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周末:含着奶嘴去上课
点击蓝字关注这个有内容的公众号~
本文约3500字,阅读约6分钟
原文刊发于10月12日《法治周末》第17版
《含着奶嘴去上课》
法治周末记者 张舒
近几年,随着早教在国内雨后春笋般冒出头来,送孩子上早教班成为了年轻一代父母们的“时尚”。
然而,事实却是,盲目追捧、行业暴利、监管缺失,正成为处于“自由生长”阶段的国内早教行业的尴尬现状。
两年前,正在逛街的林诺(化名)在北京一家商场的早教中心门前停下了脚步,“那一刻,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育儿账本还少算了一笔账”。
此时,距离她的预产期还有整整6个月。
从2015年年初得知自己怀孕,林诺便和老公列起了孩子未来的花销账单:奶粉、尿不湿、婴儿车、婴儿床……
所有开支累计下来,已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但细致如她,其时还是忽略了一条漏网之鱼——早教。
“孩子上幼儿园之前,还是得给他报个早教班才行。”彼时,挺着还不明显的肚子徘徊在早教中心门前盘算着的林诺并没有想到,这几乎成了自己的育儿账单里,最大的一笔支出。
在中国,学前教育对早期教育的定义为:针对0岁至3岁婴幼儿及其家长的教育,为其提供科学的、有效的、可实施的育儿方案。
近几年,随着孩子精细化培养理念在国内盛行,各类早教机构雨后春笋般冒出头来。
早在2015年,我国的早教机构就已达到1.3万家。送孩子上早教班成为了年轻一代父母们的“时尚”。
大型商场内的标配商铺,也不再仅是电影院和各类知名连锁餐饮店,还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早教中心,孩子含着奶嘴上课的现象屡见不鲜。
根据日前发布的《中国早教蓝皮书》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早教市场规模可能突破2000亿元。
然而,法治周末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国内的早教行业并未形成行业规范和国家标准,相关教师没有统一资格认定考试,导致各早教机构收费价格高昂,课程设置随意,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实际效果难以评估。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相关部门应明确“早教班”监管主体,规范市场发展。
“进口”的早教机构选哪个
从兴起念头,到正式给孩子报名第一堂课,林诺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这个80后母亲说,把话都说不利索的孩子送去早教班上课,“不是什么稀罕事,大家都在上”。
而让她犹豫犯难的,是选择哪家早教班。
“那时候走在家门口的那条十字路口上,你就能发现,四周居民楼的窗户一大半都被早教中心的电子广告屏霸占了。”林诺回忆道。
她也曾是这些中心的常客。
但面对收费标准不一、课程设置不同,就连教学理念都五花八门的早教机构,林诺一度很迷茫。
“那时候,常常会来咨询每家中心教的是什么。”林诺说,在给孩子寻觅早教的一年时间里,从蒙特梭利教育理念到奥尔夫音乐,她早已把外行人看不懂的高深名词镌刻在心。“奥尔夫早教是从孩子能听、能爬开始,就培养他们的韵律与节奏意识;蒙特梭利则是通过相关教具,帮助婴幼儿建立对事物的逻辑认知。”
同样给林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早教班的收费价格。
“每家中心定价都不一样,便宜的一节课200元,贵的能收到600元一节课。”林诺解释道,“就算一周上两次,只上一个班,一年下来最少也要两万块钱。”
也正是在近一年的比较中,林诺发现,早教机构几乎都贴着进口的标签。“不是来自美国的,就是源自欧洲,要么就是澳大利亚。”
外教,无一例外是早教的招牌。
精挑细选下,林诺在孩子7个月大时,敲定了一家早教机构。
据其工作人员介绍,该机构会员数量已经突破1000人,能开发婴幼儿的七大潜能。
“而且都是引进美国的课程。”林诺一一细数着这家早教班的“卖点”,“老师们也都是美国留学回来的,英文都在专业八级以上。还有从美国来的外教。”
就连班里的一套乐高积木玩具,在工作人员的解释中,也是孩子学习各种机械原理、建筑知识的关键。
在林诺的记忆中,孩子的第一节课很简单,“就是锻炼肢体平衡能力”。
“外教老师按部就班地教宝宝爬行和坐立,确实是比自己在家里教的好,孩子学得也不错。”林诺坦言。
与之相配套的,是该机构高昂的课价。
法治周末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家早教机构按课次打包收费,48节课的短期班收费两万元,平均一节课程收费415元,课时40分钟。
“但是有时间限制,按一个星期两次课的标准,半年之内必须上完。”机构工作人员补充道。
而课程报得越多优惠力度也越大。
“我们现在有多种课时包,从48节课到200节课不等,课时买得越多,平均下来一节课的花费就越便宜。”上述工作人员表示。
此外,该机构实行亲子授课形式,即上课期间,至少要有一位家长陪同。
在课程设置上,早教机构按孩子0到4岁的不同年龄段大致把课程分为6个层次,包括启蒙、音乐、数学、体能和思维训练等几个方面。教具无外乎是摇铃、健身球、积木等玩具。
至于“能学到什么”,该机构工作人员称,“早教是多方面、综合性的教学,从听说读写等各方面帮助孩子适应社会,提前掌握必备的生活能力。经过课程训练,可以促进孩子感知系统和体格体能的发育,提高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想象力,建立更为亲密的亲子关系”。
效果难见但不得不学
就这样,这个三口之家在孩子出生后的不到两年时间里,花在早教课程上的费用已超过6万元。
但这6万元花的到底值不值,林诺自己也给不出答案。
“只是别人都上早教,如果我们不上,我怕孩子智力发育会不如别人?”
