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年23所法学院校CLSCI论文大盘点

青法平台 青苗法鸣 2020-10-01


接仗风云动,迎军鸟兽舞。刚刚过去的2019年,对法学界来说,是一个急速发展的“立法年”。在过去的一年里,新颁布了《密码法》《资源税法》《疫苗管理法》《外商投资法》等法律;《检察官法》《法官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土地管理法》《证券法》等法律被修订;《关于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指导意见》《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等重要的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纷纷出台;民法典草案也在2019年进入了“冲刺阶段”,新出台的法律法规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充分彰显了我国法治事业的不断推进。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刚刚过去的2019年,王家福教授、潘汉典教授、曹子丹教授、苏惠渔教授、张仲伯教授、张梦梅教授、张正钊教授、董鑫教授、何秉松教授等法学名家离开了我们,被誉为“中国法治的开路者”的最高人民法院前院长肖扬大法官也与世长辞。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同样时不时听闻倒在审判席上的法官、检察官,或是猝死在差旅途中的律师,其中不乏青壮年。在对逝去的法律人表达哀思和敬意的同时,我们也想对仍然坚守在岗位、拼搏在追梦路上的法律人说一声:“请保重身体!”


按照教育部的原计划,2020年就要对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进行评估反馈,并开展第二批的选拔。法学学科一直是高校社科类专业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法学院校之间的师资流动愈加频繁,兰大法学院直接从北大引进教授任院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也从华东、华中地区引进了不少大咖,天津大学法学院更是一批次引进了十余位知名教授。还有些院校采用了“柔性引进”方式,即兼职、客座,不离开老东家,但每年要以“新东家”的名义发论文。从上到下,论文基本上要贯穿一位大学教师的人生始终、涉及其职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不发表,就出局”更是高悬在每一位青年学者和博士生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2019年,中国法学会认定的CLSCI来源期刊经历了一次重大调整,从原先的16种扩充至20种,形成了《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中外法学》《清华法学》《法学家》《政法论坛》《比较法研究》《环球法律评论》《现代法学》《法学评论》《法商研究》《法律科学》《法学》《政治与法律》《法制与社会发展》《当代法学》《法学论坛》《法学杂志》《华东政法大学学报》这一核心期刊梯队。其中,《当代法学》《法学论坛》《法学杂志》《华东政法大学学报》为新增期刊。


我们认为,在当前的学术体制下,尽管“以论文为中心”的做法并不能完整反映学者个人的学术造诣乃至法学院校的实力格局,但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法学论文,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学科的发展动向和学术资源的分布规律。故对CLSCI论文进行分析,仍然是有其价值的。


基于此种考虑,青苗继2018后、2019年之后,第三次对CLSCI发文情况开展盘点。本次盘点将分析的范围扩大为23所知名法学院校,下文将从多维度对这23所法学院校2019年在CLSCI期刊上的发文情况展开分析。


本文盘点的23所法学院校分别是:


华北片区:北大法学院,清华法学院,人大法学院,吉大法学院,北航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对外经贸法学院,山东大学法学院,中国社科院。(其中,中国社科院的统计范围包括中国社科院大学政法学院+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中国社科院国际法研究所。因为这3个二级单位都隶属于社科院,且人员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


东部片区:上交凯原法学院,华东师大法学院,南大法学院,东南大学法学院,南师大法学院,浙大光华法学院,厦大法学院,苏大法学院,华东政法大学。


中西部片区:武大法学院,川大法学院,西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

1.有两位作者的合著文章,只将其统计到第一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名下,避免重复统计,但外籍作者为第一作者的除外,那么将统计排名最靠前的国内学者。


2.对于独著文章作者,分别标注了两个以上的单位,那么只将该文章统计到第一单位名下,避免重复统计。


3.对于跨多个单位兼职的学者,只统计其在上述23所单位的发文情况。如杨立新教授以“天津大学法学院”名义发表的文章不在本次统计范围内。总体而言,上述情况较少,一般不影响整体分析结果,但特此说明,避免读者误解。


4.由于种种原因,恐遗漏或误统极少量的论文,提请读者理解与包容,本文相关整理分析仅供参考。


5.我们今年仍按传统法学二级学科的分类方法,对各学科的发文情况进行了整理。但二级学科交叉、融合以及社会问题的综合性趋势愈加明显,因此,很多论文只能依据其主要方面进行归类,不够精准之处,提请作者理解与包容。


一、23所院校发文总量情况概述




说明

1.“三大刊”是指20种CLSCI期刊中的《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和《法学研究》,这三本权威期刊。

