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传统流派艺术的当代转化 ——“金不换豫剧牛派丑行表演艺术与中国戏曲喜剧精神学术研讨会”发言纪要

戏曲研究所 戏曲研究 2021-09-15

研讨会现场


金不换先生是豫剧牛派创始人牛得草先生的亲传弟子,长期以来坚持传承演出牛派经典剧目,同时结合自己的表演特色坚持进行“芝麻官”系列新剧目的创作,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鲜明而独特的“牛派金韵”。作为鹤壁市豫剧牛派艺术研究院院长,他长期坚持带团在基层城乡演出,在广大群众中拥有良好的口碑;他还非常注重借助电影、电视等媒体进行传播和推广,在全国都有非常广泛的观众群体。


2018年9月14日,“金不换豫剧牛派丑行表演艺术与中国戏曲喜剧精神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来自全国的戏曲专家和代表性丑行表演艺术家等近30人围绕金不换和牛派表演艺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会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研究员主持,并作了总结发言。


左:王福州   右:赵  钢

左:于  燕   右:李  霞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福州、河南省委宣传部副巡视员赵钢、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李霞、鹤壁市委宣传部部长于燕等领导莅临会场,就金不换及其表演艺术作了讲话和致辞。王福州副院长在讲话中指出,金不换在大量的演出实践中,结合自己的个性与创造,对牛派的《唐知县审诰命》进行了精准传承;同时创作出“芝麻官”系列新剧目,演出于舞台,拍摄成影视剧,让牛派艺术具有了更新的时代感。从牛得草到金不换,从《唐知县审诰命》到芝麻官系列,鲜明地体现出了戏曲流派艺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创造力,这种持续的艺术实践正暗合着当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使命,是传统戏曲艺术与时俱进、不断再创造的成功个案。赵钢副巡视员认为,豫剧是全国重要的地方剧种,牛派艺术是豫剧的一个重要流派。牛派艺术在创作上体现人民性,在表演手法上注重“丑而不丑,丑中见美,美中取乐,乐中回味”,深受人民群众喜爱。金不换自幼跟随牛得草先生学艺,是牛派艺术的重要传承人之一,在长期的表演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的艺术特色,塑造了一系列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从事舞台艺术表演工作34年来,金不换为传承弘扬牛派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提高了豫剧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李霞副厅长强调,牛得草先生开创的牛派丑角艺术是豫剧的重要流派,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在豫剧中独树一帜,在全国也有一定影响。牛派丑角一改传统戏曲丑角卑琐逗笑、插科打诨的配角形象,大胆突破行当限制,用丑角扮演正面人物,以机智取代卑琐,以诙谐幽默取代低俗搞笑,以独特的唱腔身段塑造正面人物。金不换是牛得草先生的重要传承人之一,在传承弘扬牛派丑角艺术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于燕部长表示,金不换先生是牛派丑角艺术的重要传承人之一,12岁便跟随牛得草先生学习豫剧牛派艺术,2000年担任鹤壁市豫剧团团长后,以牛派艺术为立团之魂,以机制创新为带团之基,创作编排了一系列牛派新戏,获得诸多荣誉称号。如今牛派丑角艺术已成为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品牌,它博采众长又自成一体,源于群众又反哺群众,诙谐幽默,倡导公平正义,尤其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具有更深刻的教育意义。近年来,鹤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繁荣发展,深入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大力支持牛派丑角艺术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本次研讨会的召开,必将对牛派丑角艺术和中国戏曲的发展产生重要意义。


王   馗


王  馗(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在67年学术传统中,向来推重理论联系实际,一直致力于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的艺术积累与理论总结。戏曲研究所承担的中国艺术研究院院设课题“中国戏曲新流派系列研讨”,就是这种理论构想的具体体现。此次对金不换豫剧牛派丑行表演艺术和中国戏曲喜剧精神的研讨,从一个优秀的艺术家的表演,来探索一个流派的艺术传承,继而深入研究中国戏曲的喜剧精神,这是对独具民族审美趣味的戏曲表演艺术进行的总结和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相互联系、相互推进的良好范例。作为新流派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研讨必将为豫剧乃至中国戏曲丑行表演艺术的总结带来更好的契机。


