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尔加科夫:一枚不祥时代的怪蛋
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 ▍
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的《大师和玛格丽特》 1987 年引进我国以来,已成为读者心目中的俄罗斯文学必读经典,备受莫言、余华、格非、邱华栋等实力派作家的推崇。在一些作家心目中,其文学地位不亚于《百年孤独》。好玩的一点是, 1987 年 2 月,由徐昌翰先生所译的《大师和玛格丽特》第一个中文译本出版时并未沿用原名,而定名为《莫斯科鬼影》。现如今,布尔加科夫的热度依然不减当年,吸引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学者和普通读者。在浙江文艺出版社推出完整版徐昌翰译《大师和玛格丽特》之际,可以文化请来当代著名作家邱华栋,谈一谈他眼中的布尔加科夫。
一
上中学的时候,我就开始接触苏俄文学了。我记得那主要是一些战争题材的小说,像《第四十一》、《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青年近卫军》、《永远十九岁》、《静静的顿河》等等,然后就是高尔基和艾特玛托夫的作品;上了大学之后,我开始读到苏联后来解禁的作品,比如《癌病房》、《古拉格群岛》、《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日瓦戈医生》以及“白银时代”的很多诗人的作品,才开始对20世纪的苏俄文学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这其中,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在我心目中的地位逐渐上升。他和安德烈·别雷一样,是“白银时代”中的一位重要的小说家。
莫斯科大阿法纳西耶夫胡同一栋建筑外墙上,
布尔加科夫肖像以及《大师和玛格丽特》中的黑猫形象 ▍
我喜欢他的主要原因,就是他能够以超现实的怪诞手法,来处理他所经历的严酷而荒诞的历史,并成为那个不祥时代的最真实的声音。可以说,布尔加科夫和巴别尔、别雷一样,都属于20世纪苏俄小说中的异数,他们生活的年代跨越了沙皇俄国和苏联两个历史时期,但是他们都能够独自开辟一条新的艺术道路,顽强地挣脱了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传统,将俄语小说和现代主义潮流连接起来,描绘了20世纪的苏俄激烈历史变动中的人的灵魂的挣扎与追求。可以说,有了像布尔加科夫、巴别尔、别雷这样的作家,回头再来看20世纪的俄罗斯小说,就不显得那么的荒芜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推崇他们的原因。
二
长篇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是20世纪俄罗斯小说的杰作,也是布尔加科夫的代表作。它的写作和出版都十分艰难:小说的写作过程前后持续了12年,从1928年开始,到布尔加科夫去世的1940年,在他临死之前,还在修改这部书。可以说,它凝聚了布尔加科夫的全部心血。小说的发表也很艰难,在斯大林时期根本就不可能出版。一直到1966年,俄文删节版才发表在文学杂志《莫斯科》上,而没有删节的版本自1967年开始,在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以各种语言出版。俄文全版一直到1973年才在苏联正式出版。因此,《大师和玛格丽特》后来被评价为苏联时期涌现的“抽屉文学”的代表。读者一定要问,这部小说为什么能获得那么高的评价?
《大师与玛格丽特》俄文版 ▍
首先,从写作技巧上来说,这部小说的内容和结构都很复杂:一共有32个章节,小说中并存着三个时间层次和三种不同的现实和历史的空间,因此,也贯穿了三条线索。一条是大师自己的爱情和人生命运,同时,还随之展现了莫斯科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生活。另外一条是大师创作的关于古代罗马总督彼拉多和耶稣基督的故事,详细描述了彼拉多和他的祭祀长该亚法,到底是如何下决心把耶稣钉在了十字架上。第三条线索是超越了具体时空的神秘幻觉和想象,这个层面所涉及的主题多样、复杂、深邃,受难、俗世的恶劣和庸常以及作者那些神秘的幻想,最后融会成十分独特的结构。可以说,这是一部小说套小说的小说,多少有些像俄罗斯套娃的结构。
