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专访 | 韦路:求“是”,求“新”
拥有众多传院粉丝的儒雅教授、专注于新媒体传播的青年才俊、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的现任院长……这些标签构筑了韦路的多重身份,也见证着韦路的成长与进步。韦路感慨:“自求学以来,自己经历了太多太多,不过未来长路漫漫,仍需上下而求索。”
求是,躬耕不辍
韦路的求学经历较为顺利,高中时便被保送至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本科毕业后保研至本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在读研期间,身处互联网萌芽发展的特殊媒体环境,韦路对新媒体传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1998年我读研的时候,我觉得email很神奇,也会经常访问门户网站。作为新闻传播学的研究生,我希望从理论的角度去理解技术的发展,探讨技术对传播的影响,思考媒体与社会的关系。”
“美国是传播学的发源地,要想真正研究传播学,不妨到它的源头去看看。”怀揣着这样的信念,硕士毕业后,韦路毅然选择前往美国攻读传播学博士学位。在华盛顿州立大学,韦路接受了严格的科研训练,逐渐接触到传播研究前沿,并尝试着与国际学术界进行对话。自由而严谨的学术氛围使得韦路如鱼得水,他废寝忘食,仅用了三年时间便获得了华盛顿州立大学传播学博士学位。
在罗德岛大学任教一年后,韦路反复思考后决定回国。韦路坦言:“在国外的心境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于公于私都想要回国。于公,想要为转型时期我国新媒体研究、以及新闻传播教育做点贡献。于私,也是为了家庭。”
归国之际,在众多国内高校向韦路抛出橄榄枝时,韦路最终选择来到浙大。韦路解释道:“一方面,我认为杭州是一个颇为特别的城市,我喜欢这里的‘节奏’。这座城市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在这里,我也可以兼顾工作与生活。另一方面,浙大秉持‘求是’精神,这里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以及相对公正客观的评价体系提供了一片沃土,有利于青年人才生根发芽,甚至脱颖而出。”
在浙大任职后,韦路在学术的道路上步履不停,躬耕不辍。他仅用三年就成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也主持了《媒介体制与社会信任研究》、《全球数字鸿沟变迁与传播秩序重建研究》、《大数据时代全球信息传播格局可视化统计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公开发表100余篇学术论文,致力于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探索新媒体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为建构更加平等的信息社会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成果获得浙江省第十七届、第二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韦路教授在2019年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上发言
求新,步履不停
身为一名高校教师,韦路常常在思考,如何遴选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如何上好每一堂课。
“经典”与“前沿”永远是韦路备课的关键词,“对于优质的课堂来说,这两点是不可或缺的。我的课堂一般会以经典理论为背景,并涉及某一传播领域的前沿关切,最终落脚到我们当下的传播实践。”在韦路看来,如果说经典理论是学科的根基,那么前沿成果便会使得学科之树常新,对于教学内容而言,“经典”与“前沿”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有时,对于同学们而言,艰深晦涩的理论往往会显得枯燥无味,这时,韦路便会尽量援引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生动鲜活的案例极大地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也调动了韦路教学的积极性。“网络时代日新月异,很多教学案例需要持续不断地去更新,筛选案例时也是我不断学习的过程。将新鲜的案例融入课堂教学,是我乐此不疲的本分工作。”
小韩(化名)是即将毕业的新闻学子,韦路老师的《新媒体概论》课堂上,她总会有灵光一闪的感觉。“毫不夸张地讲,这堂课构筑起了我对新媒体的基本认知框架。扎实的理论讲解、鲜活有趣的案例,使得这堂课‘越嚼越有味道’。”
除了教学内容的优质保障,韦路也在不断地创新教学形式。2014年,韦路开始接触并录制MOOC。在韦路看来,MOOC是一种比较革命性的课程形式:“MOOC会按照知识点将上课的视频剪辑成一段一段的短小视频,比较符合社交媒体时代碎片化的传播习惯。此外,MOOC的公益性也很强,它将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推向社会的各个角落,这种撒播式的知识传播,对于填平网络时代的知识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由于MOOC的录制过程缺少“教”与“学”的交互性,因而录制工作对于韦路而言也是极大的挑战。“在录播厅中,只有冰冷的摄像机,缺乏在场的互动学生。尽管我之前在电视台实习做过主持,有一定的镜头感,但对着机器讲话总是显得拘谨、不自然。”
2017年,MOOC《新媒体概论》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韦路倍感欣慰:“当时录制的时候压力很大,因为我同时要照顾生病的父亲,不过很高兴最后的录制结果还是不错的。”与此同时,韦路也在思考进一步革新MOOC形式:“缺乏现场与同学互动的课堂往往会显得生硬,我也希望未来能将网络直播、交互视频等新的传播技术引入MOOC,进一步优化课堂体验。”
韦路、赵瑜、周睿鸣、张婵几位老师共同开设的慕课《媒体融合》
韦路始终致力于优化课程方式和教学效果,引入MOOC线上教学真正实现寓教于乐,获得学生一致好评。《传媒与中国形象》《数字化生存》《新媒体概论》3门课程分别入选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和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韦路也获得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浙江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被评为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最佳专业导师。
