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溪流访谈▏上海临港周路海: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打造民族品牌

溪流 溪流之海洋人生 2023-05-07
点击上方“溪流之海洋人生”即可订阅哦



本次利用在上海临港参加“海洋高端装备自主化趋势探讨高峰对话”的机会,在活动间隙完成了对上海海洋高端装备功能型平台公司周路海总经理的访谈。对于“功能型平台公司”这个名词很好奇,于是有了探究的欲望,与周总的一席访谈令我打开了问号,从中也感受到他们对培育国产高端海洋装备的努力与决心。以下是采访交流的详细内容。




○溪流:利用会议前夕短暂的空档咱们做一个访谈,在此首先要感谢周总的支持与信任。“功能型平台公司”这个名称对我似乎有点陌生,那么,就请您介绍一下上海海洋高端装备功能型平台公司,谢谢!




○周路海:上海海洋高端装备功能型平台公司是为上海大科学中心建设的需要而设立的,上海市在很多学科领域都设置了功能型平台公司,期待能通过平台公司整合各方研发资源,系统地为产业、行业的共性技术提供公共服务。我们平台策划了一年半的时间,2019年7月24日正式注册成立。有二家临港国资背景的股东、五家高校股东(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大学)和四家民营企业组成的海莱有限合伙,共计八家单位组成。平台的重要功能是进行产品研发与科技成果的转化,为技术与产业的深度对接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是伴随着临港新片区的成立而应运而生的。




○溪流:从平台构成来看,应该是立足与海洋方向的研发吧?




○周路海:是的,海洋装备涉猎范围广,我们主要针对上海和新片区的优势。聚焦三大方向:一是海洋的高端传感器,二是智能装备,三是海上试验场建设。




○溪流:临港环绕滴水湖,面向东海,并且园区内拥有丰富的高校资源(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应该说建设海上试验场已经具有良好的硬件条件,对吧?




○周路海:滴水湖是人工开挖的,湖内有闸门可以通海,直径2600m,水深较浅,平均在3m左右,最深处6m。根据滴水湖的这个特点,未来将成为无人艇测试场和一些海洋智能装备的展示应用场,目前根据需求搭建了六种测试场景,也欢迎未来与研发单位及厂商共同打造更多面向未来的应用场景。




○溪流:据我所知,一些大型无人艇对于吃水还是会有所要求,作为无人艇的测试场,你们对滴水湖是否做过整体的水下地形测量?




○周路海:滴水湖不仅仅作为一个景观湖泊,未来也将与临港一同发展,成为一个自然与科技完美融合的新片区标志,为了能做好无人艇测试及未来其他的测试服务,我们已与相关单位联动,获得了详细的滴水湖湖底数据。




○溪流:对于高校成果的产业化,就要先判断科研成果是否具有转化的价值。对此,你们平台是如何来进行成果筛选与鉴别的?




○周路海:科研成果首先要考虑国家和产业的需求,平台公司除了自己的核心功能外,我们会聚焦企业的实际需求,从产品的核心关键技术、核心关键零部件等方面衡量,作为项目立项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我们更关注项目立项之初,就请企业参与进来,以市场需求为引导,针对未来成果转化中的市场推广也更有针对性。




○溪流:项目的推动应该会与主管单位有关,就政府职能来看,有些部门侧重于行业管理,有些部门侧重于工程建设,由那个单位来牵头会关系到项目的推进进度,对吧?




○周路海:对的,目前上海各级单位及高校科研院所呼吁上海要成为建设海洋强国的排头兵,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要引领中国海洋科技和海洋事业的发展,要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而平台作为一个集5家高校的功能型平台,发挥联动作用,一是与上海涉海主管部门积极对接,服务上海需求,二是与上海其他涉海研发机构协作,海纳百川,成为一个技术集聚交流地。目前看来各级主管部门对于平台工作还是相当认可和支持的。




○溪流:全国许多沿海城市都提出了创建海洋中心城市的口号,上海、深圳是国家层面得到审批的,青岛、天津、大连、宁波、舟山等城市都在积极争取中。就海洋领域,众所周知,宁波与上海目前的侧重点在港口,咱们的地点叫临港而不是称临海,从某种角度也说明了这一点,会更加重视智慧交通、智慧航运等。海洋行业涉及的领域广泛,高端海洋装备制造业就是其中之一,那么在这方面规划如何?上海又有什么优势?




