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悟《全唐诗》中吕洞宾的长生窍门,兼评部分诗词

佛不是道 太乙玄门 2021-08-07

供稿:佛不是道


小时候知道吕洞宾,是看了一个关于八仙的香港片。本来整体拍的不错,但是导演无端安插进印度佛教的所谓观音,让八仙在观音面前下跪,此情节如同老鼠屎搅坏一锅汤!导致我极度厌恶这部电视剧。后来呢,就知道了一句俗语: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在学校的时候也常常用这句话讲那些不识好歹的人。这之后,直到遇到几位师兄,才又对吕洞宾这位神仙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也不直呼其名了,称他为吕祖。


吕洞宾,是被后人广泛传诵的“八仙”之一,在现代一般人的印象中好象是传说中的人物,虚无缥缈;而熟悉道家文化的人会知道,吕洞宾在历史上应该确有其人,据说是唐朝著名的得道仙人;现代有学者研究其诗句后认为:吕洞宾很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真正修成并达到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神仙”境界的神级人物!曾留下著作若干,收录于《道藏》等典籍。

其实,吕洞宾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一直广为人知,在流传至今的《全唐诗》中,还收录有他的诗篇四卷,计二百多首。

《全唐诗》中所收录诗篇的作者,上到帝王,下至隐士,不分官阶,无论朝野,不问出身,只看艺境,这体现出大唐文化的博大包容;而且,名山探幽、慕仙寻道一直是唐诗的主题内容之一,并因其意境非凡而备受推崇,更反映出修炼文化一直是古人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象吕洞宾的诸多诗篇在《全唐诗》中出现,毫不奇怪。

中国古代的文化是文、武、道、艺、术,包括诗词及其所达到的境界,与修炼文化都是相通的。查一下历史就知道,李白、王维……唐代的不少著名诗人都是修行之人,其实历史上很多修行人写过无数清新隽永的诗篇,也有不少我们今天所推崇的诗人、名医在历史上也都是修行之人,但是这些人和吕洞宾的境界比起来,都是霄壤之别。

吕洞宾,根据各种野史或古籍记载,原名吕喦(或作“吕岩”),字洞宾,号纯阳子,唐朝人。相传他自小聪明过人,日记万言,过目成诵,出口成章,曾中过进士。其成仙经历,按约定成俗的说法:一次在游长安酒肆时,遇见正阳真人钟离权,经过十次心性考验,钟离权授之以道法,最后终于修炼成仙。当然这种说法无法考证了。但是在长安酒肆所谓的“黄粱一梦”,完全是模仿唐朝沈既济《枕中记》里记载的卢生在邯郸旅店住宿的故事,因此这种说法几乎没有可信度。清朝初年编修的《全唐诗》中对他是这样记载的:“吕岩,字洞宾,一名岩客。礼部侍郎渭之孙,河中府永乐(一云蒲坂)县人。咸通中举进士,不第,游长安酒肆,遇钟离权得道,不知所往。诗四卷。”在《宋史》中也记载着吕洞宾“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

托名吕洞宾的诗篇,以写修炼的内容居多。精妙玄奥,独具风采;同时他也写过许多劝人修心性的“白话诗”,因通俗易懂,一直被后人所传诵。以下诗篇无法分辨真伪:

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面藏;

有人跳出墙儿外,便是长生不老方。

不负春光不负人,不欺神道不欺贫。

有人问我修行法,只种心田养此身。

如鼎沸,如沉沦,失道迷真业所根。

有人平却心头棘,便把天机说与君。

贪贵贪荣逐利名,追游醉后恋欢情。

年不永,代君惊,一报身终那里生。

万劫千生得个人,须知先世种来因。

速觉悟,出迷津,莫使轮回受苦辛。

命要传,性要悟,入圣超凡由汝做。

三清路上少行人,畜类门前争入去。

举世人士何所依,不求自己更求谁?

绝嗜欲,戒贪痴,莫把神明暗里欺。

莫道神仙无学处,古今多少上升人。



道骨仙风

《绝句》


朝游北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

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这首诗名气极大,无半点烟尘气,非仙家不能为也。“青蛇”喻宝剑。


《题永康酒楼》


鲸吸鳌吞数百杯,玉山谁起复谁颓。

醒时两袂天风冷,一朵红云海上来。


永康一位叫倪庚的人新开一家酒楼,开张的当天就有一道人前来饮酒,这位道人从早到晚不停地喝,差不多要把酒楼里边的酒都喝光了。众人觉得很奇怪就开始围观。主人倪庚也担心道人不付酒钱,就开始向道人要酒钱。道人只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然后颓然醉倒在地。倪庚于是坐守他的旁边。第二天天快亮的时候,道人忽起身,提起毛笔在酒店的墙上写下了这首诗。在诗的后边题:“三山道士阳纯作。”然后从怀里掏出一块泥土扔给倪庚,走出门外,东北一朵红云飞来,道士拍手大笑,转眼就不见了。倪庚仔细一看泥块,原来是上等的金子。从此以后,酒楼生意好的不得了。后来倪庚才明白“阳纯”就是“纯阳”吕洞宾啊。