2.自发数是指单位在自办期刊上的发文数量,自发率是指单位在自办期刊上的发文数量除以总发文数得到的比例。

3.《中国社会科学》由社科院主办,但不算作本文意义上“社科院”的自办期刊,因为本文意义上的“社科院”主要包括“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和“社科大政法学院”。



青苗法鸣述评


2019年,中国政法大学再次以绝对优势取得了发文数量第一名,比去年多了53篇,遥遥领先,三大刊发文数与人大一样,均为16篇,但其中3篇是《中国社会科学》,含金量相对更足。第二名是人大法学院,同样也是蝉联去年的排名。人大法学院不愧为教育部学科评估A+,其法学研究实力极高,今年的发文数高达115篇,较2018年增加了12篇,人大在三大刊上发文16篇,与法大位列第一。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人大法学院自发率很低,仅4%,比去年已经很低的8.7%又下降了4个百分点,在当前核心期刊发文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自发率能大幅下降,非苦功而不能成,为人大法学院点赞!与之相对,中国政法大学的教师人数要远远多于人大法学院,其论文自发率相对较高,接近四分之一,意味着每四篇论文中,有一篇出自自办刊物。


清华法学院以微弱优势超过西政,位居第三,比去年增长了16篇,同样保持了去年的排名。但清华的自发率略高,不仅高于人大,而且比北大、西政都要高,其近三年的自发率分别为17%、8.4%和15.5%,呈现出U字型。西政今年的进步是最明显的,文章总数增加了27篇,达到了95篇之多,位列第四。而且三大刊发文数达13篇,比去年增长了260%,但自发率却下降了6个百分点,作为“四非院校”实属不易。


北大今年的发文数较去年增长了24篇,屈居第五,但一如既往的低自发率是北大法学研究的自信体现。华政较去年则后退了2名,位居第六,而2016年和2017年,华政连续两年排名第一。同时,华政的自发率也一直居高不下,今年因华政学报被纳入CLSCI体系,其自发率更达到了33%。但今年华政在三大刊上的发文比例有明显提升,而且仅《中国社会科学》就有2篇,而很多学校平均三年才能在上面发一篇。


今年,中南财大的发文数也有明显上升,位居第七位。但今年在三大刊上的发文数从11降到了3,幅度明显,而自发率有所抬升。在CLSCI范围扩大的背景下,武大与社科院发文数相比去年却略有下降,不过尚属正常波动范围。


吉大法学院发文数略有波动,但今年由于其主办的《当代法学》被纳入CLSCI范围,致使自发率增长至36%,一举超过西北政法,成为自发率最高的院校。期待吉大法学院来年能够在降低自发率上多发力。


全年发文数40以下的院校,主要为没有自办刊物的综合性大学法学院。其中,上交法学院与去年基本持平,均高于同处于魔都的复旦和华师大。浙大法学院在三大刊上发文数最多,但从比例折算来看,苏大法学院13篇论文中,有3篇发在三大刊上,相当难能可贵。东南大学法学院作为“后起之秀”,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在三大刊上的发文数均高于同城的南大和南师大,后发优势明显。当然,东南法学院的问题在于34篇论文中,刑法和宪行方向占了28篇,学科的平衡性有待进一步改善。


西北政法大学的发文情况属于缓慢爬升阶段。最近三年,每年总数增加1篇;三大刊发文数从0到2再到3,今年的自发率也从去年惊人的47.5%下降到了35%,甩掉了长期自发率第一的帽子。除了依赖其自身努力,可能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区域教育公平,非合理竞争,资源非均衡配置,历史遗留差距矫正等诸多问题。


二、23所院校各学科发文情况简述


 

(红色表示学科排名第一,黄色表示第二,蓝色表示第三。)


说明:

1.土地法、公司法、票据法、破产法纳入民商法范畴;保险法、金融法、证券法、财税法纳入经济法范畴;司法体制改革文章依照内容不同纳入宪法与行政法或诉讼法范畴。国际法学包括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

2.我们今年仍按传统法学二级学科的分类方法,对各学科的发文情况进行了整理。但二级学科交叉、融合以及社会问题的综合性趋势愈加明显,因此,很多论文只能依据其主要方面进行归类,不够精准之处,提请作者理解与包容。我们的盘点坚持自己的划分标准,因此与其他版本存在差异,属于正常现象。



