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秒入画,不止“睛”彩

圆子 广电时评 2023-01-16

新技术的运用不仅为书画类节目打造了新奇的视觉观感,也把学术性的解读,融入趣味叙事中,让传统文化有了新表达。



作者:圆子


跟着“动起来”的《清明上河图》沉浸式体验北宋人的一天;在《洛神赋图》中纵览东方美学,开启一段“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水下奇妙游;置身明代画家徐渭的《杂花图》卷中,欣赏一曲数字水墨交响……

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呈现《洛神赋》的“水中飞天舞”《祈》


《诗画中国》朗朗用音乐“演绎”《杂花图》

随着影视新技术在传统文化节目中的广泛运用,平面二维的古书画有了三维立体的呈现,带给观众“美哉,妙哉”的视觉享受,也让观众对书画作品有了更为详细的了解。

技术融合艺术,让国画动起来。新技术加持下,诸多文化类节目以沉浸式表达打开了观画新体验,移步换景间,实现人在画中游。

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春晚舞台上,一段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演活了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创意音舞诗画节目《忆江南》动态还原《富春山居图》,人在画中,画随景动。

2022央视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


2022央视春晚创意音舞诗画节目《忆江南》


近期,总台推出的文化节目《诗画中国》,则通过AR、CG、裸眼3D、全息影像等先进科技手段,将“诗、画、音、舞、剧、曲”等艺术形态进行融合,让经典诗画“活起来”。

在CG技术的助力下,千年来未曾碰面的画中人在墨色山水中相遇,“走”入被誉为“宋画第一”的《溪山行旅图》,由李光复扮演的山间行者身“登”青云梯,吟诵李白的《上阳台帖》。节目中的这幅《溪山行旅图》由中央美术学院的师生将“原画”拆分出80多个元素,以超过1000小时的努力将各个元素重新绘制,再通过三维建模进行组合。

《诗画中国》先进科技“展示”《溪山行旅图》


不仅如此, AR技术营造下的“竹林”里,一场精彩的“斗武”淋漓尽致地展示《竹石图》轴中竹石的坚韧与不屈;AE技术、数字绘景或让《昭陵六骏图》的骏马“奔跑”起来,或呈现出《水图》中的洞庭湖、长江、黄河的“波浪滚滚”的大场面……



诗与画、情与景,此刻交融展现;纸与墨、光与影,诗画的时空无限延展。
3D复现、数字绘景等技术也在北京卫视《书画里的中国》第二季中被广泛运用,让传承千年的书画文物及其蕴含的历史故事“活”了起来。

《五马图》中的马儿在动画特效演绎和微距视角下轻晃脑袋、扬蹄欲行、忽闪马尾,与牵马者互动着;


神态翩跹的《洛神赋图》在特效加持下,人物裙裾飘飘,衣袂翩翩,神兽坐骑等活灵活现;


3D复现技术打造的立体版《事茗图》,展现了画中人物活泼的动态感,以及画作的绘图巧思,带领观众沉浸式观画。


延续“诗画合璧”特色,书画节目持续将艺术与科技巧妙融合,为观众带来震撼的视听盛宴,让书画作品可视化、具象化呈现,带来更为生动立体的解读。

在纪录片作品中,“黑科技”的加持也让传统书画作品有了更趣味的解读形式,为艺术呈现锦上添花。

聚焦近现代中国优秀美术作品的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利用3D建模技术“活化”2D作品,让平面二维的美术作品变得生动立体起来,生动展现全国各大美术馆的馆藏经典作品。

3D建模特效技术让齐白石的画作《虾》“活”起来,群虾游弋,跃出画纸,不仅自如地“穿梭”在池塘中,也配合解说,让观者“走进”画中水草青青的世界。


展卷徐悲鸿的《奔马图》,从骨骼肌理到皮肤鬃毛,3D技术层层叠加立体还原了画中的黑马,帧帧创作,秒秒雕琢,运用合理想象展现马儿踏浪而行,仰天长叹的姿态。


讲述“民间故宫”的纪录片《荣宝斋》,采用4K超高清技术,展现非遗工艺和相关作品,为观众带来优质视觉体验;同时,还结合主题和内容,运用二维和三维动画形式,拓展该片的艺术表达效果、提升故事感染力。


纪录片《此画怎讲》也创新表达,让古画“动起来”。节目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对古画进行了1:1的实物还原,透过画中人的视角,打造沉浸式观感——《韩熙载夜宴图》里韩熙载玩起了狼人杀;《捣练图》中缝纫组仕女被设计成了姑嫂关系,在工作间隙闲谈“现代生活”……借古说今,融合“新技术+新创意”的《此画怎讲》新颖不出格,有趣不俗气。


影视新技术不仅要展现出作品的趣味,也要讲出深度;不仅要呈现美感,更要讲出作品美感背后的时代精神和作者的理想追求。当艺术与技术邂逅,新技术的运用不仅为文化节目打造了亮眼的视觉观感,也把学术性的解读,融入趣味叙事中,让传统文化有了新表达。

>>中国故事搭乘网络视听“新力量”远航 | 网络中国剧场论坛

剧场

>>一半诗意一半烟火,《2022中秋奇妙夜》再续IP精彩

晚会

>>跟随4K直播,亲临水下考古

报道

>>以国际视角,看“行进中的中国”

纪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