其次,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上,则充满了荒诞和离奇的想象:在小说一开始第一章,莫斯科文协主席柏辽兹和号称流浪汉的诗人伊万出场了,他们和一个自称从外国来的专家教授在莫斯科一个公园里奇妙地相遇,并展开了讨论。实际上,这个化身为外国教授沃兰德的,正是魔鬼撒旦,因为魔鬼撒旦被某种神秘的力量召唤到了莫斯科。小说的第二章,则是化身教授的魔鬼撒旦在给柏辽兹和诗人伊万讲述当年的罗马总督彼拉多,是怎样把耶稣钉上了十字架的。然后,撒旦预言了文学家协会主席柏辽兹将身首异处。果然,柏辽兹随后被一个主妇撒掉的葵花籽油滑倒,跌倒在地时被刚好经过的电车一下子把脖子碾断了。诗人伊万亲眼看到了这样可怕的情景,他去追撒旦和他的助手们(加上那只巨大的、会在电车上买票的黑猫)。但是撒旦忽然跳到了河水中,伊万也跳到莫斯科河里找了半天,都没有发现撒旦和他的随从,伊万的衣服也丢掉了,只好穿着一个流浪汉的衬裤,回到了作家协会的办公室,发现很多作家正在等待主席回来主持会议呢。而诗人伊万语无伦次,穿着怪异,使作家们感到奇怪,于是,伊万和文协的人发生了冲突。后来,诗人伊万讲述了柏辽兹离奇的死亡,以及魔鬼撒旦化身教授的情况。他描绘了撒旦的那个像烟一样能够自由聚散的助手,还有那只巨大的黑猫。他告诉大家,撒旦和他的随从、还有那只黑猫开始一起在莫斯科到处作乱了。诗人伊万的讲述被认为是疯话,谁都认为,在莫斯科不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结果,他们就把穿着衬裤、大喊大叫的伊万送到了精神病院,被大夫诊断为精神分裂。随后,更多的人也相继被送到了精神病院。
国外艺术家创作的《大师和玛格丽特》主题画作 ▍
在精神病院,诗人伊万见到了大师,大师是一个小说家,告诉伊万,他写了一部关于耶稣受难的小说。在大师的笔下,耶稣具有人的普遍弱点,他软弱、胆小,最终以水一样的善改变了总督彼拉多的想法,使总督在内心里开始忏悔。大师告诉伊万,他的这部小说不仅得不到出版,还受到了编辑的冷遇、批评家拉通斯基的批判,大师一怒之下就焚烧了手稿,但是他的情人玛格丽特赶来,抢救了部分手稿,使小说基本保留下来。而大师的住所也被一个狡猾的小人侵占,他不得不离开那里,辗转来到了精神病院,在这里他才感到了安全。接着,就是撒旦和他的助手、黑猫等三人组,一起大闹莫斯科。而耶稣和彼拉多的故事,作为一条复线,也一直在小说里隐现。它有时候作为魔鬼撒旦的化身、教授沃兰德的讲述,有时候是诗人伊万的梦中情节,有时候,又是大师写作的书中的情节。而30年代的莫斯科沉闷僵化的现实生活也在魔鬼撒旦的捣乱中呈现出真面目。我想,读者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可能还会把降临到莫斯科头顶的魔鬼撒旦沃兰德,看成是斯大林的化身,因此,这肯定是这本书很难出版、命运坎坷的一个原因。
俄罗斯艺术家Elena Martynyuk创作的《大师和玛格丽特》“黑猫”形象摄影作品 ▍
《大师和玛格丽特》就这样在喜剧、闹剧和荒诞情节的推展中,交叉展开了几条线索。于是,小说显现了复调的结构:现代的和历史的、传说的和宗教的、神话的和民俗的,彼此互相呼应。我看这部小说最重要的特质,还是它的想象力和营造出的荒诞效果———撒旦大闹莫斯科,莫斯科人人都感到惊慌失措,他们的生活一片混乱;魔鬼还将以剧院为中心的莫斯科文学艺术界搞得人性大暴露,最终使所有的人都蒙受了考验和耻辱。此外,小说在表现30年代莫斯科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很突出,以讽刺的语调,以浪漫和象征、幻想与幽默混杂的风格结构了全书。小说的结尾是撒旦和随从在一番谈话之后,说服了大师和大师的情人玛格丽特,一同前往一个安静的永恒之地。等到他们离开之后,莫斯科逐渐恢复了秩序,那些因为魔鬼撒旦的捣乱而现了原形的人,也羞愧地打算改邪归正,而诗人伊万则变成了一个历史学教授,在一次幻觉中,他仿佛看到了已经移居那个安静之地的大师和玛格丽特,和他们进行了一场说话,在对话中大师叮嘱伊万,一定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可以说,这部小说的主角是三个:大师、魔鬼撒旦的化身沃兰德、耶稣(小说中叫他约书亚),他们存在于小说所呈现的几个时空里:魔鬼撒旦掌握的世界、历史上的耶路撒冷、20世纪30年代的莫斯科。最后,由耶稣所掌握的道德世界给予了三个世界以最后的审判,而大师也最终获得了平静,和自己的恋人一起飞离了莫斯科。