青苗述评



从学科总数来看


23所院校在20种CLSCI期刊上发表了1140余篇文章。根据我们所划分的11个二级学科,其中民商法、法理学、刑法、宪行法、经济法、刑诉法等6个学科,毫无疑问是“发文大户”。法理、民商法、经济法和刑法,近几十年来,一直是二级学科中的“显学”,研究队伍壮大,涉及范围广,发文数自然多。近年来,由于国家体制改革的影响,宪行和刑诉等公法部门的发文数也日渐增多,2018年统计中,宪行一度超过了法理。



从各院校的研究格局来看


23所院校中,仅有中国政法、西南政法和中南财大的发文涵盖了所有学科。然而川大、苏大、东南、南大和上交,这类综合性大学法学院仅在不到一半的学科上发文。相比之下,西北政法仅有的20篇论文却涵盖了除环境法以外的10个二级学科,从一个角度说明了:传统政法院校在学科体系、研究团队的健全方面仍然保持着明显的优势。在“新兴力量”当中,清华法学院的全面发展,无需多言。但需要关注的是,北航法学院是少有的,在发文总数较低的情况下,涵盖了10个二级学科的学院。由此可见:“后起之秀”在发展过程中往往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宽口径、厚基础”的均衡发展模式,另一种则是“毕其功于一役”的重点学科突破模式。



从学科发文排名来看


1.法理学


法大、华政连续三年成为法理学科发文的冠亚军,而且法大的绝对优势特别明显,基本上都是双倍超过第二名。这三年有所不同的是,第三名风水轮流转,分别是社科院、吉大法学院和今年的人大法学院。中南财大和上交法学院在法理学科上发文也不少,尤其是后者,法理学科的文章占到了总数的30%。


2.法律史学


法律史学科可以说在中国法学院发展当中处于最为尴尬的局面。实际上对于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而言,梳理学科历史都是非常有益的。而从今年各学科发文数量来看,法律史学科再次毫无疑问地处于垫底状态,去年数量还超过知产,今年却被知产法甩在了身后。中政和华政拥有法律史国家重点学科,在法史研究上一直领先,连续三年都是轮流坐庄,今年更是并列头筹。清华法学院首次在法史上名列前茅,非常值得肯定。西政今年逐步发力,夺回了2017年第三名的位置。而人大法学院近两年在法史发文上表现较前两年欠佳。


3.宪法与行政法学


最近两年,本学科的发文迎来了一波涨势,且聚焦的问题非常集中,而且京城法学院在这一学科拥有绝对影响力。法大今年在公法领域强势表现的一个维度就是,宪行领域又占据了第一。人大法学院与北大法学院作为宪行学科的传统代表,今年的表现差强人意,北大法学院继续守成第二,人大法学院微弱劣势屈居第三。去年数量比较多的华政和武大,今年稍稍逊色。倒是清华和东南,今年在本学科的发文数上有明显提升,清华法学院的余凌云、陈天昊,东南法学院的周佑勇、熊樟林,分别扛起了所在单位本学科发文的大旗。


4.民商法学


人大法学院民商学科既是国家重点学科又拥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更是汇集了王利明、张新宝、王轶、高圣平等一大批知名民商法学家,因此,人大民商法学科无论是发文数量已经连续三年蝉联第一,地位无法撼动。中政和清华连续两年分别位居第二、第三,前三名远远超过了后续院校的发文数量,由此可见,法学研究力量和影响力的集中度在进一步聚焦,不仅公法领域看京城,现在私法领域也有这个趋势。


5.经济法


随着民法典编纂成为中国法学界的一件大事,经济法这几年的期刊版面市场“严重缩水”,今年的文章总数已经排在五名左右了(环境法单列)。去年,仅有5篇经济法方向论文的法大,今年再次重回榜首,由此可见,论文发表也存在着明显的“大小年现象”。北大法学院和华政分列二三。而去年表现相对较好的上交、武大,今年也落到了前三开外,当然上交的经济法学科仍然在自己的学科体系中占据主要的位置。


6.刑法


今年刑法发文三甲呈现出“清北人”的态势,即清华第一,北大第二,人大第三。清华再次毫无疑问地坐上了头把交椅,其实力无需分析。北大法学院今年一举发力,从五名开外回到了前三甲,这其中既有陈兴良、梁根林、白建军等教授的贡献,也有王华伟博士(1991年生)等新生力量的增添。东南法学院的刑法学科,实力不容小觑,今年的发文数与人大基本持平,大有“京外刑法望东南”的味道。西政和华政今年分别发文14与13,数量上与去年大体一致。


7.民诉法


或因今年刑诉法与监察法衔接等热点,民诉法今年总体表现非常一般,均是个位数,其中很多院校甚至为0,大有民诉不如刑诉的味道。西政以微弱优势重回第一,北大排在之后。张卫平老师被天津大学引进之后,清华法学院的民诉发文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8.刑诉法


