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2年7月1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天津大学九大专业“课程思政”优秀课程建设经验分享

.........

天津大学“课程思政”优秀课程建设经验分享


丨软件工程丨


编者按


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育质量的重要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天津大学先后开展了两批课程思政建设立项,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方式,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为此,天津大学教务处特别推出“课程思政”优秀课程建设经验分享,陆续展示各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经验和做法,敬请关注。

一、主讲教师介绍

饶国政,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副教授。

二、课程介绍

饶国政老师自2005年讲授软件工程(双学位)课程,累计开设课程13年,2008年和李晓红教授共同讲授软件工程课程,累计开设课程11年,李晓红教授自2000年讲授软件工程,累计开设课程19年。授课对象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双学位)本科生。累计授课人数:1)饶国政,软件工程(双学位),300 余人;软件工程,超过1300人;2)李晓红,软件工程,超过1900人。课程教学是在《软件工程》课程上进行基于计算思维方式的启发式软件工程教学改革试验,教学效果明显,很受学生欢迎,教学评价稳步提升。

本课程由承担软件工程教学多年的教授1名(李晓红)负责指导,3名副教授(饶国政、于永新、张冰怡)开展案例研究与实践。

本课程已经开展了3项国家级精品课程,1项校级教改项目,发表了1篇教改论文;完成了基于计算思维方式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设计;形成了多个启发式案例。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学院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具有抽象性、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课程以软件生命周期为主线,讲授传统软件工程理论、软件开发方法及开发过程,以此为基础讲授软件过程管理软件质量。在此基础上重点讲授面向对象软件工程,介绍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面向对象分析方法、UML统一建模过程、面向对象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等相关内容。

三、课程特色与创新



本着“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乐”的宗旨开展课程思政工作。


融合专业课与思政课知识点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系统性的政治观念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他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衔接,以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在传授课程知识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作为研究对象恰如其分,这样可以的课程设计既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又有必要的现实关照,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采取启发式手段,引导学生批判性思考

手段是启发式、知识迁移式、专题嵌入式、隐性融入式,将课堂教学、批判思考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在本次课堂设计中,会有批判性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思考如何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最后,所给出的传播策略可以直接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宣传部门。

本课程将启发式计算思维引入到软件工程教学当中来,从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现象出发,运用马克思哲学原理分析现象,揭示软件工程的中的原理和本质,进一步将思想宗旨教育内容润物无声的融入,并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采用发散思维的课堂头脑风暴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对现有软件工程概念和原理的拓展,完成对新知识的升华迁移运用,从而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

四、取得成效

教学满意度调查

分别就6个教学案例对2017级软件工程课和2018级软件工程课的全体学生进行了满意度调查,下面为2017级和2018级学生对课程视频案例名称:0.3我国软件产业迈入“超车道”20年.mp4的满意程度,其中2017级学生认为该案例很好的占68%,较好的占31%,案例一般的占1%,较好以上的评价达到99%。2018级学生认为该案例很好的占71%,较好的占27.5%,案例一般的占1.5%,较好以上的评价达到98.5%。

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国家战略,从战略高度理解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软件产业,理解我国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和英明决策。更加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专业。




“课程思政”优秀课程建设经验分享

丨光电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丨


编者按


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育质量的重要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天津大学先后开展了两批课程思政建设立项,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方式,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为此,天津大学教务处特别推出“课程思政”优秀课程建设经验分享,陆续展示各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经验和做法,敬请关注。

一、主讲教师介绍

任相魁,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副教授。

二、课程介绍

“光电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是一门面向化工学院大三本科生的选修课,课程内容涉及分子科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非线性光学、物理学等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选课学生涉及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分子科学、制药、食品等多个专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各专业学生了解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催化、应用化学、食品、制药等方面的应用,为未来工作及继续深造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课程从2017年开设至今,已授课3个学年,累计授课人数283人,课程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平均评教成绩为98.79分(17181学期:99.153 分;17182学期:98.42 分)。此外,申请人还以本课程及相关课程为基础,积极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教学观摩和讲课比赛,获2018年天津市“第十四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科组二等奖、2017年天津大学“天津高校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选拔赛”特等奖等奖励。

三、课程特色与创新

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点多

课程涉及内容广、选课学生人数多且专业差异大,授课难度较大。但也便于广泛寻找专业知识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植入”点,从而将思政元素的育人功能与专业知识传授进行有机结合,最终由点带面、“润物细无声”地树立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借助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增强学生对化工学院、天津大学的专业认同和情感认同。

探索开展了“课前-课中-课后”、“在校-离校-留学-工作”连续性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课程自2017年开设至今,一直注重将思政元素的育人功能与专业知识传授进行有机结合,例如采用课前微信群推送;课中实物故事化教学;课后谈心等形式,进行连续性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同时,在“本研贯通”课程思政建设体系的基础上,常态化对在校选课学生进行课后谈心,帮助出国留学学生联系国外导师、帮助考研失利学生联系调剂学校,并与出国学生、国内读研学生、已工作学生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沟通渠道,将师生友谊和课程思政教育延续到学生学习、工作、深造和日常生活中。

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相结合,疫情防控与专业知识传授相结合

18192学期以课堂教学形式开展思政体系建设;19202学期,针对疫情防控的实际情况,结合高分子材料在疫情防控中的应用,采用课前30分钟微信群导入校园照片,课中讲授N95口罩、防护服、火神山建设等高分子防疫材料等形式和方法,进行线上课程思政建设。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爱国爱校精神,增强学生对化工学院各学科专业的了解、认同和自豪感。

