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早死早超生”:让你不再拖延的招数来了

孙海龙 沈丝楚 科学大院 2020-08-20

日常生活中,下面的场景是否让你似曾相识:


当你即将要面对一个重要的考试,或是即将要面对一个难以回避的惩罚时,“暴风雨前的宁静”让你如坐针毡,“早死早超生”的想法一直回旋在你的脑海中,你恨不得担忧的事马上就发生,想要赶紧度过这场劫难,让自己早点松一口气。


面对生活中无可避免的消极事件想要提早经历(图片来源:Google图片库)


这是怎么回事?我们明明都是“战拖小组”的成员,怎么这时候拖延症就好了呢?


负折扣心理了解一下


根据经典的时间折扣理论,当人们面临损失情境的跨期决策时,应更倾向推迟损失的发生,即“能拖一时是一时”,我们称之为正折扣现象;而上文提到的“早死早超生”的想法却表明,人们有时会存在偏好即时损失的现象,研究者将其称之为负折扣现象。


负折扣现象图解(图片来源:李纾,2019,复旦商业知识)


负折扣现象能够有效地避免因延迟体验负性事件(如推迟接种疫苗,迟交罚款,推迟完成学业任务)而造成的各类人力、社会资源的浪费(看起来是拖延症的有效治疗方法啊),值得对其深入研究。然而,尽管人们对在不同时间点做出决策的相关心理机制已有一定了解,但却对涉及未来损失的负折扣现象知之甚少。


为了进一步了解负折扣现象,探索一种与未来损失中负折扣相符的干预方法,最近,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李纾研究组与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李爱梅教授团队针对负时间折扣现象提出一种“去牵挂”的新颖解释。研究结果《Early departure, early revival: A “free from care” account of negative temporal discounting》于近期发表在杂志《Advances in Cognitive Psychology》上。


 “早死早超生”的科学解释:牵挂事是关键


以往研究将负折扣现象看作是努力避免等待负性事件的过程,因为等待一个负性结果的过程本来就是令人厌恶的。也有研究者认为一个延迟的负性事件会使个体产生“恐惧”(dread)心态,这种恐惧心态会促使负折扣现象的发生。


等待负性事件的过程总是令人痛苦(图片来源:Google图片库)


李纾研究团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内容分析揭示出:等待负性事件中个体将产生预期情绪预期反刍两种心理成分,预期情绪是等待未来负性事件所引发的负性情绪累积,预期反刍则为个体在等待过程中对负性事件不由自主的担心或者牵挂(通俗地说就是“老是想着那件事”,占据着大脑内存)。


研究人员对预期反刍影响负性事件即时体验的机制进行了推测:等待负性事件过程中的反刍(即牵挂)会占用有限的认知资源,而在负性事件之后添加后续事件(牵挂事)同样会引发额外的反刍(即牵挂),占用更多的认知资源。因此,在有后续事件(牵挂事)的前提下,只有尽快解决(消除)负性事件,才有可能解放被占用的认知资源,进而保证后续事件的完成质量。


乍一看是不是有些难以理解?稳住,不慌,让我们来举个例子:


设想你是一个大四毕业生,正在准备五天后的毕业论文答辩,同时你还要在一个星期之后去一家不错的公司面试。此时毕业论文答辩就是负性事件面试就是“牵挂事”。


你在等待答辩的过程中,不仅要担心答辩的事情,还要匀出一部分时间精力准备面试。于是,担心答辩使你产生了反刍(即牵挂),“牵挂事”同样也会引发了额外的反刍,占用了更多的认知资源。因此,为了保证自己能够顺利完成后面的面试,你或许会迫切地希望赶紧结束答辩,这样就可以全身心地准备面试了,即“早死早超生”。


根据以上逻辑,研究提出研究假设:“牵挂事”及其引发的额外反刍增加,能够促使个体选择尽快体验负性事件。


研究者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负时间折扣的“去牵挂”解释:“去牵挂”代表着尽快去经历负性事件(即“早死”),以留出足够时间精力保证后续事件完成的质量(即“早超生”)。


 “有无牵挂事”影响大不同


看完上面的解释,想必大家都发现了我们在推论中提到了一个关键角色——牵挂事。那么究竟“牵挂事”是不是“负折扣现象”发生的关键因素呢?其内在的中介机制又是什么呢?