前面也说过,刑诉法近年来热度不减,发文数不断增长。从院校排名来看,连续三年,法大、人大和西政保持三分格局,没有变化。法大的刑诉法学科有着陈光中、卞建林等两任会长的带领,因此优势地位目前也无法撼动。孙长永教授辞去公职,专注教学科研以后,西政刑诉法学科的全面发展势头明显,一小波75后刑诉法学者成长起来。


9.国际法


国际法学科历来是发文数较少的小众学科,因此各院校之间的数量差异不大。今年,西政、法大和武大,三所院校并列榜单第一,但都未达到两位数。华政与社科院相继排在后面,去年并列第一的中南财大,今年的发文数明显下降。


10.知产法


中南财大和人大法学院,这两个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在今年分列第一和第二,类似这样的格局已经维持多年。华政继续保持第三的位置,与前两年一样的是,华政知产学科,王迁老师撑起了大半边天。


11.环境法


今年,首次将环境法学科从经济法中单列出来。从发文数据来看,这一最年轻的二级学科,同样也是成长空间最大的学科,被统计院校中的大多数今年均未发表此类论文。


总结



中国政法大学颇有“大满贯”的味道,取得了6个学科排名(法理、法律史、宪行、经济法、刑诉和国际法)第一,1个学科(民商法)排名第二的成绩。


人大法学院均衡发展优势十分明显,取得了1个学科(民商法)排名第一,2个第二(刑诉、知产)和3个第三的成绩。


西政取得了3个学科(民诉、国际法、环境法)第一,2个学科第三的成绩。


清华法学院取得了1个学科(刑法)第一,1个学科(法律史)第二,2个学科第三的成绩。北大取得了4个学科第二(宪行、经济法、刑法和民诉)的成绩。华政取得了1个学科(法律史)第一,2个学科(法理、国际法)第二和3个学科第三的成绩。


中南财大的知产学科排名第一。


武大的国际法学科排名与西政并列第一。


其余15所院校未取得靠前名次。


结语



2017年盘点文章的开篇,作者做了这样一个判断,中国法学教育研究存在三个“没有变”:即五院四系的基本垄断地位没有变,法学研究的基本高度没有变;法学学科人才的聚集优势没有变。


2018年盘点文章的开篇,作者认为:随着2017年“双一流高校名单”和“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的公布,加之近些年来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高校人才完全市场化流动,中国法学教育界的力量正在发生着明显又微妙的变化。说它明显,是因为各项指标综合起来的考评结果已经能说明差距。说它微妙,是因为新兴法学教育力量的兴起一方面需要从传统优势高校中“汲取力量”,但基本上都“低调而为之”。同时诸多教授的流动也都是“不彻底的”——离开了土生土长的单位,但还兼职着博导,研究机构的研究员,每年可能还会以“老东家”的名义发表点作品,这样的离职可能更温情一些。另一方面,传统法学教育力量占据着各大专业学会、联盟、论坛、期刊,新兴法学教育力量必须与之“交好”,否则难以成为“圈中人”。


通过今年的盘点,作者判断:一是,法学学科的研究力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态势集聚,主要学科都得看京城,而京城又主要看“清北人法”四校,如果“五院四系”不是70年前所建,很可能今天的中西部地区没有叫得响的法学院。二是,新兴力量的突围往往依赖于资源向个别学科倾斜的“点上突破”战略,因此,传统法学名校在学科、团队和传承方面的健全优势,仍有较大意义。三是,法学核心期刊的论文选题与政治、社会热点呈完全相关,各学科当年发文数量的多寡也基本上仰仗于“国家关注、社会关切与人民关心”。四是,新兴力量在经济发达地区的生长更为“茂盛”,法学人才流动打破了文理界限,诸多传统理工、经会商科院校纷纷大力投资发展法学,因此,法学学科的发展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欢迎转发分享,转载请在文章下方留言后联系本公众号后台。


推荐阅读

2018年16所法学院校CLSCI论文大盘点

2017,知名法学院校CLSCI论文大盘点

刑法学核心期刊论文2019年上半年盘点

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花落谁家

2019法学类国家社科基金在关注哪些问题

从高水平论文数据看2018年民法学研究

投稿邮箱:qmfmbjb@sina.com

主题篇幅体例


青苗学人交流群

长按扫描二维码添加青苗微信号,加入青苗学人交流群,一同交流、分享!


本文责编 ✎编辑部

本期编辑 ✎  Aone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