中国戏曲是崇尚行当表演的艺术样式,在诸多行当中,丑行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梨园行有“无丑不成戏,无技不成丑”的说法,正展示出丑行在戏曲艺术体系中的特殊性,也显示出丑行所承载的主体的角色形象总是偏重于表现滑稽、幽默、开朗、明快的喜剧型人物,承载了中华民族在饱经忧患的社会变迁中始终昂扬乐观的民族精神。丑行艺术在中国众多戏曲剧种中都有极其精彩的呈现,戏曲丑行在历代艺术创造中都塑造过众多让人经久难忘的艺术经典,这是中国戏曲艺术遗产中至为宝贵的内容。在当前的艺术创作中,丑行表演渐趋零落,丑角形象也日益边缘化,特别是喜剧艺术在戏曲新创中凤毛麟角,这是让人备感遗憾的。


豫剧牛派丑行艺术用最具人民性的生活语言、故事情节表达出了民间情感、民间智慧、民间思想以及民间趣味,展现了中国戏曲千百年来立足民生、扎根乡土的艺术理想。金不换是牛得草的亲传弟子,长期以来,他扎根鹤壁,坚守基层,深入传承牛派经典剧目和艺术品格,在长期演出中精益求精,使牛派名剧《唐知县审诰命》更具当代质感;同时深入吸收京剧、昆曲艺术,创作大量保留剧目,拓展了牛派艺术的剧目库存和形象类型,也让饱含草根特质的牛派艺术同时具备了表演精准、唱腔优美、风格谐趣的更加阔大的艺术格局。前代经典是戏曲前辈数十年坚守舞台过程中经过时代和观众选择后形成的个性化创造,一部经典就是一个漫长艺术人生的集中聚焦。经典要传承好,显然无法完全复制前人独特的艺术生命,但却可以通过后人一生的积累和创造,用不断的艺术再创造来进行延续。金不换用自己的“芝麻官系列”,赋予前辈经典艺术和自己保留作品以其独特的个性风采,形成“牛派金韵”的艺术分野,走向了更加个性化的凝练。金不换在艺术传承和艺术拓展上做到了精准传承、持续发展,把握住了创造的前提和创造的规律。通过对金不换牛派丑行表演艺术进行理论总结和研讨,戏曲理论界应该对戏曲丑行表演艺术和中国戏曲的喜剧精神给予高度重视,用切实的理论建设引领并提振丑行艺术,激发对于戏曲创作风格多元化的理论自觉。


金不换


金不换(豫剧表演艺术家):今天,能在美丽的北京与戏曲界的专家和我们的省市领导一起共同举办豫剧丑角艺术专场研讨会,我非常高兴,也非常激动。首先,感谢省市领导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领导精心策划,给我们基层院团提供了一次进京展演和研讨的机遇。感谢鹤壁市委、市政府多年来对我们剧团的关怀和支持,同时也感谢广大观众对豫剧牛派的厚爱。其次,我要感谢钮骠、朱世慧、贯涌、沈斌等帮助我们剧团不断提高豫剧丑角表演艺术水平的老师多年来不计条件地帮助和指导我们。河南牛派豫剧丑角艺术这些年来在京昆艺术的指导下开花结果,融汇了京昆的精髓,在牛派的基础上有继承、有发展。


这次进京演出的三部戏,都是深得民心、传播正能量的好戏,让这些戏发挥热量,宣传“芝麻官”文化、替人民伸张正义,这是老百姓的需要,也是我们的艺术追求。这些年来,我们还坚持一年排一部新戏、一部电影。感谢这个时代,让我们能在舞台上尽情地绽放自我。


今年我刚刚五十岁,感觉自己内心还很年轻。这次研讨会之后,我们要认真领会专家的意见和领导的讲话精神,不负众望,为老百姓搞好服务,为我们的团队谋划更好的幸福生活,为我们的戏曲文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再次对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豫剧《卷席筒》剧照


