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丨《你好再见》“小而美”创新的三个支点
贵州卫视《你好再见》自播出后获得良好反响。9月15日,贵州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节目制作中心主任唐朝华在总局例会上向全国广电同行介绍了经验:节目创新要找准支点:展现正能量;利用“小成本”激发“大情怀”;在制作上追求极致化,达到“小而精”的效果。
2017年1月,贵州卫视推出纪实类故事节目《你好再见》,是贵州卫视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倡导的“小成本、正能量、大情怀”的创新思路指导下,在新的媒体竞争态势下谋求“点状发力”的一个尝试。它就像一个时令小品,在不同的节气、节日推出有针对性的主题策划,以引发一个相对较大范围的情感共振和话题黏度。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0550sgoud1&width=500&height=375&auto=0
贵州卫视《你好再见》视频精剪
例如,1月份推出的春节回家季,6月份推出的青春毕业季,虽然体量不大,每季六或八期,但因为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话题度,播出反响较为不错。《你好再见》春节回家季被广电总局评为“2017年第一季度创新创优节目”,为传统故事类节目在表达方式上的创新探索了一种可能性。
贵州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节目制作中心主任
唐朝华创新要找准支点
节目创新要找准支点,首先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正能量;其次,利用“小成本”,激发“大情怀”,实现“小而美”的电视精品;最后,在制作上追求极致化,使节目达到“小而精”的效果。以这三个支点为支撑,创新就不会走入盲目投入、过度娱乐、堆砌明星、制作粗糙、甚至是导向不正等误区。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切创新的正道,在这一点上,贵州卫视一直在坚持“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价值引领,以传播主流价值观为责任担当”。无论是《最爱是中华》《为中国歌唱》《让世界听见》,还是《你好邻居》《我在贵州等你》《你好再见》,都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节目创新的内容选择上我们确实是动了脑、用了心的。
>>>关于小成本大情怀
相对许多动辄百万,甚者千万一期的节目,《你好再见》一期的制作成本是14万,因为是全外采,所以每次录制也有30多人的导摄、制片团队在运转,所以对于成本的控制是相当严格的,但小投入并不妨碍节目能产生大的情怀,做到立意高远、人物到位、情绪饱满、故事真诚,就能实现小而美。
>>>关于精制作、极致化
虽然节目体量小,投入少,但是我们对品质的要求从来不低。一个单体人物的采访,我们也要配置六个机位拍摄,为的就是不漏掉每一个感人的瞬间。空镜组完全按照广告片的艺术水准进行拍摄,后期的每一帧画面都要求调色,每一个技术细节都会在我们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做到极致。
策划要抓住要点
在《你好再见》的策划之初,我们给自己提出了一个要求:要研发一档不走同质化路线的节目,不拼星,没有夸张的悬念铺陈和噱头卖点,打造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类节目的样态。
这个要求就是我们策划这档节目的初衷:如何用新的理念和手段讲好一个故事。经过团队不断的讨论,我们把要点放在了“共鸣”“情境化”“你好再见”这三个关键词上。
所谓“共鸣”就是从单个平凡人的小故事进入,达到社会性的群体共鸣。在特定的时间点上寻找情系亿万中国家庭的关键点,引发共振共鸣共情,传递正能量,这就解决了“讲得好不好”的问题。
所谓“情景化”,就是把故事的讲述者放在一个特定的时空场景内,这个场景是具有触景生情的功能,是能勾起大多数人群体记忆的场景。比如第一季的机场、第二季的校园,这就解决了“在哪里讲更有感觉”的问题。
所谓“你好再见”,就是解决了“讲什么”和“怎么讲”的问题。通过“你好”和“再见”两个普通的问候语,营造一种随机采访的氛围,从等待谁、送别谁等简单话题着手,逐渐推进到故事主人公生活经历、内心情感等深层内容,从而带出一个个普通人关于家国情、亲情、友情、爱情,关于相聚和离别的故事。
锁定了节目的这三个核心关键词后,我们最终确定了一个方向:从“小”处着手,通过每季主题的精心策划,将人物置身于特定的时间空间情境中,每期讲述三四个主人公的精彩故事,用最平实的采访对话方式将鲜活的人物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开创一种全新的讲故事的节目形态。
制作要突破难点
《你好再见》的节目结构比较简单,叙事手法也比较冒险,即站立式采访,这对执行团队而言是个极大的挑战。如何仅通过七八分钟的采访来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是这个节目在操作过程中碰到的最大难点。
这个难点在我们做样片的时候暴露得尤为明显。我们的编导采访了大量的故事主人公的故事,从小到大,事无巨细,但进入后期之后发现,在这个特定的表达系统当中,七八分钟的体量是容不下冗长的讲述的,也容不下一个人起伏跌宕的一生的,那如何在这七八分钟内,让观众对这个讲故事的人感兴趣?