劝世京式

《警世》


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凡夫。

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


这是一首警世之诗,奉劝世间男子不可贪恋色欲。如果过分纵情色欲最终会损伤身体,乃至于折损寿命。


《劝世》


一毫之善,与人方便。

一毫之恶,劝君莫作。

衣食随缘,自然快乐。

算是甚命,问什么卜。

欺人是祸,饶人是福。

天眼昭昭,报应甚速。

谛听吾言,神钦鬼伏。


这是一首劝人向善的诗歌。诗中谆谆教诲人们要多行善,不要作恶,要随缘,不要苛求,不要算命问卦,要宽宏大度,这样才能真正地平安快乐。


修炼黄庭经

《宿州天庆观诗》


肘传丹篆千年术,口诵黄庭两卷经。

鹤观古坛松影里,悄无人迹户长扁。


这首诗是吕洞宾在宿州符离县天庆观的门扉上题写的。“丹篆”就是丹书。就是道教所谓的“真书灵文”,即“神授天书”。《黄庭经》是道教早期修炼经典,以七言歌诀形式来谈论养生修道之法,为历来修道者所推崇。该诗的背景是:宿州有一位宁玮道士喜欢谈老庄。一天吕洞宾变成一位卖药的道士来向宁玮传授老庄的要旨,他们在一起呆了好几个月,临别的时候吕洞宾在天庆观的门扉上题下这首诗。诗歌的意境宁静,大约是勉励宁玮静心修道。老百姓争相把这些字刮下来治病,据说医好了许多人的病。这首诗很可能是吕洞宾的真迹,不同于一般传说的吕洞宾修炼灵宝毕法成仙的,而是修炼黄庭经成仙。





《全唐诗》中收录了托名他名下的许多诗作,其中下面这些诗词有潇洒飘逸的风范。



梧桐影

落日斜,秋风冷。

今日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

这首词摘自《全唐诗》,其作者是传说中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根据《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八、《词林纪事》卷一等著作,此词是京师大梁景德寺峨嵋院僧房间内的题壁词,词句与《全唐诗》中略有差异。从全词所写秋景和所抒幽情看,游人认为是吕岩早期的作品,也就是他学道之前,尚为情愁所困的时候。



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明月。


这首诗词句明白如话,草野宽阔,笛声寥落,饱食归来的牧童,和衣而卧,以天地为床铺,以月光为衾被,物我合一。



大云寺茶诗

《大云寺茶诗》


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

兔毛瓯浅香云白,虾眼汤翻细浪俱。

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清气入肌肤。

幽丛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


兔毛是指细嫩茶叶上的白毫,虾眼是指煮茶初沸时泛起的小气泡。这首诗前两联极尽描写大云寺茶的精细名贵;第三联则描绘了此茶入口,轻飘若登仙的高妙感受;最后说这种名贵茶品自安于“幽丛”、“溪岩外”,不屑移入“上都”,是道家清高自隐的情怀。《大云寺》在广西马平县仙迹山下。“兔毛瓯”指兔毫盏,建窑烧制的茶具,最属珍贵。因其工艺复杂,瓷器表面花纹形如兔毫,故得名。虾眼、蟹眼、鱼眼都是沸水掺茶时的水泡。“云白”是指飘香的白色茶汤。吕洞宾的茶诗中还包含了修道的思想,饮茶其实也是一种修道的方法,可以“炼睡”,即战胜睡魔。总之这首诗写得清爽雅致,耐人品味。


真人道士品茶,带上了对生命的热爱和超尘脱俗的意识,从而赋予中国茶文化空灵虚静的意境。唐朝道士李冶、施肩吾、吕岩(洞宾)、郑遨,五代时期高道杜光庭等人,都精于茶道。

“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这是著名道士施肩吾的咏茶名句。元和十五年(820)进士,因仕途险恶,隐居南昌西山修炼,世称华阳真人。他对饮茶颇有研究,写下了不少茶诗,仅《全唐诗》就录其三首。他所作的《春霁》一诗言:“煎茶水里花千片,候客亭中酒一樽。独对春光还寂寞,罗浮道士忽敲门。”诗中记载的唐代有把茶与花同煮的习惯,实可作为研究花茶起源的重要史料。


秦州北山观留诗


石池清水是吾心,刚被桃花影倒沉。

一到邽山宫阙内,销闲澄虑七弦琴。


七弦琴是古琴的别称。

“石池清水”,本已是十分清净淡泊,却还是倒映了桃花影。到了邽山宫阙中,听见寥落七弦琴声,才销闲澄虑,心如止水。这应是吕岩在秦州北山观云游有感而作。



仙乐侑席


曾经天上三千劫,又在人间五百年。

腰下剑锋横紫电,炉中丹焰起苍烟。

才骑白鹿过苍海,复跨青牛入洞天。

小技等闲聊戏尔,无人知我是真仙。


紫电是名剑之名,白鹿、青牛都是道教中象征悟道的重要意象。这首诗口气狂放不羁,大有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气势。




以下延伸阅读为太乙小编——小飞整理:

附1:

吕洞宾至少活了多少岁呢?


附2:

独摇芝先生考证吕洞宾:榴皮书幻迹,几人能复仙?


附3:

揭秘吕洞宾张三丰等超长寿神人之谜


附4:

一家之言:吕洞宾仙法不是打坐入静?


附5:

托名吕洞宾的长寿百字铭 (附视频)


附6:

略说吕洞宾的仙迹诗


附7:

吕洞宾论脊柱: 凭君子后午前看,一脉天津在脊端(人老先从脊椎老)


附8:

帅气大男孩皈依玄门,自称最喜欢吕洞宾的潇洒


附9:

陈撄宁:未卜吕祖是何心理?


附10:

佛学大师南怀瑾公开贬辱道教圣人吕洞宾


附11:

中国历代吕洞宾之造像大观



太乙玄门

公众号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