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何佳讯媒体观点:重视“去性别化消费”现象的实质

编者按

华东师范大学亚欧商学院中方院长、国家品牌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何佳讯教授于2018年7月26日接受《新民周刊》记者吴雪关于“去性别化消费”现象的采访,发表在该刊2018年第30期(总1001期)。


在采访中,何佳讯教授集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去性别化消费”反映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但“男女有别”是恒古命题。从市场学的角度看,举例来说,即便男性有化妆品的需求,但仍然是与女性市场不同的需求和偏好,这才是值得关注的重点。从社会舆论看,不应过分渲染所谓的“去性别化消费”。由于消费本身存在着象征性,男性和女性对更多的品类存在共同的需求,容易与“男性娘化”混为一谈,其实两者是两回事,后者不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记者吴雪根据对何佳讯教授的采访(录音)进行了编写,把她表达的观点与其他各方的观点进行了综合,形成了整体性文字内容如下。



数月前,我去拜访一位60后忘年交,谈及“男女平等”话题,他纠正到,此言差矣,自古都讲“男女有别”。有别,“别”在哪里?“七年,男女不同席”,“男主外,女主内”,老祖宗传下的“三纲五常”,根植于你的肌肤、思想及灵魂。可想而知,我这枚在新时代成长起来的80后,显然做不到完全认同。


“不认同”的群体,以80后为起点,向更“年轻化”群体发散延伸。近日发布的《去性别化消费·中国两性消费趋势报告》,从消费层面的人群、喜好、习惯,令这个“别”字,变得愈加模糊、融合、无界化。


“去性别化消费”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如果说60、70、80后对它保有一定克制的话,那么,在90、95后的群体中,这种克制几乎不复存在了。我们不禁要问,“去性别化消费”,是进步还是倒退?
        
萌芽于“时尚界
        
2016年,8 岁的英国女孩黛西·埃德蒙兹(Daisy Edmonds)批评乐购超市(Tesco)卖的 T 恤充满了性别歧视,她母亲录下了她的视频,让小女孩一跃成了网红。黛西在视频中问道,为什么男孩子的 T 恤上写着“沙漠等你来探险”、“打破常规思考”、“英雄”之类的口号,而女装上却印着“美女”、“嗨!”、“感觉好极了”的字样?“大家都觉得,女孩子应该打扮得漂漂亮亮,而男孩子就应该喜欢冒险!”她说道。


回忆一下,从出生之日,顶着“男女有别”帽子的区别对待,似乎被装在一个模具里,令你无法脱身。玩具,男孩只能玩汽车、飞机,玩洋娃娃被认为“娘”。童书以蓝粉色划分性别。职业上,女人被认定为“稳定即可”,男人才应该拼。




在思维定势的牢笼之下,谁敢像这个英国8岁女孩一样,站出来反问、质疑、颠覆?当然,人群里总会有勇士。“你真的要用这个吗?”男性美妆微博红人王岳鹏还记得十年前,第一次买Dior 唇膏时的尴尬飙升值。如今的他,不用在乎别人的眼光,面对190万粉丝,他游刃有余,取悦自己。


在探寻“去性别化”这个话题之前,“中性”一词,多年前就成为一种高频率表达。很难讲,围绕其进行深究的议题,是否被定义为一件过时的事。关于它的旧历史,并非从今天这则消费报告开始的。早在公元前4000年的古埃及时期,男人就知道用黑色颜料来描绘猫眼眼线;1902年的美国品牌万宝路香烟,早期定位其实是女士烟,口号“像五月天气一样温和”。


然而在原始社会,强壮的男人狩猎,身形更小的女人采集,是传统界定男女秩序的“自然分工”。按照复旦大学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周伟林的观点,随着人类教育程度普遍提升,城市化民众机会更平等,曾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通过参与社会分工重构“性别资源版图”,给一个群体贴上特定印象化的标签,开始被认为是件反自然的事情。“跨界消费”的兴盛延伸出的人、事、物,势必决定其行为、理念甚至消费。