四、取得成效

18192学期本科课堂教学

课程在18192学期采用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了课程思政建设,并根据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和学生反馈对教学大纲进行了两次修订。学校教务处的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对课程满意度较高,学生评教成绩为98.52。

19201学期研究生课堂教学

19201学期,考虑到研究生必修课程《高等高分子物理学》与本课程有相通之处,以《高等高分子物理学》课堂教学为依托,探索性开展了“本研贯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结课后,对26名上课学生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问卷发出26份,收到26份。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研究生对思政内容的满意度普遍较高,各项满意率均在99%以上。

19202学期本科在线教学

本课程在19202学期采用雨课堂在线教学的形式进行了课程思政建设。结课后,对129名选课学生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问卷发出129份,收到114份。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对思政内容的满意度普遍较高,各项满意率均为100%。同时,也对上课时间、PPT、课程内容、线上作业提交时间等进行较全面的反馈,为后续课程建设提供了参考。

由于授课效果良好,选课学生在学校毛概课程实践项目中选取该线上课程为“一堂好课”,学生制作的“一堂好课”展板如下:



“课程思政”优秀课程建设经验分享

丨全球公共艺术设计前沿丨


编者按


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育质量的重要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天津大学先后开展了两批课程思政建设立项,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方式,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为此,天津大学教务处特别推出“课程思政”优秀课程建设经验分享,陆续展示各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经验和做法,敬请关注。

一、主讲教师介绍

王鹤,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二、课程介绍

“全球公共艺术设计前沿”为天津大学第三批在线开放课程,课程性质为全校性选修课和通识课,作为混合式慕课在校内开设,并在中国大学慕课与智慧树平台面向社会公众和在校大学生开放。至2020年12月,校内学生超过千人。智慧树平台学习者近20000人,中国大学慕课平台超过16000人。

课程教学对象主要是高水平院校理工类大学生。课程将广大课程学习者分为“非专业”(建筑工程、环境科学、自动化等专业)、“通专之间”(建筑、规划、工业等专业)以及“专业”(公共艺术、环境设计等专业)。他们的学习特点是对艺术兴趣浓厚,普遍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但没有接受过专业造型训练,艺术知识渠道狭窄。基于公共艺术的高度跨学科特性,理工类大学生可以运用自身专业知识、技能和较强的理性逻辑思维弥补自身在艺术学习中的不足,发挥自身优长,取得良好成效。比如,建筑和规划专业同学有一定制图和表现基础,部分人有较强手绘能力,熟悉设计活动基本规律与流程,尤其注重公共艺术作品的功能和与环境的关系。机械学院机械制造和工业设计专业同学对作品本身更为注重,也拥有较强建模能力。建筑工程、环境科学对作品结构或环境问题的关注也与专业很好地契合在一起。

在该课程的教学评价方面,运用综合评价理论,允许学习者根据自身爱好、所长,任选公共艺术方案设计和公共艺术专题研究两种方式(还有调研报告、设计策划案等备选方案)结课。这种教学评价手段的双轨制,能够更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成果。

根据教学对象特点,课程借助知到等APP构建翻转课堂,通过宏观和微观教学目标的分置,教学评价手段的多样化以及不同教材和丰富课后资源的搭配组合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力求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2010年后全球公共艺术的最新前沿发展,从而提升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审美水平、艺术创意思维、公共意识与人文关怀等多方面能力与综合素养。

课程师资力量雄厚,负责人课堂教学效果突出,获天津大学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一等奖、第二届卓越联盟青年教师创新大赛一等奖、天津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教材建设效果突出,目前有11部教材已出版,其中包括“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各一部。系列教材和教学论文获得多次引用。相关知识体系在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院校加以运用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团队包括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宇,为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紧密把关。有多位兄弟院校助教,实现跨校联合,优势互补。

三、课程特色与创新

课程思政教师的知行践研

作为一名专业教师,王鹤老师坚持用自身专长积极服务社会,为各级英模创作主旋律雕像。这一系列优秀作品多次获奖,是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话语生动鲜活的保证所在。

作为一名人文社科学者,王鹤老师一直保持着社会实践、研究方向与课程思政教学的大方向一致, 无论是应邀为《光明日报》撰写调研报告《城市雕塑如何塑造城市灵魂》;还是教研合一,保证科研为教学服务,都始终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心思想,知行合一,践研不悖并付诸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课程的卓新广微

卓新广微是卓越课堂教授,创新教学手段、广采教学资源、精微个性培养的统称。

无论教学形式如何变化,课堂授课水平与效果,始终是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基本保证。天津大学有重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浓厚氛围,王鹤老师在天津大学第十一届青年教师讲课大赛等比赛中获得多项一等奖。这就是卓课堂教授。

王鹤老师的两门课程思政课程分别在中国大学慕课、智慧树和超星尔雅3个平台上线,全国8万余人选课。全程使用智慧教学工具活跃课堂氛围并提升效率。这便是新教学手段。

厚实多样的教学资源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有力保障。王鹤老师的两门课程已有7部配套教材,2019年10月又出版了课程思政专用配套教材《生态公共艺术》和《植物仿生公共艺术》,结合2300余分钟视频,数十篇论文、图库等资源。这即为广教学资源。

越是课程思政建设,越要避免走“满堂灌”的老路,越要结合学生个性、理解力和兴趣点,实现个性化精细培养。这便是微个性培养。

 中华文化有“卓尔不群”和“历久弥新”这样激励奋进的成语,《中庸》中则有“致广大,尽精微”的名句。合并一处,便是课程应卓而弥新,广且精微。

思政的稳变放控

课程思政,重心在思政。这就需要把稳教学方向、变更教学内容、开放教学评价、严控教学过程。

稳教学方向,即根据国家政策和需求,结合自身调查研究,把稳课程思政教学方向。王鹤老师在两门课程中在传播专业知识的同时,始终将宣扬十九大精神为己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大多数运用于教学的科研成果均获得过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等各级奖项,为把稳课程思政教学方向奠定基础。

