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日本眼中不一样的中国历史




日本眼中的中国历史
文:网摘  

透过一面镜子,也许我们能更了解自己。
——梁文道

▌研究中国是一个传统

很多国人向来都对日本文化很感兴趣,也深知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之深。1784年,汉倭奴国王印的出土,将中日交流的时间提前至东汉光武帝时期。

用梁文道的话说:“对于日本来讲,中国向来就是一个巨大的他者,他们非常清楚自己有太多的东西来自中国,也非常清楚隔了海,这座大陆这边就是这么一个巨大的存在。”

因此,日本常年以来就有一个很悠久的传统,那就是研究中国。特别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之后,日本出现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日本汉学。

在比中国更早接触到西方的历史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后,于是就率先开始应用相关领域的知识来重新认识中国。



▌完全不同的历史视角

那么这样认识出来能够得到什么东西呢?这就是前文提及的新鲜的观感与体验。

“我们常常容易忽略,原来中国是在亚洲大陆上面,是属于东亚的一部分。但是我们过往读中国史的时候,很少注意到我们中国跟我们周边地区是什么样的关系。”

比如说自古以来从匈奴到蒙古,我们就觉得那是入侵的蛮夷。但假如你抛开这种中国本位,换一个角度来看,你是否仍然认为匈奴是简单的、不文明的、野蛮的、落后的外敌?

在过去100多年来,日本学者非常关注中国与东亚大陆其他周边地区的关系,从一个他者的视角,来看待中国跟游牧民族、中原王朝与北边草原上的其他的部落国家的关系。

在他们眼中,这些国家跟中国的关系是平等的,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这些历史上所谓的“蛮夷”,其实跟中原王朝是相应的平等地位。这样一碰撞,就会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了。



▌跳出王朝更替的分析模式

中国的史书,自《史记》以后,基本都以王朝更替、帝王将相为主线来叙述。在《史记》中,尚有司马迁作为史家视角独创的“表”和“书”的体例。

例如“表”,是以不同的时间跨度记录历史,呈现更丰富、完整的历史面貌;而“书”,则追索了例如“礼”、“历法”、“经济制度”的变迁。

但这些不限于朝代的历史观却没有被后来者发扬与继承,因此国人的史观也越来越囿于朝代。

日本学者注意到,其实中国的历史分歧,如果从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发展角度来讲,用朝代去分析,不一定能够非常清晰的掌握他们的变化。

因而他们提出,唐朝和宋朝之间有个非常大的变化。两个朝代的中国基本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和经济模式,这就是著名的唐宋转型论。

光从这两个例子你也许就能够了解到,日本学术对于中国的研究具有什么样的特色,而这样的特色有时候对我们中国人来讲,就像照镜子一样,透过其他人的眼光看到了自己,可能反而会让自己更加了解自己。

- END -



本公号所有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所有文章、图片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求是。追索。担当。有氧阅读。欢迎传播、转发、关注。

往期阅读:

雪崩之前: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的民间舆论

朱元璋的发明创造

生产队里老照片

只要人性在,《金瓶梅》哪能禁得了?

羽戈:民心与天下

雷颐:人类历史上的群体性狂热

邓小平的伟大在于:对内不翻腾,对外有谋略

陈 光:科技“新冷战”下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路径

兰德报告:未来30年中美关系最可能的走势

新版高中历史书上,wg被重新定性为“内乱”

为避免浪费粮食,实行新粮票制度势在必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