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书党人札记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刀熊博士的《做研究是有趣的——给学术新人的科研入门笔记》这本书,我在朋友圈提过了,但好像看得人还不是很多,所以决定还是要正式写个书评 #墙裂推荐 一下。刀熊这本书主要讲做研究是有趣的,态度积极,与我经常性劝退的那种悲观情绪截然不同。我觉得有点惭愧,还是应该多分享自己从中获得的乐趣,而不应该对他人的选择提建议。李连江说苦,刀熊说有趣,那么做研究是真的有趣的吗?这个问题要看对谁而言,也要看做什么样的研究,以及处于什么阶段而言。比如沈志华老师就说有钱有病正好搞历史研究。对李连江老师而言,成名已久,已经没有考核负担,考虑更多的是那真学问。但对学术新人来说,要经历读博士找工作,均不容易,那是真苦。如何从中发现有趣?我这里强烈推荐刀熊所写的这本《做研究是有趣的》,是因为这是一个过来人给学术新人娓娓道来的入门笔记。这本书主要分为下面4个部分:读文献,做实证,写论文,求成长。第1个部分是一切从读文献开始。读文献应该是每一个学术人的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如果你一天没有读东西,那么你这一天就没有做好一个学术人的本分。刀熊在这本书里详细解释了怎么样阅读文献以及如何做文献笔记?也就是如何能从文献中榨取你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我觉得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在传统的博士课堂上,其实我们很少听到或者学到到底应该怎么样阅读文献的方法。博士导师们似乎坚信,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某种程度上我也不是反对,很多时候不到一定的量,你可能也很难体会到到底哪一种方法适合自己。所以我一般给的建议就是找一个自己的领域,大概有一个范围就行,然后找100篇左右的文献读一遍。这100篇文献就属于打底的功夫,你读完之后大概就会有个眉目,所以100篇文献是入门的一个门槛。(当然现在文献浩如烟海,又该怎么办呢?参见:机器学习拯救被文献淹没的你)但就算如此,读100篇也不是很多。读博士需要好几年,100篇每天1篇,也就是100天时间而已。这本书的第2个部分主要是讲实证研究的基本功。如何选题,如何结合理论提出研究假设,如何确定变量以及变量的衡量方式,如何收集数据等等,刀熊博士都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告诉你哪些坑应该避免。我觉得讲得都非常的好,尤其适合没做过任何实证研究的学术新手。其中建议有一些关于变量的信度和效度测量的说法,到现在都还给我启发。唯一可能要提到的一点就是,这里的实证研究基本上是围绕一个简单回归类型的研究来展开的。对于其他实证研究的方法并没有涉及。我其实想说的是,结合这本书的第1个部分,我们可能还需要反思学者离真实世界是不是远了一些?这本书对动手动脚去真实世界找材料找问题的强调并不是太够。这方面我比较推荐周其仁老师的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另外参见“四周论”:是我将周其仁,周黎安,周飞舟,周雪光合称为四周。)这本书的第3个部分主要是讲深耕学术写作,从风格到结构。学术写作跟我这里写的文章是大不一样的。学术文章你说有八股也好或者说遵照一定的格式也好,背后最重要的其实是要有逻辑。刀熊在这里强调了如何利用金字塔原理构建有条理的学术论文,如何把论文写得清晰流畅。对新手而言,是非常友好的操作了。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就是叫做科研周边与研究者心法,在做学术中见证个人成长。学界趣谈,奇闻轶事,尤其是大牛的八卦,都是刚入学界的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大家也可以关注一下这个公号 #学术边角料 这个关键词。学界和任何社会一样,都是八卦动人心。但有些八卦是非常积极正面的,可以激发你自己持续不断往上走,也就是所谓的成长。总之这本书不管是刚入学的博士还是已经拿到教职的青椒,我觉得都可以从中受益。所谓举贤不避亲友,这本书推荐给大家。至于我自己对学界真苦还是真有乐趣的看法,大致如下:我觉得大部分时间里,学术工作称不上苦但也不是很有趣,也就是一份工作,大家平常心就好。但做学术研究有一些“激动人心”的时刻,是穿越云海望见万道金光,是夜深人静内心汹涌激荡,是凌到绝顶风景这边独好,是苦思冥想得来却不费工夫,那些片段带来的巨大的喜悦,足够支撑我继续走那在旁人看来苦行僧一般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