一、金不换牛派丑行表演艺术与中国喜剧精神


贯  涌


贯  涌(中国戏曲学院资深教授):50岁的豫剧名丑金不换是一位成熟的艺术家,却也成为已经定型的演员。金不换师承牛得草创立的“牛派”,其舞台艺术以牛派为根,以牛派为本,牛派依然是今日金不换表演风格的主体,但也确实形成了专属于金不换的崭新特色。


金不换全盘继承牛派剧目,诸如《审诰命》《卷席筒》《三愿意》《做文章》《拾女婿》等 ,还是那个腔,还是那道白,还是先生定下来的身段和调度,却又可以清楚辨别金不换与牛得草两者的差异:论唱,牛得草低沉绵软,金不换高亢脆亮;论念,牛得草松弛挂味,金不换清晰有韵;论做,牛得草简略随兴,金不换繁丽严谨。总体来看,金不换与牛得草各自已经产生出不同的审美特征。牛得草的表演从心所欲,如同狂草而具自由奔放之美。金不换的表演挥洒自如,恰似行书而具飘逸灵动之美。金不换与牛派同中有异,已经形成他自己的特色,也许可以叫做“新牛派”,或不妨叫做“金牛派”。


“金牛派”的风格特点,以声腔演唱为强项,以正面角色为代表,以戏路宽阔为优长,特别在新编剧目中展现出新气质、新风貌、新水准。“金牛派”对于豫剧的贡献在于:开拓了剧目,丰富了形象,提升了表演技艺,推动艺术品格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使以河南农村审美趣味为主体的丑角艺术,发展成为立足中原大地、面向全国城乡,适应中老年,接近青壮年,具有鲜明时代性和普遍性美感的表演艺术。


安  葵


安  葵(中国艺术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河南豫剧之所以受到观众欢迎,与它各个行当齐备有关。从牛得草到金不换所代表的丑角艺术是不可或缺的行当,它体现了中国戏曲的喜剧精神。在西方戏剧美学中,悲剧与崇高联系在一起,而喜剧是与滑稽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戏曲不是这样,喜剧能够在滑稽中表现崇高。“优孟衣冠”以来,形成了宝贵的传统。金不换演出的“芝麻官系列”,剧中的丑角喜剧人物,都具有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唐知县唱道:“官职是个宝,性命价更高。为了老百姓,一切皆可抛。”这样的精神是何等崇高!用丑角塑造的这些人物淳朴平易,幽默有趣,有乡土气,接地气,不存在“高大全”的状况,因而更为观众所欢迎。


马  也


马  也(中国艺术研究院资深研究员):金不换的《七品芝麻官》及其“芝麻官”系列喜剧有两个方面关系到喜剧美学问题,引起我们的思考:一是喜剧创作问题,今天大众喜欢喜剧,但是优秀的喜剧作品奇缺;二是中国戏曲喜剧精神的独特性:中国喜剧中的“丑行”未必是被批判嘲讽的对象,有时反倒是正面歌颂的主角(英雄),甚至可以称之为“歌颂喜剧”。这与西方喜剧有很大的不同,是中国喜剧的“新创造”、“新叙事”、“新智慧”,例如金不换的“芝麻官”系列剧目。这就为今天上面提倡的“主旋律”、“正能量”戏剧找到了一种中国式的美学表现方式。


谢柏梁


谢柏梁(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教授):21世纪以来,中国喜剧艺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赵本山、冯巩等人为历史节点的电视晚会类小品、以开心麻花社为标志的话剧舞台剧、以豫剧金不换为代表的牛派丑角艺术这三大块面。从元代郑廷玉的《看钱奴》、明代徐复祚的《一文钱》到当代牛得草、金不换师徒的“七品芝麻官”系列,将中国戏曲的喜剧传统一直延续下来,从吝啬鬼形象演进到为百姓讨公道、替弱势群体打官司、敢于把权势衙内乃至诰命夫人拉下高台公正执法的七品芝麻官形象,体现出扫平冤狱的决心、悲天悯人的情怀,以喜剧的荒诞延续了关汉卿“将贪官污吏都杀坏”的现实主义精神,这就是豫剧喜剧最为轻松自在也最为严肃正义的新开拓。我认为,金不换牛派喜剧艺术的立体传播在中国戏曲史上绝无仅有,在世界喜剧史上可以看成是能够与阿里斯托芬、莫里哀、博马舍、契科夫和卓别林喜剧相提并论而毫无愧色的中国喜剧学派的勃兴。


