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基金子公司:如果还有未来

用益研究 2022-05-1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资管云 Author 智信研究院李沪生

【新朋友】点击标题下方蓝色“用益研究”一键关注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分享本页面内容到朋友圈



作者|智信研究院李沪生 

来源|资管云


有这么一个行业:从无到有,规模从0到12.6万亿,只用了3年时间。然后,又掉头直下,缩水到如今的不足5万亿。


有这么一个行业:牌照一立,四方英雄云集响应,豪情万丈,藐视公募,比肩信托。然而,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有的公司现在只剩下一个会计。


有这么一个行业:曾号称“万能神器”,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我不能做。然而,当神力退却,自己终究是个拾遗补缺的角色,只有股东不做的业务,才轮到自己。


它,就是基子,全名叫基金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子公司,一个神奇的行业。


多少人笑看基子的起伏,却不曾想,在行业大发展、规模注水的β里,我们哪一个是自带α的超级英雄,哪一个不是被捧上天又风吹去的基子?


一、基子现状:你们还好吗?


基子的发展时间并不长,距离2012年11月工银瑞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嘉实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平安大华汇通财富管理有限公司首批基子先后成立,至今也不过7年时间。但这7年时间,对基子来说宛如过山车般,曾经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一度成为母公司收入盈利来源的子公司这些年逐渐归于平静。


1、基子数量停留在79家


根据基金业协会数据,基子最新的数量停留在了79家,而这数据是在2015年9月深圳英大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之时就已经完成。



目前仍有50家基金公司未成立子公司,既有博道、富荣、蜂巢等一些新成立的基金公司,也不乏国联安、汇丰晋信、华宝、摩根士丹利华鑫等老牌基金公司。


主要可能有三方面原因:



1)基子成立门槛提高。


2016年12月15日,《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规定》和《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子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暂行规定》,正式对基子的设立门槛提出三个重要条件:基金管理公司成立满两年、基金公司管理的非货币基金规模不低于200亿元、基金公司净资产不低于6亿元。


2)股东方角力,例如中外合资基金公司外方话语权过大,基子的定位无法符合风控要求。


3)基子定位已变。


虽然各家基金公司成立基子的初衷不太一样,但无非就是几个方向,有的是看重子公司相比公募更宽泛的投资范围;有的是为了在公募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另寻一条路突破;有的只是为了股权激励;有的就是直观地寻求最大投入产出比,增加利润。


但站在当下时点,或许基子新开的这扇门早已被监管层关上,即使留有缝隙,也需要付出过往数倍的努力才能拿到。


2、规模缩减至不足5万亿


根据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全部79家基子的最新规模仅为4.91万亿元,较巅峰时期缩水超过60%。



这样下滑的幅度与此前基子规模扩张的速度形成鲜明对比,基子从2012年底起步,2013年大量成立,此后,规模在2年多时间内就数次翻番,在2015年底更是创下最高12.6万亿元的历史记录,相比之下,公募基金的规模用了近20年才达到这一水平,2019年一季度末的数据显示公募基金最新管理规模才达到13.94万亿元。


造成规模滑铁卢的原因也有很多:


1)通道业务的占比过高。


2)通道业务风险集中爆发,踩雷违规事件频发。


正如公募基金的规模是由一个个“类余额宝”组成,基子的规模也都是一个个通道业务所堆积起来的。在2013-2014年那会,基子被称作“通道之王”。


在初期公司人力、财力、渠道等都未能形成一定规模之前,通道业务是成型最快、规模增长最快、成本最低的业务,可以说从前期的性价比而言,基子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一块业务。


而资金方也对此有较大的需求,不光是从表内到表外来腾挪信贷空间,还是表外到表表外改善理财指标,银行都愿意把一些业务通过通道来完成,这在2012年前大多是通过信托公司来做的,而随着银监会对银信合作的约束,基子和券商资管也逐渐加入这战场。


那风险在哪?在于基子不断增长的规模和资本金之间越拉越大的差距,在于通道业务业务链条过长,不能穿透至底层资产,对其潜在风险难以控制,一旦爆发风险,基子彼时仅千万级别的注册资本金完全无法应对。——实际上,这些风险后来都陆续爆发,踩雷的基子何止一家,有一些基子虽然团队都解散了,但到现在还在处理不良。


