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论坛▏国内外海岛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海岛作为海陆兼备的海上疆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生活资源、矿产资源、港口以及旅游资源,随着世界各国海洋权益意识的日益增强,海岛经济已逐步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海岛经济是指以海岛陆地资源、周边海洋资源及其地理区位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岛—海—陆”统筹协调发展的地域经济类型。尽管全国各地海岛的开发利用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海岛产业总体布局不尽合理,海岛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个别地区海岛生态破坏问题仍然存在,致使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环境恶化。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海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海岛经济发展中,如何促进海岛的保护与开发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目前海岛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研究比较国内外海岛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实践,以期为我国海岛经济发展模式选择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国内外海岛经济研究进展
国外海岛开发起步较早,已形成了成熟的特色渔业、工业、旅游服务协调发展的格局。随着近十年来海岛旅游的持续发展,以旅游业为中心的生态旅游、民族旅游、文化旅游成为海岛经济研究的关注重点,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海岛开发利用对海岛环境容量、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海岛开发、生态环境的干扰以及外来生物的入侵是造成海岛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各种环境污染以及后续引发的物种灭亡和再生能力消褪等问题,又反过来制约海岛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学者从相反的角度出发,研究人类活动密度对于海岛气候变化的响应。
国内研究热点往往集中于海岛发展模式理论和实践,着眼于如何促进海岛经济发展,摆脱贫困落后的经济状况。我国的很多学者以科学发展观、生态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理论为指导探讨了相应的海岛经济开发理论与实践,例如盖文启结合海南岛屿的区域经济特点,按循环经济理论就海南走绿色发展模式提出了政策建议;也有学者按产业模式研究框架从渔业、农业、旅游业等海岛经济典型产业为切入点探讨了产业发展对海岛经济发展的影响。例如,翟春霞、曹忠祥分别从海洋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优化陆海国土资源开发战略布局两个方面探讨了海岛开发中的陆海统筹原则;许多学者就我国广西涠洲岛开发利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兰平和提出国土资源部门应在海岛土地优惠政策、优化开发利用空间结构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宁常郁则建议旅游区发展规划、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有效方法。在我国多年的海岛开发实践过程中也慢慢形成了适合各自资源禀赋、产业特征的极具特色的海岛开发模式,为全国建制海岛经济开发建设提供了有效的借鉴和示范。
总体而言,国内外学者对于海岛经济的研究大多是在海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充分考虑了海岛经济作为一种特殊的地域经济体,其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人文特征决定了其产业分类、产业结构以及独特的演化、转型过程。
二、我国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以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发展。据国家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为6466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6%。海洋经济呈“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特征,即海洋第一产业产值为3292亿元,第二产业产值为27492亿元,第三产业产值为33885亿元。
历年海洋生产总值结构情况如图1所示,我国海洋经济结构呈现“三、二、一”的格局,并且第三产业近5年来呈现明显的加速发展的趋势。我国海洋产业经济已经由以往的单一产业结构转向多元化产业机构发展、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共同协调发展的格局。
注:数据来源于2015年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图1 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图