变教学内容,即根据统一部署与新教学目标,更新全套教学内容,并不断保持更新。 

放教学评价,即始终根据国家政策和形势变化,灵活调整教学评价的主题与方式方法。传统上,生态公共艺术设计训练的的重点往往在防雾霾上,如今急需考虑的则是有效回收利用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通环境问题等。

为实现这一点,王鹤老师每学期几百次课上课后一对一讨论,上千封线上邮件,上千条讨论区答复都是严控学习过程,保证作业主题正确的重要途径。

 思政融入重视顶层设计,变单打独斗为宏观统筹,既坚持原则又鼓励创新。这便是稳中有变,放中带控。

学生的得艰励同

课程思政,成效在学生。应该让学生得艰励同,即得到学习成果;艰苦学习过程;激励学习典范;同步学习体会。

得学习成果,就是让学生有获得感,在王鹤老师的课程上,众多同学能在见面课上汇报、讨论,广泛开展生生互助、生生互评。这一探索于2018年获得第二届卓越联盟青年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得到众多国家教学名师评委的认可。

艰学习过程,就是学习有挑战度,两门课程的学习对于艺术设计零基础的同学提出了挑战,从新颖的混合式学习方式,到根据课程推荐自学多种软件,以及最终的图纸表达和汇报,学习过程紧张活泼,互动性强,给学生们留下深刻印象。

励学习典范,就是课程思政建设应当引入有效的激励机制。两门课程已有上百位份同学作业在教材、教改论文中出版或发表,有力提升学习积极性。

同学习体会,即注重学生学习体会的收集、整理、即时分享,以帮助学习过程在反馈中不断修正以最优化。

四、取得成效

课程体会1: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一班 3016205023 张汉振

目前我国进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方位,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理论的重大升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公共艺术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在新理念的贯彻落实发展过程中起到引导性、指向性的作用。植物仿生技术的运用,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作品与环境和人们的关系等,都体现着创新、绿色、协调的理念。因此,要积极引导公共艺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课程体会2:数学学院 3018001693 卜惟佳

经过这一学期的“全球公共艺术前沿”课程学习,我收获颇丰。在课程中我了解到了公共艺术发展的门类和趋势,但更重要地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的思政觉悟得到了提高,对于很多问题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公共艺术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品,它可以被赋予许多深刻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价值观相吻合、贯通的主题思想,从而向社会大众传播优秀文化与正能量。

课堂上,老师的教导使我耳濡目染。而在我自己的大作业中,我也将作品名选取为“智圆行方”,寓意思维缜密,行事有法度,力求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融入到艺术作品中。

总之,在课堂学习、课下实践这一系列过程中,我的思政觉悟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高。

课程体会3:机械学院 3018201038 杨墨涵

文化内涵是公共艺术的核心,像奥登伯格的《掉落的甜筒》,融入了德国哥特式建筑文化,作品才意味深长。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而我悠悠千年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儿女文化自信与日俱增,像服装、工业产品都掀起了国潮。通过《全球公共艺术设计前沿》的思政课,我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入会激发出公共艺术设计更多灵感,文化会迸发出新活力,正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公共艺术这种新的方式传承并传播中华文化,将成为新的潮流。思政课上还学习到将中华文化融入公共艺术作品的方法,引导我去思考如何融合、怎样表达,付诸实践还需要更多的思考与学习。

感谢王鹤老师精彩的授课与耐心的指导,受益良多。




“课程思政”优秀课程建设经验分享

丨新材料与加工技术导论丨


编者按


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育质量的重要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天津大学先后开展了两批课程思政建设立项,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方式,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为此,天津大学教务处特别推出“课程思政”优秀课程建设经验分享,陆续展示各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经验和做法,敬请关注。


一、主讲教师介绍

何春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二、课程介绍

《新材料与加工技术导论》课程是18-19学年第1学期针对材料学院所有大一年级学生新开的一门材料专业导论课程,前身是《材料科学导论》,已经授课人数283人。

课程主要采用讲座的方式,而最终采用的考核方式是学生的文献调研报告,学生选择一种感兴趣的材料领域,通过文献调研以期达到对该领域有一定初步认识的目的。从试卷分析可以看出,学生的课程达成情况较好,平均分为83分。所有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从自己熟悉的材料领域入手,重点讲解材料四要素在该领域的应用与意义,并引入相关领域的国际前沿和重要应用,并兼顾材料工程与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授课效果较好,达到了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从学生的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学生对课程满意度很高,认为教师授课过程中难度总体把握较好,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同时,学生希望进一步加强课程研讨,增加实验或参观,并优化教学内容,进一步提升学生满意度。

本课程拥有一支强大的师资力量,由金属、高分子、无机非金属、焊接、新能源等方向的6名材料专家和教授组成,包括国家级教学名师赵乃勤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李悦生教授、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杜希文教授、以及季惠明教授、胡绳荪教授、何芳教授,这些教师不仅在教学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积累,还在材料科学各个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和成果。

三、课程特色与创新

课程团队建设再丰富

本课程为我院新材料与加工技术类工科试验班学生步入大学后的第一门专业类课程,也是学生首次从专业角度理解我校“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的培养目标以及材料人应担负的社会责任和应具备的工匠精神。为此,学院高度重视该课程的建设,组建了由教学副院长作为课程负责人,各专业(方向)教学主任作为课程管理团队成员,专任教师作为课程工作团队成员,国家教学名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资深教授和青年骨干教师等作为课程主讲教师,以及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作为课程共建教师的课程团队。