在社交媒体上争论颇多,有人称赞“去性别化”是推广多元包容文化,打破“过时的规范”;但也有人批评其屈服于“政治正确”,威胁要抵制它。但不得不说,男性大胆求得“精致妆容”,女性热衷“游戏户外”,正是重新定义两性消费需求、消费心理。而跳脱出消费报告本身,“去性别化消费”的本质就是将鲜活而复杂的人格,从简单粗暴标签中解脱出来,去关注受众的真实需求本身。


法国里昂商学院在读DBA莫妮卡·吴对《新民周刊》表示,“去性别化消费”作为消费趋势的风向标,从大背景分析,其背后隐藏的原因,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精神需求”关系密切,人类在解决温饱需求之上,针对个性化的意识形态转变,恰恰说明了现代社会精神文明进阶到了“较高级”,而“爱美需求”正是介于尊重与自我实现之间的高阶心理需求。


华东师范大学经管学部副主任、亚欧商学院中方院长何佳讯教授赞同此观点,他对《新民周刊》表示,改革开放40年,中国整体国力及消费能力提升,精神上的“繁荣”,正是中国软实力迸发的“风口”。去性别化消费,正试图突破刻板印象设下的“天花板”,在思维颠覆浪潮下“一展雄风”。直男开始对“软萌”、“美丽”之物追求,直女却在追女星、看漫威、打电竞。的确,在这个愈加开放的时代,大家都开始变“弯”了。


而“去性别化消费”最初的萌芽,落地于时尚界,时尚因其特别的天然属性,引领一众奢侈品牌利用逆向思维重塑“潮流flag”。在缱绻梦幻的氛围中,女孩们披着过大的男式夹克与西装,男孩们则系上丝巾打上领结,穿着花朵刺绣的外套和鞋子,试图在设计中模糊性别界限,用Gucci创意总监亚历山卓·米开理(Alessandro Michele)的话说,一切元素与设计在两种性别上都是可以成立的。



    

2018年上半年,Gucci宣布品牌将正式整合男女时装秀,米开理接受采访时表示:“男女装结合,是非常自然的过程,这是我看待世界的方式。”在一个逐层递进的去性别时代,即使仅仅将目光放在时装行业以及外延领域,我们都知道,能够思忖的不止眼前,能够发生的也还有更多。而时尚界站在传播制高点,从审美到观念将带领更多人往“去性别化时代”绝尘而去。


化妆 ,“真爷们”的霸权?
      

“我自己都用护肤品,每天坚持涂三四道”,70后知名互联网专家刘兴亮坦言,爽肤水、面膜、乳液,已成他生活中的“必备三大样”,可在不少同龄人眼中,男人化妆这件事儿,依然是“天方夜谭”,一瓶大宝就能搞定的事情,男人何故想不开,偏偏要“拘小节”“施粉黛。


的确,中国自古崇尚“男才女貌”,只要有才华,男人美丑无所谓。针对男人“粗矿型”的家庭教育,更是被公众认可的“思维定式”。然而,今天,由于社会分工的和平 “驯养”环境,对男人的“社会化眼光”变了。比如,职场中,相较于沟通、能力、思维方式的情商段位,血气方刚的拼杀根本派不上用场。周伟林表示,这就是为什么在《奇葩说》里的肖骁,即便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男人”,也同样获得大票粉丝追捧的原因。


如果说70后的质疑声音可以理解,那么在95后、00后群体,这种声音或将消失。根据CBNData数据显示,美妆行业95后消费者成“主力军”,约占2016年线上美妆消费人群总数近四分之一,其线上消费规模增速连续3年保持3位数增长。BB霜、唇妆、眼线液、香水,都是偏好较高的美妆产品。男人们终于放下所谓的“真爷们”架子,认真琢磨起怎样提高颜值了。


在刘兴亮看来,除了消费升级作为根本驱动力外,支撑起“颜值经济”迅速发展的,还有不断上涨的收入水平和对消费升级的强烈欲望。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稳步提升至114,消费意愿空前高涨至58,“生而为美”的化妆品、美容美发沐浴品类更是达到13%、10%的双位数增长。这些数据一再验证,年轻一代,并不会因“别人的非议”而压抑自我欲望。


