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求是先锋|竺可桢:一生报国的求是之师
卷首语
红色基因根植于中国共产党的肌体,流淌于共产党员的血脉之中。它是一种传承,亦是一种延续,是中华民族共存共荣的精神族谱,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大党风华正茂。在浙江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的支持下,学院推出“追寻百名求是先锋,献礼建党百年华诞”专题报道,带你一起走进建党百年来浙大师生的红色故事,铭记红色历史,赓续红色基因。
战火纷飞里,他是保我文脉的守护者;颠沛流离中,他是文军西迁的领路人。一介文人,抛乎生死,无意富贵。扬科学,兴教育,护文脉,六十年沧海桑田,中国有他,毕竟不同。
人物名片
01
人物生平
02
1890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
1910年:考取第二期留美庚款公费生,选入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毕业后,即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潜心研读与农业关系密切的气象学。
1929年起:屡次被选任为中国气象学会会长。
1934年:与翁文灏等发起成立中国地理学会。
1936年:任浙江大学校长(兼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率校一迁浙江天目山、建德,二迁江西吉安、泰和,并协同浙江省图书馆迁运文澜阁《四库全书》。
1938年:敌骑入赣,率校再迁广西宜山,倡立“求是”校训。
1939年:敌骑犯桂,12月率校迁黔北。
1940年:定居遵义、湄潭,直至1946年夏复员返杭。
1949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1962年:以72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4年:2月7日病逝,享年84岁。
红色箴言
03
“在目前竞争剧烈的世界,有了信仰心的民族和一个没有信仰心的民族竞争,没有信仰心的民族一定失败的。……我们四万万几千万人各能同一信仰,则民族的复兴不是难的事。”
1974年初,病危中的竺可桢决定,把以女儿名义存的一笔钱作为党费交给组织,竟高达万元。原来从1966年起,竺可桢便以女儿名义把每月工资的三分之一存进银行,七年存款已达万元。这笔巨额党费,表现出这位气象学大师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红色故事
04
“晨六点起。上午预备明天院党支部大会中我入党问题。明天下午三点开会时我个人自己介绍的一个说明,写好后交允敏一阅,晚杏仙来,我也交她一阅。”这是竺可桢在1962年6月3日写下的日记。第二天,这位72岁高龄的老人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知识报国的科学家:
中国的气象事业终于由中国人来主导了
1910年,二十岁的竺可桢顺利考取第二批庚款留学公费生,到美国开始了留学生涯。“中国以农立国,万事以农立本”,怀抱着让国民能吃饱、不挨饿的梦想,这个有着强烈报国理想的青年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农学专业。然而,美国的农业科学并不发达,农业的体制也与中国不太一样,但竺可桢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选择在毕业后转到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在与农业关系最紧密的气象学专业继续深造。大学期间,竺可桢与其他留学生一道成立了“中国科学社”,希望“增进中国人科学知识和发展科学研究能力,共图科学之发达”。1918年,竺可桢获气象学博士学位,怀着一腔科学报国的热血,回到了阔别8年的祖国。
青年时期的竺可桢
竺可桢在沙坡头观察适宜在沙漠生长的植被
竺可桢等科学家和青少年科学技术爱好者见面
文军长征的领路人:为一校之长,
不止要对学生负责,更要对国之教育负责
1936年4月,竺可桢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彼时,浙江大学还是一所地方性的大学,教室房屋破败不堪,师资力量极其薄弱。于是,竺可桢想尽办法为浙大吸纳人才。他先去上海交通大学“强借”教授胡刚复,使得浙江大学物理系成为当时中国物理研究的前沿阵地;又坚持留用陈建功、苏步青、贝时璋,还把因反对前任校长而离开的张绍忠、何增禄、束星北等人一一请回浙大,为浙大网罗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国学者。1937年,竺可桢通过私人关系邀请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波尔访问中国,并到浙江大学作学术报告。报告当天,浙大万人空巷,连浙江省电台也全程直播了演讲盛况,一时浙江学风大盛,浙大成了浙江当之无愧的学术高地。
竺可桢出任浙江大学校长时的就职誓词
竺可桢题写的“求是精神”
共产主义的好战士: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竺可桢一生办校治学,报国为民。他始终认为,科学不是高高在上的,大学不是高高在上的,个人的成长最终是为了服务于社会,这样热诚的理念与中国共产党不谋而合。抗战时期,竺可桢对浙大师生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爱国运动给予高度支持,为保护师生,不顾个人安危走在游行队伍最前列。1947年,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于子三被国民党秘密逮捕杀害,竺可桢愤慨万分,亲自至南京国民党政府总部,要求伸张正义,并向《大公报》等报社公开发言:“于子三是一个好学生,其死因将成为千古奇冤。”
竺可桢(前排左11)与浙江大学1941届毕业生合影
伫立在浙江大学校园中的竺可桢雕像
1958年3月8日,竺可桢写信给院党组,提出了入党申请。在申请书中,他这样写道:“要把自己一切力量献给社会主义事业,争取做到:1. 全心全意服从党的领导;2.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推进人民的科学事业;3.努力改造自己,争取成为工人阶级知识分子。”
1962年6月4日,72岁高龄的竺可桢终于完成了心愿,他高兴地说:“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入党后,竺可桢在一篇万字思想汇报中,把自己比喻成 “一颗不生锈的螺丝钉”,决心“老老实实地尽力而为之,所谓一息尚存此志不容懈怠。”而这,恰和郭沫若赠与他的一首诗相呼应了:“雪里送来炭火/炭红浑似熔钢/老当益壮高山仰/独立更生榜样/四海东风驰荡/红旗三面辉煌/后来自古要居上/能不发奋图强?”
郭沫若赠与竺可桢的诗
红色信物
05
竺可桢入党当日日记:摄于浙江大学党建馆
竺可桢一生积极投身于家国建设的需要之中。不受高官厚禄,坚持学术育人,科学兴国。在中国气象事业、高等教育事业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从求学到治学,竺可桢一生以民族振兴为所愿。在祖国风雨飘摇的动荡年代里,他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感召,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并在72岁高龄实现了心愿。这篇日记记录下了竺可桢入党当日的心情。
参考文献:
[1]竺可桢.竺可桢全集(16卷)[M],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
[2]毛正棠.俊彩星驰——求是学人群芳谱第1辑[M]. 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39-44.
[3]浙江大学校友总会电教新闻中心.竺可桢诞辰百周年纪念文集[M]. 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
[4]欣慰.竺可桢入党记[J]. 北京支部生活, 2005.
文章转自“浙大微学工“公众号
文 |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吴文倩、王嘉忆、顾青琰、梁达昌、秦钰阳
图 | 浙江大学档案馆微信公众号、浙江大学党建馆、中国科学院网站
感谢浙江大学档案馆张卓群老师对本文的指导
责任编辑|施慧慧 雷思涵
推荐阅读
1.纳新|春日相约 共聚传媒-国际化学生宣传团队期待你的加入
3.问学 · 讲堂 | 知识分子的修养与责任:拉丁美洲研究中的一点启示
5.问学 · 讲堂 | 知识分子的修养与责任:拉丁美洲研究中的一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