课程教学大纲再修订

结合我校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学校2019级本科综合培养方案制订要求以及我院各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针对所设定的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对本课程的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再修订。通过将课程德育目标与课程原有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在新修订的课程教学大纲中对课程目标进行了调整与优化,突出了课程目标对于毕业要求中“天大品格”的支撑,并明确了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考核方法与标准。

课程教学内容再优化

根据修订后课程教学大纲中关于教学内容的设定,主讲教师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不只是讲述了料科学与工程所涉及到的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功能材料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主要专业方向的相关基础知识;同时还通过实际工程例子让学生了解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材料人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课程考核要求再细化

针对所设定的3个课程目标,通过对原有课程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的进一步细化,制定出了较为明确且可实施的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标准,从而实现了对课程目标达成及教学成效的有效评价,特别是其中德育渗透教学成效的有效评价。

四、取得成效

教师垂范以彰显良好师德师风

如前所述,为了保证该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高质量运行,以教学副院长为课程负责人,建立为课程的管理团队、工作团队和课程主讲教师团队。课程建设各团队教师均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的学术造诣,并能够积极投入此次“课程思政”改革。根据学生及听课教师的反馈,均体会到了本课程主讲教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师德师风,课程教师体现了新时代高校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和以德施教。

课程大纲修订以融入思政教育

结合我校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学校2019级本科综合培养方案制订要求以及我院各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我院三个专业均制定了相应的毕业要求(均为14条毕业要求),其中第一条均为品格方面的要求。在本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过程中,针对毕业要求、课程思政教育、专业知识引导等多重要求,制定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实际,明确了思政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以及相应的教学成效评价标准与方法。

教学内容优化以培养家国情怀

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根据所设定的教学大纲的要求,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只是对材料科学与工程所涉及到的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功能材料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主要专业方向的相关基础知识进行介绍和引导,更是通过相关以材料为先导的实际工程介绍,特别是国家重大工程介绍与讲述,使学生了解作为中国材料人应当掌握的专业知识,以及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同时通过对世界材料相关领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及我国在该领域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等的介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教学成效考核以评估课程目标

为了有效评价课程的教学成效并使学生了解科技论文的基本写作规范和要求,课程制定了明确的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目前课程的考核以文献报告的形式进行,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以某一实际应用需求为切入,选择一种材料或加工制造技术,通过图书与文献阅读、网络调研等方式,谈谈对此类材料或材料加工制造技术的认识。同时,参照学校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模板,制定了本课程考核文献报告模板,让学生在完成报告的同时了解科技论文的基本写作规范和要求。



“课程思政”优秀课程建设经验分享

丨电力系统基础丨


编者按


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育质量的重要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天津大学先后开展了两批课程思政建设立项,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方式,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为此,天津大学教务处特别推出“课程思政”优秀课程建设经验分享,陆续展示各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经验和做法,敬请关注。

一、主讲教师介绍

刘艳丽,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师。

二、课程介绍

《电力系统基础》课程是电气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是本专业本科生步入专业学习的“窗口”和从业电力能源行业的“基石”。截止到1920学年已开设近20年,授课对象是结束基础课学习、刚步入专业课学习的大三年级本科生,年均授课约200人。《电力系统基础》课程具有夯实的授课基础,拥有自主编写的教材,授课团队包括长年授课经验丰富的教授、荣获天津市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科组特等奖的青年教师,团队成员均具有丰富的项目经验、教学评价连年保持优秀,课程深受学生好评,且面向企业、研究生导师、学生前期调研结果显示,教学效果突出,学生掌握程度好。

三、课程特色与创新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教学设计

立足中国电力崛起和智能电网战略发展的时代性背景,聚焦课程价值目标,有机融入中国电力系统取得的瞩目成绩及其背后的好故事、能源变革趋势—发展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及其驱动发展的智能电网基本理念及其关键技术、核心知识点蕴含的伟大思想、结合实际解决问题的专业思维等

积累教学素材,打磨思政元素

持续开展素材库建设,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主要包括:学科发展中里程碑事件、课程内容涉及的经典理论与学科前沿、中国电力领域标志性工程/成就等。同时,针对思政元素融合点,邀请马院教师深度指导,不断打磨思政元素。

加强教学组织,反思实践成效

以工程实际导入(借助多媒体课件、视频);“问题探究式”分解讲解知识点,即难度逐渐递增的设置问题,围绕问题与学生进行启发式互动、探究学习课程内容;基于板书总结要点,基于贴合度高的行业/学科前沿设置思考;紧密配合训练实践。

基于改革成果于19201学期完整实践一个课程周期,针对课堂上学生反应、互动成效、教师活动等进行深度反思,通过线下调研学生反馈、班主任与辅导员反馈等全面掌握改革成效,基于与预期计划的比对分析,形成了课程新一轮提升方案。

四、取得成效

通过问卷、课下交流等形式搜集学生反馈,结果显示:100%学生对课程给出“非常满意”的评价,普遍反应:

(1)知识点讲解清晰透彻,有助于打牢基础;

(2)启发式互动颇有收益、板书和PPT质量高;

(3)渗透学科前沿非常有益。

更有学生表示:

(1)这是上大学以来最好的课程;

(2)很锻炼自己的能力;

