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文】施和金:中国古代战争的时空分布

中国古代战争究竟有多少,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精确的统计数字;其时空分布有何特色与规律,亦无相关著作加以阐述与分析。

一、古代战争的次数及其时间分布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祖禹用尽平生心血,撰写了历史军事地理著作《读史方舆纪要》。该书从数百种史籍中广征博引,旁搜远绍,上自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下至明代的土木堡之变、倭寇入侵,共计古代大小战例6192次,是所有涉及中国古代战争各类载籍中最为详尽的一部著作。据该书记载,在当今中国版图范围内,先秦时期共有战争661次(此从周平王东迁算起),平均每年约1.2次;秦汉时期有战争682次,平均每年1.6次;魏晋南北朝时战事最多,共有1677次,平均每年有4.6次;而隋唐五代时期,由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五代更迭,战事亦不少,共1411次,平均每年3.7次;至宋辽金夏,虽然几个政权分立,但相对稳定,不像魏晋南北朝那般动乱异常,故战争只有620次,平均每年约2次;而元明时期,有2次大范围农民起义,又因明代多边患,倭寇频繁入侵,所以战争次数亦达1141次,平均每年有3次之多。

上述六个时段中,以战争总数及每年的平均数而言,魏晋南北朝列第一,隋唐五代第二,元明时期第三,宋辽金夏第四,秦汉时期第五,先秦时期第六。有人认为,春秋时期有大国争霸,战国时期又多列国交战,似乎先秦时期战争总数不应该如此之少。究其原因,盖因年代久远,所存史籍既不多,记载又多简略,遗缺在所难免,这里统计的661次,也许不能完全反映那一时期的情况,览者自当鉴谅。六个时段中战争次数有多有少,分布不均,乃因各时段政治、经济及军事情况各有不同所致。而即使在同一时段内,也不是战事多寡如一,往往是朝代兴亡之际较多,和平统一时期较少。如先秦时期,战争主要集中在春秋大国争霸及战国群雄纷争两个阶段;秦汉时期则集中在三次朝代兴亡之际;魏晋南北朝不但南北分裂,而且南北各朝更替亦甚频繁,故战事特别多;隋唐五代时期,除了两次农民起义之外,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更替都是促使这一时期战事增多的原因。其中,安史之乱既非发生在立国之初,亦非发生在唐朝将亡之际,而是发生在所谓“开元、天宝盛世”,上自皇帝百官,下至平民百姓,似乎都没有预料到一场长达八年之久的大战乱会在歌舞升平中降临眼前。由此可见,战事的发生与否,既有它的普遍性(朝代兴亡之际较多),又有它的特殊性(太平盛世亦存在爆发战乱的可能性),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和教训。至于两宋元明时期的战争,也同样有其普遍性,即朝代兴亡之际较多;也有它的特殊性,如明代的土木堡之变、倭寇入侵,都是发生在明代中期,这又与外部势力的干扰有关。及至清朝中后期发生鸦片战争,外国势力大规模入侵,则中国战争次数的多少,更要考虑从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中去寻找原因了。

二、古代战争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规律

关于中国古代战争的空间分布,我们可以先介绍各个不同时段战争的空间分布,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来介绍整个中国古代战争的空间分布,并探讨其演变的规律性。

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阶段,参与纷争的各诸侯强国,除吴、越、楚三国地域偏南外,其余各国皆在北方。若以南北划分(因《读史方舆纪要》以明两京十三司为写作范围,故本文的南北划分亦以明代行政区划为准),大致北方五省(北京、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战例占九成,而南方数省只有十分之一。在北方五省中,又尤以河南战事为最多,占北方五省总数的三分之一,号称“四战之地”。盖因河南地处中心地带,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纷争中,无论是东西相攻,还是南北交战,河南都是必经之地,所谓“四战之地”,真是名副其实。

