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源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共享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成要素,它与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相适应,高度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共享制度,要把握好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这个关键点,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公平原则、差异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共享制度;以人民为中心
点击「 蓝色微信名 」 可快速关注
来源:《改革与战略》2017年第6期
李艳,新疆大学、海南政法职业学院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源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共享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成要素,它与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相适应,高度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共享制度,要把握好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这个关键点,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公平原则、差异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共享制度;以人民为中心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一)促进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目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背景主要缘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从国外来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发源地的苏联和东欧各国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动荡,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取代社会主义,重新登上历史舞台。其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失败导致苏联经济全面崩溃,更将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推向了岌岌可危的位置。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极大地影响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方向。正是因为如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对经济发展的阻挠等从未停止过,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来自国外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的挑战和困难。
从国内来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以资本主导型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把中国带进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经济保持长时期的高位增长,经济总量跃居为世界第二位,雄厚的经济基础带动了科技、文化、体育、国防等方面的极大发展,人民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问题的关键是,长期以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是建立在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基础上的,即中国的经济发展出现量与质的明显失衡,其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速度远远高于人的发展速度,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自然资源掠夺式的无序开采导致其承载力日益下降,经济、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缺乏应有的协调性及和谐性。显然,这种资本主导型、过度注重短期发展而忽视长期发展、强调局部利益忽视全局利益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必然难以使中国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且,从经济发展的工具性和人发展的目的性的关系来看,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背离了经济发展服务于人的发展的目的和本质,由此暴露出来的问题在经济发展实践过程中充分显现出来,成为抑制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变量。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原有的用于指导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并不能使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更不可能让中国经济走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道路,真正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的就在于通过发展经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要解决上述问题,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建共享,引导中国经济向以人民为中心的方向发展。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成人类历史,社会中的一切活动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均离不开人的作用的发挥。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参与人类社会发展与历史进程的“人”,并不是简单的自然属性的人,而是具备社会属性、有主观能动性并产生积极作用的人民。人民不等同于人,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在中国,人民指的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
历史发展的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和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性力量,是社会生产活动最主要的要素,无论是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都离不开人民的参与。人民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同时创造了社会精神财富,参与并推动了每一次社会变革。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而作为物质资料生产者的人民则是创造历史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结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性、普惠性和稳定性。共建和共享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思想的根本原则,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并不是纯粹地倡导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而且还注重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途径和方式,它不是主要依靠于政府的扶持和救助,而是要从人能够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参与社会生产出发。只有人民都获得参与社会生产的机会进而获得与之相对应的劳动报酬,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才有可能实现,以共建的方式实现共享才是动力最强、稳定性最高和最具可持续的方式。
(三)经济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顺应了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最终目的
最早产生的社会主义思想要追溯到中国战国时期。儒家经典著作《礼记·礼运》中提出了“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弃者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的观点,体现出原始的、朴素的“人人平等、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理想。
16世纪初期,英国的托马斯·莫尔有感于资本主义为人民带来的苦难,著成人类历史上首部空想社会主义著作《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新书》(简称《乌托邦》),揭开空想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序幕。此后,德国的托马斯·闵采尔、英国的杰拉德·温斯坦莱等人均用实际行动提出并维护公有制概念,引起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的恐慌。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这个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仅是纯粹虚构的幻想。到了19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工业革命成果卓著,由此带来的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空想社会主义达到高峰,涌现出一批杰出人物。其中,英国的罗伯特·欧文散尽家财构筑的“新和谐公社”共产主义新村试验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许多抱持社会主义理想的有志之士纷纷加入。可惜的是,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加上资本主义的强势包围,“新和谐公社”试验因无法解决消费能力大于生产能力的矛盾而宣告解散。
19世纪40年代,德国的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汲取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古希腊罗马哲学等先进思想的基础上,于1948年2月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指出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正式问世,它与之后出版的《资本论》一起,成为世界范围内无产阶级革命的精神指南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之一即是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其关键在人民,本质在人民。蓬勃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同时又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其中,为人民服务、保护人民利益、人民是否满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有的价值主题,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本思想顺应了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最终目的。