未来,后生可畏
2017年,韦路成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感慨:“院长职务给了我很大的压力,自己肩上的担子重了许多,我需要学习很多东西,也要勇敢面对很多挑战。在艰难的日子里,我也会羡慕没有行政职务的教授,但回过神来仍会毅然决然地投入到现实工作中。”
关于学院发展,韦路提出“创新驱动、以人为本、交叉取胜、主流引领”办学理念,实施“领航、育英、强师、铸剑、献智、保障”6大计划,推出21项具体措施,探索“传媒+信息”的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的高素质传媒创新人才和领导者。
现阶段,韦路正在着手提升学院教学质量。“教书育人是一个学院乃至大学最主要的任务,但往往会处于考核体系的‘边缘’位置。事实上,教学质量是一个很难量化的评价指标,但却是评价一个教师的基础指标。所以我一直在思考,怎么能够让老师将更多精力花在培养学生上面,从而可以真正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传媒人才。”为此,韦路在学院尝试推行研究生组会制度、导师组制度、资格考试制度和预答辩制度,实施本科生课程质化评估制度,多措并举优化教学生态。同时,韦路十分重视听取师生的意见建议,除了设立院长信箱,开展“传媒有约”院长书记接待日活动,他还不定期地举办师生座谈会,随时了解师生的想法,及时把师生的意见建议落实到教学管理中。他始终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亲自主持学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韦路关注人才培养,也身体力行地去践行自己的培养理念。每周周五,韦路都会召开师门组会,他会利用这段时间对研究生的论文进行一一指导。新闻学博士生皇甫博媛深有感触:“韦路老师总会一针见血地指出研究存在的问题,帮助我们快速学习和掌握研究方法,每次经过韦老师的指点,我都会有顿悟的感觉。”此外,韦路也会和同学们聊聊工作、谈谈美食。在韦路看来:“身为老师,就要与自己的学生多多交流。传道授业解惑,我们关心学术,也热爱生活。”
韦路也是浙江大学青年教师讲师团成员、浙江大学党校优秀教师,曾获得浙江省青年五四奖章。他一直以来悉心教育青年、引导青年,把学科专业带进思政教育一线,努力做青年学子的引路人。韦路希望传媒学子心怀“启真求是,开物前民,树我邦国,天下来同”的理想信念,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传媒创新人才和领导者”,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传媒学院,韦路是拥有众多粉丝的“儒雅院长”,他对于学生总是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皇甫博媛提到:“韦老师平时在办公室伏案工作,门经常开着,我有问题就会过去请教,韦老师总会热情迎接并放下手头工作帮助我解决问题,经常一聊就是几个小时。有时我会发微信向韦老师请教,他回复时已经是深夜,并会发大段的语音指导我的论文写作,实在是令人感动。”
每年的毕业典礼,是韦路最欣慰的时刻:“在体育馆为大家拨穗的时候,我真的非常开心。特别是看到很多同学毕业论文做的很漂亮,也找到了心仪的工作,能到重要的岗位去施展才干,能为国家做更大贡献的时候,我无论作为院长,还是作为一名普通教师,都是幸福满满。”
面对未来,韦路老师也给予了传媒学子以期待。
在韦路看来,传媒学子首先要具备的便是广博的通识基础。“我们传媒学子要利用好浙大提供的通识教育平台,广泛涉猎人文、科技等领域的基本知识。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希望大家能在大学期间多多读书,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深厚的人文底蕴将会成为未来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其次,术业有专攻,韦路认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样非常重要。由于传媒是个特别的学科领域,所以专业知识既包括经典与前沿等高屋建瓴的理论,也包括采、写、编、评、摄等具体而微的实践。韦路十分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他指出:“学以致用,希望传媒学子重视学科的实用性,在丰富的实习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同时也要与时俱进,适时学习编程语言及数据可视化的技能,从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韦路老师也希望传媒学子具备丰富的社会阅历。韦路认为社会阅历首先涉及对于基层社会的了解,他指出:“我觉得同学们一定要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要有‘沉下去’的勇气与魄力。基层阅历扎实,以后才能越飞越高。无论何时何地,对于一个传媒人而言,走进基层、深入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
韦路提到,国际视野对于传媒学子也不可或缺。“我特别鼓励大家出国留学,只要有同学找我写推荐信,我基本都会同意,因为我认为这将是同学们人生历程中的一段宝贵经历。年轻人总要有国际视野与全球担当,未来学院也会极力去拓展更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舞台。”
回想过去,韦路十分感慨:“在浙大的日子充实而快乐,我非常感谢浙大给我的一切。在这里,我得到了锻炼与成长,尽管有时会很艰难、很辛苦,也会有不少的质疑与批评,但总的来说,这段经历是弥足珍贵的。特别是作为院长的这段日子,能为老师和同学们做些服务,能为浙大传媒学科发展添点砖瓦,能为中国新闻传播教育贡献一点力量,我就已经倍感荣幸了。”
文案 | 赵东山 黄新媛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排版 | 李秋衔
责任编辑 | 施慧慧 秦钰阳
推荐阅读
2. 第十二届浙江大学“国际前沿传播理论与研究方法”高级研修班招生启事:数字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信息流动与传播公信力
3. 浙大传播大讲堂第232期 | 坚守与融通----中国电影所面临的几大变局分析
4.快讯 | 我院韦路教授研究项目“媒体融合的定义、层面与研究议题”获得浙江大学2019年十大学术进展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