通过不同讲述者的尝试和比对,我们得出一个经验:所有故事都是讲述者的背景板,而在此情此景下讲述者情绪状态的爆发才是这个节目的核心看点,人物状态才是留住观众的核心要点。调整思路之后,我们做了大胆尝试,把激发讲述人的讲述状态作为编导和主持人的第一要务,在故事的关键细节上做情感上的激发。这样的话,主持人采访的策略和故事内容呈现的节奏就和原有的故事类节目有所不同。通过这样的尝试,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故事主人公呈现在屏幕上,深入到人心里。
回顾两季《你好再见》,节目在机场、车站实地采访,把捕捉到的暖心故事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观众。这里有相聚的喜悦,也有离别的痛苦;有实现梦想归来的满足,也有仍在上下求索的坚持。透过节目,观众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珍贵的情感,看到了行色匆匆的行人背后,离别、重逢、等待、期盼的故事,展示了人性的美好。节目在机场偶遇一对幸福的夫妻,他们打动我们的是面对人生的不幸和打击,始终保持从容和微笑。这对夫妻之间的感人故事,让人对爱情和婚姻有了新的认识,对责任和担当有了新的体会。
今年六月,节目走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多所知名院校,选择即将毕业的优秀大学生作为故事主人公,在“青春.家国”这个大的主题下,通过“理想、担当、自强、奋斗”四个关键词,展现当代青年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世界,扭转了人们对于90后、95后这一代年轻人的误读。通过展现他们的故事,让人们看到未来中国的希望,看到一个青春活力、朝气蓬勃的中国,这是我们制作毕业季的立意和初衷。
在毕业季第一期中,北大元培学院学生李雨晗,在毕业前就拿到了牛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offer,但最后经过权衡,她还是决定去青海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去参与一个保护雪豹的环保项目。因为她认为:“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更重要。”于是放弃了出国。李雨晗说:“我并不知道人生的下一步在哪里。但是我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我喜欢动物。我愿意去参与。”
李雨晗对于梦想的坚持,勇于舍弃的勇气,表达了个人理想因志愿者行动而闪光的时代价值,让每个看到这个故事的人都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反思理想的价值,思考生存与生活的意义。在第一季中传达给观众的是普通人最温暖真实的情感,在社会万象中体味温度和感动。第二季的亮点则不仅让人立足于现实,更有展望未来的空间、愿望和冲动。在一个个关于“理想”“担当”“自强”“奋斗”的故事背后,看似宏大的“家国情怀与国之理想”,通过一个个时代青年的梦想与情怀得以真实呈现。
“尽精微,致广大”,这是出自《中庸》第二十七章“修身”里的一句话。我认为它本身就是关于创新的很好解读,也高度概括了刚刚提及的创新的三个支点。我的理解是“尽精微”就是于小处要发扬工匠精神,穷心穷力精耕细作,“致广大”就是于大处要怀有大局意识,要讲格局和境界。我想,这也是当下我们作为一个电视人应该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
更多案例分享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丨为科技“摆渡” 为人民抒怀,湖南卫视《我是未来》《为了人民》中的使命观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丨主题报道如何接地气、见高度?央广、央视“砥砺奋进的五年”系列报道创新之道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丨发现美好而可爱的普通人,《出彩中国人》讲述出彩中国故事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丨 做了十七年依然熠熠生辉,《对话》有一个保鲜“公式”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丨从两页策划到一个爆款,董卿讲述《朗读者》幕后故事
作者:唐朝华
编辑:王梦茜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