○周路海: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平台很荣幸成为海洋领域的规划主笔单位,编制过程中即为十三五取得的成绩而振奋,同时也看到了国内外的差距。为此上海既要夯实基础,巩固优势,同时也要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高端装备技术引导至海洋高端装备研发领域。充分发挥上海科研优势力量,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打造更多的像“天鲲号”一样的国之重器。




○溪流:海洋高端传感器是小而精的项目,也是经常被卡脖子的重点领域,这方面目前引进的情况如何?




○周路海:我们平台公司从成立到现在,做了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围绕海洋传感器,我们按照6大领域,做了一个200多蜂窝格的拓扑图。拓扑图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们就是希望在逻辑上回答,比如我们在策划十四五规划的时候,有哪些事情是我们从技术角度排在前列的,哪些事情是我们从产品角度排在前列的,我们希望在这张拓扑图中能把技术与产业对接,在这张图上都有所体现。







平台的作用就是整合各方资源,如何去整合?就需要我们去了解整个行业。所以,我们分别在高端传感器和智能装备方向做了两个拓扑图,就是出于这样的目的。




○溪流:国内从事海洋产业领域研究的高校很多,目前对接的高校还是以上海市高校为主吧?




○周路海:目前是上海市五大高校,但从科研力量来看,除了高校资源,还有科研院所,这方面上海有优势,比如南北船合并以后中国船舶集团的总部就在上海,下一步希望能与更多国家级涉海科研研发机构开展平台服务工作。




○溪流:科研成果应该由谁来主导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是高校主导还是企业主导?我以为应用型项目应该由企业来主导,高校来参与,这样会更具可持续性。高校一般重于研发,后期的维护他们往往没有精力,如此,跟踪服务及技术更新就会有不足。对此,你们是如何考虑的?




○周路海:从平台的角度,如何真真正正地让项目落地,又如何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我们所关注的。我们会从成果转化的机制上进行保障,就是希望把高校与科研院所的那张纸变成产业挣到的钱。那么就会试图去搞清楚创新的源泉在哪里?我们理解创新的源泉来自于市场,来自于产业的需求,以市场需求作为牵引高校、科研院所研发的导向,我们的重点任务就是策划项目、管理项目及成果转化。科研成果的最后落脚点我们希望是园区的企业,至少服务临港的海洋高端装备企业,由企业来进行市场化的推广与应用。




○溪流:那么就会面临很现实的问题,科研成果的收益与回报,你们有没有什么机制,来保障研发的积极性?




○周路海:其实就是两种,就是现金加股权。但在这个过程中,团队原来的IP,在进入平台前,首先要把科研成果授权给平台,第二要明确进入平台后知识产权是属于平台的。至于如何评估科研成果的价值,我们会在落地的过程中,请专业评估机构对进入平台前的成果价值贡献进行统一的估价,回报方式不外乎现金方式或股权方式。

而在这之前,我们希望把专家智库建起来,专家库成员不单纯是院士、教授专业人士等,一定还会有企业家加盟,同时一定也要有资本方及政府人员参与。




○溪流:请您介绍一下,临港新片区目前入驻海洋相关企业的情况。




○周路海:新片区入驻的海洋相关企业众多,一方面是在海立方科技园区,这个园区里面有做水下机器人的,有做海底观测网的,有做雷达的,有做LNG船舶的,有做海工配套装备的;另一方面是在重装备产业园区,有做海洋钻井平台、海上风力发电机、船舶柴油机等。




○溪流:我感觉目前海洋产业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举个例子,比如水下机器人,现在国内恐怕有几十家了。同质化就会面临低价竞争,这对企业发展来说是不利的,企业利润率过低,就会影响到大家投入的积极性。对此,你们在谋划时是如何考虑的?




○周路海:在这个方面,我感觉在目前阶段还是需要政府踢一脚的。一方面需要市场无形的手,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在培育海洋高端装备产业的时候,政府先期的引导和投入,个人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提到的水下机器人,目前国内几十家大部分还是集中在观察级水下机器人,而对于海洋领域,更需要具备海底作业能力的水下机器人。通过政府主导,市场积极参与,有效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资源,按照产业链的上下游进行查漏补缺,委请专家把关,推进中由平台进行组织与管理,共同来解决一些共性的卡脖子技术。

对于企业而言,海洋是一块硬骨头,设备的可靠性是关键,而当下我国国产海洋高端装备的产业链尚不完整,企业在发展中就面临着在自主研发与进口整合间的选择,集聚高效科研院所的优势力量,实现把研究的能力转化成产品的能力,共同做大做强,就是我们的使命任务。




○溪流:就目前的海洋产业来说,有些属于产能过剩、开发过度的产业,比如沿海地区的海洋渔业,又比如有些地区的港口运输业,等等。又有一些开发不充分的产业,比如海洋油气产业,又比如大洋矿产资源与海洋生物资源,等等。客观地说,我国的海洋高端装备多数领域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您感觉差距有多大?