海洋生产总值细分见表1,不难看出,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仍是我国海洋经济产业的主体,三类产业增加值合计占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53%以上;海洋船舶、海洋工程、海洋油气、化工四个千亿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电力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表1 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
类别 | 总量(亿元) | 增速 |
海洋生产总值 | 64669 | 7 |
海洋产业 | 38991 | 8.2 |
主要海洋产业 | 26792 | 8 |
海洋渔业 | 4352 | 2.8 |
海洋油气业 | 939 | -2 |
海洋矿业 | 67 | 15.6 |
海洋盐业 | 69 | 3.1 |
海洋化工业 | 985 | 14.8 |
海洋生物制药业 | 302 | 16.3 |
海洋电力业 | 116 | 9.1 |
海水利用业 | 14 | 7.8 |
海洋船舶业 | 1441 | 3.4 |
海洋工程建筑业 | 2092 | 15.4 |
海洋交通运输业 | 5541 | 5.6 |
滨海旅游业 | 10874 | 11.4 |
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 | 12199 | 8.7 |
海洋相关产业 | 25678 | - |
三、海岛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国内外海岛经济发展实践中,慢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本文试图从不同海岛经济理论和不同产业结构出发探讨海岛开发模式。
⒈ 基于不同经济理论的发展模式
⑴可持续发展模式
海岛可持续发展模式是指因岛制宜,合理规划,依靠法制法规和科技进步构建海岛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系统。按可持续发展观理论,海岛经济支撑系统包括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两个组成部分,对海岛自然系统评价的核心指标是自然环境的人口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反应海岛经济的指标则是对海岛经济体的资源、人力、技术和资本等的综合评价。
爱德华王子岛是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典范,该岛自然资源并不丰富,是加拿大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环境压力也大。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爱德华王子岛确立了环保先行的原则,现已形成以农业、渔业和旅游业为主,航天业、生物科学等新经济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格局,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⑵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生态经济理论认为对区域经济结构和功能的整体设计应该以经济发展为目标,形成人工生态经济系统。海岛生态系统包括岛陆、岛基、环岛浅海及其生物群落,具有海陆二相性、资源独特性、系统完整性、生态脆弱性多等独特属性。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强调其经济发展规模不应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
我国较为典型的是长岛县的“负碳经济”生态发展模式,其核心是在海中大力营造“海底森林”。由人工栽培的几十种大型海藻环境为海洋鱼类、贝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和栖息地,有效吸纳了大气和海洋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实现了海岛区域经济的负碳发展模式,有效地支撑了长岛的生态环境保护和高端旅游战略实施。
⑶陆岛一体化模式
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认为,由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种类繁多,并且影响机理复杂,因而,单一经济体的发展不可能协调推进,总是呈非均衡状态演进,总是从某一领域和区域上的突破,带动经济全局的发展。在陆岛一体化发展模式框架下,一方面海岛地区需要在产业发展布局上确定主导产业、优先发展产业和战略潜力产业,实现岛陆产业的结构优化和联动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在地理空间上,有效组合陆岛两地的各种产业化要素,有力促进优势产业向非优势地区扩散,从而实现两者空间上的联动发展。
陆岛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核心是促进经济发展要素在海岛与内陆之间的高效联动, 这种高效联动需要完善的联动通道、丰富的联动内容和科学的联动机制,实现岛陆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我国舟山群岛在解决这一关键问题上,积极探索,通过群岛经济差序格局式组团、海岛“点轴环绕”式组团、陆岛联合组团、海洋文化融合组团发展模式,实现岛陆区域一体化发展,为我国海岛群岛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⒉ 基于不同产业结构的发展模式
⑴渔业模式
海洋渔业历来是海岛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海岛渔业产业结构加速优化,规模化的科学养殖、高附加值的水产深加工、与旅游一体化的新兴渔业逐渐改变了传统的“重量不重质”的渔业开发模式。但作为传统产业,海洋渔业经济还存在低质、分散、生态效应差等问题,海岛渔业模式迫切需要政府的整体规划与引导,提升渔业整体行业的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水平,相关企业也需要立足海洋渔业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制定规模化、科学化、品牌化发展战略。
