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经纬:学术 | 赵倩:后人类主义语境中的女性机器人形象研究
后人类主义语境中的女性机器人
形象研究
赵倩
原文刊于《电影文学》2020(23)
摘 要:在后人类主义语境中考察女性机器人形象的演变,可以从身体美学的角度分析科技的发展对科幻电影机器人形象塑造的影响。科幻电影中的女性机器人形象从顺从到反抗到主导的发展演变过程,是女性主义发展进步的历程在电影创作中的反映,也是人类对现实世界自身困境的反思过程,强调了科幻电影的性别属性。女性机器人思维和感情在影片中跨越“奇点”,与造物主的关系发生质的变化,是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预言和警示。
关键词:后人类主义;女性机器人;身体美学;女性主义;
一、 后人类时代身体美学
(一) 前赛博格时代身体美学
21世纪之前的科幻电影由于拍摄制作技术的局限性,其中的女性机器人形象设定为完全人形机器人,由女演员来扮演。1927年的科幻电影《大都会》(Metropolis)中的女机器人玛利亚(Maria)是人形机器人,是被人类操作的力量傀儡,代表着技术的野心。从身体形态上看,玛利亚的初始形态是影史上第一次出现女性金属机器人形象,相对比较简单粗粝。她被疯狂男科学家洛特汪(Rotwang)改造赋予人形后,呈现当时德国上层的女性妆容且仪态性感妖娆,成为煽动工人暴动的邪恶力量。1982年的科幻电影《银翼杀手》(Blade Runner)中的女仿生机器人瑞秋(Rachael),外表是完全具象的人形。她在影片中多以职业女性形象出现,穿着带有垫肩的西服套装,梳着精致的发型,描画夸张的眼线和红唇,给人的感觉是精明能干,硬朗有力度。但与男主人公德克(Deckard)相处时表现得脆弱敏感,最终逃不出被男主人公拯救的命运。
(二) 后人类赛博格时代身体美学
《赛博格宣言》
2015年的科幻电影《机械姬》(Ex Machina)的女主角艾娃(Ava)是容貌清纯完美的女性机器人形象。她有精致的五观,没有血肉,由银色钢筋骨骼构成,躯干和手臂是透明设计,身体里尤其是腰部的蓝色集成线路非常清晰,能够穿脱人造皮肤。艾娃有着丰富的面部表情,身体大部分的机械部件都清晰可见。性感、简单,触感冰冷,造型优美,透明的机体在光线中有一种疏离的气质。导演亚力克斯·嘉兰(Alex Garland)谈到艾娃的形象设计时表示:“她看起来必须是完全抽象的,就像一个机器。如果她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披着机器人外衣的人类,那么电影的理念就会被误读,因为观众就不知道她究竟是否仅仅是一个机器。”
左右滑动查看《终结者3》《机械姬》图片
2019年的科幻影片《战斗天使:阿丽塔》(Battle Angel:Alita)情节是在遥远的26世纪,外科医生依德从垃圾场里捡到只剩头部的机械少女阿丽塔(Alita),为她安装上了本来为自己亡故女儿准备的义体,使其成为人类和机械混合的半机器人。阿丽塔拥有人类的大脑和强劲的机械躯体以及一颗反物质微型反应堆心脏。她的机械身体的颜色和外观看起来就像是陶瓷一样,是一种非常坚硬的未来材料,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机械身体上还有很多雕刻的复古花纹,透过机甲外壳可以看到里面复杂的零件,极具精密机甲美感。
左右滑动查看《功壳特工队》《战斗天使:阿丽塔》图片
知名人文学者凯瑟琳·海尔斯(N.Katherine Hayles)将“脱离生物基质”作为后人类的要素,认为后人类将“身体视为原始的假肢/义体”,因此对它进行替换、改造和延展是自然而正常的。在这种视角下,赛博格就是完美的后人类范式,为技术所穿透、数据所浸润的身体,被命名为“赛博人”。随着技术的发展,科幻电影中的人和机器融合度越来越高,机器深度融入人的身体,机器的冰冷质感与人体血肉的温度相结合。人机的逐步融合,让“身体”范畴需要被重新定义。唐娜·哈拉维之所以提出并强调“人机合体”的“赛博格”概念,实际上就是因为她敏锐意识到技术进步必然引发人体的技术化改造的历史进程。“赛博格”的关键在于“混合”(mix),即生物与机器的混合。
(三) 技术之路的美学反映
赛博格身体美学的演变表现为女性机器人身体外在皮肤包裹的有机体越来越少,金属裸露的义体部分不断增多。后人类主义身体美学在此阶段主要体现为赛博朋克风格,是科技与美的撞击。女性机器人身体视觉上是金属、硅胶、人体器官的结合,包含机械美学的众多元素,体现出赛博格的拼凑美学。机械与电子元器件代表着准确、力量与理智,而类似人类的“意识”则代表着复杂、弹性与感性的融合。超现实感赋予机器人如同人类般的情感与真正的“灵魂”。
二、 女性机器人形象“质”的飞跃
(一)从顺从、依附到有力量
在传统观念中,科幻电影是属于男性的电影。早期好莱坞科幻电影中女性形象和其他类型片一样,或为“天使”或是“妖女”。女性形象在塑造中总受到一定局限,或被支配奴役,或无意义地走向毁灭,或单纯作为被拯救的目标而被搁置。女性大多被定位为“弱者”“被拯救者”“爱人”的角色。