(3)通过课程感到天大和中国电力系统的强大,学校对我们很重视。




“课程思政”优秀课程建设经验分享

丨理论力学丨


编者按


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育质量的重要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天津大学先后开展了两批课程思政建设立项,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方式,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为此,天津大学教务处特别推出“课程思政”优秀课程建设经验分享,陆续展示各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经验和做法,敬请关注。

一、主讲教师介绍

曹树谦,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天津市教学名师。

二、课程介绍

天津大学《理论力学》课程具有雄厚基础与悠久历史。早在1895年北洋西学学堂(天津大学前身)建校之初,就设立了《重学》课程(《理论力学》课程的静力学部分)。上世纪20年代,时任北洋大学校长茅以升在天津大学建立了国内首个力学实验室,同时开设《动力学》课程(《理论力学》课程的动力学部分)。

1949年建国后,在教育部和苏联专家的指导下,相关力学课程于1954年合并为《理论力学》,面向全校工科学生授课。至今,《理论力学》累积授课年限达65年(文革期间也未间断)。目前授课对象为我校力学、机械、能动、建工、海船、水利水电、港口航道、环境、材料、过控、求是学部等专业的本科生,累积授课人数3万余人。

通过多年的建设,天津大学《理论力学》课程在教育部历次评估中均被评为优秀,具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2005年获首批国家精品课程称号,2013年获首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称号,2020年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下),2018年12月,《理论力学》在“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上线运行,至今上线人数近3万人,位于上线23门同类课程第二位。

《理论力学》教学团队现有教师1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讲师3人,工程师1人。团队中包括天津市教学名师2人,全国基础力学教学竞赛一、二等奖获得者3人。课程团队继承了天津大学《理论力学》优秀教学传统,倾情教学、锐意改革。

三、课程特色与创新

绪论中设置“闲言碎语”板块,倡导批判质疑的科学精神

主讲教师曹树谦从2000年前后在课程中引入价值引领的元素。在《理论力学》绪论中,创建“课首语”和“闲言碎语”两个板块,通过引入著名学者、身边教授、大学校长等语录,倡导批判、质疑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如2019年为工程力学专业授课,首先从最近看到的一篇微信谈起,与学生探讨对教育目的重新认识。陈志武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而不是塑造。

其次,以“教学方式”、“学习金字塔”、金东寒校长在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等内容,倡导批判质疑与科学创新精神,使学生领悟在课程中能获得什么样的收获。

最后,针对工程力学专业“不热”、学生缺乏正确的专业认识、甚至有“不喜欢该专业”的普遍倾向,通过“身边的力学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力学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专业”。

结合课程内容设置典型案例,在知识传授中弘扬民族精神

选择“新、近、亮”的案例纳入课程。如:在“桁架”一部分中,选择天津海河上的铁桥作为案例,而代表性的铁桥有“解放桥”和“金汤桥”。解放桥是殖民产物,而金汤桥是1949年1月解放天津会师的地方。此外,还介绍了“海河水系”、“引滦入津”等地理历史知识。

结合身边刚发生的事件,向学生传授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

在课前或课间,与学生交流刚刚亲历的一些事件和感受。如:2019年11月7日,针对同学在使用微信、邮件时的一些问题,提醒大家如何合理规范和注重礼仪。

最后一课,撰写诗句勉励力学专业同学

为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在最后一课撰写诗句:最易韶华逝,流年勿蹉跎。心怀鸿鹄志,日日当力学。(注:中国古代“力学”为“努力学习”之意。)

上述实践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共鸣,如:一班罗清泉同学:“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十分丰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

观摩听课的多名青年教师也普遍反映课程思政效果好。如:建工学院陶硕:“在课堂开始前由小故事引入,讲授课堂之外的实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品德教育。”

四、取得成效

学生普遍认为受到价值引领

在课后调查问卷中,全体学生均认为除了批判思维、自我管理、团队精神等方面外,在理解人生价值、提高专业兴趣、培养家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等方面也获得提升。如:

力学2班王傲寒:课堂上,曹老师的思政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一点也不突兀,在讲解工程案例时,适时地引出“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等主题,这种模式使我受益匪浅。

力学1班吴朝蕾:老师不仅传授了我们知识,还会在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模式以及如何平衡生活、工作、学习这三者之间关系的探讨。这些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无比珍贵的经验,对我们以后的人生会给予极大的帮助。我认为这门课是真正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

课程思政报告在学员中引起强烈反响

在各场课程思政报告中,学员普遍反映很有收获,了解了“什么是课程思政”和“怎么做课程思政”,并把对课程思政的学习理解带回到自己的课堂。以下是部分学员在听取报告后的反馈:

北京林业大学姜雪梅:很受启发,一是对课程思政有了更广义的理解;二是对把思政融入课程的方式方法有了启发。

中国民航大学余林法:按照曹教授的方式,课程思政是“植入广告”,而不是“插播广告”。曹教授的报告也是“植入广告”,我们不知不觉地学习了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优秀课程建设经验分享

丨海洋地质学丨



编者按


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育质量的重要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天津大学先后开展了两批课程思政建设立项,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方式,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为此,天津大学教务处特别推出“课程思政”优秀课程建设经验分享,陆续展示各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经验和做法,敬请关注。


一、主讲教师介绍

王虎,天津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


二、课程介绍

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天津大学坚持“强工、厚理、振文、兴医”的发展理念、支撑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人才培养需求建设的新兴学院、于2014年成立,学院于2015年首次招收“海洋技术”本科生、2018年开始招收“海洋科学”本科生,“海洋地质学”是海洋技术、海洋科学本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20211学期正在开进行第5轮授课。

