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跟随国医大师唐由之出门诊

中医养生就关注→ 医养百家谈 2023-03-08


写在前面:微信版本又更新,看着自己付出非常多辛苦的劳动成果被淹没在杂乱的消息列表中,医养百家谈的小编们表示好心碎。在这里真诚的邀请各位加上星标或置顶,具体操作很简单,只要三步:

①点击本文左上角“医养百家谈”——②右上角“. . .”——③选择置顶(安卓)或星标(苹果)。

医养百家谈由衷的感谢大家三年来的信任和支持,关注和阅读。医养百家谈会更加的努力,为各位粉丝带来更多更好更实用的养生健康的资讯,敬请期待。


  • 他凭借娴熟的技法,为毛泽东成功实施了手术。

  • 他参与创办现代化的中医眼科医院和眼科研究所、组织成立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创办《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 他桃李满天下,不仅培养了一批研究生,还培养了众多的基层医生。

  • 他在临床治疗眼底疑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重视气血辨证,认为气血理论与眼底病变密切相关,提出气血理论在眼科临床的应用,认为气血失调是贯穿眼底病整个病程的基本矛盾,总结了眼底疑难杂症从气血论治的宝贵经验。按照以调和气血为主的治疗大法,设立了从气论治、从血论治、气血双治、痰瘀同治等治法。对复杂多变的眼底疑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了眼底病辨证以气血理论为依据,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中西医结合的诊治模式。

  • 他继承和发扬“金针拨障术”,解决了在睫状体平部作手术切口和白内障针拨术的近期并发症青光眼两大问题。在继承古代金针拨障术基础上,进行了改进,研究成功了“白内障针拨术”,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白内障“针拨套出术”。

  • 他还发明了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具有中医特色的手术方法“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并正在研发治疗病毒性角膜炎的有效药物“双秦眼用凝胶”,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


他就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唐由之

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发展中医药眼科的四大宏愿:

  • 建一所现代化的中医眼科医院和眼科研究所;

  • 组织成立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

  • 组织成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

  • 创办一流的刊物《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如今宏愿一一实现。86岁高龄的唐由之,依然坚持着每周两个半天的门诊。

关于对国医大师唐由之的了解,媒体的报道不胜枚举。由于唐老已过耄耋之年,近年来,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为了他的健康方面考虑,院方对有关唐由之的采访把关甚是严格。


采访之初,记者向院方提出跟随唐老出门诊的想法。为了不影响唐老专心诊病,记者减少了与他的对话,只观察,少说话。


因此,记者有幸目睹了国医大师唐由之的出诊现状。


 


11月30日,周五上午8:30,记者按照约定的时间来到了位于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的二层门诊,此时的候诊大厅座无虚席。


记者随访得知,有些患者一年之前就开始预约唐由之的号了,直到今天才排上号,他们多数来自于全国各地。而据记者了解,一般患者至少也需预约2~3个月才能等到唐老诊病。


  

耐心,认真对待每项检查


8:35,只见一位满头华发、步伐矫健的老人从门诊的大厅走了过来。此时,熟悉唐由之的患者都从座椅上站了起来,称呼唐老、唐院长,唐由之也一一地给他们回礼。

踏进诊室,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现代化检查仪器:裂隙灯显微镜、眼底镜、综合验光台等设备。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专家还能熟练的操作这些仪器吗?很快记者心中的疑问将得到了解答。

此时,唐由之带的两名学生,一位在读博士生和一位留美的博士后早已经在诊室等候,他们在老师到来之前,已经把患者的信息和档案都放置在诊台。第一位进来的是来自河南的患儿,在父亲的带领下来到了诊室。



“我闺女今年9岁,是先天性的眼病,从三个月大开始,就在全国各地的大医院看病,这么多年一直不见好。孩子越来越大,视力也越来越不好,眼睛有时还流泪。”孩子的父亲告诉记者,很多医生的观点都不一样,到唐院长这边来,就是想给一个明确的诊断。

唐由之在仔细看了患儿的眼睛医学影像和病历后,并向孩子的父亲进一步询问病情。之后,只见唐由之起身、转身,脚踏裂隙灯显微镜,把机器旋转过来,整个过程都很流畅、娴熟。也彻底打消了记者之前的顾虑。

“来来来,小朋友,让爷爷看看,你的眼睛怎么了。”唐由之说着,一边调节仪器,一边让小孩睁开眼睛。由于小孩的依从性比较差,在成人看来一个一分钟不到就能解决的动作,而给小孩则需要重复4~5次。

尤其是看眼底镜,小患者在强光的照射下,不愿意睁开眼睛。唐老就需要站立很长时间,而这个过程他一直弯着腰。

此外,他还不断地鼓励小孩:“真乖,真不错!”这样的温馨的话语,让小孩的配合性,能稍微好一些。

经过细致的检查后,唐由之告诉患儿的父亲:”孩子带有先天性的眼底病,再加上后天用眼不注意,导致视力越来差,我的建议是赶紧让孩子做手术,如果再大,治疗难度也就更大了。“

在得到唐由之的明确诊断之后,孩子的父亲如释重负地领着孩子,准备做手术去了。随后,唐由之迎来了第二位患者。



诚心,坦诚面对每一位患者

9:00,诊室里来了第二位患者,今年77岁的老大爷来自北京,在儿子的搀扶下来到唐老的面前。老人因为早年有青光眼病史,加上近些年患有白内障,导致看什么东西都很模糊,走路的时候也需要有人搀扶。

