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4年2月2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权威机构推算25万人感染,香港防疫为何必须向内地看齐?

京南 观世相 2023-04-06

‍‍自农历春节前开始,香港在两周时间内,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持续攀升,接连创历史新高。1月27日创出单日164宗确诊记录后,2月5日和6日均突破300例,7日、8日突破600例,9日更是破千,创疫情发生以来的新高。


随着单日确诊病例数的激增,越来越多的社区和屋屯被列入强检名单,各核酸检测点纷纷排起了长龙,餐厅堂食时间和人数限制恐进一步收缩,庞大商户所受冲击亦不可避免,公共资源尤其是医疗系统面临严峻考验。香港卫生署署长林文健坦言,香港疫情形势相当危急。另据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医学系团队利用数学模型所做的推算,香港第五波疫情可能会令约25万人感染,本轮疫情2月底或3月会达高峰。



面对汹涌而来的第五轮疫情,香港究竟该怎么办?如果望向英美、望向日本,香港日增几百例似乎并不算多,可如何望向一河之隔的内地,香港已然到了最危急时刻。


不同的参照系和心理预期之下,香港社会对于“怎么办”的问题逐渐形成两种声音:一种认为香港应该追随内地防疫的做法,坚持“动态清零”,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保证700万港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内地的防疫政策已经被实践证明是“管用的”,也是获得普罗大众认可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香港最终将不得不“与病毒共存”,彻底“清零”已经不切实际。


香港社会围绕“动态清零”还是“与病毒共存”产生分歧与拉锯,并不意外。一方面,“与病毒共存”早已成为不少国家当前的选择,英美等西方国家过去一段时间单日新增均在5万例以上,单日超过10万例也已成为常态,向来以英美为师的香港,虽然在疫情防控方面榜样的力量不再,但受英美意识形态层面的影响早已根深蒂固;另一方面,相较于“动态清零”需要出让的个人隐私以及巨大成本,“与病毒共存”成了最不坏的选择,再加上“动态清零”切实考验着特区政府的治理效能,很多港人对此并不抱有期待,所以与其一再失望,不如彻底躺平。


究竟是“动态清零”还是“与病毒共存”,放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如果主政者既能做到“动态清零”,又能让民众满意,何乐而不为呢?“与病毒共存”说到底是不得已的选择,是下下策。香港当前最大的问题,不是选择“动态清零”还是“与病毒共存”,而是加在两者之间,陷入到了“动态清零做不到”、“与病毒共存又政治不正确”的两难尴尬中。


也因为这样,所以特区政府虽然口头上还在坚持“动态清零”,但又不得不接受“与病毒共存”的现实。2月7日新增的614例确诊个案中,有400多宗源头未明,在尚未普及大数据追踪,也无法快速进行全员核酸检测的情况下,每一个未明源头都是一个巨大的隐患。再加上香港公立医院床位紧张、检测能力不足,8日起居家抗疫计划和市民自检同步展开,考虑到香港有限的居住空间以及不少人面对疫情的疲态,居家抗疫大概率将沦为形式,给抗疫大局带来更大不确定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华社和《人民日报》于6日和7日分别刊发的评论文章。


比如新华社在题为《当务之急是统一思想,坚持“动态清零”》的文中写道,“对香港而言,‘动态清零’同样是目前防疫抗疫及保护市民卫生安全的最有效方法……所谓的‘与病毒共存’,不仅现阶段尚言之过早,科学上也不能给出结论,还将严重考验香港医疗系统的承受能力,更遑论与内地实施免检自由通关。”《人民日报》则更直接的警告,“‘动态清零’有利于香港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应算清楚民生账、长远账、总体账,绝不能被一时困难遮蔽双眼。”


两大官媒同时发表督促香港坚持“动态清零”的文章,表达的意旨再明确不过,那就是:在防疫策略上,香港必须向内地看齐,不能也不应该向欧美看齐。在北京看来,这不单单是如何防疫,而且事关“爱国者”能否切实提升治港效能避免沦为“忠诚的废物”,事关经历过修例风波巨大撕裂的港人能否逐渐凝聚共识实现“人心回归”,事关正在由乱转治、由治及兴的香港能否真正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如果连防疫政策都没办法同内地看齐,没办法凝聚社会共识,这些宏大的目标还有什么指望?


此外,以香港作为载体,“动态清零”和“与病毒共存”看似只是两种防疫策略,其实还内含着“两种制度”、“两种意识形态”、“两条道路”的较量。这样的较量,在疫情持续蔓延两年之后,愈发凸显出来。


从这个层面来看,“一国两制”下的香港,不可避免要经历此番“成长的阵痛”。因为资本主义的那一制似乎在告诉人们,应该学习欧美“躺平”,社会主义的那一制又告诉人们,应该“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动态清零”。但作为“两制”前提的“一国”,最终决定了香港从一开始面对的就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


推荐阅读:

中国的“动态清零”外界为何看不懂?又为何妖魔化?

《白鹿原》中大量的性描写,为什么确实有必要?

罗翔解读《开端》里的爆炸案:法律并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万灵丹

冬奥会开幕在即,为何邓小平曾说北京首次申奥失败在预料之中?

《我们的天才儿子》刷屏,背后有着和《活着》一样的底色

邓小平南方谈话30年·上|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邓小平南方谈话30年·下|越老越不要最后犯错误,越老越要谦虚一点

贾平凹:我老不明白,我招谁惹谁了,为什么骂我?

周恩来逝世46周年|那个保护国家免于疯狂的人走了

混乱与民怨齐飞,西安防疫短板再反思

《毛选》精华全集: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中立”只是骗人的名词

封城、健康码故障、一笔笔糊涂账,西安防疫何以至此?

非典型谍战剧《对手》爆火:借台湾间谍的壳,揭社畜的悲惨生活?

香港民主白皮书两大潜在关键词

苏联解体30年|邓小平VS戈尔巴乔夫,三大不同决定中国命运

被疫情偷走的这两年:不妨少点政治恶斗,多点“西城男孩”

43年前的今天:重温邓小平让中国发生惊天巨变的讲话

一位北大教授的深思:中美意识形态开战, 我们的还击却不在点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