施旭升


施旭升(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对于喜剧艺术来说,既需要有品格、品质、品位,更需要经得起品鉴和品味。一、喜剧(尤其是戏曲丑角戏)虽属下里巴人,用意在逗人一乐,但是笑自有“品”,豫剧牛派丑行艺术之笑其实是让人能够深深品味的,有嚼头,有内涵。二、喜剧有真品和赝品之别,真品喜剧属于民用品,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赝品,也就是假喜剧,往往只是宣传品而非消遣品。从牛得草到金不换都深得观众喜爱,显示其喜剧属真品无疑。三、喜剧是精品还是次品?是营养品还是麻醉品?这是“品”之高下的问题,既涉及到品格、品味,也关乎喜剧之品质。牛丑艺术无疑属于精品,创造喜剧精品更是金不换永远的艺术追求。


李小菊


李小菊(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在当前戏曲丑角行当整体式微、喜剧作品极度匮乏的创作背景下,金不换对豫剧牛派丑行艺术的长期坚守和传承、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作为牛得草的亲传弟子,金不换承继牛派标志性鼻腔发音的唱腔特点,通过牛派经典剧目的长期演出保持牛派在观众中的持续影响;他充分发挥自己唱腔优势,丰富了牛派唱腔艺术,形成自己的唱腔风格;在身段表演、气质品格上吸取京剧丑行表演艺术优长,规范、丰富并提高了牛派丑行表演技艺,形成自己无动不舞又干净利落的丑行表演风格。金不换以牛得草先生创造的“芝麻官”形象为立足点,量身订制了属于自己的剧目《唐知县斩诰命》,充分展示出他在唱腔和表演上明显区别于牛得草又深得牛派精髓的独特表演个性,并使之成为“牛派金腔”的代表剧目,借助标识性流派剧目人物彰显个人风格,成为流派传承发展双线并进的成功个案。


吴新苗


吴新苗(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教授):喜剧是一个外来概念,但中国戏曲自古以来就有追求笑的艺术效果的喜剧,并具备了自己的民族特色。中国喜剧有浪漫喜剧、讽刺喜剧、调节烘托气氛的闹剧喜剧、笑中有泪的喜剧等不同模式,这些模式常常叠加在一部作品中,营造出丰富多样的喜剧效果。在舞台艺术中,丑角是生成喜剧艺术效果的主要演员。在传统喜剧中,丑角在戏剧功能上是次要的辅助性人物,形象偏于类型化,技艺呈现成为其舞台艺术的主要看点。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丑行喜剧艺术开始有了极大的发展,由辅助性次要人物成为了剧中的主要人物,从而要求传统的类型化、技巧性舞台艺术向塑造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转变。从牛得草到金不换的《唐知县审诰命》,反映了丑行喜剧发展的历程,也代表着其发展方向,这是“牛派金韵”作品得以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


谢雍君


谢雍君(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在全国不同剧种的丑行艺术中,金不换丑角艺术的存在和发展具有独特价值。他坚守在农村舞台上,每年演出400来场,把丑行的技艺美、诙谐美带到民间,满足了基层百姓对丑角、对喜剧的审美需求。他发挥个人艺术天赋,刻苦用功,精心揣摩、精准传承牛派表演艺术,张扬丑行“丑而不丑、丑中见美”的美学精神,大大丰富了豫剧丑戏并积极推进其新世纪发展。他新创的“芝麻官”系列剧目,他所塑造的唐知县、苍娃等形象,深入人心,散发着阳光下山野的乡土气息,富于生机和活力。金不换在表演中充分展现牛派艺术的幽默诙谐,既表现在念白、表情、身段上,也表现在唱腔上,他运用衬词、装饰音(波音、倚音、下滑音等)等表现手法,使牛派唱腔富于机趣,呈露个性,收到了好听、耐听的艺术效果。


