它的审美本质。

跨界雕塑强调综合性的雕塑理念,它从观念、材料到制作都具有更明显的多元性,其创作者也从个体行为转变为群体甚至是集团行为。它在审美观念上尊重异质文化的审美差别,强调不同文化、美学的交流和互动。在创作形式上注重借鉴、吸纳不同的艺术样式,承认不同的选择,肯定不同的形式,在多元整合与互补中建立自己的艺术坐标。雕塑家与创作对象之间不再是对抗性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式关系,雕塑作品既是对象的人化,也是人的对象化,心与物、主与客均处于平等的律度之中。跨界雕塑家不再将雕塑看成个体的创作,而是作为实施泛文化行为的一个载体,它的任务就是为泛文化和大众文化服务。雕塑的跨界已不是纯粹的形式和自律性问题,判断一件雕塑作品的优劣更多的是文化观念和他律性问题,即雕塑的跨界必须与它周围的环境或情境相适应。雕塑的跨界消解了传统雕塑的规范与束缚,它不断地与陶瓷艺术、建筑艺术、装置艺术、大地艺术、环境艺术等互渗、嫁接、共融,在吸收其他艺术的过程中,拓展了自己的生存空间,是一种边缘与综合的环境艺术。雕塑在跨界之后,面向公共空间,带有极强的公共性。雕塑跨界的公共性,是指雕塑作为公共空间的存在形式。雕塑跨界的公共性消解了私密性和个人性,强调艺术的共享,和艺术的民主性、大众化密不可分。



雕塑跨界是泛哲学、泛美学指导下的一次雕塑试验,它着重研究雕塑与自然、环境、文化、美学的和谐关系。雕塑的跨界是文化学、美学及雕塑艺术的有机合璧与贯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美学研究体系。它以泛审美思维为理论支点,以跨界雕塑为研究对象,以泛文化、泛美学与雕塑跨界、环境设计的关系为研究内容,是一门以功利性美学客体为研究对象的新型美学,也是一门融合了艺术美学、技术美学、环境美学等诸种美学的多维美学综合体系。它不仅要研究雕塑的形式美,还要研究它的功能美、环境美。跨界雕塑侧重研究环境、姊妹艺术与雕塑本体之间的多维和谐关系,是一种综合性功能主义美学。

跨界雕塑包括场所雕塑与建筑雕塑、大地雕塑、城市公共雕塑等新型雕塑,它在内容和理念上以雕塑及其他相邻艺术、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的和谐为目标,其艺术形式是泛文化、泛审美内涵的一种符号隐喻和象征,它的作品往往置于一个特定的整体环境空间,其主旨是为了建构具有泛文化、泛审美的公共环境。雕塑的跨界不是一个本体论命题,而是一个开放、变化的公共性与社会性概念,它只有在环境空间里,并和其他艺术景观相互映衬、比对、互融、共生,才能具有美学意义。雕塑的跨界使雕塑走向一种具有综合性特点的新型艺术形式,它将具有独立表现力的雕塑与由诸种因素联合构成的公共空间相协调,合理地处理雕塑表现与整体环境的关系。

总之,跨界雕塑往往体现着强烈的文化观念。雕塑的跨界概念具有广博的包容性,它体现的是当前雕塑艺术的嫁接综合与多元共生。当代雕塑其实就是立体造型的艺术,实用艺术、陶瓷艺术、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多媒体艺术等,都是跨界雕塑的家族成员,这必然会拓展雕塑的生存空间与艺术境界。




图片来源于网络

总编:凌逾

责编:黄玉滢

推荐人:肖小娟



往期精彩:

跨界太极学术 | 凌逾:复兴传统的跨媒介创意

跨界太极学术 | 刘 巍:图像时代的文学功能

跨界太极学术 | 王金黄,丁萌:人文地理学的跨学科互动: “文化景观”与“文学景观”            跨界太极学术 | 陈亦水:数字媒体影像时代的未来书写一一中美科幻电影的赛博空间与赛博格身体的文化想象

 跨界太极学术 | 许文荣:文学跨界与场域调适——以神州与友联为个案分析


关于投稿:投稿邮箱kuajietaiji@163.com。

要求:提供作者个人简介100字左右,照片1-2张。

关于赞赏:三分之一作者稿酬、三分之一编辑酬劳、三分之一公众号运营


【跨界太极】  1204


关注跨媒介  跨学科  跨艺术

跨地域  跨文化理论及创意作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