课程负责人本硕博就读于中国海洋大学,具有较为系统的海洋地质学相关的知识体系和科研经验,曾参加教务处组织的TIE培训、为中国-东盟智慧海洋学院讲授全英文课程,公派到美国威廉玛丽学院弗吉尼亚海洋研究所访学,熟悉国内外海洋地质学教学体系和先进教学方法。

教学团队由支部书记张学峰教授进行思政和专业方面的指导把关、教学副主任邓增安副教授负责教学大纲和讲义等教学材料的修订、青年教师张亮、张翠翠予以多媒体和视频录制方面的帮助,马克思主义学院渠占辉教授给与思政和教学方法指导。

“海洋地质学”是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首批“课程思政”试点课程之一,于18191学期开展课程思政试点建设并顺利通过专家验收。


三、课程特色与创新

新加入思政层面的课程目标,加强思政引领

在海洋地质学原有的知识、能力等层次的课程目标基础上,增加思维、品格等思政方面的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思政引领,进一步对标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海洋技术和海洋科学专业培养目标。修订后的课程目标为:

(1)知识:科学认知、描述和表示海底地形地貌、海底岩石圈物质组成和结构、海洋沉积、海底矿产资源等各类海洋地质对象、现象及演化规律。(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1.2.1)

(2)能力:科学运用海洋地质基本方法、基本原理分析具体海洋地质科学和技术问题,给出评价和解决方案。(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2.1.2、2.2.2)

(3)思维:具备创新思维、地球系统思维、海洋科学与技术学科交叉思维。(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4.1.1、4.1.2)

(4)品格:了解海洋地质学科发展历史和现状,了解国家和社会对海洋地质的科学技术需求,具有把自身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投身国家海洋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8.1.1、8.2.1)

丰富课堂组织形式,增强学生兴趣

将原有课堂讲授32课时,修订为27课时讲授、5课时认知实验,坚持实物实例、贴近生活是最好的思政。4个课时的实验室认知实验分别为:海岸与海底地形地貌认知、海底岩石圈矿物认知鉴定、海底岩石圈岩石认知鉴定、海底地质构造认知,学生以4人为1个小组,基于实体的标本和模型(例如,按照我国实际海岸缩尺制作的基岩岸、砾石岸、砂质岸、淤泥岸、磊石岸、珊瑚礁岸、红树林岸、人工岸等8种典型海岸地貌实体模型)进行分工合作,开展认知、鉴定、绘图、讨论、完成实验报告,拉近理论讲授和实物的距离,避免死记硬背、增加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锻炼学生团队协作、沟通合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科学素养。1个课时的校园认知实验,充分利用卫津路校区丰富的建材、岩石等海洋地质元素,由指导教师带领,实地讲解岩石及仿岩石类建材的鉴别、三大类岩石的野外鉴定,贴近实际、提高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创新作业方式,有效利用课余时间

改进原有以知识点为主的作业形式,布置综合、开放、思政相关的作业,调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课程相关内容,查阅资料,巩固所学内容。思政相关的开放性作业例如:1)“简述我国南沙岛礁开发利用情况,凝练出1~2个与海洋地质相关科学或技术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国家需求并与自身专业紧密结合;2)“检索并阅读1篇与板块构造有关的Nature论文,撰写总结和观后感”,帮助学生巩固课上所学知识点并引导学生“追求卓越”;3)“检索、简述大洋钻探发展历程及我国参与情况”,从海洋地质学科发展历程及我国科学家艰苦奋斗并取得可喜成绩的角度,培树学生家国情怀和奉献品格。

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

在课堂讲授中,力避生硬加入思政内容,因章节、因内容制宜,灵活采用不同方式增加思政方面的引导和讨论,激发学生把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认清海洋领域巨大的发展潜力、立志投身国家海洋事业,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科学方法、职业精神,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地球系统思维、学科交叉思维。在每一章节都融入或大或小、体量不同的思政元素,做到以思政促知识、促能力、促进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

以思政案例为牵引,支撑课堂教学

选取思政元素丰富的典型章节,形成了大陆边缘地形地貌、板块构造学说、海底矿产资源等3个典型思政教学案例,以思政内容融入并牵引专业知识、运用多媒体和课堂互动讨论、增加课堂参与度与趣味性,提升教学效果。

优化考核方式,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将传统的以期末考试为主要方式的课程考核,修订为平时表现(10%)、认知实验(20%)、期末考试(70%)。其中课上积极回答问题、参加讨论每次加1分,提高学生积极性;开放式课后作业共3次,每次1.5分,考察思政和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认知实验共4次,每次5分,学生分组轮流负责,考察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团队合作能力;期末考试试卷专门设置与思政目标相关的题目,例如:论述题第2题第(3)问,结合板块构造理论体系发展历程,试述有哪些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共4分,对思政目标进行考察,以确保达到品格、思维方面的课程目标,支撑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四、取得成效

学生反馈

课程结束后,教务系统学生评分97.2(有效样本51人)。另收回学生调查问卷50份,其中第10问题(你认为本课程的课堂组织、考核体系是否能够支撑课程目标)、第11问题(你认为本课程增加思政元素对专业知识、能力的掌握起到何种作用)的结果如图10所示。包括图10在内的学生问卷结果,以及课堂互动、认知实验和考试等各个环节与学生的交流,学生对海洋地质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举措、效果较为肯定,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思政改革方式是有效的、对课程总体起到了提升的效果。特别是增加带有思政元素的课堂讨论与互动、增设认知实验、改进考核方式等非常欢迎。

成果和材料

(1)新修订的海洋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2)新修订的海洋地质学教案及相应的多媒体课件。