“唐老,有没有特效药?能让我父亲的眼睛看到东西。”可能是出于一种孝心,也可能是苦于对疾病的困扰,患者的儿子一进门诊就对唐由之如是说。

听了患者儿子的话,唐由之不由得笑了起来。并对父子俩安慰道:我们这儿没有特效药。也不要相信有什么特效药。您放心,只要到我们这边来看病,我们都会尽力,帮您把病看好。”说着,他一边为患者把脉,一边看着患者的病历和原来的检查报告。

看着患者多少有些失落的情绪,唐由之不得不给与他们心理上的一些抚慰,给他们讲一些常规的医学科普知识,让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多年的从医经历,碰到类似寻求特效药的患者还不在少数,有时也让唐由之哭笑不得。他认为,在医学的道路上,还有很多研究和工作要做,而患者追求所谓的特效药,都是出自希望对疾病能尽快治好的心态,应该予以理解。

医学是一门科学,该给患者检查的程序,唐由之不会忽略任何细枝末节。有些老年人患者,经过他检查之后,生怕有些地方看的不是很清楚,唐老还让他的学生再重新检查一遍,然后还和他们一起讨论病例,这个过程也是为了让学生有进步的学习机会。

记者发现,接待每一位患者,他都需要频繁地起立、转身,调节仪器,弯腰。而这些动作,平均10~15分钟就需要重复一次,在记者看来,有些完全可以交给学生做的工作,他也都亲力亲为。

尤其是长时间的弯腰动作,即使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也都是一项挑战,可是,唐老总是那么真诚热心地对待每一位患者。

他习惯性地口语:请坐、请起,更让患者倍感温馨和亲切。细微之处,也让记者感受到唐老内心深处的一份修养和品格。


  

真心,对待工作一丝不苟

作为我国老一代眼科著名专家,唐由之凭借着自己不断摸索的规律和总结的经验,救治了无数的患者。让他高兴的是,现在由于借助现代化的先进仪器和设备,在诊断上更加准确方便了。

即使是这样,唐由之每次检查完患者的眼患之后,都要认真地用笔在病历上绘制出病情,并认真对照那些检查结果图象和眼底照片等,并结合自己检查的结果,然后再给病人讲解,让病人充分了解情况。

在出门诊的过程中,有一位来自宁夏的患者:今年不到70岁,双眼视力下降已经10年了,双眼结膜炎,沙眼,左眼轻度黄斑病变,右眼青光眼。据了解,这位患者已经是这里的老病号了,唐由之在给他检查眼病时,认真的询问了患者的饮食和大小便情况,还和患者聊起家常,并鼓励患者坚持治疗。

检查完,只见唐老一笔一划的在病历上画出了该患者的病情图,并给他认真讲解病症,说明该如何进一步治疗。

最后,唐由之还不忘特别嘱咐该患者:以前用的眼药水一定要坚持用,中药还要坚持服。

唐老询问的同时,手已经给病人号脉了,要配什么药方也就随口而出。他念着药味,一个学生(博士生)就在边上记录,当药方记录完成后,学生就开始念方子,唐由之说出每个药味的剂量。望闻问切,所有的这些动作都一气呵成。

另外一个学生(博士后),则会对照以往的药方,哪些药开的多了,哪些药又需要减了,此时会和老师有一个基本的沟通。当她发现,老师在很多中药处方里面都用了“黄芪”这味药时,就会请教一些具体原因。

唐由之则会认真地告诉他的学生,这些药物相对应的发挥作用。想必老师的讲解和言传身教,将深深影响着学生今后的行医路。



善心, 把看病当作精神追求

“唐老,为了挂您的号,我们已经整整等了一年,今天终于见到了您。”眼前,一位来自东北的患者,激动地握住唐由之的手说道。

大家知道,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请特需门诊护士长专门为唐由之预约挂号,预约上唐老的号之后,就按照时间等待。该患者从去年11月预约,由于唐老身体原因休息了一段时间,直到今年的11月底才看上病。

医护人员告诉记者,现在找唐老看病的人非常多,要是挂唐老的号至少也需要等半年甚至一年以上才能就诊。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考虑到唐由之的身体健康状况,规定每次出诊只限10个号。但是这样的规定却远远满足不了患者的需求。

眼前的这位患者,本该下周才能排到唐老的出诊号,可是下周要出差,如果再等唐老门诊又需要很长时间。医护人员将这位患者的情况如实反映给了唐老。当唐老看到病人被眼病折磨的样子时,对他的学生说“给她加个号吧!”

患者连声感谢唐老说:“您受累了,您辛苦了!"而唐老笑着说:"不累,没有辛苦。"


每每看到患者乞求的眼神,唐由之也就很爽朗地答应了患者:加吧!这也让一直陪伴唐老出诊的老伴陆丽珠老师看在眼里,着急在心上。

在陆丽珠老师说:“你不让唐老看病可不行,他已经把看病当作一种精神追求,当看到一些疑难病人的病情有所缓解或好转时,这对他是最大的安慰和欣喜。因此,只有让他给病人看病,才会使他更加快乐和精神起来。”


当上午的10个号看完的时候,时间也将近12点了。


"唐老,您都这么大年岁了,还坚持每周出二次门诊,累不累啊?"记者问。


唐由之爽朗地笑了:"我老吗?不老。还很年轻呢!"



来源:《健康大视野》2012年 第24期

记者:  吴正友   梁新华



相关阅读:(点击阅读)



更多陆氏名医的趣闻轶事,尽在公众号后续报道。。。。。。




END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公众号合作,交流,咨询

请联系以下电话微信同号

 18016247306

加不进的朋友可以加群主个人微信:lushiyl(陆医生)

记得复制暗号:药膳养生调理群
我们欢迎您和您的小伙伴的加入





更多陆氏药膳古方

敬请关注




       

       


如果觉得好看

请点这里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