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十九大】王立胜: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

2017-11-13 王立胜 中国政治经济学智库

点击「 蓝色微信名 」 可快速关注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微信公众号


作者简介


王立胜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智库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论坛理事长、主席,兼任中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新疆智库专家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主要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疆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等领域的研究。出版《现代性与中国社会主义精神》《农村研究的中度视野》《中国农村现代化:思路与出路》《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研究》等著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学动态》《科学社会主义》《现代哲学》等报刊上发表论文二百余篇,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人民网、光明网等全文转载,获得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党校系统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等荣誉。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上所作的报告,是中国共产党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立足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历史使命,依据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作出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指引和根本遵循。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方略、宏伟蓝图、主要任务和根本保证,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  

  

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中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准确把握和科学总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战略指引、宏伟蓝图和主要任务的现实依据和逻辑前提。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担负起这一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

  

  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其一,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新时代仍然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已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而进入新阶段;其二,新时代是人民温饱问题已解决、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其三,新时代是在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持续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其四,新时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其五,新时代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是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一道,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人类美好未来的时代。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以上特征,决定了它不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理论依据: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理论依据。十八大之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也就决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面对新的历史任务,承担新的历史使命,需要新的理论指导和作出新的战略安排。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制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已不在于社会生产的落后,而突出表现为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

  

  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大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表现在诸多方面,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规定性,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内部不平衡不充分,又包括相互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如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和城乡不平衡,发展和效益之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收入增长与分配差距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等。站在新时代、面对新使命,我们必须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历史使命: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义无反顾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历史基础。这成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历史前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制度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到确立。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成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制度前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全国人民在保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改革原有社会主义运行中的体制障碍,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极大地加速了各方面的发展。改革开放为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这些已有的历史、制度、物质前提和基础之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提出的中国梦。实现中国梦就是新时代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新的历史使命。新时代意味着“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不过,“行百里者半九十”,为实现伟大梦想,还需要更为艰巨和艰苦的努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梦才能实现,而为了加强党的领导,就要推进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这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每个伟大时代都需要伟大理论的指导。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决定了中国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到来使中国共产党面临新的历史使命,新的历史使命的完成必须有新的理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时代课题是“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实践中,紧紧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的实践相结合,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规律的认识,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回答,为新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提供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

  

  党的十九大报告通过“八个明确”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是“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实际上是点明了新时代的总目标、总任务和总步骤,是这个理论的总体指向。

  

  二是“明确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这里不仅点明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更重要的是指出了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方向。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坚持了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的有机统一。

  

  三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实际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战略层面的展开和体现,是上面“两个明确”的进一步展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布局。

  

  四是“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里点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动力和总路径。

  

  五是“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实际上点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法治保障问题。

  

  六是“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这里实际上是点明了人民军队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坚强柱石。

  

  七是“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里实际上是点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外部条件。

  

  八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这里实际上是点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问题,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  


战略指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作用的发挥,必定要使这一思想与新的实践相结合,这种结合的直接体现就是基本方略的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全面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前提下,给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这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贯彻落实提供了具体的路径。

  

  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论述是通过“十四个坚持”来表现的。从内容上看,基本方略所表现出的“十四个坚持”是一个有机整体,我们可以把“十四个坚持”简化为六个方面来把握。

  

  一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里点明了基本方略的领导核心。一切战略部署离不开领导核心,这一领导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的历史、现实以及新时代任务决定了基本方略的实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里点明了基本方略的根本立场。基本方略安排必须首先有立场,立场决定了发展目的,即“为谁发展”。人民在中国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体地位,因此基本方略的立场也是以人民为中心。

  

  三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这里点明了基本方略的基本路径。从改革开放到全面深化改革,充分体现了中国发展方略的路径。只有贯彻全面深化改革这一路径,才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完善的体制机制。

  

  四是“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五个坚持”点明了基本方略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第一,基本方略的经济建设。新发展理念是根据新时代的特征及使命提出的发展思路,是行动先导。第二,基本方略的政治建设。基本方略的政治建设必须有主体力量,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决定了发展要以人民为主体力量。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的制度保障。第三,基本方略的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基本方略的文化建设。第四,基本方略的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是基本方略的实施条件。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民生,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是社会建设的内容,也是落实基本方略的条件。第五,基本方略的生态建设。生态建设是基本方略的实施基础。十九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关系界定为和谐共生的关系,从整体出发的发展必须是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发展。

  

  五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四个坚持”点明了基本方略的主权保障。实现基本方略需要一系列主权保障,首先,必须从整个国家安全出发,建立统一的安全观念,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其次,需要有强大的军队作为坚强后盾,而这一后盾需要有核心领导力量。再次,统一的国家是实施基本方略的重要保障。最后,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