孙红侠


孙红侠(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金不换的作品是元杂剧喜剧精神的回归,表现了高贵者最卑贱、卑贱者最聪明的永恒主题。从《审诰命》到《斩诰命》,他的丑角戏不同于明清以来积累传承的那些以单纯的丑角技艺为主的戏。作为底层官吏的唐成,其形象的魅力不因在权力体系中地位卑微而黯淡,面对“当官不为民做主”发出的“不如回家种红薯”的诘问所具有的正是张庚先生所言的人民性。人民性当然是时代语汇,但精神内核和情感魅力永不过时。当下舞台作品不缺少笑声,但缺失真正的喜剧精神。没有笑声一定不是喜剧,但笑声不是喜剧唯一的辨识物,喜剧需要的是具有判断力的笑声,是更高级的理性与智慧的产物。所以我们更需要通过对金不换作品的研讨思考更深层次的关乎时代审美的话题。


郑  雷


郑  雷(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对于喜剧的认识和研究都远远不够。传统戏曲中丑行角色在演出中往往只处于陪衬地位,新时期以来,牛得草演出的《唐知县审诰命》以丑角挑大梁,表明新时代对人的重新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现代喜剧新样式和喜剧精神已重新确立。金不换继承牛派丑角艺术并加以发展,他的艺术实践正与戏曲的现代精神相吻合。只要他积极利用好自己的优势,进一步打磨旧作,推出新作,留下更多的舞台精品,未来前景必大有可观。


豫剧《唐知县审诰命》剧照


二、金不换对豫剧牛派丑行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钮   骠


钮  骠(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金不换是我的学生。当初他要拜我为师,我再三婉拒。后来我寻思,帮他开拓戏路,提高表演技艺,尽到解惑传道之责,我还是能够做到的。金不换唱工条件优厚,嗓音高亢响亮,能唱豫剧多种流派的唱腔,这是他的优长和强项,金不换也在他的戏中尽情地展示了自己之所长。在表演风格上,丑角追求“松、活、节、恰、准”,忌的是“脏、贫、俗、厌、油”。这一点,金不换在台上都能掌控,他化昆、京技艺于豫剧,始终没有脱离豫剧本体之美,坚守着豫剧特色,这点是可贵的。希望金不换能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用健康向上的戏不断给观众带来欢笑。


周育德


周育德(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教授):丑角是中国戏曲史上最早成熟的表演行当。中国戏曲的丑角可以扮演正剧人物,也可扮演悲剧人物,但主要还是扮演喜剧人物。豫剧丑角牛派更可以担纲演大戏,饰演正派好人。金不换继承和发扬牛派的传统,完成了“芝麻官”清官系列的创排,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牛派丑角塑造的正面人物都是有筋骨、有温度、接地气的。当代中国的戏曲舞台呼唤喜剧艺术,我们不仅希望古装戏有成功的喜剧,更希望现代戏也有精彩的喜剧作品贡献给观众,因为人们不仅需要振奋,也需要愉悦。喜剧的创作和演出特别需要智慧,需要胆略。牛派艺术家做出了榜样,提供了经验,值得深入研究。


沈  斌


沈  斌(上海昆剧团导演):豫剧名“丑”金不换,自幼跟随豫剧著名丑角大师牛得草先生学艺,得到牛得草的真传。与此同时,在艺术成长道路上,为了丰富自身的表演技艺,又拜中国京昆表演艺术家、教育家钮骠先生与中国京剧丑角表演艺术家朱世慧先生为师,吸收京昆表演艺术的精髓,丰富了牛派表演艺术。在博采众长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获得了中国戏曲最高奖“梅花奖”与第28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当今的豫剧观众群里,老百姓常常称金不换为“金牛派”,牛得草有着顽强的艺术生命力,金不换则是忠实地进行传承,创造性地加以发展。我们民族优秀的艺术创造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的创新与发展,期望“金牛派”能够早日确立。