另外,男性似乎意识到“颜值经济”带来的好处,也许不止停留在表面。“看脸的社会”不再只是个调侃,而是在一次次的点击之下,变成了真金白银的现实。在影视剧、直播间、综艺节目中,大规模的“男性颜值”广泛传播及背书,抖音网红主播费启鸣,作为“小奶狗”的标杆人物,仅凭25个作品,就狂揽了1689.5万个粉丝,击败了满身肌肉的硬汉,成为女性们的新宠。美国劳动力经济学家丹尼尔·荷马仕(Daniel Hamermesh)在《颜值与劳动力市场》中得出结论:颜值较低者的平均收入,明显低于颜值较高者,此乃市场的“颜值罚金”。


在这一“叠加效应”之下,男生希望通过简单化妆、皮肤管理来得到爱豆那样俊秀的面庞,女生也愿意为男士化妆后的行为买账。于是产生了一众热衷于模仿吴亦凡断眉、权志龙眼妆、鹿晗皮肤妆容、黄子韬眼线的“追随者”。




不过,周伟林表示,在颜值经济推波助澜下,任何一种流行的消费群体,都可以被培养出来,一方面针对特定对象精准“从众心理”营销,另一方面借助幕后推手令你“追捧潮流”然后买单。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包容度越来越高。有调查显示,关于“如何看待男性化妆”的问卷中,2000名男性的样本,仅有20%认为“娘”。


上海社会科学院心理学教授张结海曾做过一项跨文化研究,在外国女人眼中,男人不注重容貌、衣着、发型、举手投足等方面的修饰,常给人不干净的印象。但莫妮卡·吴认为,互联网与现实中的消费趋向,因其隐藏真实身份的属性,仍略有不同。比如,成都一大学生,因天气太热,不敢撑洋伞,从而发起“滴滴拼伞”,某些需在线下完成的“规定作用”,可能仍难以逃脱自身的“面子牢笼”。但无论怎样,男性的本真诉求,还是确定的。


纵观历史,男性的“可喜进步”,可以看作是社会中的个人,通过自我装饰来完成某种社会角色的表演。然而,当人们庆贺摆脱了“性别固化”的窠臼时,却不知不觉陷入了由化妆品资本与看脸文化共同搭建的牢笼。“化妆,是一种霸权”的论调,也正在重塑着职场与婚恋市场中的颜值要义。


资本敏锐的嗅觉捕捉到这一趋势,并将其包裹在男性产品中,赋予其颜值焦虑的缓解剂。到最后,当男性化妆成为流行,就不仅仅是性别平等那么简单了,而是不论雌雄,妆都不可不化,钱都不可不花。
    

“女权崛起”PICK无限        


“RNG牛逼!”“牛逼!!兄弟,加个好友一起玩啊!”


沉浸于中国电子竞技的荣耀时刻,你甚至并没有察觉这位带你上分的“兄弟”其实是个小姐姐。已经控制“生育领地”的女孩子们,越来越“贪心”了。她们不止在美妆、穿搭、宠物博主的评论区组建起自己庞大的军团,还开始攻占“直男领地”——聊得来街舞、看得懂漫威、玩得了电竞,“内容消费女子力”正在悄然崛起。




事实上,在阳光下野蛮生长的小姐姐们,重新定义着“新女权主义”,她们几乎可以pick一切。而颇具“小姐姐风格”的直男产品也越来越多。漫威、DC推出了手机壳、T恤、手办、玩偶等周边,满足女性对日用小物件的消费欲望;数码产品纷纷开启颜值改造,摒弃呆板造型上演“惊鸿一瞥”。


“去性别化,不仅在消费领域,社交、官场都是趋势,根本上由于现代社会‘男女平等’观念造成的。”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副院长陈宏民告诉《新民周刊》,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使得她们越来越职业化,社会地位的提升,势必要与男人同台竞争,自然也会沾染上“男人气息”。比如,世界政局的女性总统比例上升,正是向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宣战”。如果女人只会围着锅台转悠,或者只会花前月下,恐怕很难找到自身的“获得感”与“价值感”。