○周路海:这个差距触目惊心,如果有兴趣了解的读者可以查阅工程院当时的一份调研报告,不过经过这几年的集中攻关,部分技术领域已经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转变了,国外也看到了中国这个潜力,所以在很多关键件上进一步加大封锁。

我们作为全球产业链当中的一环,第一层次的国家无疑是输出技术,输出品牌的;第二层次的国家就是输出产品;第三层次的国家是输出自然资源的,比如原油。客观来讲,我们国家目前多数领域还处于第二层次,还没有抢占到制高点的能力,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还需假以时日。在海洋高端装备、智能装备研发领域,其实不是单纯的弯道超车,因为弯道超车还是处于别人设定的跑道内;海洋领域属于交叉学科,未来想象的空间很大,我个人认为需要另辟一条跑道,去实现变道超车。




○溪流:这里就会涉及原创性成果的话题,以我的理解,在海洋领域,多数是微创新,处于尾随和跟随阶段。那么,你们对于项目的原创性是如何评估的?




○周路海:谈这个话题还是要回到前面,就是我们所做的蜂窝格拓扑图。我们试图从逻辑上来回答,哪些是要有所作为的,哪些是要有所不为的,要让有所为的部分能有大作为。

另外,一定要以海洋领域的需求为导向,我们再组织相关的科研院所、高校进行联合攻关,重点开发,这里的关键点是在于如何让它实实在在落地。现阶段的社会分工是精细化的,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而我们平台恰恰能够发挥出这样的优势,把它有机对接起来。

基础技术研究是产生原创性成果的重要支点,他不应该出自企业,应该出自高校和科研院所;而应用性技术的研究,系统化导向一定要请企业来主导,由他们依据市场需求来提出问题,企业的研发中心或工程中心等来共同参与。

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往往有些企业做强做大以后,相对来讲会固步自封一些,因为在体系内他们已经完全自给自足了。从创新的角度来讲,是希望能够打破边界和壁垒,做破墙的事。不光要破研究之间的墙,也要破研究和产业之间的墙,甚至还要破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墙。这里就有法律的框架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对此,我们一定要对前期基础研究和投入,找到一个合理的市场回报。这方面需要我们共同去探索,如果这方面工作不做起来的话,要破墙就会很难。




○溪流:临港的区位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上海市在经济层面对国家的贡献很大,资金也比较浓厚,国际化背景比较好,就会带来人才的优势。那么,您觉得临港在引进人才上的优势如何?




○周路海:人才的优势,一方面是就能够集聚人才,集聚全世界的人才,来到上海来,到临港来发展。另一方面,从企业发展的角度,会更关注有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上海的营商环境,总体而言在全国还是处于领先位置的。




○溪流:关于营商环境,我总结的一句话,是让想干事的人能干成事。




○周路海: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能干成事,就需要良好的营商环境。




○溪流:时间不知不觉过得很快,跟您聊得很愉快。作为海洋产业的一份子,我希望临港给全国做个好的表率,也希望我国的海洋高端传感器和智能装备产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越做越强,为海洋强国建设添砖加瓦。再次感谢您接受访谈,谢谢!




○周路海:谢谢!




1

END

1

相关阅读推荐

溪流访谈▏华测导航总裁朴东国:深耕测绘地理信息产业,打造中国民族品牌
会议资讯▏海洋高端装备自主化趋势探讨高峰对话在上海临港成功举办
溪流访谈▏走进日照顺风阳光海洋牧场,对话苏照元
溪流访谈▏走进香山海洋科技港,对话张云飞
溪流访谈▏走进展会,聚焦海洋装备国产化(上)
溪流访谈▏走进展会,聚焦海洋装备国产化(下)

公众号

溪流之海洋人生

微信号▏xiliu92899

用专业精神创造价值
用人文关怀引发共鸣
您的关注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投稿邮箱▏12163440@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