街头雕塑:布尔加科夫和《大师和玛格丽特》中的“黑猫” ▍
每个读者在阅读的时候,都会感到这部小说充满了闹剧色彩。正如俄罗斯文学理论家巴赫金说:“一切真正伟大的东西,都应当包含有笑的成分。”这部小说一定会让你开怀大笑,笑过之后又会陷入深深的思考,尤其是在莫斯科人被魔鬼撒旦和随从捉弄露出原形的时候。在我的记忆中,搜检关于笑的伟大作品中,过去有拉伯雷的《巨人传》,后来还有萨尔曼•拉什迪的《午夜的孩子》——他公开承认自己受到了布尔加科夫的影响。的确,在拉什迪的小说中,狂欢化的笑和闹剧般的情节比比皆是。但我想,这又是一部血泪之书,在一个不祥的时代里,这是一部让人哭的书。可布尔加科夫已经没有机会等到会心的读者拿到这本书,就已经去世了。
三
我在阅读这部带有神话、童话和悲喜剧色彩的荒诞风格的小说时,似乎感觉到20世纪30年代的莫斯科的人与事和《圣经》故事中耶稣受难的故事多少有着一定的对应的关系。这部小说不仅在结构上层次多样,而且,在情节结构上也和《圣经》传说相对应。从地点上看,莫斯科和耶路撒冷对应;小说的开头是一个星期三,这一天撒旦降临了莫斯科,与文学协会主席身首异处是同一天;而耶稣的形象则和大师相对应;大师和魔鬼离开莫斯科和耶稣受难,都发生在星期六。因此,整个小说隐含了布尔加科夫的真正意图,那就是,末日审判将降临在莫斯科的上空。当然,这个意图非常隐晦,在那个“大清洗”的时代里要是被察觉了,就非常危险,即使没有人完全读懂这本书,他们也会从中闻到危险的味道,这也就是为什么这部小说在过了近30年才问世的原因。因为,哪个当权者都不会喜欢带有“最后的审判”这样一个预言和诅咒的小说的。
耶稣面对彼拉多 ▍
布尔加科夫把关于彼拉多处死耶稣的小说情节放到了整部小说的第2、16、24、25这四个章节里,分别通过魔鬼撒旦的化身沃兰德的讲述、诗人伊万的幻觉、大师被火烧毁后残留下来的部分小说手稿来表现。如果从“神话原型理论”来解读这部小说,就更好理解了:小说在很多地方是和《圣经》故事完全对应的。我们知道,神话是原始初民们对世界的想象,神话的结构也有着一些基本的人类故事原型结构,比如爱、仇恨、情欲、战争、血缘等等,构成了神话的深层结构。神话有着基本的、重复在人间发生的模式。因此,布尔加科夫可能认为耶稣受难的故事也将发生在莫斯科的文学大师的身上,他们的命运是完全对应的。小说由此将现实和历史传说连接起来了:在现实中,只要大师妥协,就可以得到现实的好处,而《圣经》传说中,耶稣只要像彼拉多暗示的那样去说、去做,他的性命就可以保住,但是,他们都没有妥协,而是选择了牺牲。
我想,尽管这部小说充满了对黑暗时代的隐秘体验,但它最终是光明的。小说在安排魔鬼撒旦捣乱之后莫斯科各色人等的命运的时候,也张扬了人类的爱和仁慈的力量。比如诗人伊万最后从精神病院出来,得到了一处住宅,成为了一个历史学家。而大师和情人玛格丽特也是小说中塑造的最令人难忘的形象。小说中,玛格丽特为了挽救大师,她可以以自己的心灵为代价,与魔鬼撒旦签订协议,她对大师的爱情是无私奉献的、牺牲自我的。大师和魔鬼撒旦有了一次交谈,然后,魔鬼开始带领大师飞行在莫斯科的上空,带领他去看那已经被撒旦搅乱了的莫斯科人的生活和他们的那些丑陋的表现,告诉大师,莫斯科人的堕落是无可救药的。但是,大师却想要改变魔鬼的看法,他相信人性的善良,相信爱能够改变一切。大师也获得了玛格丽特的真正爱情。
俄国插画家卡利诺夫斯基为《大师和玛格丽特》创作的插图 ▍
我倾向于同意小说中的大师带有布尔加科夫自传性的说法。显然,大师的命运,就是布尔加科夫在那个时代的命运——他写出来的东西不能发表,不得不放在抽屉里,他写出的话剧不能上演,也放在了抽屉里;大师只想获得一种平静的生活却根本不可能,最终,大师并没有写完自己的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爱情与布尔加科夫的爱情经历也有些相似。他一生共结了三次婚,21岁的时候和吉亚娜•尼古拉耶夫娜•拉帕结婚,他们一起度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但布尔加科夫觉得,和她不能分享自己文学创作的快乐,于是,1924年,布尔加科夫离婚之后又与柳鲍芙•叶夫盖尼耶夫娜•别洛泽尔斯卡娅结婚了,他们在布尔加科夫获得了一些文学声誉的时候,过得还不错,但是当20世纪30年代的大清洗的紧张空气袭来后,他们的距离就越来越远——别洛泽尔斯卡娅不能牺牲自己的生活去帮助一个作家去写危险而不能换来面包的书。这个时候,布尔加科夫认识了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他发现,她是一个有文学见解和信仰的人,他还知道,她是一个在他去世之后能保存好他的作品的女人,一个值得托付自己作品的后事的人。因此,他们迸发了热恋。小说中,大师的情人玛格丽特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谢尔盖耶夫娜为原型的。
