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昊:青苗法鸣三周年纪念文集序

青法平台 青苗法鸣 2020-10-01

编者按

值青苗法鸣三周年之际,我们挑选了三年来公众号推送过的精品文章,制作了一本纪念文集(可于文末扫码阅读),现推送由北航法学院李昊老师所作的文集序言,以飨读者。本序原题为《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欢迎大家分享转发我们的纪念文集。


作者简介

李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曾任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法学院院长助理。兼任中国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市法学会理事、北京市物权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北京市中周法律应用研究院理事兼秘书长、北京市金融服务法学会理事、《北航法律评论》主编、《中德私法研究》和《法治研究》编委。


青苗法鸣即将创立三周年,编辑浩天托我为纪念文集电子刊撰写小序。算来与青苗法鸣结识已逾一周年,三篇小文也蒙公号首发(分别是“民事法阅读书目推荐(全面版)”、“什么是法学阅读的意义——兼对民事法阅读书单的说明”以及“什么是理想的法学教科书”),并成为自己网上阅读量最多的推文,借助青苗这一方园圃,还得以结识西政诸多青年小友,当作小序聊表谢意并诚致祝贺。


青苗法鸣为西政一群怀揣学术理想的青年学人创立,其旨趣从公号篇首语即为可见:“一切为了青年学子服务,做中国青年学人圈中有影响力的公众号”。累积三年以来,公号已形成青苗思考、青苗学术、青苗经验、青苗文艺、青苗发展诸多版块,并成为诸多青年法科学子得以分享思想、交流经验、传播信息、抒发情感的一方园地。公号推文多为青年人原创,无论是关照当下抑或审视学术,都充满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那种冲劲。此次蒐集前四个版块的三十余篇文章,结以成册,当可展示青苗法鸣三年来的累积与茁长之势。


知悉并关注公号之初,便为偏于西南的一群青年法科人能热心于学术而感喟,弦歌不辍的薪火当可相传。无论是公号组织的读书活动,还是发起的鉴定式案例研习小组,也尽可显示公号在法律人培养上的着力。这些也与我从教十余年来所力倡的法律人共同体的养成不谋而合(一些初步想法可见我为北大社出版的“法律人进阶译丛”所作译序“做一个理想的法律人”)


法律人共同体的培养需要滴水成涓,首重启蒙,再经求精求进,最后进入职场方能有所成。


启蒙阶段,法律人的养成应注重法律概念之精准,体系思维之锤炼,并可借助鉴定式案例研习的方法勾连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案例事实,抽丝剥笋,层层推进,将法学方法掌于心中,为法律人共同体之形成铺垫智识与方法之基础。此阶段,当有引路之人,无论是提供阅读书目,辨析概念制度,抑或抒发读书所感,传授读书经验,甚或组织网上学习小组,都可为法学新人提供良善经验,使其少走弯路。而公号亦可突破地域空间之隔阻提供师生网络交流之场域,成为教学相长之园地。


及至求精求进阶段,法律人在经历基础的法学训练之后,无论是国内深造还是负笈异国,其求学之路的经验,学术习惯之养成,学术论文之撰写及发表,研究方法与学术视域之拓展,公号仍可提供不竭的思想源泉,照亮未来法学的掌门人。


再至入职阶段,无论是在高校执掌教鞭,抑或纵横实务届,都需要关照本土现实生活之案例,填补理论与实践的沟壑,打破实体与程序的藩篱,力求在同等舞台上对话,寻求共识,实践法律人之共同理想,促进良善法治之实现。公号当可为法科学子进入职场提供训练的舞台和充分的资讯,为理论家与实务人士的对话提供有益的平台,增进相互的理解和认识。


以学术为本,以学子为友,以网络为平台,以法律人共同体的形成为目标,青苗法鸣可期的空间有无限大!


三年复三年,期冀青苗法鸣能进一步凝聚共识,成长为师生交流的平台,成长为青年法科学子在学术和实务上养成的舞台,成为一个法律人可以依靠的温暖的港湾!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与友相伴,路行不孤!


谨识于2019年国庆



- 长按扫码即可查看文集 -


推荐阅读

邀请您,加入青苗法鸣

青苗法鸣之问:我们为什么要出发?

一路放弃,一路坚守:青苗法鸣这三年

征稿:稿酬最高5000,青苗与您共成长


投稿邮箱:qmfmbjb@sina.com

主题篇幅体例

青苗学人交流群

长按扫描二维码添加青苗微信号,加入青苗学人交流群,一同交流、分享!


本文责编 ✎ 编辑部

本期编辑 ✎ 云大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