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和甲骨文的渊源 | 豫园国艺传习社首期亲子活动是这样!
点击关注 │ 乐游豫园,经典时尚
2018年,公众文化项目“豫园国艺传习社”正式进驻有豫园商城 “文化会客厅” 之称的海上梨园,旨在以新鲜有趣的沙龙课程的形式向市民系统性地教授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国国学文化经典。国艺传习社系列公众文化活动第一期“上海细拓——甲骨文生肖拓片制作体验”特邀上海殷商甲骨文研究院院长——韩志强教授为国艺爱好者带来一场甲骨文文化的盛筵。
破题:何为“上海细拓”
3月18日上午,伴着悠悠古琴声,在国艺爱好者们的翘首期待中韩志强教授开讲。
韩教授首先为大家破题,解释了何谓“上海细拓”,它是拓片制作的一种工艺,因其工艺精细,被称为上海细拓。韩教授说,上海与甲骨文的渊源颇深,可说是中国甲骨文学研究的起点。发现和收藏甲骨文第一人——清代王懿荣先生去世后,其家人将大部分收藏转让给了清末小说家刘鹗,后刘鹗将这批收藏拓印,在上海出版了《铁云藏龟》一书。此书是中国甲骨文研究的开山之作,上海也就自然成了甲骨文学研究的始点。
接着,韩教授讲授了包括纸、墨、白芨、拓包在内的拓片制作材料以及拓片制作工艺,清晰地解释了拓片制作的基本流程。
寻味:三千年前的文字魅力
那么十二生肖在甲骨文中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形象呢?大家不禁会心生疑问。韩教授悉心为在座的观众作了解答。我们不妨跟随韩教授一起认一认这来自千年以前的文字。
△从左至右依次是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韩教授说目前发现的甲骨文单字有4500个左右,但经考证能够辨识的仅仅不到两千字。而十二生肖是其中最易辨认的文字,因其极大程度地保留了动物本身特征。
韩教授笑着举例道:“大家看这个老鼠,为什么嘴边有三个点?那是因为老鼠在黑夜偷吃,视线不佳,那三点便是嘴边的食物残渣。再看这个兔子,尾巴短短的,蹦蹦跳跳的姿态非常写实可爱。”大家这才方然大悟,感叹于古人细致入微的观察,精妙绝伦的创造,折服于甲骨文玄之又玄的奥妙,博大精深的文字体系。
体验:与拓片工艺亲密接触
韩教授精彩的演讲结束后,现场体验部分的到来点燃了在座所有人的热情。韩教授的夫人袁老师用娴熟的手法亲自演示了从刷白芨水、上纸、贴塑料薄膜到捶打、上色一系列的拓片制作工艺。紧接着,现场观众个个跃跃欲试地拿起面前的拓印工具,准备小试牛刀。
“韩教授,我的纸破了!”“袁老师,我上色时纸太湿了,颜色晕开来了,这怎么办?”看似简单的工艺,操作起来着实需要费一番功夫。起初,学员们都遇到了大大小小的困难,韩教授与袁老师便下场亲自指导,甚至手把手教学。有了老师们的加持,学员们对湿度与上色度都有了合适的把控,成品一张比一张出彩,甚至小朋友们都印得不亦乐乎。
留念:教授现场亲赠墨宝
活动现场的热烈氛围在韩教授亲自书写题跋时,达到巅峰。韩教授在每一个学员的作品上题字并盖引首章,古朴精细的拓印图案与飘逸舒展的书法字体相得益彰,展现出自成一派的沉稳与灵动完美融合的大气。韩教授的点睛之笔,使得拓印作品更显鲜活生动,妙意横生。学员们手捧韩老师题字的作品,如获至宝,有些学员甚至打算装裱起来,当作珍贵收藏。
一片小小龟骨,将数千年前的文明重现当世,一笔一划勾勒出的是先人不朽的智慧,这正是甲骨文的独特魅力所在,也是现场所有人初识这种文字,就沉醉在它的文化古韵中,久久不愿散场的原因所在。中华文化精深厚重,但并不一定晦涩难懂,在未来,海上梨园国艺传习社将会继续用最有趣易懂的方式解析中国文化,这次没有赶上的小伙伴请关注公众号发布的国艺传习社第二次活动动态更新。
*撰稿:赵如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