赓续华


赓续华(《中国戏剧》杂志原主编,中国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金不换是河南豫剧的一面旗帜。他继承了乃师牛得草的艺术与传统,开创了以豫剧丑行挑班的胜景。他主演的剧目,喜剧色彩鲜明,寓教于乐,老百姓喜闻乐见。既注重表演,更有过硬的演唱,是金不换镇台的法宝,也是他驾驭舞台的秘笈。他主演的豫剧《七品芝麻官》,改革开放几十年常演不衰。不仅给观众带来笑声,更呼应着百姓伸张正义的审美需求。金不换的成就是靠高频度、高强度的演出获得的,一年近四百场的演出不仅让河南老乡爱上了豫剧,也让全国的观众因为金不换的精湛表演知晓了豫剧的丰富多彩,为豫剧成为全国地方戏第一大剧种作出了卓越贡献。


刘景亮


刘景亮(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金不换对牛派的传承是整体的传承,不仅重视对牛派艺术特色、具体艺术手段的继承,而且注重对牛派艺术精神的传承。对牛派艺术的传承是具有创新性、创造性的传承。他在保证对牛派艺术本真地、整体地继承的同时,也在不断发掘豫剧丑角艺术传统的表演手段,学习其他剧种丑角艺术的长处,借鉴当代相关艺术的表演语汇,转化吸纳,为我所用,使金不换的表演艺术既是牛派的,又是具有个人特点的。金不换对牛派艺术的传承是在传播中传承,他在传承中把最大的力气用在传播上面,在多渠道的传播中,传递了牛派艺术的魅力,扩大了牛派艺术的社会显示度,增强了观众对牛派艺术的审美需求,从本质上提升了牛派艺术的生命力和传承能力。在总结牛派传承的成就和经验的同时,希望金不换先生努力创作出雅俗共赏、能够进入流派传统、成为戏曲经典的新剧目,把牛派艺术推向新阶段。


董文建


董文建(河南省文化厅巡视员):金不换从艺数十年来,在师从牛得草大师,传承“牛”派艺术的创作道路上,他领衔主演了《七品芝麻官》《唐知县斩诰命》《宝贝》《草根秀才》《卷席筒》等近三十部以丑行为主角的大型剧目。在这近三十部作品中除了少数几部是传承移植的剧目外,绝大多数都是原创剧目。一个丑角演员领衔主演这么多大型戏曲,这在中国豫剧史甚至在中国戏曲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这极大地丰富了豫剧和中国戏曲的丑角戏剧目,为豫剧和中国戏曲丑行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金不换虽然是豫剧牛派艺术的传人,但他为了更好地弘扬豫剧丑行艺术,推动豫剧丑行表演艺术走向更高层次,又先后拜京剧著名表演艺术家、教育家钮骠,湖北省京剧院院长、京剧名丑朱世慧等先生为师,认真吸收学习京剧丑行的艺术精华,用博大精深的京剧丑角艺术内涵来丰富自己的艺术思想,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使自己在丑角艺术造诣上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他从河南走向全国,为自己成为未来中国戏曲丑行的领军人物奠定了基础。


齐  飞


齐  飞(河南省文联副主席,著名剧作家):我和金不换相识相交20多年了,我叫他小金,他称我齐叔,仅在《梨园春》栏目我就为他编导了20多部小品播出,他演的戏我几乎都看过,他给我的印象总是风风火火,南北奔波,新戏每年至少推出一个,每年亲自登台演出至少二百场。金不换有“三忙”:忙演出,忙对牛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忙新剧目的生产。以金不换今天的艺术功力、社会影响和拼搏精神,希望他今后能推出一部好听、好看、叫得响、留得住、传得开的牛派作品。临来时即兴写了两句话,书赠金不换:“牛派传人金不换,金牛闪闪耀梨园。”


