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拉拉事件的警示:有必要让孩子那么“勤俭节约”吗?
如果孩子还需要像我们自己一样节俭和卑微,那我们奋斗的意义何在?
随着警方通报的发布,长沙“货拉拉事件”基本算是画上了句号:没有证据表明货拉拉司机有侵犯女事主的动机与行为。但此事的后果却是极其严酷和悲哀的,23岁的妙龄女子丧生了,而为生计奔忙的38岁司机则锒铛入狱了。
双方都有自己的行为逻辑和情绪缘由:女子想尽量捍卫自己的权益,男子则想努力多挣点收入。利益对峙导致情绪对抗,从而引发侵害想象,最终导致“底层互害”。
涉事车辆和出事女孩。
很多人都注意到这个细节:女孩拒绝由司机提供搬运服务,而自己动手来回搬物品15次。并且女孩还拒绝了司机的卸货提议,预备自己再一趟趟地搬进新家。
她是经济拮据的原因吗?有消息说女孩月薪2万。哪怕没有这么高的收入,作为有工作单位的成年人,这点装卸费用应该也算不上是“难以承受之重”。那么,她为什么执意如此“自讨苦吃”?
毫无疑义,支撑女孩行为的逻辑就是:勤俭节约。
勤俭节约作为传统美德,不能说有什么不对。但任何美德如果成为一种苛刻的要求并滋生出“对抗性情绪”,则很难说还符合其本意。
就此案例而言,一个23岁的女孩,还是生活在“最具幸福感城市”的长沙,其年龄特点和周边影响绝无可能使得她如此“斤斤计较”。其节俭习性的养成,只可能来自于家庭环境的影响。
老魏从小到大也受到过无数诸如“爱惜粮食”之类的训话,听说过不少此类主题的故事。最经典的版本就是某人尽管发达了,但严格要求全家人吃饭不能剩一粒饭,更不能掉一粒饭,否则必赏以大耳光。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一个高官,一个将军,一个富商,而其自己或者前辈早些必受过大苦难或者熬过大饥荒。
我父亲最爱讲的一个版本就是:七十年代到我们村蹲点的某干部,其小儿子才几岁大,吃饭扒拉掉了三五粒,他喝令小儿子捡起来吃掉,小家伙稍有迟疑,他上去就是两个大嘴巴。而他妻子在别的事情上都会护短,唯有在这事上从不娇惯孩子。因为她也懂得这个家规不可动摇的严格性。——当年是别人给的小半碗米饭,救活了这个干部娘俩。
父亲他们那辈人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无不对这个干部满怀敬意,而我们听的人也一个个肃然起敬。只是后来我才慢慢感觉出异味:这个父亲为什么要拿不正常年代里的标准来衡量正常年代的人与事呢?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掉饭粒子根本不算什么过错,应属“正常损耗”,何以要大打出手?
有个朋友对我夸赞他的女儿“懂事”,说她都工作这么多年了,吃穿上从不讲究,出门再挤,也坚持坐公交车,舍不得打个车。
我当即表示反对:你女儿不爱慕虚荣不追求享受是不错,但你做为父亲赞赏并鼓励她如此吃苦耐劳并不对,你应该尽可能让她有更多的选项,而不是固化甚至美化其选择的单一性。
道理很简单:我们自己之所以努力奋斗,不就是为了让生活拥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吗,不就是为了让亲人更为从容地面对一切吗?
有句话说得好,“如果我们的长大仍不能为父母分担压力和困难,那我们的长大还有何意义?”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的努力与承担不能为子女撑起更为开阔的天空,则我们的奋斗还有何意义?
我们自己可以含辛茹苦,可以捡起每一颗饭粒,可以拖着疲惫的双腿去挤公交车,可以为了节约几十元钱来来回回去搬行李,可以斤斤计较于三葱两蒜,但这绝不能成为我们鼓励甚至要求后人也如此这般的理由!
读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不觉泪目。父母之伟大也正在于此。如果我们沾沾自喜于子女“能吃苦”,事实上在逃避我们对于其免于吃苦的义务与责任。
鲁迅诗云“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我的父母都是没有文化的农民,他们之所以铁了心送我读书,其实也就本于一个最朴素的想法:不能让我像他们一样吃没有文化的亏。所以即便最艰难的时候,他们也毫不动摇地坚持,我清楚地记得父母多次求人借学费,但他们从来就没有对我说过此中的辛酸。
日常我们都见过拿自己的艰辛与付出来教训孩子的家长,这种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让孩子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感觉自己“欠下了什么”。事实上你自己“肩住了黑暗的闸门”即可,又有什么好去向孩子诉苦的呢?