韩国的“海洋牧场”渔业模式值得我国海岛渔业学习与借鉴。顾名思义,“海洋牧场”是指在某一海域范围内,通过渔业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设计系统化的管理运营机制,利用天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像陆地上的牛羊牧场养殖模式一样,实现对鱼、虾、贝等海洋生物的放流、养殖到捕捞。
⑵港口模式
港口发展模式是最大发挥海岛自身区位优势的有效途径,受到海岛自身条件、国家宏观布局、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一般而言,在港口的建设发展中,政企分开各司其职是其发展模式的有效方法。政府在港口规划、填海造地、基础环境建设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而企业则具体负责工程实施、港口的日常生产、运营和对外投资。
我国海岛众多,具有丰富的港口资源,其中一些港口深水岸线逼近岛岸,适宜发展大型深水集装箱港。目前海岛港口资源开发程度较低,在海岛上已开发的大型港口仅有上海洋山港,多数海岛县为规模不大的地方小港。新加坡是港口开发模式的典范,在其早期实施港口股份制改革后,通过港口投资多元化、口岸作业流程再造等多种管理创新,抢抓集装箱口岸发展机遇,目前已发展成为国际著名的转口港。
⑶旅游模式
一般而言,远离大陆岛的海洋孤岛,因相对封闭而具有与世隔绝的地理位置、独特的社会风俗和人文特征,如马尔代夫、斐济等国,此类海岛易于形成特色文化旅游区域。对世界上著名的海岛旅游开发模式进行比较后,不难发现,热带海岛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是多数海岛旅游的共性特征,而成功的海岛旅游经济体往往立足于自身文化内涵的挖掘与保护,这种不可复制、独特的文化内涵是构成旅游类海岛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夏威夷把波利尼西亚文化中的符号、色彩、造型、轮廓等融入到海岛经济的各个方面,配以极具创意的LOGO符号让夏威夷成为海岛旅游发展的典范。马尔代夫则根据自身岛屿众多的特点,探索出以“四个一”为原则的“马尔代夫模式”,即每一座海岛只有一个投资者、一个酒店、一种文化、一套娱乐和基础设施。
四、总结与建议
综合本文对海岛经济发展现状和现有开发模式的梳理,在海岛开发模式选择和产业结构布局上,应该因岛而异,着眼于海岛经济可持续发展,科学规划,逐步实施,具体建议如下。
⒈ 坚持海岛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
对于具有经济资源、港口资源、人文特色资源的海岛,要根据不同海岛的区位特点和环境容量,一方面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分类、有序地开发利用,边开发边保护,尽可能保持海岛资源的自然风韵。另一方面要以科学技术为先导,积极以科技创新研发资源替代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海岛生态管理水平,促成海岛经济社会适度发展与生态环境利用得当的良性循环。只有依靠技术创新,积极采用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才能实现投入产出比高、污染低的清洁生产,尽可能地将海洋经济发展中对区域环境产生污染的废弃物转换为再生资源,以促进海岛经济的快速发展。
⒉ 先期制定海岛长远总体发展规划
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是海岛经济开发前期的重要环节,国家、地方政府、投资方等多方应联合制定海岛开发规划与设计,开展海岛资源、环境监测和评估,深入研究海岛区域自然支撑系统和经济支撑系统。只有基于对自身资源、环境、经济、文化特点的充分认识,着眼于海岛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区域的环境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科学拟定海洋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才能探索出海岛经济开发的成功模式,达到高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形成健康、平衡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⒊ 积极谋划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结构最直观的表征系统,也是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上述我国海岛“三、二、一”产业结构特征持续演化过程中,第三产业的主体地位和重要性已日益凸显,现已成为海岛经济区域差异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海岛产业结构宏观布局中,应积极顺应国家经济转型,合理确定各区域海洋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大力发展资源依赖度不高、附加值高的海洋战略新兴产业,促进海岛经济向内涵式方向发展。同时,通过沿海和内地产业合理转移,有效促进和带动我国沿海区域经济、腹地经济的发展。
【作者简介】李想姣,1976年出生,女,湖北省仙桃市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资源经济管理研究工作;本文来自《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6年第6期),参考文献略,用于学习与交流,版权归作者与出版社共同拥有。
相关阅读推荐
公众号
溪流之海洋人生
微信号▏xiliu92899
用专业精神创造价值
用人文关怀引发共鸣
您的关注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投稿邮箱▏4522188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