(3)大陆边缘地形地貌、板块构造学说、海底矿产资源等3个典型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4)4个课时的课程视频,包括“板块构造学说”2个课时(专业公司“领袖传媒”录制)、“海底矿产资源”2个课时(自行录制)。

(5)完成的教改论文《海洋地质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已于2020年8月在《高教学刊》发表。




“课程思政”优秀课程建设经验分享

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丨



编者按


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育质量的重要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天津大学先后开展了两批课程思政建设立项,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方式,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为此,天津大学教务处特别推出“课程思政”优秀课程建设经验分享,陆续展示各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经验和做法,敬请关注。


一、主讲教师介绍

熊熊,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副主任,教育部新(跨)世纪人才,教授、博士生导师,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


二、课程介绍

自2013年天大管理与经济学部设立金融学专业以来,《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即被纳入金融学本科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累计开设7年,目前主要授课对象为金融学、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总计授课人数691人,其中金融学本科381人,财务管理310人。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系统探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现代国际银行业的管理经验,以及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技术与工具,旨在培养适应金融国际化、金融市场化背景下的现代金融经济专业人才。通过授课团队从教材资料选择、教学重点调整、授课形式安排、授课语种选择等角度多次课程改进,目前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立足于全球与中国金融发展视角,金融业实务与学术理论研究高度结合,课程自开设以后受到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学生的普遍好评。

课程申请人熊熊教授,是博士生导师,管理与经济学部副主任。承担本科生“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博士生/研究生/MBA/EMBA“企业发展与金融策略”,“金融风险管理”等课程。课程主要参与人余峰燕博士在商业银行管理领域具有近10年的研究与教学经历。课程对接的课程共建人张姝艳博士,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哲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多年来专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这一领域的积累了丰富经验。课题项目成员不仅包括经验丰富的教授,还包括年富力强的青年教师。项目成员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而且磨合多年,配合默契。


三、课程特色与创新

研讨并确立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框架和建设思路

课题组通过多次线上线下的讨论与沟通,安排专题研讨会,访谈国家精品课专家教授,课程资料的系统梳理与总结,确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可从“中国金融历史/经济思想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金融思想”,以及“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客观审视国际与中国银行业的绩效与问题”三个维度开展课程思政融入。该思政设计框架对金融经济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的推广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挑选天大学生容易产生共鸣的商业银行管理思政材料,设计并精磨课程思政案例

利用“中国金融历史/经济思想史”建设课程思政维度,课题组设计思政案例《“北洋大学堂”创立者盛宣怀的奏折》,案例从中国明清时期信用机构的兴衰、甲午战争之后外资银行的入侵,讲到“北洋大学堂”开创者盛宣怀临危请奏朝廷设立银行,到中国现代银行业雏形的出现。“……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 “北洋大学堂”之父盛宣怀的远见卓识、风骨气魄、爱国情怀跃然眼前。

精心设计与制定课程思政效果评估方法,切实提高天大金融学生的金融道德素养

“课程思政”教学要重视思政效果,思政效果分两个层次:学生高质量接收课程思政教学信息是基础层(第一层),而学生能学以致用为目标层(第二层)。

除了精心设计案例,挑选课程合适时机讲述案例,课题组还设计了三种方式保证课程思政效果。第一、设计商业银行课程思政相关的研究报告,使学生由课程思政信息接收、认识转为信息消化与应用。研讨主题包括:资本逐利与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中国银行业健康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第二、定期(每周)统计学生需求,及时提供商业银行课程思政研究主题的课后指导工作。与纯学术研究主题不同,课程思政主题比较特殊、敏感,及时解决学生疑虑有助于深化课程思政效果。课题组累计指导学生38人次,每次30分钟左右,覆盖学生60%左右。第三、课题组把课程思政的内容纳入期末考题(思考题,商业银行未来良性发展的范式),从多个维度了解学生的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意识。

努力推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思政改革的纵深发展,重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思政经验和方法在其他金融经济学科的推广

金融经济学科思政融入元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嵌在教学内容,如对国际与中国银行业的成绩与问题的客观评价;另一类则可以在其他金融或经济课程独立使用的“金融/经济思政融入元素”,如中国金融/经济历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或经济思想。


四、取得成效

本课程学生的反馈与感悟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思政改革要求立足中国,以国际视角客观评价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为价值引领,合理评价中国金融经济历史沿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思政设计学生反馈机制除了把课程思政思想纳入期末试题,另一个反馈机制是分阶段研究报告,报告主题紧紧围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思政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A.   资本逐利与金融企业社会责任

B.中国银行业健康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金融企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D.  中国“关系文化”与金融机构微观经济行为

安排学生2019年10月上旬(课程前半期)提交研究报告第一稿。接下来,课程思政通过课堂讲述与讨论、课后单独指导研究报告沟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等多种形式和渠道,提高学生对商业银行发展范式、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行业理念等课程思政核心问题的认识深度,提高课程思政效果。

金融经济学科课程思政案例元素建设情况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题组及时把课程思政思想与经营推广到其他金融经济学科。课题组以建设案例模式,积极推进对金融系金融经济学科“金融/经济思政融入元素”的标准化、精细化建设。目前金融系近70%的金融经济类课程完成第一阶段的课程思政案例建设工作。这大大提高了金融系金融经济学科课程思政改革的协同效应,也全面提高金融/经济类课程思政的建设能力与水平。





“课程思政”优秀课程建设经验分享

丨设计与制造基础2A-2B丨



编者按


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育质量的重要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天津大学先后开展了两批课程思政建设立项,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方式,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为此,天津大学教务处特别推出“课程思政”优秀课程建设经验分享,陆续展示各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经验和做法,敬请关注。