布尔加科夫和第三任妻子谢尔盖耶夫娜 ▍
不过,在20世纪30年代的尾声,布尔加科夫的处境一直很艰难。1937年,布尔加科夫正在加紧写作和修改《大师和玛格丽特》的时候,他被解除了在莫斯科艺术剧院的职务,家境越来越困难,一度不得不靠变卖生活用品来生存。可能是出于改变处境的心理,1939年,他违背了自己的心愿,写了一出歌颂斯大林青年时代的话剧《巴统》,但并没有获得斯大林的青睐,也没有被准许上演。生活条件的恶化导致了他的家族遗传性肾病的迅速恶化,在生命中的最后几个月中,在第三任妻子谢尔盖耶夫娜的陪伴下,他不断地修改和润色《大师和玛格丽特》,1940年3月10日,贫病交加的布尔加科夫死在家中。
四
2007年夏天,我在莫斯科的新圣母公墓里,怎么都找不到布尔加科夫的据说十分简朴的土堆墓。这一年,俄罗斯在普京的领导下以能源为优势,发展迅猛,老百姓尝到了经济的实惠与甜头,社会状况大为好转。时代变迁,星移斗转,布尔加科夫的作品出版和演出都是自由的了,可是,在今天的全球化的时代里,还有谁能够去耐心地倾听布尔加科夫的声音?今天的他,也许比20世纪30年代还要寂寞,我想,一定有一种更大的时代的冷漠,笼罩在他的墓地周围。时代是向前走了,但时代同时甩开的还有整个过去的影子。
不过,我又想起来巴赫金说过:“作品打破其时代的界限流传好几百年,就意味着,在伟大的时代常常伴随有伟大的作品,这些作品的生命力比其诞生的时代的生命力更强盛、更充实。”布尔加科夫是生活在沙皇俄国和苏联新旧交替时代里的人物,像他自己形容的那样,也许,在新政权的眼里,他就是一只奇怪的、不祥的蛋,矗立在那里不知道它的里面是什么,很让人疑惑和恐惧、怀疑和提防。作家、艺术家和时代的紧张关系成了布尔加科夫的作品要表达的主题。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恰恰是一个不祥的时代,他就成了这个时代的一枚怪蛋。
布尔加科夫和第三任妻子谢尔盖耶夫娜的合葬墓 ▍
如今,布尔加科夫无可争议地成为了俄罗斯20世纪最重要的小说家。克里米亚天体物理实验室的女天文学家卡拉奇金娜就将她发现的三颗小行星,分别命名为陀斯妥耶夫斯基星、帕斯捷尔纳克星和布尔加科夫星。布尔加科夫像小说中的大师那样,果然飞向了月亮,甚至飞得更远,成为了一颗永恒闪耀的星星。
在小说中,大师和情人玛格丽特也轻盈地飞了起来,飞向了月亮,那个幻想中永恒的光明国度,那个只在幻想中存在的希望国度。
大师和布尔加科夫和玛格丽特 ▍
▲ “双头鹰”丛书第1辑首发5种特制函套装
▼购买全新精装《大师和玛格丽特》,请扫码前往
浙江文艺出版社天猫旗舰店
盛大开业,四重好礼,优惠多多
KEY 可以文化 出品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略有删节 | 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联系后台 |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本期编辑:普照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往期:
▍我将失去记忆,因为我找到了美:74岁的歌德与19岁的乌尔莉克
▍黄灿然:布罗茨基有着“一个人对一个帝国”的气概 | 译者访谈
▍他是一位美化者,他在美化我们的世界 | 庆马丁·瓦尔泽九十华诞
▍我们有故乡,亦有远方——浙江文艺上海分社周年庆暨新书展望(内有福利)
-KEY-
▲更多好书佳作,请关注 KEY 可以文化
▲ KEY 可以文化:浙江文艺出版社上海分社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将阅读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