我的一个老友,因为家庭变故,一夜之间几近赤贫。有人“好心地”告诫他的孩子:“你爸爸现在没钱了,你可要好好读书啊!”。老友知道后非常生气,大声告诉儿子说:“谁说爸爸没钱了!爸爸有钱,任何该用的东西爸爸都给你买!”
我非常赞赏老友的做法,你一个成年人面对的困难,就要自己扛着,不要让你的孩子从小就“苦大仇深”。电影《当幸福来敲门》,讲述的就是一个卑微的推销员父亲与儿子相依为命,他顽强地为儿子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在外面受再大的羞辱与伤害,也绝不将它带给孩子。
非常欣慰的是,老友挺过了难关,他的儿子也一直健康快乐地成长,各方面都表现得非常优秀,最后顺利考取了顶级名校。
我岳父母对于两个女儿的“溺爱”也一度让人无法理解:农村孩子,哪个不从小就上山下田,粗活细活样样干尽。但我太太和妹妹两个却都没有干过体力活,甚至就连一般性的做饭洗碗洗衣都没做过。我第一次听说时也很吃惊:这在普遍重男轻女的农村真的匪夷所思,再说这样娇惯孩子真的好吗?
岳母娘自有她的道理,别人越是重男轻女,自己越是要宠着女儿,不让她们姐妹有自卑心理。再说,农村女人一辈子都只是重复同样的辛劳命运,她作为母亲别的也给不了女儿,就想让她们有一个无忧无虑、轻轻松松的娘家岁月,一辈子回想起来都感到温暖。
但我太太和姨妹子却没有被“惯坏了”,道理很简单:一个沐浴着母爱长大的女子,当她自己成为母亲的时候,她自然就学会了此前全都不会的本领。
传统的中国社会长期存在一个认识误区,认为给孩子更多的自由选择就是娇惯,就是溺爱,就是没有原则。也习惯于拿自己受过的难、吃过的苦去“教育”孩子,去要求孩子,去约束孩子。家长们很少去反思:不仅仅是我们这些做父母的,甚至我们整个人类,努力奋斗的目标不就是为了让后来者可以拥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吗?
以前面说的那个朋友“懂事的”女儿来说,她辛苦上班一天坚持坐公交车固然是一种节俭,但如果她并不那么墨守成规一成不变,比如有急事的时候,身体虚弱的时候,刮风下雨的时候,也坐一坐的士,是不是可以拥有更为美好的心境,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利用时间?
“货拉拉事件”中,该女子不给司机“占便宜”的机会,不仅仅是一种苛刻的节俭,更陷入消费理念的误区,花钱购买服务绝不是“花冤枉钱”,而是一种正常的社会分工,事实上也是对时间和体能的管理。一个女孩子,如果不是真的财力所困,有什么必要深更半夜一趟又一趟地搬运?
无论是“卧薪尝胆”还是“头悬梁锥刺股”的传统教育故事,其实都隐含着一种病态的人格教育。
老魏本人也经历过最困苦贫穷的日子,一度能坐五毛的公交就不坐一块的,就算几年前也还为加油费而苦恼过。但我绝不想用这样的经历去影响我的家人,去苛责我的孩子,我自己能扛的就默默去扛,坚忍地扛。
我不止一次告诉父母,不需要你们七八十岁的老人家节约什么,只要你们自己看上的衣服就别太在意价格,只要你们想吃的东西就尽管买来。——对我那连牙膏都要计算着用的父母而言,就算再怎么鼓励他们花费,他们又能“奢侈”到哪里去?最重要的是给他们一份敢于花钱买舒适的信心和底气。
对孩子们我则表示,不必要的浪费和攀比咱们都不做,但只要是必需的和有益的,爸爸妈妈都能给你们买,而且是开开心心地买。
只因为我坚信一条:如果自己的父母和孩子还像自己一样节俭和卑微,则我奋斗的意义何在?尽最大的努力,让亲人们更加轻松、愉快、自由地生活,特别是让孩子更加自信、通达地成长,则是一代人给另一代人最好的保护,也是最好的教育。
特别推荐:茅台酱酒已成神话,“飞天”的价格更是一飞冲天。更讽刺的是,花的天价,很可能买的还是假冒产品。《非常魏道》小编联手茅台镇最大酒企之一的“金酱酒业”,推出“顶级品质良心价格”的“金酱·湘江一号”和普及型纯正茅台酱酒“金酱·欢乐颂”。
花最少的钱,喝最纯正的茅台酱酒,只因为——没有天价宣传推广费用,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一个不努力喝酒就没朋友的地方(点击可看,了解更多)
点击文章左下方“阅读原文”,下单购买。
老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