陈涌泉


陈涌泉(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剧作家):在当今中国豫剧的四大行当里,金不换一柱擎天,是丑行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从“审诰命”到“斩诰命”,他继承并发展了牛派表演艺术。金不换创造了“七个最”:保留剧目最多,央视戏曲频道播出最多,拍摄的戏曲电影最多,最接地气,最有活力,最受观众欢迎。我对金不换今后的期待主要有两点,一是能排出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艺术精品;二是多收徒弟,薪火相传,把牛派发扬光大,进而早日创造属于自己的“金派”表演艺术。


吴亚明


吴亚明(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豫剧在其发展历史上,不仅拥有一批深受百姓喜爱的喜剧剧目,而且同样拥有一批享誉剧坛的丑行名角,比如在民国时期开封以李敬仙、李德奎、李小需、董有道、曹献章、万福祥等为代表的豫剧文丑和武丑名角。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豫剧舞台上活跃着高兴旺、魏进福、牛得草三大名丑。当前,不仅豫剧丑角演员屈指可数,丑角艺术也日渐式微,豫剧丑行以高兴旺为代表的“高派”艺术已经无迹可寻,当前的豫剧舞台上唯有牛得草先生创立的“牛派”艺术一枝独秀。当前豫剧丑角艺术除牛派以外普遍式微的原因有四:一,豫剧整体上“阴盛阳衰”;二,从事丑行,对演员有较特殊的要求;三,丑角生存发展的土壤和条件不佳;四,剧目生产环境的制约导致目前豫剧丑角剧目较少。传承和发展豫剧丑角艺术,应该以豫剧丑角“牛派”的优秀弟子金不换和以金不换为首的鹤壁“牛派”艺术研究院为切入点和发力点,推出一批豫剧丑角“牛派”优秀新创剧目,培养一批“牛派”艺术青年人才,搭建一个全国丑行艺术交流展演平台,利用新媒体扩大豫剧丑角的艺术影响力。


王绍军


王绍军(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教授):流派传承的方式包括对流派经典剧目的传承,对流派艺术特征、表演形式的传承,对流派创始人提炼生活、艺术化表达方式的传承。大部分继承者只继承了流派的成果,而没有继承流派创始人提炼生活、艺术创造和表达的方式方法。流派发展的方式有:流派继承人根据自身的艺术条件和理解在所继承的流派剧目中演绎的差异性就是发展,流派继承人使流派艺术在新创剧目中得以发展,金不换的《憨憨公子搬倒爹》等剧目即是如此;以流派创始人创造的典型人物为基础,创造出具有继承者自身特色的流派新剧目,金不换在牛得草《七品芝麻官》基础上创排的《唐知县斩诰命》等系列剧目属于此类。


每一代传承者的责任是:1、完成对流派表现形式的发展,如金不换创排的《伙夫县长》等具有流派特色的现代戏的探索。2、完成对流派典型人物题材的拓展式创造,如金不换创造的芝麻官系列作品。3、根据自身的美学理念及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在新创剧目中对流派的表现形式予以发展,如金不换的《法海禅师》等诸多作品。总而言之,流派继承要传承成果,创造要遵循规律,发展要突出特点。


豫剧《唐知县斩诰命》剧照


三、金不换与牛派经典剧目的艺术特色

朱世慧


朱世慧(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豫剧已经使河南成为一个戏曲大省、强省。金不换得益于豫剧这样一个环境,得益于河南特别是鹤壁的文化环境,鹤壁可以说是丑行的基地、故乡。京剧的格局以生、旦为主行,丑行是绿叶、配菜。但丑行应该有自己合适、准确的地位,豫剧有了丑行,为豫剧增色。丑行不是长得不行、唱得不行,丑角勾脸要“漂亮”、喜庆、干净,金不换具备了这些条件,特别是他具备牛派的嗓儿。丑行和生行唱腔不一样,从文学本子上就要提供小花脸能唱的词儿,喜剧就要像侯宝林先生所说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金不换身抱两行,他还唱老生。小花脸、丑行本身就需要掌握很多行当的东西,才能在台上随心所欲。丑行叫偏行,但要演很多人物,所以小花脸肚子里装的东西越多越好,这样才能演什么像什么。金不换唱腔功夫很好,戏曲以唱来表现人物、展现情节,作为主演没有唱功,是拿不住观众、镇不住台的。金不换具备这样的条件、气场。现在京剧领域丑行很衰微,我这辈子要为丑行做点事,建议戏曲学院挑丑行演员,要挑好学生认真加以培养。