秦汉时期,南方经济有所发展,人口也有较大增加,所以战争的次数也由先秦时期的 87次增至168次。在西北方向,自张骞通西域后,战争的触角向这个方向也有所延伸。但由于这一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仍在北方,仍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所以北方五省的战例总数仍高达514次,占这一时期的76%,而如果细究一下北方五省战争的空间分布,又可发现大多数战例都发生在徐州、沛县、宿州、曹州、杞县、陈留、荥阳、永宁、西安、武功、秦州、伏羌、狄道、火州、吐鲁番一线,大体与今陇海线及兰新线相一致。这种分析,除与政治、经济因素有关外,很显然与地理因素也有密切的关系,因为这是一条重要的东西向交通线。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是南北分裂的动乱时期,所以这一时期不但战争次数大幅度增加,而且战争密集地也有了变化,已从偏北地区迁移到南北分裂的交界地带,即处于长江与黄河之间的长条形区域内,而远离这一区域的偏南或偏北地区则战事甚少。比较这一时期战事最多和最少的地区,可以发现两者差异很大。如南直(今江苏、安徽、上海等地)在秦汉时战事只有65次,此时却急剧上升至343次,其原因主要是六朝都城皆在南京,无论是内乱还是外患,均以此为军事及政治目标,战事自然会大幅度增加;相反,在一些后方地区,则战事极少,如福建、广西、云南、贵州等地,或只有几次,或次数为零。

隋唐五代时期,由于政治及经济中心又回到了北方,所以战争密集区也回到了北方,但与秦汉时期又有所区别,即这一时期的战争不再是以河南为中心,而是多发生在黄河及其以北地区。若以省区为单位来察看,名列第一的已不是号为“四战之地”的河南,而是位于其北的北直(今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前者战例只有150次,后者高达228次。究其原因,主要是该地为安史之乱的发源地,再加上唐初平刘黑闼、窦建德,唐后期成德、卢龙、魏博等藩镇相互交战,五代时与契丹又长期在这一地区交战,战事的多发也就不足为奇了。

宋辽金夏时期的政治形势与隋唐五代又有所不同,所以战争的空间分布又为一变。北宋版图远小于唐代,其北与辽、金,西北与西夏常有战事,所以沿今河北、山西、陕西、宁夏一带就形成了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战争密集线。到了南宋,战线向南推进,大致在淮河至大散关一线。这样,在中部又形成了一条东西向的战争密集线。与此同时,两宋有多次农民起义,而元灭西夏、灭金、灭南宋的战争又遍布各地,这就使宋辽金夏时期战争的分布呈现出既遍布全国各地,却又相对集中于北部和中部这样一个新态势。

元明时期,由于元朝为时较短,这一时期的战争以明朝为多,其空间分布主要也是体现出明朝特色。在北疆,既有明初成祖的多次北征,中后期则有瓦刺、鞑靼等的频繁入侵;在东南沿海地区,则有倭寇的经常搔扰。所以,明代的战争主要集中在北疆与东南地区。而自古称为“四战之地”的河南,这时却鲜有战事发生。明人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说:“大河南北,自古为战争之地。治平以来,忘战久矣。”这个变化虽然有点令人难以置信,但却是客观事实。

如果我们将六个不同时期的战争总数放在一起作一南北比较的话,则其中的演变规律就十分明显:先秦时期的战争总数,北方与南方之比为87:13,秦汉时期变为76:24,魏晋南北朝再变为 61:39,隋唐五代又变为68:32,宋辽金夏变为50:50,元明时期更变为29:71。中国古代战争的空间分布由北多南少,逐步演变为北少南多,原因可能很多,但经济重心的南移大概是最主要的原因。

作者:施和金,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点击标题阅读往期文章精选

【注意】教育部社科司关于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一般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注意】教育部清理1453科研项目: 经费追回!追究责任!3年不得再报!

