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低估孩子们的同理心和善良--“跟着剑桥硕士逛菜场”之启发二
志奋领学妹莎莎对我做了一个采访视频,发布之后吸引了一大群家长的关注。他们都想把孩子们送来参加我的“逛菜场”体验式学习和研究的项目。这个项目是我原创,并且在2017年暑假里的六个桑拿天里从不同角度“立体式”逛菜场,每天还有一群粉丝追剧似地看我们的报道。该项目的集锦可到最后“阅读原文”查看。(或者搜索“绿色光年”公众号,在底部菜单栏“特色项目”—“绿光研究社”进行查看)
在第一天逛完菜场之后,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作业,三个小组,回家分别准备一个采访摊主的问卷,问什么都可以,但一定要问到摊主家庭成员,他们的孩子在哪儿。第二天逛菜场之前小组讨论定稿后,要现场演练一遍,再去现场采访卖菜的摊主。
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在公共场合采访陌生人,幸好是结伴而行,虽然有点怵,但都圆满完成任务了。
看!记笔记那个认真劲儿!
总结会上,老家是安徽的灰灰说,好几个摊主都是来自安徽的。
“你采访过他们的孩子在哪里上学了吗?”
在老家上学。
“你也是安徽的,他的孩子也是安徽的,为什么他的孩子就不能跟你一起在上海上学呢?”
不知道。
“再想想?”
沉默。
默。
。
孩子们睁大眼睛,好像第一次明白同龄人上个学还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今天讨论的话题有点沉重!
“也许他们没有在上海住的房子,所以不能在上海读书。”
可是,他们可以来上海租房子就有房子住了呀,为什么还是不行呢?
“也许他们租不起上海的房子......”
“也许他们还要在上海买房子才能读书......”
为什么必须买了房子才能在上海读书呢?万一他们有钱也不能在上海买房怎么办呢?
“为什么有钱还不能在上海买房呢?”
是时候给他们讲什么是“户口”了。孩子们是真的不知道原来有“户口”这样的东西存在。
“同学们,因为这些家庭没有上海户口,而父母要在上海打工挣钱,孩子们在老家就变成了‘留守儿童’——大家知道‘留守儿童’吗?”
有孩子点头了。有孩子联想到自己家在农村的亲戚家的孩子。
“那这些在上海的父母就和自己的孩子分开了。”
嗯。
“那你想在上学的时候跟爸爸妈妈分开吗?”
齐声回答:不想!
“你们觉得在你这个年纪和爸爸妈妈分开对不对?”
齐声回答:不对!
“好吧,那你们有什么解决办法呢?”
大家又沉默了,开始思考——
“我们教室后排还有点空,可以请他的小朋友来我们后排加桌椅来上学。”
“我们学校旁边还有一个空地可以再造几间教室。”
“或者我们在上海再建几个学校。”
可是,你们知道全国还有6000万这样的留守儿童,而上海总人口是2000多万。
“全上海能装得下这么的留守儿童吗?”
大家摇头。
“还有,上海到底有没有这么多的老师来教这么多的留守儿童呢?”
大家又沉默了,开始思考——
有一个孩子灵光一现,说:我们可以把课录下来,在网上传给他们,让他们在老家听课!
还有一个孩子说,上海的老师可以在暑假到农村去教书!
哇!你们实在太棒了!
大家都很高兴这个同学的答案是可以实施的!
说实话,我是比较享受“拷问”这群8-12岁孩子们的过程。就像探索世界需要不断发问和自问一样,在问题中发现没有标准但可以work的答案,其内心的喜悦是很不一样的感受。
永远不要低估孩子们的同理心和理解力,他们的善良值得引导和守护。inquiry的方式也是值得放在这样的PBL项目中,让孩子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多角度思考能力得到锻炼。
--《跟着剑桥硕士逛菜场》总结待续
相关阅读
到了“打酱油”的年龄,却从来没有独自打过酱油!——“跟着剑桥硕士逛菜场”的启发(一)
IUCN自然学院安吉生态体验夏令营 | 六日全新行程等你来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