二、共享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构成要素
(一)共享制度与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相适应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所谓社会和谐,即构成社会的各种要素相互协调、相辅相成,形成平衡态势。这种平衡态势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多层次、多角度的总体和谐。
古代的“天下大同”思想,近代的“乌托邦社会主义”思想,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提出的“民主、自由”口号,都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反映出“社会和谐”的美好理想。但是,是否能够真正实现社会和谐,取决于社会生产关系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只有在公有制生产关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根本性与总体性和谐”。在公有制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实现社会和谐不再是空想和梦想,而是实实在在的目标。
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分配不公、贫富不均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构建共享制度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制度或者法规的方式来引导或者规制社会生产与分配行为,使其向更好地改善人民的生活生产条件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方向发展。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中的共享制度并非平均绝对化,共享的机会和共享的力度主要根据社会成员的社会生产参与度及其贡献度等因素来确定。也就是说,构建共享制度的目的在方向上是要引导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民生问题的解决,要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在操作上是要以劳动力价值补偿为主要标准,反映出不同社会成员之间对经济发展成果共享的合理差异。这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高度的趋同性和适应性。
(二)共享制度高度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共享制度与国民经济发展高度契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规定:“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习近平指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各种所有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
构建共享制度与国家经济主体的特征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主体一改之前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主体模式,转向以公有制经济主体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是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保障,它控制着关乎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在水利、煤炭、电力等关键领域,公有制经济的支配和主导至关重要,它优化了资源配置,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了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在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创造了巨大的改革红利,使国民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作为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红利的所有权不是政府,不是企业,而是全体人民。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红利,是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目的。李克强指出,“让改革的红利惠及全体人民还有巨大的空间”。如何共享改革红利,并在共享改革红利的过程中继续实现共建继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共享制度就成为连接“共建”和“共享”之间的桥梁,它为经济社会转型中的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三)共享制度与以人民为中心共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导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共享制度是保障,两者共同构成理论导向。经济发展转型需要新的理念和新的制度,用新理念来引领新的发展,用新制度来保障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要旨。“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主义认为,评价一个社会是否进步并不是简单地看是否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关键要看“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不是为少数人(即资本家)服务,而是服务于广大人民的发展,为了让人民可以拥有更好的读书机会、医疗条件、住房条件和良好的生活环境,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正如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由此,《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要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发展为了人民的目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理论支撑。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共享制度构建
(一)构建共享制度要把握好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这个关键点
收入分配与共享制度密切相关,收入分配是影响是否共享、如何共享和共享效果的核心要素之一,这决定于当前中国以按劳分配为主、多重收入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开放以来,在“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指导思想的影响下,由于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先富”和“后富”的关系,社会财富向经济发达地区和资本所有者大量倾斜,中国的收入分配和贫富差距出现了诸多问题,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巨大,贫富差距悬殊,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以企业为例,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虽然工作时间基本相同,但在工资及企业福利分配上却存在显著差异。在城乡之间,城市居民所享受到的教育、医疗、养老及其他公共服务资源远远多于农村居民,尽管近年来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正在逐步缩小这种差异,但长期以来形成的偏向于城市的各种机制体制依然发挥作用,城乡居民公平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局面尚未形成。要突破这一困境,很重要的突破口就是要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其应有的逻辑和思维不仅仅是简单地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而是要从影响劳动者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深层次原因寻找出路。从收入分配制度而言,衡量人民是否能够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以及共享度如何,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参与社会生产即劳动的社会成员的劳动力价值是否得到充分实现。因为简单的劳动收入的绝对数值的增长更多的是从纵向方面来衡量,没用充分对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成本的增加以及其与劳动收入之间的匹配关系进行测度和考察,但这个因素却是最重要、最核心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着力点应该立足于社会成员及其家庭成员生存和发展成本变化的动态性,以及这种变化与劳动报酬之间的匹配性进行推进。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效率与公平相互兼顾的原则。
(二)构建共享制度应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进行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由中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的,这在实践中已经证明是正确的。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城乡差距、贫富悬殊、生态环境恶化、人与经济发展失衡等问题,都是人民不能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或者效果不理想的现实体现。从本质上看,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归结于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之间出现了问题,即私有制经济过度快速发展导致经济发展过多地向资本持有者实现资本积累倾斜,诸如教育、医疗、住房、养老以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关乎民生的重大项目进展受阻,或者在遵循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上推进,教育市场化、医疗市场化、住房市场化等导致的必然结果是人生存和发展成本的快速增长。而与之并存的是,人民的收入水平严重滞后,劳动收入与生存发展成本失衡问题突出。因此,构建共享制度必须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所有制的基础上进行,因为公有制经济除了具有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外,还肩负着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稳定等多方面使命,它能更好地调节社会生产和分配的关系,能够更好地按照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要求进行社会生产,能够有更强的意愿和更好的能力来保障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生产所需要的条件,这是其区别于私有制经济的显著特征。正是因为如此,习近平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动摇,通过加强和完善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使国有企业成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成为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力量,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成为壮大综合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要坚持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的方针,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1]
