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问题啊,都是因为人太多……呸!丨视知地图炮
你去医院排不上队,去地铁挤不上车,去买车摇不到号,好不容易买到车了就堵在路上。
这时候很多人会抱怨,因为中国人太多了。
然后还有人告诉你,因为人太多了,所以你要开车要暖气要过好日子,吸霾就是基本义务。
中国的人真的太多了吗?
接下来你将看到:
● 其实,中国的城市一点都不拥挤
● 城市规划:大意了,没想到人多了
● 外国比中国人少吗?
靠挤地铁减肥的值班编辑 / 田小雪
其实,中国的城市一点都不拥挤
-+-
你一般抱怨的“人太多”,基本场景都在城市。
你一直在说“人多”,其实是在表达“拥挤”。而“拥挤”属于人口密度范畴。
中国的城市到底挤不挤,我们挑中国和国外几个大都市比一比。
一般而言,各个城市人口密度的比较方法有这么几种:
-1-
● 制图/云舒
结论是:
北京<上海<东京都<纽约。
肯定有人表示不服气,说北京和上海在面积上吃了亏,那我们换第二种比较方法。
-2-
● 制图/云舒
结论依旧是:
北京<东京都,
北京还是略低一些,不过差距没有刚才那么大了。
● 东京都行政区
看到这里,是不是还觉得不服气?那我们来看一下专家的意见。
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教授陆铭在专著《大国大城》中称,较为靠谱的人口密度比较方法是:比较城市中心相同距离位置的人口密度。
于是你能看到,在同样到城中心的距离,上海的人口密度和东京、纽约、香港差不多,只是巴黎和伦敦这两个欧洲城市的人口密度相对小些。
城市规划:大意了,没想到人多了
-+-
既然是这样的结果,为什么你还是觉得永远“人满为患”呢?最直接的,是民众在医疗和教育两项公共服务上感受到的“拥挤”。
“看病难”问题究竟怎么回事,要说清楚比较困难。但是单从统计数据看的话,也能找到一些出乎你意料的地方。
1993年,上海执业(助理)医师就已经有5.75万人,到了2015年,医师数量也只缓慢增长到6.31万人。在这个过程中,每万人口医师数,则从42人跌到26人。
同理还有床位数。1993年,卫生机构床位数有7.12万张,虽然到了2015年,这个数字增长到12.28万张,几乎翻了一倍,但每万人口医院床位数也减少了,从49张下降到42张。
我们接着看教育。
1990年,上海的人口为1283万,到了2015年,人口增长到2415万人,几乎翻了一倍。伴随着人口的增长,上海普通小学招生人数却在逐年降低。
1990年的小学招生人数为18.14万,2000年的招生人数一度锐减至10.28万,而2015年也仅是回升至15.6万。
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上海,也在北京、广州和深圳等特大型城市屡屡发生。
为什么呢?因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供给,是根据历史上预测出来的人口增长来决定的,而历史预测倾向于低估实际的人口增长——中国的城市规划都要控制人口!
回头看城市已往的人口规划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1983年出台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提出,要把北京市2000年的人口规模控制在1000万人左右,而1986年,北京市总人口就已达1000万。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要求,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要控制在1250万左右,事实是,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已达1382万人。
● 图中2020年对应人口数为规划人口数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提出,2020年北京的总人口规模要控制在1800万,但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北京常住人口已经达到1961万……
这个,啪啪的那啥。
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上海。
2001年5月,国务院批复并同意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020年)规定,上海的“人口增长,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资源、环境容量相适应,充分考虑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改变、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形成和交通设施改善对城市人口增长的影响”。
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资源、环境容量相适应”的人口规模是多少?规划指出是
2000万。
于是,上海城市空间的发展,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程,都按照2020年达到2000万人口进行规划。但打脸的是,早在2007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就已经达到2063.58万,整整提前了13年!
● 在北京西二旗地铁站坐过地铁的朋友们,来谈一下感受呗。
本来,你家门口的地铁提供给周边社区的1万人出行,那是绰绰有余,每次你上地铁,还能有座。当然,预计到10年后周边人口可能会增长到10万,另一条地铁线路也已经投入挖掘。但没想到,仅仅3年后,你家周边的人口就达到了10万!
于是,地铁站开始限流。你每天进地铁站得沿着围栏先走10分钟,然后被保安拦在进站口10分钟,接着在站台瑟瑟寒风中等10分钟,最后被推进车厢,被迫和陌生人面面相觑。
你说,挤不挤?!
外国比中国人少吗?
-+-
从人口总量看,西方哪一个国家肯定都不如中国多,但他们的城市比中国的城市还要“挤”得多。
在美国,有2.43亿人口拥挤在仅占全国总面积3%的土地上。
在意大利,一半的人都“挤”8%的土地上。
在英国,大部分人生活在英格兰的几个主要都市圈。
至于东京都,面积只占日本国土面积0.6%,却容纳了10%的日本人口。
● 日本城市圈才是人口集中的地方
而与世界发达国家80%的城市化率相比,中国的城市化率可谓小巫见大巫。
最新的数据是2014年的,中国城市化率才54.77%。
更要命的是城市化方式。
外国的城市往外扩张,就像摊大饼一样,公共服务随着人口像芝麻一样散开。但中国的城市扩张,却是摊荷包蛋,公共服务集中在蛋黄里,人口自然也都集中在蛋黄里。
今年6月21日,《自然》杂志在网上公布了80个城市的道路网络数据下载,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城镇与区域规划系教师埃拉斯戴尔·瑞伊(Alasdair Rae)利用这些数据,制作了城市夜晚道路网络地图。
我们来感受一下视觉上的冲击。
北京夜晚路网密度图
东京夜晚路网密度图
纽约夜晚路网密度图
洛杉矶夜晚路网密度图
这样的情况,与居住、就业和公共服务的空间分配有关系。
在中国,本地人口在逐渐往郊区扩散,外来人口也在郊区集中。但与此同时,优质的教育、医疗、就业等资源还是存在于城市中心,这就是所谓的
“职住分离”。
造成的后果是,每天早晨,人们都往城市中心挤,到了晚上,则一起向郊区扩散。对于乘地铁的人,这产生了拥挤,对于开车的人,这加剧了堵车。
● 目前东京的交通出行总量中,地铁系统占86%,远远高于纽约的54%、巴黎的37%和伦敦的35%。此外,80%以上的东京人出行靠地铁,东京汽车出行只占交通总量的11%
公共服务配置不均衡、规划落伍、脱离实际,才是中国城市让人感觉特别拥挤的主要原因。
当然,愈演愈烈的雾霾可能比产业转移还能有效疏散人口。
参考资料:
《大国大城》,作者:陆铭,上海人民出版社;
《城市的胜利》,作者:爱德华·格莱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海统计年鉴(2016),北京统计年鉴(2016);
上海市民政局网站、上海市政府网站、北京市统计局网站;
东京都交通局网站、东京都总务局统计部网站;
美国人口调查局网站;
首位城市该多大?——国家规模、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影响,作者:陈钊、陆铭,《学术月刊》2014(5);
Nature网站。
-姿势互动-
“职住分离”的你,每天上班要多久?
END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精彩视频/文章
· 视知 ·
知识看得见
同时,我们还在招聘
编辑、新媒体运营、内容营销和实习生
请砸简历到job@ishizh.com
转载须知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内容授权
投稿邮箱
editor@ishizh.com
合作邮箱
business@ishiz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