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二)

明师慧 明师慧 2021-10-26


▲点击听音频

如何改变课堂?

事实上,前面的两个问题,除了各自的成因外,还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没有理解学习的实质、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关于学习的本质,作者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提出了“学习的三位一体论”。作者认为,学习,是学生和学习对象、和他人以及和自我进行对话的“三位一体”的过程,其中,学习对象是指学习内容,比如教材或者要探究的真实事物,他人主要是指其他学生和教师。据此,作者在书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在课堂中创造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这也是作者对于这场“静悄悄的革命”的精辟概括。具体来说,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就是组织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并与同伴共享、相互欣赏的活动的学习。也可以说,就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

举个例子,在日本教师菅野先生的科学课上,四年级学生通过实验来确认“云是怎样产生的”。做这一实验时,学生先在三角烧瓶中放入水,使水沸腾,然后观察从烧瓶上端玻璃管中冒出的水蒸气。过了一会儿,烧瓶里的水沸腾了,水蒸气从玻璃管中冒出来。看到这一现象,有的同学说:“烟冒出来了。”有的说:“不是烟,是热气!”也有的说:“这热气变成白色的了。”还有的说:“这热气就叫作水蒸气。”在这个过程中很有意思的是,每个人的发现与所表达的语言在教室中连锁地产生出来,比如“烟”、“热气”、“水蒸气”。学生一个接一个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开始时,“水蒸气”这个概念只有一部分学生知道,不久,每个学生都开始使用这一词汇了。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学生的认识过程是这样的:在探究事物的活动中、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建立起一般认识,然后再由每个人将之内化为个性化的认识。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要如何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呢?概括而言,为了改变课堂,实现这个目标,可以从四个方面努力:即创设相互倾听的教室、设计“登山型课程”、构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和构建“合作性同事”关系。

第一,创设相互倾听的教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却并没有认真地倾听学生的声音,也没有引导学生倾听他人的发言。如此一来,在课堂中,学生发言并不是因为“我有话要说”,而是“老师要我说”,这样,发言就变成“做任务”;而学生在说,却没有人听,发言也就成了“走过场”。对此,作者指出,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在“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就必须认真倾听学生的声音,进而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丰富有效的互动;而学生要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也需要仔细倾听别人的意见和想法,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认识。由此可见,要创设相互倾听的教室。相互倾听,是指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听自己讲以外,更应该仔细倾听学生的声音,同时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倾听。首先,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就好比棒球投球练习。设想一下,教师如果能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肯定会感到非常开心。而学生投得很差或投偏了的球,教师也能准确接住的话,就会激励学生努力投出更好的球来。反之,如果教师一直接不住甚至还让学生频频捡球,那么,学生就会变得讨厌投球,甚至讨厌自己。因此,教师要重视倾听,更要擅于倾听。擅于倾听意味着要真正理解学生的发言。作者认为,这里的理解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表示“理解了学生的意思、知道学生想要表达什么”,也就是英语中的“understanding”。第二层意思是欣赏、体味学生的发言,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相当于英语中的“appreciation”。好,刚刚讲了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除此之外,学生之间相互倾听也很重要。作者指出,倾听这一行为,是学生学习中最重要的行为,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因为学习主要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也就是说,学习主要是向他人学不同的思想、品质、行为方式等,而倾听他人是准确接收和获取这些信息的关键。所以,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学生。

第二,设计“登山型课程”。“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要通过相应的课程来实现。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课程是以“目标—成就—评价”为逻辑进行组织的“阶梯型课程”,也即预先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教师将教学过程分割为许多小步子,最后通过考试来检验目标的达成度。“阶梯型课程”将学习活动进行精细的阶段划分,把学习成就和学习者分成不同的等级,而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朝着预定目标,沿着预先设置的阶梯步步“登级”的过程,因而学习是封闭的、线性的、以结果为导向的,忽视了学生与事物、与他人以及与自我的对话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内心体验。很明显,这样的课程与“三位一体”的学习是不相适应的。作者提出,今后有必要设计以“主题—探究—表达”为逻辑进行组织的“登山型”课程。具体来说,“登山型课程”以某一特定主题为中心,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展开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探究学习,最终表达、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学习体验。也就是说,针对一个像山一样的主题,教师和学生准备好多种学习路径(登山路线),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以自己的方式和速度登山,随着一步步攀登,视野开阔,乐趣无穷,即使不能到达顶峰,也可以享受攀登过程中的意义体验。

第三,构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在课堂中实施“登山型”课程,需要构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在“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综合学习中,教师的工作主要是发现学生的个性需求以及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因此,作者描述了以“学”为中心的两类教师活动:一是与每个学生应对的活动,可以比喻为“服装裁剪”,就是说,像按照每个人的身体尺寸量体裁衣那样,去发现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兴趣,从而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比如说,学生做作业时,教师可以集中精力去“量体裁衣”,观察学生的状态,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从而给他们提供一一对应的学习指导和帮助;第二种活动是让不同学生的各种想法、认识相互激荡回响的活动,就像不同乐器的声音相互协调地鸣响而产生了交响乐那样,因而可以称之为“交响乐团”。在这一类型的教学活动中,交往展开的丰富程度和深入程度尤其重要。关于交往,京都大学的哲学家、诗人垘原资明先生划分了四种交往类型:只有一方讲话的“单向交往”、相互交谈的“双向交往”、被拒绝被阻挡的“反向交往”和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作者认为,在这四种交往类型中,“异向交往”最为关键。在“交响乐”式的活动中,耐心地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就能使教学中的交往丰富而深刻地展开,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全面和深刻。

第四,构建“合作性同事”关系。卓有成效地设计学习、创造课程的工作,是教师们共同合作的事业。作者提出,构建“合作性同事”关系的最好方法,是教师之间相互公开教学、相互批评,并对教学案例进行研究。然而,要让教师开放自己的教室、接受同行的评价是很困难的。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最突出的就是教师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愿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别人指手画脚。那该怎么办呢?书中提出了三个对策:首先,在校内建立所有教师一年一次的、在同事面前上公开课的体制,这其实给了所有的教师一个平台,每个人都必须得接受同事的审判,也就没有那么大的心理负担。其次,校长要耐心说服所有教师公开授课,开放自己的教室。最后,要开展更为轻松愉快、简便易行、充实有益的教研活动,让教师在良好的合作氛围中提升自己的教学。

以上就是为你讲述的《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学校变革需要反思和超越课堂中存在的主体性神话与形式主义的问题,通过创设相互倾听的教室、设计“登山型”课程、构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和构建“合作性同事”关系,在课堂中创造与事物、他人以及与自身对话的“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最终,经由课堂的改变,为学生建设“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而非“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从而实现学校和整体教育的革新。


撰稿:赖   静   

音频:赖   静   

审校:闫德明   

编辑:国典教育


- END -


热文推荐


明师教学风格案例点评(一)

教师“优盘化生存”遐想

特级教师之“特”系列-01

“明师慧”的“超链接读书卡”(二)

明师教学风格解密-第1讲

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一)

自然•自由•自省——我的教学风格

沟通的效果取决于对方的回应




版权说明:

图片来自   Pexels  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点击“在看”与更多人分享您的观点


右上角分享朋友圈也是另一种赞赏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