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农思语59】柯炳生:如何认识我国粮食安全的两个基本问题?

柯炳生 重农评 2022-12-31


柯炳生,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理事长。曾任农业部(今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



今年的一号文件,再次突出强调了粮食安全问题,指出“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性矛盾是:如何用不到世界10%(20.2亿亩)的耕地,解决好世界18%人口的吃饭问题。而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这个庞大人口对吃饭问题的要求,也在不断快速提高。即使我们把吃饭问题的标准,确定为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的压力,也是巨大的。

为了确保我国当前和未来的粮食安全问题,需要回答两个基本问题:需要增产什么?增产途径何在?

回答需要增产什么,要看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变化趋势。从国家统计部门的住户调查数据看,2013年-2018年间,我国居民人均粮食(原粮)消费数量,从149公斤,逐年减少到127公斤,减少了22公斤。其中,人均谷物消费数量,从139公斤,减少到116公斤,减少了23公斤。同期,肉蛋奶水产品人均消费数量逐年增加,从63公斤增加到72公斤。其中,人均肉类消费从33公斤增加到39公斤。


与我国饮食习惯相近的日本,尽管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我国的4倍,但食物消费变化趋势,仍然与我国类似,只是变化速度更缓慢。2009年-2018年,日本人均谷物消费从92公斤下降到88公斤,其中大米消费从59公斤下降到54公斤;人均肉蛋奶水产品消费数量从160公斤上升到171公斤,其中,人均肉类消费从29公斤增加到34公斤。

据此,可以做出判断,在现阶段,以及未来一个可预期的阶段中,我国的人均粮食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是:直接消费部分(谷物口粮),呈减少趋势,而间接消费部分(饲料粮),呈上升趋势。

这个结论,非常重要。这意味着,我国未来稻谷和小麦的生产,只要保持稳定,就足以满足口粮消费的需要;而真正需要努力不断增加的,是饲料粮食的生产。

事实上,从我国粮食生产的历史发展数据中,也可清楚地看出同样的发展趋势。1978年-2018年期间,稻谷生产从13693万吨,增加到21213万吨,增幅为55%;小麦生产从5384万吨,增加到13144万吨,增幅为144%;玉米生产从5595万吨,增加到25717万吨,增幅为360%。而近十年的增长幅度,分别是:稻谷10%,小麦16%,玉米49%。也就是说,无论是四十年还是近十年,稻谷生产的增幅都是最小,小麦的增幅大于稻谷,而玉米的增幅最大,是小麦和稻谷的数倍。


不过,由于各种原因,近些年生产的发展,也不是完全与需求变化相一致的。根据国家有关粮食研究部门的信息,近两三年来,我国的玉米供求每年仍有上千万吨的缺口,而稻谷和小麦是有剩余的,并且稻谷和小麦的使用去向中,均有1500万吨以上用于饲料。

在口粮消费中,今后可能更加多样化。不过,稻谷(大米)和小麦仍将是主体。人均稻谷消费,应该是下降态势,以前很少吃面的南方人,已经开始吃面食,尤其是商场中和小吃店中五花八门的面食产品,大大便利了面食消费。对于小麦需求的发展态势,各方面的判断不尽一致。我个人的判断,可能是稳中有增,尤其是随着城市化发展,原来吃自产稻米的农民进城之后,会开始吃面食。饮食国际化的发展,也会增加面食的消费。

在大米消费中,对优质大米的需求日益提高,对普通杂交稻的需求会日益减少。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大米会吃的更少,但同时要求吃的更好,吃价格高些的好大米。稻谷生产结构的变化,也反映出这种趋势。1978年-2008年间,早稻生产减少了约40%;2008年-2018年,又减少了8%。而近10年来稻谷生产的增加中,83%是由黑龙江、湖北和安徽贡献的,这三个省的稻谷基本上都是质量更好的单季稻。

回答如何增产问题,只能从可利用的资源入手。资源有很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两种:土地和科技。人才和投入等资源,是通过作用于土地和科技,来表现出其重大作用。

在土地方面,首先是要保护好耕地。现在已经有很多具体的政策措施,关键要落实到位。在此基础上,就是切实提高现有土地的生产效率。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建设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有各种不同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土地平整、集中连片,目的是方便使用大中型农机机械化作业,这是现代农业的必须;设施完善,主要是水电路等,这可以确保抗灾稳产。土壤肥力,可以通过长期的肥田耕作措施,不断改善提升。中央和地方支农资金,应重点投向这个方面。现在财政补贴支出的大头,是用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当年花的钱,只对当年有用。而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的投入,却是长效性质的,一次性投入,有长久的效果。


在科技方面,无须多言。现在每个农民都知道科技的重要性。关键是加强科研,尤其是在种子技术和作业机械化技术方面。在大田作物方面,相对较好。现在的突出短板,是在小品种作物和园艺作物方面。国家需要在继续重视几种大田作物的同时,也加大在其他作物上的科研投入力度,

此外,还有一点,也极端重要,这就是各个地区,都要根据本地自然条件特点,发挥出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作物生产的布局。只有这样,才能最有效地利用好我们极为稀缺宝贵的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只要切实落实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能够实现这一点。


往期回顾:

【三农思语51】柯炳生:三农问题如何事关你我?

【三农思语52】柯炳生:这一轮猪肉涨价怎么看?

【三农思语53】柯炳生:农民工涨工资有什么影响?

【三农思语54】柯炳生:新冠肺炎疫情最重要的教训是什么?

【三农思语55】柯炳生:乡村振兴最缺什么人才?

【三农思语56】柯炳生:农产品贸易数字变化说明了什么?

【三农思语57】柯炳生:我国农业现代化组织创新路径有哪些?

 【三农思语58】柯炳生:农业为什么要做大才能做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