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臂协调机器人相对动力学建模丨JME文章推荐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仿人双臂机器人协调运动的研究日益增多。双臂机器人不是两个单臂机器人简单叠加,而是在同一系统中相互配合、相互联系,故双臂协调动力学模型是研究双臂机器人装配、搬运、加工等复杂操作的核心关键技术。
目前,双臂协调动力学模型主要有两种:一是两臂捕捉目标物体形成闭链系统的研究。利用目标物体与机械臂之间相互作用力形成闭环约束关系,建立目标物体与机械臂的联系,主要分析夹持物体运动的作用力和夹持内力。TAO等分别建立平面双臂及被捕获目标的动力学方程,再利用闭链系统的闭环约束关系,获得闭链混合体系统动力学方程。JIA等利用凯恩方程建立双臂动力学模型,推导其与目标物体的约束关系建立闭链模型。刘佳等基于Udwadia-Kalaba方程建模思想,克服传统拉格朗日方程需借助拉格朗日乘子求解动力学方程的缺点,先建立系统不受约束的动力学方程,再根据假设情况建立约束方程,联合建立完整的双臂动力学模型。综上,双臂协调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局限于平面模型和两臂夹持目标物体,依靠物体与机械臂的约束关系,求解两机械臂与目标物体的闭链系统模型。
二是两机械臂末端相对力的研究。将双臂末端的相对运动视为单机械臂的运动,基于单机械臂动力学模型求解两机械臂末端绝对运动参数,主要分析两臂末端接触瞬间作用力与操作物体装配时接触碰撞力,目前相关研究较少,建立的模型不完善。JAMISOLA等利用单臂动力学模型,结合相对雅可比矩阵将两机械臂独立的动力学融合到一起,双臂作为单机械臂处理,视作一个整体,建立双臂模块化动力学模型。上述模型确立关节力矩与各关节运动参数之间关系,考虑末端执行器之间相对运动设计相对力控制器,然而没有推导两机械臂末端相对力的相关模型。SHIN等利用一种虚拟动力学模型(VDM),基于力和力矩(FT)传感器检测末端力,使机器人能与环境进行物理交互,控制双臂运动。但是虚拟动力学模型无法求得机械臂末端作用力,需要在手腕处安装FT传感器,配合关节编码器获取当前关节位置检测末端力。
为改进上述两种建模方法局限闭链约束和缺少相对力模型的缺点,河北工业大学的张建华、许晓林、刘璇、张明路在《机械工程学报》2019年第3期发表了《双臂协调机器人相对动力学建模》一文,他们提出采用相对动力学模型的概念。首先建立空间六自由度双臂模型,再利用单臂雅可比矩阵求解双臂系统相对雅可比矩阵,然后结合虚位移原理,推导两机械臂末端相对力表达式,完成双臂协调机器人相对动力学系统建模。然而在求解单臂雅可比矩阵过程中,利用传统微分变换法和矢量积法都是构造法,构造过程求解繁琐,无法直观表达关节速度与末端速度的线性映射关系。雅可比矩阵分为速度雅可比矩阵和角速度雅可比矩阵,速度雅可比矩阵可通过封闭矢量法求解,相对构造法简化了求解过程,但是角速度雅可比矩阵一直没有合适的求解方法。XI等改进了矢量积法,将基坐标系建在中间关节上,减少了构造过程计算量,但尚未克服构造法的缺点。为此,该团队提出了矢量解析法,考虑机械臂关节速度与末端速度的关系,将关节速度矢量在基坐标系下分解,分别在、和轴上合成末端角速度分量,直接建立关节速度与末端角速度的联系。相比构造法的抽象描述和大量计算,此方法化抽象为具象,概念清晰、形象直观,大大简化计算。
安川双臂机器人SDA10F
(1) 本文使用矢量解析法求解角速度雅可比矩阵,与微分变换法对比表明,矢量解析法求解过程清晰形象,避免复杂计算,与微分变换法求解结果相同。
(2) 双臂协调机器人相对动力学模型能够建立两机械臂末端相对作用力及力矩与各关节参数之间联系,使双臂协调不局限于夹持目标物体,形成闭链系统,为分析双臂协调运动提供理论依据。
张建华, 许晓林, 刘璇, 张明路. 双臂协调机器人相对动力学建模[J]. 机械工程学报, 2019, 55(3): 34-42.
ZHANG Jianhua, XU Xiaolin, LIU Xuan, ZHANG Minglu. Relative Dynamic Modeling of Dual-arm Coordination Robot.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9, 55(3): 34-42.
对本文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可速戳屏幕下方的阅读原文,免费获得全文阅读,拿走不谢哦!
张建华,河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导,陕西九立机器人首席科学家,河北省杰青,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选。主持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国家863计划等项目十余项,发表SCI/EI等论文48篇,授权专利20余项,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其学术技术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得到业界认可。
学术贡献主要体现为:
(1)针对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问题,揭示了被动自适应机理,创新性提出两类被动自适应移动机器人机构。
(2)创新性提出基于切换式角度反馈的仿生关节,实现机器人关节底层仿生柔性。
(3)创新性提出一种基于超声振动辅助的微磨削加工方法,并将该系统应用于机器人打磨系统。
针对特种行业的特殊性,深入研究机器人控制系统可靠性技术、机构被动自适应技术、环境多信息融合获取技术、柔性仿生关节技术、人机协调控制技术。研制开发了核电站水下爬行机器人、地震灾害信息采集机器人、新型轮-腿复合危险作业机器人系统、人形双足载人与仿人双臂协调机器人系统、石油储罐清洁爬壁机器人系统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以及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成果。
研发的相关成果已落实到相关企业推广,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200万元,从技术上有力支撑了公司新品研发,获得洛阳政府3000万产业化支持。
课题组拟围绕新一代机器人与人共融作业需求,聚焦机器人柔性作业与安全性作业两大核心基础科学问题,突破机器人关节仿生柔性与关节柔顺协调控制技术,实现机器人自然柔顺作业;突破机器人环境智能感知与决策技术,实现人机物本质安全作业,搭建新一代与人共融机器人验证平台。开展的研究内容是下一代智能机器人的关键理论基础,属新型交叉学科,在国内同领域处于领先地位,部分研究处于国际同领域领先地位。
本课题组所在学科为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一级博士点学科。目前,本课题组已具备良好的实验条件,在硬件设备上,已有自行研制的HEBUT-I型移动机器人、HEBUT-II型移动机械手、HEBUT-III型移动机械手以及HEBUT-IV型移动机器人试验平台、全方位视觉移动机器人、轮腿复合式移动机器人等机器人平台,在软件上,拥有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以及仿真软件SolidWorks、UG等。项目组目前有120平米实验室两间,具有高性能的示波器、信号发生器、视觉伺服测试平台、力学测试平台等测试条件,所有的这些硬件资源都可为研究提供必要的设备保障。
有一种合作叫做真诚,有一种发展可以无限,有一种伙伴可以互利共赢,愿我们合作起来流连忘返,发展起来前景可观。关于论文推荐、团队介绍、图书出版、学术直播、招聘信息、会议推广等,请与我们联系。
推荐阅读
4.深海海底钻机收放装置关键零部件可靠性分析与试验丨JME封面文章
6.摩擦纳米发电机在自驱动微系统研究中的现状与展望 |JME封面文章
7.激光加工平面型微超级电容器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丨JME封面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为《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请联系授权!
在公众号后台留言需要转载的文章题目及要转载的公众号ID以获取授权!
商务合作:
联系人:张强
电话:010-88379891
E-mail:cjmezhang@126.com
网 址:http://www.cjmenet.com.cn
官方微信号:jme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