  

  六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这里点明了基本方略的组织保证。作为领导核心,只有建立完备的党组织才能为基本方略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是组织保障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说,党的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内部的自我革命,以党章为根本,形成以政治建设为首、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为支撑的治理体制机制是自我革命的基本内容,最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宏伟蓝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为贯彻实施基本方略,需要进行完整的战略安排,根据基本方略的内容,战略安排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国家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和路径,因此成为基本方略的战略安排。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开放之后,党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基于前两步已经实现这一时代背景,考虑到中国处于新时代这一国情,十九大报告将第三步又分为两步: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从现在到2020年,中国将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这一现实,依据统筹推进各项建设和战略安排,全面协调推进各项政策措施,从而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须完成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即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渡。

  

  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中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目标的内涵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这五方面的建设更为完善。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的要求明显高于第一个阶段: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比过去全面提升;放眼全球,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主要任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部署


  

  为实施基本方略以及完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十九大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制定了八条具体措施来部署。八条措施可概括为两方面:“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举措和三条主权保障举措。

  

  第一个方面:“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举措。

  

  第一,“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已经由量的高速增长变为追求质量品位。目前,经济处于新常态,即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的攻关期,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这一关口的战略目标。在这里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任务和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行动先导,即新发展理念。而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过程中需要找好着力点,而这一着力点是实体经济,须将供给侧作为主攻方向。

  

  第二,“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性质决定了政治建设的目标是维护人民利益,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这也是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政治制度建设需要依据中国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来评判。首先,政治制度建设要有领导核心、根本立场以及制度保障。三者的关系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第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建设。这需要领导核心、价值体系、道德规范、文化传播。第一条指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第二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条指的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第四条包括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第五条是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第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要求满足人民需求,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关系人民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新时代人民需求已经增长、升级并呈现多元化特征,因此要通过社会建设来满足人民群众对经济、文化、社会等的全面要求。

  

  第五,“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自然界的运行有其客观规律,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而真正落实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个方面:三条主权保障举措。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安全为前提。首先要有强大的军队力量以保证国家安全,其次国家内部须团结一致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最后从全球来看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创造国家发展的外部条件。所以,军队保障建设、国家统一建设、人类共同体建设都非常重要。第一方面,“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强调要加强军队党的建设、提高战斗力、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第二方面,“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强调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第三方面,“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这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只有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应对这些挑战。


根本保证: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点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就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一方面,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另一方面,必须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所以,十九大报告的最后一部分讲要“坚定不移地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全体党员要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是培养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重要方面,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党的纪律建设,必须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聚焦十九大】 王立胜:新时代孕育新使命 新使命托起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深刻揭示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对于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特点、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党的十九大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新时代孕育新使命,新使命托起新时代。如何从时代的更新中把握历史方位,牢记历史使命,勇敢地承担历史责任,是摆在每一个共产党人面前的试卷。

一、习近平对时代、责任和使命的新认识、新思考、新判断

1962年1月,毛泽东指出:“从现在起,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外,是世界上社会制度彻底变化的伟大时代,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是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不能比拟的。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同过去时代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伟大的斗争。”

毛泽东的这段讲话值得反复回味,他既提出了“伟大时代”,也预见了“伟大时代”的时间节点就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0周年,更为重要的是,他提出处在“伟大时代”必须准备进行同过去时代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伟大的斗争。他惊人地准确预判了新时代和历史使命。

早在1960年6月,邓小平就指出:“一切问题的关键在对时代的分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与调整,邓小平对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进行了思考,得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判断,是对世界各种矛盾的普遍性和规律性的深刻认识,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创新,是我们党新时期基本路线和国家外交战略的重要理论依据,对于我们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2015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时说:“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也是各国同舟共济、携手共进的时代。在这样伟大的时代,站在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新起点,中英两国携手,恰逢其时。”在这里,他明确了两点:一是我们处于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二是现在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2014年,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到:“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2016年5月,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这些讲话虽然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文艺工作者所说,但鲜明地提出了时代和使命的课题。

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在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就提到了“使命”这个词:“我们一定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他说,全党同志的重托,全国各族人民的期望,是对我们做好工作的巨大鼓舞,也是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

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牢记党肩负的执政兴国、振兴中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坚信党和人民事业的正义性和远大前途,毫不动摇地为之奋斗,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习近平强调的责任和使命,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对民族的责任。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14年9月3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

016年7月,习近平在银川市郊的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考察时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展望未来,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在望。中华民族积蓄的能量太久了,要爆发出来去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

二是对人民的责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又谈到“使命”:“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三是对党的责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016年1月12日,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党肩负着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同时也面临着“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完成历史使命,战胜风险挑战,必须管好党、治好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习近平所说的历史使命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顽强的意志品质,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勇气,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责任担当,爱民为民的真挚情怀,高瞻远瞩、面向未来的气魄。