研究1


在研究1中,研究者邀请了59名本科生参加,让被试们想象要参加一场英语口语考试,被试们需在现场选择一周内想要参与考试的时间。随即,被试们对英语口语考试是否代表消极事件进行评分。


结果显示:英语口语考试被视为负性事件,且被试对英语口语考试的评价越消极,越有可能倾向于选择尽快参加考试。


看来,研究1不仅证明了英语口语考试可以被视为一种负性事件,而且还初步证实了负折扣现象的存在。


研究2


在研究2中,研究者邀请了75名本科生,同样要求被试在一周内选择一天来参与英语口语考试。只是在决策前,实验组的被试们被告知他们需要在第十天进行课程论文汇报(牵挂事);而控制组的被试们被告知第十天他们需要出席班级聚会(无需组织)。紧接着,被试需要对“论文汇报”及“班级聚会”对自己的分心程度进行评分。


结果显示,在“论文汇报(有牵挂事)”条件下,被试更倾向于选择更早进行考试(消极事件);并且,“论文汇报”使被试产生的分心程度显著高于“班级聚会”。通过反刍分心,“牵挂事”对个体的选择偏好产生了影响。


有牵挂条件下个体对即时体验负性事件的偏好(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由此可见,“牵挂事”的出现使个体认为这件事需要反刍与分心,为了保护有限的认知资源,他们更愿意较早面对负面事件。然而在研究2中“牵挂”程度操纵采用的是不同任务,且尚未控制情绪等因素,为了进一步证实结果的稳健性,研究者进行了研究3。


研究3


研究3的研究程序根据研究2控制组的任务进行改编。被试会在想象中的“班级聚会”中扮演不同角色(任务的难度和重要程度),从而对“班级聚会”有不同的关注度(无牵挂/少牵挂/多牵挂)。每个组的被试在完成口语考试日期的选择以及分心程度的评分后,还需对自身感受到的消极情绪(焦虑和担忧)和积极情绪(快乐和激动)进行评分。


研究结果显示:多牵挂组更倾向于提早进行考试,而且被试产生的负性情绪显著高于正性情绪。这也再次证实了口语考试的消极事件属性。被试在多牵挂组感受到的分心程度也显著高于另外两组,后续分析证明了由牵挂事而导致的分心和反刍依然导致了被试对消极事件偏好影响。


在高牵挂、低牵挂和无牵挂条件下,个体对即时体验负性事件的偏好(图表来源:作者绘制)


由此,以上研究共同得出了一个稳健的结论:在存有“牵挂事”的前提下,个体更有可能选择更早地经历负性事件(英语口试)。也就是说当个体预期会经历一个负面事件和一个会占用他们精力和时间的后续牵挂事件时,他们更有可能选择更早地经历负面事件,以便将更多注意力放在他们所关心的后续任务上。


所以,为了避免拖延,我们该给自己更多的任务?Too simple!时间也很关键!


何时加入“牵挂事”影响大不同


给自己加码的时候,要注意时间的选择。因为根据“去牵挂”解释:只有“牵挂”事的发生时间位于负性事件发生间隔之,选择早去除负性事件(即“早死”),才有意义,因为可以留出足够时间精力应对“牵挂”事。如果“牵挂”事的发生时间位于负性事件发生间隔之,情况就不同了。


基于这一逻辑,研究者假设:“牵挂事”的发生时间在负性事件发生时间间隔之内或者之外,人们对于负性时间选择偏好会有所不同。为检验这一假设,研究者进行研究4。


研究4


在研究4中,仍然是假设一周之内举行口语考试,研究者将考试后组织班级聚会视为“牵挂事”。一组被试的班级聚会时间在负性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之外(第10天),另一组被试的班级聚会时间在负性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之内(第4天)。


研究结果发现:当牵挂事发生在负性事件发生间隔之外时,被试更倾向于尽早进行口语考试(相比于牵挂事发生在负性事件发生间隔之内)。即学生们倾向于选择较早的日期完成口语考试(去除负性事件)(即“早死”)是为了腾出时间和精力以保证组织班级聚会(牵挂事)的完成(即“早超生”)。


加入牵挂事的不同时间点影响个体对负性事件的偏好(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现场实验:真的影响了决策偏好


以上的研究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测量采用的都是虚拟情境,因而研究结果是否适用于实验室之外的真实环境尚未得到验证。为了增强研究结果的生态效度,研究者选择某大学选修心理学课程的自然班级进行一项现场实验,寻求在真实环境中进一步确认已有研究结果。