一、主讲教师介绍

王喆,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


二、课程介绍

设计与制造基础2A与设计与制造基础2B这两门课程核心内容就是“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是在2015年进行本科生培养计划修订时更改的。这两门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核心技术基础课程,对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该课程是机械类本科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自机械工程学院机械类专业该为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以来就为本科生开设,授课对象为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本科生,每年授课学生5个班和2个班求是学部学生共计210人。课程教学效果良好,分别获得:国家级精品课1门、国家级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公开视频课1门、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2本。教学团队近年来承担各级教学科研项目110余项获批天津大学教改项目1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天津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天津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全国一等奖2项,发表教改论文30余篇。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的建设与发展有着很好的积累与历史的沿革,自从60年代至90年代,许镇宇教授、邱宣怀教授先后主编了不同版本的《机械零件》、《机械设计》教材,开设了机械设计课程,到80年代,祝毓琥教授主编了文革后的第一本《机械原理》教材,并相继开设了机械原理课程,直至2004年张策教授主编出版了新体系的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后,将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两门课程合并,并建立了天津大学“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团队。近十几年来,教学团队始终秉承历史的传承,老中青结合,老先生们发挥很好的传帮带作用,青年教师积极吸取老先生们的宝贵经验,不断完善自我,快速成长。并承担起每年54个自然班,1800多名学生的教学任务。


三、课程特色与创新

利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奇妙的机构”作为课程的引导,重新定义学生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知识“灌输”为主,老师为仓储式输出端,学生为仓储式输入端。传统的课堂教学弱在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事实上,教与学的过程是具有强烈问题导向的一个交互过程,教师的作用更多地应体现为展示、引导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课程以“奇妙的机构”为载体,引导学生感受到机构之美、机构之奇妙,有效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动力,为学生日后进行复杂机构设计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打下良好基础。

利用国家级资源共享课“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作为课程的线上辅助资源,重新定义老师

重新定义和解读老师在本科课程教学中的核心作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处于创造性脑力活动状态的引导者。利用资源共享课,可以有的放矢地兼顾到每一位学生深入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老师和学生通过分享知识,理解和应用知识形成对一般机械工程设计问题的有益思考。在传递了知识的同时,更有益于培养学生建立求解工程问题的理性思维和能力。

增加教学实践环节的要求,让学生将所学知识有机融汇贯通,重新定义课堂

在课堂上,聚焦问题的主导权在老师,而激活已学知识的主动权在于学生,论证新知的主导权在老师,应用新知的行使权在学生。教与学之间既双向互动又融会贯通。这必将有效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提升学生的吸收转化率。借助各种创新设计赛事作为教学实践环节的课程设计题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利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复杂工程设计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目的。

通过近期的将“课程思政”的理念引入课程进行中,同学们对机械专业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强,主动参与各种创新赛事的积极性不断攀升,自主学习动力逐渐提升。如以教育部组织一次的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为例,今年第九届大赛参与的组数由往年的7-8组,增加至40多组,近200人次。这一数字表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增强,用自己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团队合作协同作战的协作精神在提升,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在增强。课程教学环节针对大作业、课程设计等进行改进,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开设相应的课程设计和大作业。学生搜集、挖掘中国古代机械,自行设计完成作品。如直升机结构分析、便携式助理车设计、万年历设计、擀皮机设计等既有历史沿革又有现代感的作品。使学生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文明的同时增强学生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传承,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学习的兴趣。


四、取得成效


针对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大作业的改革,利用所学过的机械机构,设计一个简单的应用案例,学会用手绘和效果图等方式表达设计思路,同时用工程三维实体软件建模,并有效表达设计思想。通过集体设计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展示汇报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达到大家互相学习的目的。

便携助理车设计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城市变得越来越拥挤,交通堵塞使得城市出行所花费的时间不断增加。自行车作为便捷的交通工具一直备受青睐,共享单车的出现使得自行车更加普及,但也带来了存放和回收等诸多问题,因此其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对于共享单车无法覆盖的区域,便携式自行车有望受到关注。该设计是在学生完成理论学习的前提下,自行调研市场需求,进行的自主设计。

万年历的设计

学生在学习了连杆机构、齿轮传动和轮系的理论内容,结合中国24节气设计完成的作品。

新型音响设计

学生在学习了连杆机构、齿轮机构、凸轮机构等典型机构的理论内容后,有中国民乐乐器木琴的演奏过程产生的灵感,完成的作品。


END文章来源:整理自天津大学教务处微信公众号


更多精彩文章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
PPT居然可以制作出3D效果?且无需任何工具下载!
人民网发布2020年度中国高校社会影响力排行榜
OBE成果导向教育的实施架构、实施方法和实施要点
教师应如何精心备课?超强备课攻略分享,很实用!
师生沟通的10大技巧,很实用(收藏)
诺贝尔奖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对自己人生做好准备的年轻人
重磅演讲】PISA之父:教育是帮助学生开发出可靠的指南针
第五届青教赛思政组决赛视频
『强音』郑强演讲:怎么讲好课程思政?
25万名博士后,是怎样“神一般”的存在?
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来了 五大“金课”亮相
关于进一步做好“一省一策 思政课”集体行动工作的通知
《高等学校慕课建设与应用指南(试行)》正式发布
一流本科课程的申报答疑
图解 || 金课是如何炼成的?
合集 || 110门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分享
我的一节思政课(实录+PPT)
教育教学理念革新!全国慕课教育创新大会精彩速递
关注|争议校长郑强:我为贵大做了那么多贡献,为何还有人不满?
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
探索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模式 推动新工科建设再出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