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情系科大】中国科大爱心行动 1/4:缘起、发展和力量

钱若华老师 瀚海数据说 2022-05-19
第 291 期


编者按


这是一份珍贵的记录。


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中国科大“瀚海星云BBS”的黄金时期,为了资助贫寒科大学子顺利完成学业,科大学生处钱若华老师,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冰糖”,与科大学生共同发起“爱心行动”,这场缘起22年前的爱心行动,是科大师生和海内外校友共同筑起的中国科大自己的希望工程,影响深远。


难能可贵的是,钱若华老师留下大量文字,完整保存了中国科大“爱心行动”的资料,今年又重新进行了整理和校对。编辑部有幸收到这份珍贵的记录,按“爱心行动”发展历程,分作四篇刊出。记录里提到的人和事众多,希望那些参与其中的科大人能够看到这些记实,科大人对科大人的关爱,在这场声势浩大的“爱心行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感谢冰糖为我们留下这些饱含温度的文字,往事并不如烟,都在字里行间。




(一)22年前的缘起


2019年5月下旬我到科大东区某学院大楼去找人,路过一间教授办公室,突然,一个熟悉而又记忆久远的大名出现在我的眼前——Wxx!定睛细看,确实是他,一字不差!他是这间办公室的主人:教授兼博导。


我的思绪立刻被拉到22年前的1997年。一段难忘的往事,一场惊天动地的群众行动,瞬间在我的记忆深处,涓涓涌动而来……一个令无数科大师生无私投身进去的名字“爱-心-行-动”,阵阵撞击我的心扉。


当时我任中国科技大学的学生处副处长,主管校纪和奖助学金。中科大地处合肥,本科生中来自经济贫困地区的人数不少,约有30%学生在校生活水平不宽裕,其中还有相当一些学生生活拮据,甚至特别困难,被简称为“特困生”。这个特殊群体约占本科生中的3%。那时虽然国家和学校都已经建立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补助体系,但资金和力度还不够大。这些学生经常被经济压力所困,甚至影响健康、拖累学习。


我每学期每学年要审阅各系各班递交上来的学生困难补助申请书,了解具体情况,依此分拨学校的补助资金。1997年9月,六系一位同学的申请书,以朴素文字,平静而详细的记述了他家四姐弟求学过程之艰难,读来催人泪下。

1997年电子信息系97级一位特困学生的困难补助申请书

(图片来自《冰糖文集》,2001年)


我当时在科大校园网BBS(瀚海星云)上已经以“冰糖”网名担任过网虫们特别喜爱的休闲娱乐版《老卢茶馆》和学校职能部门《学生处版》的版主,写过不少随笔和散文,被称之谓“快餐文学”,在学生中很有影响。直面贫困学生,我深感他们的艰辛。我就把这位学生一家的故事写成《长风破浪会有时——记艰难求学的四兄弟》发表在以上两个版,立刻引起广大网虫学生的关注和热议。




(二)爱心行动的形成


《长风破浪会有时》一文写于1997年12月5日,首发在BBS的「Saloon」(老卢茶馆)版。文中写道:



中国科技大学聚集了一批富有才华的莘莘学子,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在这里遨游书海、寒窗苦读,他们在这里度过了多彩的青春年华,付出了智慧和心血,留下了初涉人生的足迹。


他们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被社会上冠之以“特困生”称呼。特困,不是他们的过错,但是他们却身负这个沉重的包袱,过着清贫的生活。馒头青菜提供的能量,化作攻克基础理论的脑力;稀饭面条的滋味,伴随他们掌握专业知识的进程。


特困,也成为他们的一种特殊财富,磨练了他们的意志,激发了他们艰苦中发愤的勇气。他们过早地尝到生活的艰辛,比一般年轻人更加成熟,更加具有坚韧不拔的品质。他们没有充足的物质享受,连起码的生活条件都常常不能保证。他们没有钱游玩、下馆子、看电影,没有钱买牛仔服、运动衣,甚至连生日都不敢声张,也不敢早涉爱河。但是,他们的精神生活仍然是丰富健康的。他们知道求学的不易,知道自己肩负亲友的重托、国家的期望。


这里,我选登一份特困学生书写的材料,让大家更多地了解我们身边处于特困中的学弟学妹,让我们更多地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让我们鼓励他们:


         有志何惧清贫日,
         长风破浪会有时!