斯坦福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一项“关于性别差异重要性”的研究表明,相比主张关注女性特质的女性,主张关注男性和女性相似点的女性,权力感和自信心更强。对此,参与研究的斯坦福大学助理教授阿什利·马丁(Ashley Martin)表示,男女并无天生的优劣势,性别不应该成为束缚你的理由。你和身边任何人一样,对于机会和提升都享有权利。


“男女没有高低之分,女性有时候甚至比男性更出色。”何佳讯坦言,女性平等权利的攀升,带动经济能力的上涨。《2017年中国女性消费调查报告》显示,52.4%的女性认为收入水平与配偶相当;财务独立和收入增长使得女性消费需求逐步释放,近半数女性个人消费占家庭收入的1/3以上。


而追根溯源,“女子力”的初步崛起,是从高校中的女性主义思潮开始的。女性主义思潮,在互联网大潮中爆炸式生长,为众人所晓。


陈宏民指出,自此,“炫酷girl”这一群体不断在公领域制造惊喜——急速攀升的经济地位、工作上的杰出成就与惊人的消费能力,其背后是新时代的中国父母,下意识地希望孩子兼具男孩与女孩的多元化优势特征,这似乎都意味着性别二元对立的逐步消解,女性群体正被重新审视,并与男性群体平分秋色。


比中国走在前端的欧洲“去性别化”潮流,在性别领域始终扮演着先锋角色。消除性别标签究竟是平等自由还是矫枉过正?中国人民大学欧盟“让·莫奈讲席”教授、欧盟研究中心主任王义桅认为,虽然中国也在经历类似过程,比如少子化、离婚率比较高等,但现在男女平等、同工同酬等问题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可以把“去性别化”看成一种选择,至于好不好、是否走偏了,不必匆忙下结论。


而对于“去性别化”的未来趋势,众多专家学者的观点各不相同。何佳讯指出:“‘去性别化’即便在消费层面有所展现,但也不代表男性与女性的消费趋向完全相同。”周伟林教授表示,“个性张扬已成潮流,但这并不影响‘自然分工’依然会长久存在。”


陈宏民则认为,“这一现象应该避免越演越烈,无论社会舆论还是商业宣传,都应强调‘男女有别’,让男孩回归男孩,女孩回归女孩。”何佳讯补充道,“并不是完全封杀‘伪娘’,他们的存在是多元文化的体现,但也不能鼓励这种现象甚至还颁个奖什么的,否则会错误引导年轻人往这个方向走。”


女权运动支持者莫妮卡·吴表示,“大众对于去性别化的接受需要一个探索过程,即便在今天,女性在职场中的天花板仍未消失。”刘兴亮则站在消费角度分析,“某一性别的受众再多,也只有总人口的50%,在多元化消费背景下,激发更多独立用户更多购买力,是互联网下半场‘深耕用户’的创新要义 ,未来的去性别化应该只是一个辅助趋势。” 


去性别化,不只是消费,是一个缓慢自然的过程,人们从讶异到接受,再到期待更多,出现了许多人物,发生了许多故事,就像在探索 “不再重复” 与 “尚未发生” 之间的模糊地带。


女性主义理论家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认为,无论是“女汉子”或是“伪娘”,都是性别实践的改组和进步。无论性别融合之路走到怎样的高度,性别的独有特征依旧会存在。人类之所以不同,不是因为你是男人、我是女人的不同,而是因为我们作为一个个体的“人”所具有的特质的不同。去掉刻板标签,才能体会“生而为人”的精彩。


会有女人不够温顺柔和,但她果敢坚强;也会有男人不够宽厚勇敢,但他温柔善良,他们没有不可爱。


来源: 新民周刊,2018年8月1日

作者:吴雪


点击下面链接 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何佳讯:首席营销官的五项修炼

何佳讯:迈向体验致胜的品牌质量时代
5.10“中国品牌日”期间,国家品牌战略研究中心接受各方媒体采访节录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