《大都会》中女性机器人玛利亚,是男性科学怪人按照自己“梦中情人”的形象赫尔(Hel)造出,构建为人类女性的复制品,被统治阶级利用,以自身的性感气质不断挑逗男性,煽动阶级仇恨,最终被处以火刑。烈焰升腾之中,机器人显出了钢铁之躯。这种情节设置表现了当时男性对妇女运动的一种恐惧,电影中的女性作为客体,成为恐惧或神圣等人类情感的化身。玛利亚被充满仇恨的工人当作女巫烧死,仿佛中世纪的猎杀女巫:生产劳动上的弱势地位使女性成为恐惧的投射对象,屠杀成为规训女性的方式。影片中女性机器人玛利亚多有展示性感和诱惑的情节,以男性对女性的色情化渴望为诱饵,获取男性观众的关注和迷恋。女性机器人玛利亚与圣洁的人类玛利亚一起带给观众凝视的快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让女性进一步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自我意识觉醒,开始抗拒乃至颠覆既有的不合理秩序。人工智能女性机器人形象塑造从70年代开始出现转折,向有智慧、有战斗力的形象转变。如《银翼杀手》中的改进版仿生机器人瑞秋,有比较完美的人工智能,几乎逃避过图灵测试。她开始时忠诚于缔造者,后爱上男主人公德克,与其产生恋情。瑞秋不仅成为关键的女主角,救了男主人公的性命,而且她的存在促使男主人公思考自我存在的意义。瑞秋与玛利亚一样是人形机器人,但已经具备与人类一样的智慧和知觉,甚至拥有了情感和记忆,能够与人类相爱。而瑞秋从来没有被公平对待过,作为试验品被造物者缔造,被移植记忆。与《银翼杀手》相似,科幻影片中的赛博格机器人被生产就是为了代替更高级别的物种,如人类或具有高等智慧的外星生命体,进行重复的、无聊的或者充满危险的工作,可以任由他人差遣、组装、拼接。所以影片对人与仿生机器人之间的关系是不友好,不能共存的设定,人类要求仿生机器人包括瑞秋绝对的忠诚和归顺。《银翼杀手》中的瑞秋虽然有时忧郁脆弱,但她能够接受自己仿生复制机器人的身份,果断救下男主人公,与德克私奔寻找新生活和自我。瑞秋对人类产生感情,能判断善恶,接纳自己,并自主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影片编导有这样的人物设置,明显受到女性主义运动对女性自我意识解放的深刻影响。女性机器人形象的演变和崛起真切地投射了现实世界,伸张了女性的主体性。时代演进,当代的女性机器人形象与早期女性机器人的“妖女”形象已有天壤之别。
(二)抗拒、颠覆与主导
科学技术影响风格,包括电影的创作模式、类型发生和人形叙事。《终结者3》中T-X机器人是终极者系列里的首款女性机器人,她的手臂上安装了重型新概念武器,攻击性是终结者系列中最强悍的。但由于身份被设置成反派,尽管能力超群还是被男性机器人T-800自爆电池而带走消灭。在影片中女性机器人只是一味地追杀,角色过于符号化,仅承担杀人工具的作用。但是T-X相比以前的机器人,在人工智能方面性能更加出色,能随时链接互联网,篡改系统,控制其他机器人,并且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她的人类外观和骨骼结构都是女性形态,采用“合金内骨架+超密度装甲+液态金属”的构成方案,是极具战斗力的女战士形象。《终结者3》的导演刻意用女性机器人代替之前的男性机器人杀手角色,并将其设计为能力超群的对立力量,将女性角色的地位拔高。科幻电影内容作为现实基础上的再创造,女性形象的再造能使科幻内容更贴近社会中女性力量的强大,从而在叙事过程中更具有现实意义。《终结者》系列见证了女权主义的崛起。
《词与物》
《战斗天使:阿丽塔》中的阿丽塔经历失去记忆并寻找记忆的过程,也是她不断醒悟、自我重建的过程。在影片中,阿丽塔被改造成为赛博格,展现出超强的战斗力,战斗使她感受到“活着的感觉”。她在机动球大赛中战胜所有对手,战胜了黑暗势力,以冠军身份前往天空之城撒冷。阿丽塔虽然面容清丽、身形娇小,但勇敢自主有魄力,格斗技术炉火纯青,最终成长为浴血拼杀、锄强扶弱的女战士,为了改变世界而战斗。同时她具有女性重视感情的特质,愿意为亲情爱情付出生命。赛博格形态的阿丽塔用核反应堆当心脏,有能力保护自己的父亲和心爱的男性。她在找寻记忆,为未来战斗的过程中逐渐认识接受自我,并始终怀揣独立不屈的反抗精神。影片最后阿丽塔胜利后的振臂一呼,似乎会成为一个对抗上流统治的革命领袖。唐娜·哈拉维在《类人猿、赛博格与女人》中提出这样的看法:如果人体改造(赛博格)成为现实,那将是自然和社会的重构,改造后女性的体力可能比男性更强大。
《类人猿、赛博格与女人》
结语
科幻电影作为独特的电影类型,具备包罗万象的文化内涵,女性主义的进步与发展表现在科幻电影中就是女性机器人形象的赛博格化演变。她们拥有强大的赛博格身体,被赋予超人的力量和智慧,进而具备了在宿命面前更为强大的勇气和自由意识。由人工智能机器人女性形象引发的身体美学、科技伦理、女性主义等思考在后人类视野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随时女性主义运动更加深入,科幻电影中女性智能机器人形象类型将会更加立体化和多元化。人们在享受科幻电影所带来的科技感未来感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思考角色演变所反映的社会思潮和技术进步。相信会有更多更有个性魅力的女性机器人形象出现在科幻电影中,会启发更加深刻的对科技伦理和女性主义的反思。