【论文】李廷华 |“关学”余脉:于右任、张季鸾和吴宓

【论文】李桂英: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获准的体会

【论文】孟祥晓:明清时期卫河与沿岸中小城镇的变迁

【论文】孙家洲:《肩水金关汉简》所见汉武帝“茂陵邑”探微

【论文】宋江宁:关中盆地史前到秦汉时期的中心区转移现象考察

【论文】杜光华 于浩:从殷墟都邑布局看现代城市布局理念

【论文】李帆 :求真与致用的两全和两难

【论文】王立新:史学论文写作漫谈:如何选题

【论文】徐冲 :两方墓志与三场葬礼: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另类风景

【论文】李金铮:方法的内外互补—“中国史”学界的中国与西方

【论文】徐冲 :两方墓志与三场葬礼: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另类风景

【论文】黄彦震:清入关前满洲民族联合过程 与满洲对索伦部的政策

【论文】朱汉民:书院历史变迁与士大夫价值取向

【论文】黄彦震:清代索伦部族群演变溯源

【论文】郭声波:从圈层结构理论看历代政治实体的性质

【论文】侯杨方:清代十八省的形成

【论文】刘祥学:地域形象与中国古代边疆的经略

【论文】许序雅:历史学中的“时间”探究

【论文】周振鹤:中国历史上自然区域、行政区划与文化区域相互关系管窥

【论文】 乌丙安: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修复与维护

【荐读】听韩茂莉老师聊聊爱情

【大家】韩茂莉 : 我如何教授“中国历史地理”

【论文】王屏:论日本人“中国观”的历史变迁

【论文】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其启示

【大家】唐晓峰:踏入历史地理学之路——再论青年侯仁之

【论文】蓝勇:怎样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

【论文】牟发松 : 十六国北朝政区演变的背景、特征及趋势略论

【论文】孙竞昊 赵卓|江南史研究的”新“与”旧“:从华南学派的启示谈起

【论文】李鹏:清末民国中国历史地图编绘与民族国家建构

【论文】丁海斌 焦杨:中国古代“由主入辅型陪都”研究

【论文】程妮娜:从“天下”到“大一统” ——边疆朝贡制度的理论依据与思想特征

【论文】段清波:论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

【论文】王永平:唐代长安的庙会与戏场

【论文】王建革:19-20世纪江南田野景观变迁与文化生态

【论文】孙周勇 邵晶:论寨峁梁房址的建造、使用和废弃

【论文】徐建平:清中期以来阿尔泰山地区分界研究

【论文】张萍:地理信息系统(GIS)与中国历史研究

【论文】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平台:设计、理念与应用

【原创】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构想及其价值与意义

【札记】中国古都形态变迁:从"大都无城"到"无邑不城"

【原创】“大都无城”的余绪—对若干春秋都邑的聚落形态分析

【论文】中国中世纪都城系统”的考古学观察——以长安城为中心

【原创】西汉长安都城建设的立体化趋向

【原创】汉长安城对秦都咸阳的继承与创新

【论文】隋唐圜丘三壝形制及燎坛方位探微

【论文】中古华北水资源状况的初步考察

【论文】明清黄河水患与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变迁

【论文】论淤灌是中国农田水利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重要阶段

【原创】明代关中地区的水利建设

【论文】论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年度综述的科学再现性

【笔谈】历史政治地理常用概念标准化举要

【笔谈】“人地时空学”的理论建构和现实思考

【笔谈】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笔谈】历史地理研究:如何面对万年世界历史

【笔谈】历史地理研究方法刍议

【论文】历史时期中国疆域伸缩的地理基础

【综论】2014—2015年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述评

【原创】周秦汉隋唐之间:都城的选建与超越

【原创】中国历史城市地理学理论建设刍议

【原创】论历史地理学的学科交叉性及其学术价值

【论文】《关学宗传》的内容及其学术价值

【原创】早期丝绸之路跨民族情爱与婚姻

【原创】史门问学记

【论文】试析唐五代时期政府的养老政策

【论文】论秦郑国渠的引水方式

【论文】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

【荐读】量地制邑,度地居民——中国行政区划幅员的历史变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