李鸿良


李鸿良(江苏省昆剧院院长):《七品芝麻官》是一部很接地气、老百姓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好戏,这出戏诙谐幽默却不低俗,展现了中国官场上文人的智慧。不论是一个剧种还是一名基层艺术家,都应该积极响应当前倡导的传统表演艺术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切以人民喜爱的审美风气为导向,一切为老百姓服务,真正体现文化惠民的精神,这样的艺术其社会效益和价值才不可估量。希望金不换今后艺术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毛小雨


毛小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丑角在戏曲里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比如粤剧里的“丑生开笔”,在台口柱子上写一个不封口的“吉”字,这才能够开始演戏。别人不能坐的戏箱,丑角可以坐,在戏班里地位很高。印度的戏剧家婆罗多在2000年前的《舞论》中谈到,判断一个表演作品是不是戏,有没有丑角是一个重要的标准。丑角在戏剧中通常被塑造为相貌丑陋但率真、善良的人物形象。婆罗多规定丑角要有“身材矮小,长有獠牙,弯腰曲背,两舌,貌丑,秃头,眼睛发黄”的特点,并通过插科打诨的语言和怪异装饰引人发笑。个性是艺术发展的核心动力,在歌唱艺术中,尤其是流行歌曲界,突出的个人特点,辨识度极高的声音色彩,是演唱者安身立命的根本。但是,他们并没有刻意称自己是某派,对那些模仿特别像的,往往以“模仿秀”名之,言下之意是这属于娱乐范围,对照原版,是等而下之的东西,模仿得再像也不入流。歌手只有抛弃模仿,唱出自己的特点,才有出头之日,否则,一辈子在艺术上都是难以登堂入室的。但豫剧名丑金不换打破了这个魔咒,他宗牛派而不拘泥于牛派,每年几乎都有新戏推出,发挥嗓音自身条件长于师傅的特点,形成了牛韵金腔,是一个能在前辈艺术基础上有所创新的艺术家,难能可贵!


孔培培


孔培培(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金不换先生塑造的经典舞台形象体现出如下艺术特征:一、巧妙利用故事的悲剧性铺陈与丑角的喜剧性表演之间的矛盾,完成戏剧思想表达。二、充分利用对人物外形的丑化塑造与对人物内心的崇高表现之间的反差,丰满人物形象。三、通过不断突破行当表演局限、拓展丑角表演手段,完成个人艺术风格的确立和流派的传承发展。


研讨会合影


摄影:刘晓辉




编校:张静、李小菊

排版:王志勇

审稿:郑雷、谢雍君


往期回顾●点击阅读 ↓↓↓


“现代戏的诗意与情怀——苏剧《国鼎魂》学术研讨会”专家发言摘要

“中国目连戏展演”暨“中国目连戏的保护与传承”研讨会在京成功举办

茂腔《失却的银婚》观后笔谈

革命文化题材如何成为艺术经典 ——上党梆子《太行娘亲》晋京演出学术研讨会纪要(上)

革命文化题材如何成为艺术经典——上党梆子《太行娘亲》晋京演出学术研讨会纪要(下)

古腔新论说青阳——2018年全国青阳腔学术研讨会纪实

戏曲研究所举办滇剧《水莽草》学术研讨会

“戏曲实践经验及理论之融合研讨会”近日在港澳举行


欢迎投稿、联系邮箱:

xiquyanjiu@sina.com

戏曲研究丨Traditional Chinese Drama Research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长按上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哟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