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劫]之壹:大屠杀中彼此矛盾的三种面孔 | 痴影录
痴影录
post-cinephile notes
未知和偶然
指引着我躲进电影盒子
调反唱唱
自由撰稿、影痴、摄影重患
公众号 电影少女放浪记
关注
浩劫
Shoah
导演:克洛德·朗兹曼
类型:纪录片
片长:566分钟
年代:1985
纳粹屠杀犹太人的血泪史[浩劫]长达9个小时,看过的人恐怕永远也忘不掉。
导演朗兹曼曾说:“如果因我的电影了解到事情真相的人超过3000个,这事就算过去了”。
显然他低估了[浩劫]的影响力,这部满是痛苦、死亡、哀嚎、泪水的史诗纪录片,所到之处无不掀起一场无边无际的大讨论。从1985年在法国首映开始,它在世界各地形成了空前的轰动性。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经有7000万观众看过[浩劫]。
朗兹曼先生于今年7月5日去世,
他一生都在拍摄与犹太人大屠杀相关的纪录片,
这一执念已不能仅仅用情怀或者社会使命感来解释了
揭秘纳粹为毁灭犹太人制定的“最终解决方案”,是[浩劫]的目的之一。朗兹曼用一种散漫的叙事结构处理杀人犯、幸存者和旁观者,对同一事件的描述。从他们口中,观众可对那些无法复原与重演的可怕过去自行想象。可是出于不同立场,这些人的证词不可避免地走进“罗生门”。
真相到底是什么?我们该相信哪一方?朗兹曼拒绝解释,他相信观众自有判断。
全片历史影像完全缺席,风景、面孔和记忆取而代之
犹太人:幸存者
大屠杀的幸存者,大致分为两类。
其一,是因某项特长被纳粹招募为所用,暂时免遭杀害,而后在纳粹灭绝特遣员时,侥幸逃生的犹太人。他们生命的长短取决于纳粹消灭犹太人的数量和频率,若装载同胞们的火车没有到达,他们就要被杀死。
有人感到绝望:“这是一场海啸、风暴,船只沉没了。而我们活了下来,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看着每一个海浪涌来,然后随波逐流。做好准备迎接下一个大浪,然后不惜一切代价地破浪前进,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幸存的特遣队员迈克尔·波德齐莱布尼科,
在搬运尸体时,发现被毒死的妻子和孩子
在全片数不清的不寒而栗的场面中,有一次对话,是朗兹曼采访曾经在毒气室工作的理发师本巴。在诉说从前的记忆时,本巴数次哽咽到说不下去,可是朗兹曼不间断地刺痛他,残酷地逼迫他把一切说出来。朗兹曼甚至哀求本巴:“我向你道歉,求求你了,我知道这很难,可是你知道这部电影很重要,你必须继续说下去”。
在集中营,本巴曾为即将被送去毒气室的女人理发
被采访时他心不在焉地工作着
另一类幸存者没有进过集中营,像朗兹曼和他的家人一样,在地下室躲过了一劫。但这丝毫不能减轻他们身上的悲剧性,因为宗教与家庭将他们紧紧团结在一起,个体的孤独让他们失去了归属感。
与此同时,他们也为自身的幸存感到内疚,一位老妇人对着镜头潸然泪下:“我何德何能可以逃脱厄运,这是我的同胞们无法逃脱的命运,是整个民俗的宿命”。
祖父母在波兰被纳粹杀害时候,这位幸存者还是个孩子
被朗兹曼问到“是否想回到波兰”时,她坚决摇头
德国人:杀人者
当年的纳粹刽子手大多生活无忧、家境宽裕,隐藏着曾经的罪行。朗兹曼试图靠近他们,却遭到辱骂、殴打甚至险些丧失性命。后来他想到了用钱去解决,希望他们谈一谈自己过去做过的事。
犹太人给纳粹钱,这行为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朗兹曼从不回避自身对纪录片的干预,
为追求大屠杀真相,采访前党卫军时,
他一边偷拍,一边欺骗对方谈话不会被记录
有时,朗兹曼也连珠炮式地不停追问,与刽子手假装进行日常对话,在对方猝不及防的时候提出尖锐的问题。最为精彩的是,他以一个犹太人的身份出现在曾经的杀人者面前,让他们神情紧张、汗流浃背。
不断扶额擦汗,
自称什么也不知道的“普通官员”前铁路局长
为接近贝泽克灭绝营的指挥官沃斯,朗兹曼多方走访,得知他在慕尼黑开了一家酒馆。为了不引起怀疑,剧组假装在酒馆拍摄关于当地啤酒的纪录片。三天过去了,当酒馆的所有人已经习惯摄影机的存在时,沃斯依旧表现出对镜头的恐惧与回避,就连“一天卖出多少升啤酒”的问题也拒绝回答。
等朗兹曼终于决定向他发问时,镜头记录下了全部。
镜头先是拉近到一张黑白照片的特写
紧接着,朗兹曼把它横在躲闪的沃斯面前,咄咄逼人地问:“沃斯先生,你还记得这张照片吗?还记得贝泽克吗?”