研究5


在研究5中,研究者利用课程设计安排两次口头形式的课程汇报作为课程考核,要求学生们可以在给出的两个汇报时间段内选择一天来参与。其中,第一次汇报的区间设置在学期初的第1—6周,第二次汇报的区间设置在学期末。


研究者推测,在学期初,遥远的期末考试是一件“少牵挂”事;而在学期末,各科目考试周临近,期末考试便成为一件“多牵挂”事。


实验结果发现:在学期初被试更倾向于推迟负性事件的跨期决策(不想课程汇报),但是随着期末的临近,个体的选择倾向发生反转,更加倾向于尽早体验负性事件(想早点课程汇报)。


学期初和学期末负性事件近期偏好的人数百分比 (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拖延症患者治疗大招


研究通过五项实验发现:某些情况下人们更愿意立即经历一个消极事件,原因不是因为延迟经历这一事件的负面效用更小,而是因为立即经历该消极事件可以释放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更好地处理后续的牵挂事。由此也可证明,负折扣现象的“去牵挂”解释成立。


将这一研究结果和理论解释类比于社会心理学经典的罗伯斯山洞实验,我们可能会更容易理解。山洞实验提炼了一个简单有效的促进合作的方法:当组内成员遇到外部威胁时,成员之间会从竞争转变为合作。与之类似,本研究也发现了一种能够促进提早体验负性事件的方法。当人们面对后续的牵挂事时,人们会从偏好推迟负性事件转为偏爱即时的负性事件。两项研究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通过设置外部其他事件(威胁或牵挂)促成一个难(有悖于习性)但有益的事情。


将研究结果联系至实际生活,我们可以发现一种简单且有效的行为助推方法(拖延症患者治疗大招):简单地设置牵挂事,助推人们改变偏好,更早地经历负性事件。


生活中存在大量延迟负性事件的例子可以借助助推的方法加以改善。诸如代表性较强的“审稿”过程:由于期刊审稿和口语考试一样也是一件耗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因而许多审稿专家提前接受了审稿邀请,却会一再拖延完成时间,而这种拖延对于急于靠发表文章来获得晋升的年轻投稿者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灾难。如果为审稿专家设定一件后续的牵挂事,审稿专家可能更愿意较早处理稿件,稿件发表的过程也会因此更加高效。


(图片来源:谷歌图片库)


最后,这一研究发现的这种设置“外敌”(后续牵挂事)的方法有望加入助推技术的行列。希望通过这项研究,能为增进人们的健康、财富和幸福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Sun, H. L.,# Li, A. M., # Shen, S. C.,# Xiong, G. X., Rao, L. L., Zheng, R., Sun, H.Y.,* & Li, S.* (2020). Early departure, early revival: A “free from care” account of negative temporal discounting. Advances in Cognitive Psychology, 16(2), 103-116. doi.org/10.5709/acp-0289-0.

[2]孙海龙,李爱梅,沈丝楚,熊冠星,饶俪琳,郑蕊,孙红月,李纾.(2020).早死早超生:负折扣的“去牵挂”解释.[ChinaXiv:202006.00245] (中文版见心理学预印本)

[3]Sun, H.Y.,Li, A.M.,Chen, S.,Zhao, D.,Rao, L.L.,Liang, Z.Y.,& Li, S.*(2015). Pain now or later: An outgrowth account of pain-minimization.PLOS ONE,10(3),1-17.

[4]Harris, C.R. (2012), Feelings of dread and intertemporal choice. Journal of Behavial. Decision Making, 25, 13-28. doi:10.1002/bdm.709.




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文章首发于科学大院,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科学大院立场。转载请联系cas@cnic.cn



大院热门文章top榜

点击文章标题,可直接阅读哦~


1. 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第一人丨科学人

2. 马斯克是如何给NASA省钱的?

3. 神仙打架?光学未来?这根链子什么来头?

4. 2020又发大火?亚马孙:从地球之肺到地球之伤

5. 达·芬奇和宋代画家告诉你,除了诗和远方,世上还有散射现象

6. Tony老师,我明明染的蓝黑,怎么就绿了??

7. 曾经让地球焕发生机的它们,未来能在火星成功拓荒吗?

8. 地球是……漂浮在宇宙中的大“椰子”?

9. 魔兽世界里的古生物原型研究(一)

10. 当小行星来袭,除了让地球流浪,我们还能怎么做?




科学大院是中科院官方科普微平台,由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主办、中国科普博览团队运营,致力于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读、社会热点事件的科学发声。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联系cas@cnic.cn



我知道你在看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