正如一个越吹越大的气球,在基子新规落地后,通道业务成了首当其冲的开刀对象,而2018年4月27日,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下称《资管新规》),强调了去通道、去杠杆的大命题,基子迅速由盛转衰。


3、普遍增资,银行系力度最大


在基子新规后,注册资本金对业务的开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风险控制指标,还是风险资本准备比,都对基子的净资本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光有雄厚的资本金还不够,还要增加对风险回报比的考虑。


简单而言,开展同样业务的基子,资本金越雄厚,规模增长和渠道布局都会越有利。


从数据上来看,79家基子中有73家先后选择了不同程度的增资,仅国寿财富管理有限公司、中信信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诺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上海财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中海恒信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和东海瑞京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6家公司并未有任何动作,而这6家公司此前的注册资本金分别为2亿元、5000万元、5000万元、2000万元、2000万元和2000万元,除了国寿财富还能开展一些业务外,余下5家都不符合监管对于净资产≧1亿元的要求。



而就算是在注资的73家基子中,依然有7家基子净资本不足1亿元,两三千万级的注资金额对整体影响甚微,或许这些公司在考虑之后已经不再指望基子带来更多的效益,至少是觉得投入更多的成本很难得到回报。


相反,银行系基金公司的子公司增资动作都相对较大,农银汇理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招商财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鑫沅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上海浦银安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建信资本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工银瑞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交银施罗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增资金额都超过了10亿元。


据悉,行业目前已有接近半数的基子不再开展新业务。


二、如果还有未来:敢问路在何方?


在通道业务受到监管强烈遏制之后,基子还有什么业务可做?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ABS、FOF、股权投资业务可以探索。


1、转型方向之ABS业务


交易所挂牌的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简称ABS)是基子的牌照业务。在基子发展的前几年已经有不少公司在摸索开展ABS业务,但由于运作周期较长,前期包括基础资产尽调、交易结构设计、准备相关交易文件、获取无异议函以及发行备案等环节,即使全流程一切顺利通常也需要2个月左右的时间,在发行期花费半年甚至一年仍然没有发行成功的项目在市场上同样为数不少,极为消耗公司的时间和人力成本。


尽管如此,ABS业务仍然是基子为数不多可以去探索的转型方向,因此越来越多的基子试着冲进ABS的领域,蓝海也逐渐变为红海。


(1)业务难点


①ABS本身市场仍未成熟


国内ABS仍然处于一个非常初始的阶段,主要集中在产品创设和投资过程中,没有交易流转过程,也就是没有真正的定价权,一个ABS产品的发行到最后的结束,价格是不会产生变化的,而没有价差发现的过程,是很难产生流动性的。


②人才较缺


眼下的ABS业务尤其对项目资质、资金回笼周期、人力投入成本有着较高的要求,从而对管理者的要求也更高,也就是人才极贵。


③费率没有竞争力


在对行业数十家基子的调研中,目前ABS业务一单项目的收费标准在千一到千四不等,普遍定在千二,但从净资本约束来看,千四才能覆盖,一般千二才能保本,但券商资管没有这部分约束,价格可以降至千一以下,甚至万六都有出现。


(2)转型探索


或许是出于成本的原因,或许是出于对自身渠道的信心,一些基子开始选择以投顾、财务顾问的方式去参与ABS业务,将产品设计和后期管理都外包给其他子公司,这样的现象为数不少。


一些在项目承揽上有优势的基子更是直接打破了原先券商对ABS产品承销的垄断,已经开始采用无主承销商的模式发行自家的ABS产品。


中国资产证券化分析网在2019年上半年ABS机构排行榜中,承销规模排行榜前20位依旧都是券商,但在分基础资产承销排行榜中的应收账款承销上,悄然出现了交银施罗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上海瑞金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分别承销9.12亿元和7亿元的规模。


企业ABS计划管理人排行榜中,深圳平安大华汇通财富管理有限公司、东方汇智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南方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分列14、16和18位,分别参与10单、3单和6单,参与规模分别达到99.36亿元、70亿元和69.39亿元。