作者简介:赵倩,女,安徽宿州人,宿州学院文传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管理。
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新时期安徽文学的影视化转型研究”(项目编号:AHSKQ2019D136)。
向下滑动查看注释
[1][美]丹尼尔·托马斯·普里莫兹克.梅洛-庞蒂[M].关群德,译.北京:中华书局,2014:25.
[2]Richard Shusterman.Thinking Through the Body:Essays in So-maesthetic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26.
[3][英]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J].银幕杂志,1975,16( 03) :6-18.
[4] Joanna Russ. The Image of Women in Science Fiction [M].Warner Modular Publications,1973:79.
[5]Amelia Jones.The Feminism and Visual Cultural [A]. Donna Haraway. A Cyborg Manifesto:Science,Technology,and Socialist Feminism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C]. London and New York:Reader,2003:475.
[6]杨宸. 神话式赛博格与人工智能的“破镜”——95 版《攻壳 机动队》的两种后人类“读法”[J].艺术评论,2017( 11) :56-57.
[7]孙绍谊.当代西方后人类思潮与电影[J]. 文艺研究,2001 ( 09) :87.
[8]Donna Haraway.Simians,Cyborgs,and Women:The Reinvention of Nature[M].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91:163.
[9]关健.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 大学,2012.
[10][美]唐娜·哈拉维.赛博格宣言:20 世纪晚期的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A][美]伊丽莎白·韦德,何成洲,主编.当代美国女性主义经典理论选读[C].郝志琴,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197.
[11]周丽昀.身体:符号、隐喻与跨界——唐娜·哈拉维“技科 学”的主体解析[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1( 05) :62-67.
[12]Donna Haraway. A Manifesto For Cyborgs:Science,Technology;and Socialist Feminism in the 1980s'[A].Gill Kirkup,Linda Janes,Kathryn Woodward,Fiona Hovenden.The Gendered Cyborg:A Reader[C].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00:51.
[13]BALSAMO A.Technologies of the Gendered Body:Reading Cy borg Women[M].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95.
*文章、图片、视频等素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一定妥善处理!
总编:凌逾
责编:周芷伊
往期精彩
关于投稿:投稿邮箱kuajietaiji@163.com。
要求:提供作者个人简介100字左右,照片1-2张。
关于赞赏:三分之一作者稿酬、三分之一编辑酬劳、三分之一公众号运营。
【跨界经纬】 第 2464 期
关注跨媒介 跨学科 跨艺术
跨地域 跨文化理论及创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