林诺坦言,尽管她也曾怀疑过早教课程的实际效果,但还是无法免俗地“跟风”继续着。
在她看来,上不上早教班,早已不是自己和老公两个人的决定。“我们也像是被一种浪潮裹挟着,身不由己。”
两个月前,她在自己经常登录的亲子论坛里,发帖提问道:“大家都给宝宝们报了什么班?”
不到1天的时间,就有60多位妈妈纷纷跟帖回应。
“平均每位妈妈都会给孩子报两到3门课。”林诺回忆道。
而其中最“疯狂”的一位给了林诺深深的刺激。
这位妈妈称:“我孩子快4岁,周一上奥尔夫音乐,周二、周五上外教英语课,周三画画,周六国乐视听,还有科学课。等孩子再大一点,还想练钢琴,还想学轮滑……”
今年8月,上海市质量协会用户评价中心发布《上海幼儿早期教育(0~6岁)状况调查》。
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有57.1%的家长为孩子报名幼儿园以外的早教课程。其中,0岁至3周岁幼儿有39.9%参加过早教课程,4岁至6周岁孩子有73.5%参加过。59.3%的孩子至少报了两门课程,孩子每周上课时间平均超过两小时。
教师资质标准缺乏的行业尴尬
然而,大多数妈妈不曾注意到的是,在早教机构百花争鸣的当下,开始有大量非专业人士试图分食蛋糕,令早教市场发展突飞猛进,却也泥沙俱下。
带来的后果是,家长无从判断早教机构教育质量,通常情况也只能信赖规模较大的品牌早教机构。
“但无论是品牌早教机构,还是刚刚进入的新兴机构,都没有培养、形成一批专业的早教师资队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李敏谊表示,“大部分人是从师范专科学校、艺校或职业学校的英语、舞蹈、音乐专业毕业,经过短期培训后上岗的。”
在林诺报名的早教中心里,法治周末记者曾向工作人员询问该机构的教师资格。工作人员只回应称:“我们所有老师都在总部接受了培训,并有总部颁发的合格证书。”
但问及国家标准时,该工作人员却避而不答。
对此,李敏谊解释道,我国迄今仍尚未出台早教机构教师资质标准。“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方面,重点是对3岁至6岁儿童教育的师资队伍进行培养,而0岁至3岁婴幼儿早教人才师资培养几乎还是空白。”
“早教老师普遍比较年轻,专业水平、稳定性、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都还不够,在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急需补课。”李敏谊直言,“如果没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作保证,没有很好的行业协会,实际上很难因为它挂这个名就认可它是好东西。”
此外,更不为人知的是,市面上大多数早教机构实际上并未获得教育培训资质。
法治周末记者在几所城市工商部门官方网站查询多家早教机构发现,大多数机构的经营范围以“教育咨询”“儿童室内游戏娱乐”居多,部分机构的经营范围还包括销售婴儿用品、玩具、文化用品等,只有极少数几家机构的经营范围里包含了“亲子活动”“儿童潜能开发”等内容。
“早教机构的超范围经营比较常见。”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针对0岁至3岁儿童的早教机构属于商业机构而非教育机构,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即可,不需要在教育部门备案。“导致的结果是他们很多都是打着‘教育咨询’的牌子,提供教育培训的服务。”
“没办法,在我国现有教育体系中,把3到6岁孩子的教育划入学前教育,有专门的行政部门在管理,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提供保障。”但熊丙奇也很无奈的是,“0到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既不属于学历教育,又没有划入学前教育,处于两不管状态。”
据介绍,自1981年6月6日卫生部妇幼卫生局颁发了《三岁前小儿教养大纲(草案)》之后,国家层面再没有专门出台任何针对0岁至3岁婴幼儿教育的法律。
虽然2005年上海等地出台的早教企业管理规定,对当地早教市场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全国早教行业规范、监管和规划发展仍未建立。
面对早教市场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熊丙奇建议,我国应加快制定教育培训行业的服务标准,建立早教机构培训服务的专业认证体系,建立相应规范和法律制度。
在他看来,培训机构提供培训服务,应该有专业认证,机构是不是达标,达到哪一个认证级别,实际上需要认证机构进行专业认证。“它不是由行政部门评价,而是由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认证,这也便于消费者选择。”
但林诺已经无法考虑更多了。
看着趴在软垫上玩耍的孩子,林诺只有一个想法,“她已经成了我人生的主人公,我不能让她输在起跑线上”。
而主人公芳龄一岁零十个月,正抓着一块积木磨牙,笑得一脸事不关己的模样。
编辑 | 姜冰 孟伟
推荐阅读
法治周末报
与你携手同行法治路
法治周末报社出品 ID:fzzmb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