沃斯没有回答,他局促不安地扶额、低头、转身,
最后靠着离摄影机最远的一堵墙大口地吸烟
也有的时候朗兹曼选择更为缓和的提问策略,先让前纳粹们说说工作内容,不谈论自己。一位前党卫军下士认真地给朗兹曼讲解毒气室的工作原理,用异乎于常人的理性,描述妇女在得知自己将死之前失禁的生理原因。
当朗兹曼逼问道德问题时,他们无一例外地推卸责任
前德意志铁路第33号局长最夸张,坚称从没见过火车
即便承认无形中杀害过犹太人,前纳粹分子们也把自己的所为解释为“平庸之恶”,否认自由意志可以支配。
隶属于前德国行政部门的华沙犹太区委员长说:“我们只是傀儡,没有任何权力”。朗兹曼反驳道:“你有权力,你是德国权力的一部分”。前委员长克制住自己的情绪,身体向朗兹曼慢慢凑近:“朗兹曼先生,我们的争论是无结果的,你把我的角色高估了”。
波兰人:旁观者
一位波兰人在特雷布林小镇广场,
发表犹太人“罪有应得”的言论
集中营的集中场域在波兰。生活在那里的当地波兰人在大屠杀中扮演的,是见证人的角色。朗兹曼来到一个叫特雷布林卡的小镇,犹太人建造的华丽住所围聚在镇中心的广场上,只是里面居住的都是波兰人。
波兰人是如何得到住所和变得富裕的,答案很明显了
朗兹曼采访波兰女人们:“你们喜欢犹太人吗?”其中一个妇女笑着说:“只有这里的男人喜欢犹太女人,她们比我们漂亮。因为她们富有,所以不用工作,只想着美貌和衣服。而我们则又脏又丑”。她的眼神里透露出掩藏不住的嫉妒。
犹太人被纳粹带走后,波兰女人从此没有了竞争者
犹太男人的处境也不太乐观。一个波兰工人提起犹太人一脸嫌恶:“他们很脏,也很不老实,我希望他们离开。当然比起杀害他们,我更希望他们去以色列”。
波兰人讨厌犹太人的深层理由大概是,
在纳粹到来以前,整个波兰的资产都在犹太人手上
在朗兹曼进行采访的过程中,小镇里的波兰人都围成一团,或者是站在窗台上看热闹。这样的场面仿佛复刻了当年犹太人被纳粹抓走时,波兰人的旁观态度。
波兰人“看客”的心态,投射出一些令人难过的事实,
那些黑暗的难以启齿的人性
(未完待续)
下期预告
[浩劫]之贰:用风景、面孔和声音建构
罪案现场
优美清新的风景是为了与沉重丑陋的真相对应,它们传递着一种缅怀与哀悼之意。
大屠杀幸存者,曾经的焚尸人站在森林荒芜的草地中,感慨万千:“简直不敢相信我又回到了这里,没有人敢试着回忆这里发生的一切”。
快要进站的时候,会波兰语的犹太人询问铁轨边的牧羊男孩:“我们这是去哪?”男孩没有说话,做了一个抹脖子的动作。
当年他只有13岁半,嗓音干净清澈。纳粹德军教会了他这首歌,逼迫他为他们歌唱。是的,他在歌唱,可是内心却在哭泣。
想听听我从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带回来的大屠杀故事吗?可以转换电影少女的旅行频道“放浪记”——
关注公众号,后台回复“浩劫”,获取下载资源。
继续勾搭
旅行频道——“放浪记”
影评频道——“痴影录”
电影少女放浪记
把全世界的故事讲给你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