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做好教学设计,教师需要怎样的理念?

明师慧 明师慧 2021-10-26

《运筹帷幄:教学设计的方略》解读文稿(节选)

▲点击听音频

教学设计并不等同于备课,或者说,不等于传统的备课。传统的备课,主要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下教育教学走向丰富多元的背景下,备课就需要更加全面地考虑各种教学要素和要素之间的优化组合,也就是“教学设计”。

《运筹帷幄:教学设计的方略》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华南师范大学曾文婕教授。曾教授致力于从学习的视角观照课程与教学,主持建成了多门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

解读分三个部分来解读这本书。第一,做好教学设计,需要怎样的理念?第二,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如何优化这些要素?第三,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采用哪些教学样式?

第一部分:做好教学设计,教师需要怎样的理念?

教学涉及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教材的处理、学习的指导和评价的安排等内容,关系到如何看待学生、教师、教材、学习、教学和评价等问题。因此,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学生观、教师观、教材观、学习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那么,我们现在就来看看这些理念的具体内容。

01学生观。作者将其具体化为四个方面:认为学生是群体的人,也是个体的人;是现时存在,也是历时存在;有向善的潜能,也有向恶的潜能;是教育对象,也是学习主体。首先,群体和个体的关系,就是说,我们既要看到学生作为群体成员的共性特征,比如小学生适合游戏教学,而高中生可能更加适合具有挑战性的探究教学,发挥学生群体对个体的积极影响,比如小组合作、同伴互助等方式,也要看到每个学生在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善于分辨、挖掘学生的这些独特性,尽力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而发展又意味着变化,因此学生既是现时的存在,也是历时的存在,教师需要研究学生的当前状况,把握学生学习的现有起点、能力和可接受性等,还要了解到,他们总是从“过去”来,还要走向“未来”,因此,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02教师观。针对当前教师们的教学现状和困境,作者提出了三个转变:首先,在个人身份诉求方面,教师应从“匠人”走向“专家”,从“只知照本宣科、灌输知识”的教书匠转变为“富有创造性、具有文化底蕴、拥有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教育家式的专家型教师;其次,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教师应从“纤夫”走向“引者”,从被动的“拉纤者”转变为引导学生依靠自己的思维来完成学习活动的“引路人”;最后,在与同伴的关系上,教师应改变以往“单打独斗”的做法,多与同事交流讨论,形成共建课堂教学的“团队”,实现从“孤军”到“团队”的转变,比如说,目前学校实行的集体备课和校本研修等,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03教材观。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中小学形成了一种“以教材为本”的局面。可是,无论多么优秀的教材都不可能完全涵括所有知识,不可能彻底反映一个学科的全部结构,更不可能适合任何情境中的师生的教学。因此,在对待教材方面,教师应改变“教教材”的做法,转向“用教材教”,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对教材灵活地进行调整或开发。既不能全盘否定教材,也不能完全照搬教材。概括来说,教师应当在尊重教材、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调整教材,拓展教材。

04学习观。关于学习,本书提出三个观点:学习是人的本性;学习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学习能够通达自由。首先来看第一点,为什么说“学习是人的本性”呢?这里有两层原因:一是“求生存”,二是“求发展”。首先,人与其他动物相比,在先天自然本能方面是“有缺陷的”,比如,许多动物出生后不久就可以独立活动,而人却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才能做到。为了补偿这种缺陷,人必须不断学习,进而掌握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文化,以求生存。其次,人在生存的基础上还追求生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也就是说,人总是希望不断改进自己当下的状况,这也需要不断地学习。

05教学观。教学常被解释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双边活动。它包含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却并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首先,教学应始终以“学”为本,教师的教是为了引导学生的学,因而教师应当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不应以教代学,认为教得越多,学得越多。其二,教学既是预设性的,也是生成性的。预设是指教师在课前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和安排。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均可形成“生成”的时机。其三,教学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将教学的价值定位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是基本没有异议的。学生的成长是整体性的,因此,要使教学发挥出促进每一个学生成长的价值,就要转变教师的教学价值观,从仅注重知识价值和能力价值等单一要素的“单向度认识”走向关注多重价值的“整体性把握”。

06评价观。说到评价,你会不会想到考试呢?俗话说,“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当下,我国中小学的评价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将重心放在了学生的考试分数上,甚至很多老师听到评价,就会立刻想起考试。其实,这也不能怪学校和老师,因为评价确实是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本书作者长期从事“学习为本”的评价研究,倡导评价最终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作者认为,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发展和完善,也就是说,要通过评价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更加精准的指导,而不是“为了考倒学生”。同时,评价也不单单是教师的事情,学生、家长等相关人士都应该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形成评价共同体,协同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开展涵括智力、情感、人际交往等多维度的评价,真正做到让评价助力学习。   

撰稿:赖   静   

音频:赖   静   

审校:闫德明   

编辑:国典教育

- END -


热文推荐

教师的工作性质正在悄悄发生转变

明师伴你做课题-发刊词

教师成就个人品牌的“核心算法”

关于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申报评审之问答(一)

门卫是学校品牌的第一道风景

学校品牌的文化品味(下)

学校品牌的文化品味(上)

名师一定要处理好的两个关系




版权说明:

图片来自   Pexels  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点击“在看”与更多人分享您的观点


右上角分享朋友圈也是另一种赞赏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