2、转型方向之私募FOF业务


2018年10月底监管层发布了《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和《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计划运作管理规定》,对非标资产的界定进行进一步明确,并确认了私募FOF/MOM业务模式的合规性,基子正式大规模的进入这个市场。


私募FOF业务成了目前基子最容易去参与的模式,在基金业协会备案的名单中,已成立的由基子发行的FOF产品已经达到100只,但主要集中在招商财富和鹏华资管两家基子身上,分别发行45和30只FOF资管计划,占比超过7成。


与ABS类似,亦有少数机构在早些年已在私募FOF业务上做了一些布局。


(1)业务难点


①发行规模较小


券商资管在这块业务上的布局比基子来的更早,同样借助券商本身的交易系统,私募也更愿意在券商平台上进行合作,依托于股东方的基子还好,一单也能卖出数亿元,普通的私募FOF规模一般都在1亿元上下。


②逐渐沦为通道


不少银行、券商希望借助基子做一个通道再投向私募,基子本身在与券商资管的直接竞争中并没有太大优势,一些银行、券商更多的是为了让基子来填补产品的夹层、劣后,基子在当中能够起到的话语权非常低。


(2)转型探索


有不少基子选择了通道私募FOF这一条路,据了解,有不少银行在基子的路演过程中,都是直接打包好了私募产品,基子只需要备案发行,连销售都不需要担心。


但还是有几家基子坚定认为私募FOF虽然难以起量,但还是要坚持主动管理能力,通道并不是可长期持续的发展,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基子很容易被淘汰,耐心等待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入局,可能会给私募FOF业务带来更多的机会。


3、转型方向之其他业务


在基子看来,除了ABS业务和私募FOF业务外,余下的业务虽偶有突破,但并不能形成真正的规模,不能称之为转型方向。


这些业务大致可分为:1、股权投资业务;2、二级市场业务;3、地产投融资业务;4、海外投资业务等。


但这些业务并不是突然出现的,早些年基子也略有参与,但受制于一些不同的原因,均未能做大做强。现如今在政策的压力下而转型,就可以成功了么?


当然,还是艰难。


例如股权投资业务,受制于“三类股东”等资本市场政策限制,子公司资管产品无法参与通过A股IPO退出的股权项目,也使得公司目前股权项目增速有限,无缘参与优质企业的股权融资。而其中亦有基子谋求布局新三板股权投资业务,但由于新三板本身流动性、公司资质等问题,同样难以开展。


三、寄语:先活下来,再越活越好。


基子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先活下来,然后再越活越好。最后,特选出智信研究院在走访部分基子高层时听到的一些语录,虽见仁见智,但可管窥一豹:


1、预期要降低,养活子公司就行。


2、以前追求大而全、规模增长,现在要回归本源


3、虽然在各个细分领域基子没有特别大的优势,但在产品集合角度,基子可以去尝试。


4、不要想着去过多打造主动管理能力,小的基子重新打造核心投研团队基本不现实。


5、不需要去跟其他行业比,重点在填补母公司的空白。


6、坚决不降费率,尽力把每一个业务服务好。


往期回顾:

多家城投入主上市公司的背景下,城投如何抓住机遇?

狂风骤雨——中国信托业整顿史

我国家族财富管理的现状和难点

【资产管理】海外资产管理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及启示


版权说明: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除非无法确认,《用益研究》均在文章末尾备注了来源和作者,如转载涉及版权、标注有错漏等问题,请发送消息至公众号在线客服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或与您共商解决,非常感谢!电话:0791-86217869

征稿启事:了更充分发挥和利用好用益研究这个平台,促进业内外同行的交流和学习,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专业权威的信息服务,我们特长期面向社会诚征信托及相关领域的各类原创文章和报告,欢迎业内外的机构或个人来稿。

来稿请投:yanglee46@hotmail.com

合作:QQ476967306;微信号yanzhi_2046

用益研究

用益研究是用益金融信托研究院的微信平

台,作为一家国内外知名的金融资管行业

平台,我们始终站在行业发展的前端,准

确把握市场的动向和脉搏,为客户提供及

时全面的市场信息和专业、独立、客观的

分析评论,搭建最专业、最前沿的同业交

流平台。

我们的专业源于您的关注和需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