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 | 赵益民:城市研究的翻译转向
来源: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 Economy and Society
DOI:10.1093/cjres/rsaa032
英文标题:
Jiehebu or suburb? Towards a translational turn in urban studies
作者:
赵益民(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赵益民 |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研究背景
“郊”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中文词汇,本意是国都城墙之外约百里的范围。与之对照,英美语境中的 suburb/suburbia 全然没有这样的政治空间意涵,而更多地指代二战后在城市既有建成区之外发展起来的低密度、小汽车主导的中产社区,很多时候还附带着指涉特定的建成环境特色(独栋或联排别墅)和种族特征(白人中产阶级)。当我们用美式郊区的概念讨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时候,很多本地和历史的状况也就被抛弃在研究的视野之外。在这个看似合理的语言等价之间,我们事实上是在按照一种特定的时间观(强调郊区化代表着城市化的新阶段)来抹杀本地生成的空间特征。
这种问题在现实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为什么北京的城市边缘地带常常被称为「城乡结合部」而不是「郊区」?前者的具体生成机制是否与美式郊区相同?相关文献为何没有充分关注这种差异?在郊区和结合部之间,城市研究在语言层面暴露出了一个认识论误区:不假思索地用特定概念笼罩一切类似现象/区域,从而把不可化约的异质性摒弃在理论视野之外。为了发掘这些异质性的理论潜力,我们需要充分反思语言的使用,重构城市研究的认识论基础。
理论框架
从上述对城市边缘命名问题的反思出发,同时借鉴语言哲学和诠释学哲学的讨论,作者在文章中采用“视阈融合”作为重新定义翻译的一种方式,强调不同语言在彼此相遇时可能具有的对话潜力。这种对话能够捕捉来自不同城市语境的差异,帮助对话双方透过差异和陌生的经验反观自己,从而形成新的理论和认识论资源。换句话说,为了更好地捕捉全球城市经验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作者建议要充分认识和把握翻译行为在帮助我们理解差异和陌生时所起的关键作用,这一点在城市边缘的命名过程中有着鲜明的体现。面对「郊区」和「城乡结合部」之间的差异,以“视阈融合”为目标的翻译实践将能有望推动更多有创造性的理论对话,从而迈向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全球城市研究。
研究方法
研究立足于2014年至2019年在北京「城乡结合部」地带开展的长时间观察和深度访谈,同时结合了对政府文件、新闻报道、历史档案、回忆录等文本进行的话语分析。除此之外,文章还将城市研究领域相关文献作为分析对象,以批判话语分析的方式剖析“学界共识”内在的理论和认识论缺陷,并构成经验分析的另一环节。
英文摘要
Engaging with reflections on improper urban vocabularies,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translational turn to foreground dialogues—rather than equivalences—between languages. Drawing on the philosophies of language and hermeneutics, I adopt ‘the fusion of horizons’ as an alternative perspective to redefine translation where different languages encounter each other. To better capture global urban experiences, we should recognise the role of translation that exposes us to strangeness and alterity. This point is elaborated with heterogeneous names of the urban frontier, which inform us how and how far appropriating gaps/distances can initiate creative and unexpected dialogues for more global urban studies.
作者简介
赵益民,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规划与管理系讲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Saw Swee Hock 东南亚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学术期刊 City 编委。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城市变迁的社会-空间过程,尤其关注城市政治经济、空间与权力以及城市批判理论的多重可能性。其基于北京绿化隔离带研究撰写的博士论文入围 2019 年国际亚洲学者联合会(ICAS)最佳博士论文短名单。目前他正在开展有关城市密度、城市基础设施和“全球中国”等议题的田野观察与理论反思。
延伸阅读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文章
相关推荐:
最新研究 | 吕萍、胡元瑞:人情式政策动员:宗族型村庄中的国家基层治理逻辑——基于江西省余江县宅改案例的分析
最新研究 | 黄燕芬、张志开、张超:交易费用理论视角的中国农村土地信托模式研究
最新研究 | 许光建、卢倩倩、许坤:破解政策执行困境:基于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
编辑:甘湉、刘华曦
人 大 公 管
中国公共管理教育与研究引领者
欢迎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公众号
http://spap.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