2012年11月8日,习近平在参加党的十八大上海代表团讨论时指出,党的十八大主题,简明而又鲜明地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了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这4个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五年之后,习近平在“7·26”讲话中强调,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我们党要明确宣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在之前4个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上增加了“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格外突出而引人注目。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鲜明提出党的十九大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依据和意义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1.新时代的到来,是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长期努力的结果。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接着又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特别是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挨打的境地,从此站起来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成为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改革开放,让中华民族找到了一条奔向富裕的康庄大道,逐渐摆脱挨饿的境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基本保持了中高速增长态势,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78.7亿元增至2015年的676708亿元,增长183倍。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1978-2015年,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由1.7%升至14.8%,落后第一名美国9个百分点,领先第三名日本9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978-2015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增至33304亿美元,从2010年起一直位居世界第一。由于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实现了由追随者到参与者再到引领者的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历史性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之路,从而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强起来的新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的表述契合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近40年的共同努力,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正是基于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性意义的准确认识,基于对新的伟大实践的正确反映,基于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高度概括。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我们既要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这一变化,也要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些不变因素,那就是党的十九报告指出的: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习近平曾经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我们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讲“三个没有变”,而党的十九大报告表述为“一变两不变”,基本国情依然没有变,国际地位依然没有变,但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了。这一新判断,彰显了“变”与“不变”的唯物辩证法。“不变”体现了时代的延续性,“变”则体现了新时代之“新”。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1960年毛泽东在会见斯诺时说:“在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我估计要花一百多年。”毛泽东对“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建成的时间判断,与现在我们所说的第二个一百年完全吻合;“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与我们现在说的“强起来”完全吻合。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多次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曾经引起人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动摇、质疑、否定,一些西方政治家和学者甚至断言“历史的终结”,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终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遇到空前挑战。乱云飞渡仍从容,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完全证明了邓小平的判断,完全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和世界的生命力,完全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

——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956年11月,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曾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努力,历经千辛万苦,逐渐摆脱贫穷落后,在改革开放加快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又坚持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独立自主,成功保持了国家和民族独立性,不仅有力地回击了那些认为现代必然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的习惯看法和习惯势力,而且树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并让发展中国家从中国的发展中,看到了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富强、社会发展的前途和希望。

习近平曾谈到1985年4月邓小平说的一段话:“现在我们干的是中国几千年来从未干过的的事。这场改革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之一,就是向世界贡献了中国的智慧和方案。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三、新时代与“四个伟大”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推进、完成“四个伟大”的历史使命。

1.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自1962年1月,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史称“七千人大会”)上讲话中指出的伟大的斗争。到现在50年过去了,伟大斗争,引人注目地出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习近平后来曾谈到:党的十八大报告有一句话,我主持起草工作时就主张要写上去,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句话的涵义是很深的。

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我多次讲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我国越发展壮大,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就会越大。”

伟大的时代蕴含着伟大斗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时代,必然会面临“许多新的历史特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我们“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而且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

2.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

 在世界政党史、在科学社会主义史上,最让人扼腕叹息的,是这样一个事实:苏联共产党前身的俄国共产党在拥有35万多名党员的时候,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执掌了全国政权;苏联共产党在拥有554万多名党员的时候,领导人民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德国法西斯,为结束二次世界大战立下了不朽功勋。但在拥有近2000万名党员的时候,苏联共产党却丧失了执政地位,亡党亡国。残酷的事实,让人警醒、催人反思。

如今中国共产党拥有8900多万党员,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时面临的形势同样是严峻的,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我们党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考验,党的建设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繁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战略部署,全面从严治党成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在“7·26”重要讲话中强调,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在这一讲话中,他还深刻地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全党要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3.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

1954年,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致开幕词时指出: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是任何敌人也攻不破的。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的时代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四个伟大”相互关联、相辅相成,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归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基础,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保障,以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为抓手,构成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有机整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大格局、大战略、大逻辑。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推荐阅读

【聚焦十九大】 韩庆祥:“新时代”的根据、标志、目标

【聚焦十九大】 智库理事长蔡昉和副理事长高培勇权威解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聚焦十九大】 王岐山最新文章:开启新时代 踏上新征程

【聚焦十九大】 刘云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聚焦十九大】 高培勇: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遵循

【聚焦十九大】 王立胜:新时代孕育新使命 新使命托起新时代

【聚焦十九大】王立胜2015年对中国社会矛盾重新确立的探索


 (编稿:郭冠清  林盼  审校:孙志超)  


中国政治经济学智库  ∣ 长按关注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感觉不错,请点赞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