(三)构建共享制度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实力的竞争、高素质人才的竞争”。用于生产的土地、劳动、资本、商品和劳务等社会资源、经济资源的配置和发展,全部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是构成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之一,它和劳动对象一起,构成生产力中“物”的因素。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里德·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中指出,“生产要素通常分为土地、劳动和资本三类。土地是指大自然为了帮助人类,在陆地、海上、空气、光和热各方面所赠与的物质和力量。劳动是指人类的经济工作——不论是用手的还是用脑的。资本是指为了生产物质货物,为了获取通常被算作收入一部分的利益而储备的一切设备”。由此可见,劳动在生产要素构成中非常重要,作为生产力中“人”的因素的劳动者,在生产要素中的决定性地位更是不言而喻,他们在发展生产力进而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任务即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它离不开人民的参与,人民是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根本力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共享水平显著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东部与中西部发展差异及社会贫富差距依然存在,一些偏远地区的人民群众尚未脱离贫困,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公共资源还未能实现共享,社会保障体系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富差距过大也不是社会主义。为此,“十三五”规划提出“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等任务。这些任务和措施均立足于民生,是“以人民为中心”核心思想的具体体现。但这些目标是否能实现、怎么样实现以及实现后的效果如何保障,关键在于在此过程中能不能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如何发挥人民主体作用以及是否有完善的制度来保障人民能够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因此,如何构建起行之有效的共享制度,让广大人民在国家不断释放改革红利的过程中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成为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共享制度必须围绕发挥人民主体性、保障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来进行设计和安排。
同时,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但是,共同富裕与人民共享并不是相互等同的概念,两者具有共性也有区别。人民共享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只有做到人民共享才能够实现最终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人民共享的一种目的性结果。共同富裕也不等同于平均分配,它建立在人民共建共享的基础之上,最终目的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不管是人民共建还是人民共享,首先都要解决好人民主体地位问题,这是基础和前提,这是由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经济发展应该以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本质共同决定的。人民主体地位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社会成员都有获得参与社会生产的机会并能够保持这种状态的稳定性;二是人民可以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不同社会成员对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度与其参与社会生产的程度和相关制度设计密切相关。由此可见,人民主体地位的确立和保持仅仅依靠社会成员的意识觉悟和自觉性并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须上升到制度保障的高度来确立和推进。因为在当前经济发展尚未高度发达、就业竞争激烈和资本逐利性等因素的影响下,人民参与社会生产和对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面临多方面的调整,没有制度的保障,没有法律法规的强制性约束,人民主体地位缺乏足够的支撑力和保障力。
(四)构建共享制度必须遵循的原则
构建共享制度只是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的基础,而怎么落实共享制度和发挥共享制度的作用也至关重要。笔者以为,构建共享制度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公平原则。亚当·斯密在《经济学原理》中指出,公平是“交易的粉饰”,随后,他又对交易做了诠释,认为交易是“由于某种原因而相互进行的利益互换行为”。《现代汉语词典》对“公平”一词的解释为“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公平”已不单单是利益的获得,还包括经济、政治、法律、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含义。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社会价值分配的原则不再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而是成为“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无论是共享还是共建,都要遵循公平原则。这里的公平不是绝对的平均化,而是要充分体现出不同社会成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而且还要做到机遇公平、发展公平、资源公平。比如,我国中东部省份的发展水平远远高于西部省份,中东部省份的居民所能享受的教育、医疗、人才资源远远大于西部省份居民。要想消弭这种不公平现象,一是要加大西部省份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西部省份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环境,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二是要实施多种优惠政策,吸引中东部省份居民迁移至西部省份定居,通过人才引进加强西部省份软实力建设,为西部省份居民创造和中东部地区类同的公平机会,促进社会和谐;三是推进东部与中部、西部省份资源之间、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相互之间的发展差距。(2)差异性与层次性原则。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区域之间发展水平和不同群体拥有条件等差异决定了人民对经济发展的共享无法在同一时间实现同等水平的共享。在推进共享的过程中,必须承认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水平以及不同群体自身禀赋、能力和需求的差异,并结合这一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差异性的共享制度,要立足实际,突出重点,体现差异。(3)循序渐进原则。共享经济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其以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为前提。正如以上所言,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和需求的差异性本身就决定了各自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应当有所差别,进而决定了共享经济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相互间的差异逐渐消弭而变化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正如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一样,过度地急于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必定会产生本不应该出现的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共享经济发展也同样如此。
注释
[1] 习近平《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动摇》,载于《人民日报》2016年10月12日。
参考文献
蔡继明,靳卫萍.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原则[N].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05-03.
陈光林.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鲜明党性[J].党建,2016(2):16-18.
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4525.
党章学习读本编写组.党章学习读本[Z].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
巩庆海.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洪银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J].红旗文稿,2016(7):1-2.
贾华强.中国如何实现持续繁荣的市场经济——以经济主体多样性为视角的分析[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1下):28-35.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7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162.
姜梅英.整体发展视阈中的以人为本[D].济南: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23-224.
刘灿.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几点认识[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6(2):42-48+15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0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3.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57.
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64.
《求是》评论员.坚持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七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J].求是,2016.
推荐阅读
【理论探索】 张晨等: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中国对外开放和参与全球治理的理论阐释力
【理论探索】 王立胜、王清涛:资本逻辑的兴起与当代中国的价值重建
【理论探索】 邱海平:《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中国政治经济学智库 ∣ 长按关注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感觉不错,请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