〈记艰难求学的四兄弟〉(电子信息系97级一位特困学生的困难补助申请书)


这篇真实的记述文章,立刻引起网虫们的广泛关注。「老卢茶馆」版上以及我的个人信箱里,连日来他们发帖发信,纷纷表示要为特困同学们做点什么,帮助他们渡过艰难的求学时光。经过大家十来天的网上讨论,一个助学的方案渐渐形成:利用网络作为平台,并结合我们学生处的工作条件,建立起我们中国科大自己的希望工程!


网虫们很快形成共识,把这个中国科大的希望工程命名为“爱心行动”!


12月下旬,在科大网络中心大力支持下,开辟了「Handinhand」(爱心行动)版,我自然被推举为版主。网虫们为开展爱心行动作了充分有效的舆论准备,为帮困助学大力呼吁。“倡议书”、“梦想”、“告示”、“同一条纽带”等文章接连发表,它们均出自热心网虫之手,并有在海外留学的科大毕业生翻译成英文,转载到中国科大海外学生的网站上。


同时,网虫们自发组织了几次网下的讨论,议定了有关爱心行动的宣传、开展、选困、集资、发放资金等等办法和原则。所有讨论的结果我都分别发布在「爱心行动」版和「老卢茶馆」版,广为告知,进一步征求意见,加以优化和完善,最终形成共同的决议。


1997年12月30日,中国高校史无前例的网上民间帮困助学活动“爱-心-行-动”在中国科大正式宣告成立!


中科大党委和各有关职能部门立刻敏感的捕捉到了同学们的这一动向,并纷纷给予大力支持和协助。党委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李国栋经常听取我汇报情况,学工部长鹿明随时与我商议具体助困事宜,党委宣传部部长蒋家平要求学校新闻中心、广播台、宣传橱窗、〈中国科大报〉等宣传工具全力配合“爱心行动”;学校后勤部门无偿为我们提供东区西区食堂给我们作为活动场地……


“爱心行动”所到之处,全校一路绿灯。


这里,我先要以“001号简报”来介绍一次“爱心行动”策划会,从中可以看到我们中国科大的网虫们(主体是中科大学生)伟大的创造性、智慧和领导力,这也是他们走上社会前的一次实战训练。

"BBS爱心行动"简报(001号)  

1997年12月27日下午,有10位网虫自动参与了“爱心行动”的第一次策划会,共商行动办法。  他们是:


Rh_Qian,Cs_Chen,Space_Wang,Scott_Zhong,Lord_Matuus,Terry_Young

Good_Night,R_Y,X_Albin,Jingle_Bell。 


Weiran_Wang 写了重要的书面意见。在热烈认真的讨论以后,大家对爱心行动有以下设想,提请广大网虫继续发表意见,以便修改和完善。  

一.宗旨、目的:

在校园内形成关心和帮助特困同学的优良风尚,用我们的爱心支持他们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通过爱心行动使我们的校园更加温暖,使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和融洽。进一步在校园内提倡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让每一位参与者都在这个行动中得到思想和品格的升华。


二.性质、范围:

属于民间自发的互助活动,发掘社会力量资助特困同学,作为对国家通过行政渠道济困的一个补充。由USTC-BBS发起,争取逐步发展到全校师生员工自愿参加。

三.口号:

(待定,征集)  

四.行动办法:

1.由5位经过网虫们认可的志愿者组成工作小组,承担接纳捐款和资助受捐同学的具体事务。

2.重大事项由工作小组在BBS 上发布消息,召开扩大会议集体讨论决定,凡关心者均可自愿参加。

3.为方便开展爱心行动,特向瀚海星云站申请新开一个专版,集中研究、讨论和发布有关信息。 

五.捐款方式:

1.固定捐款点。在东、西区各设立一个,各由两名小组成员负责,隔周一次(或每月一次)集中接纳捐款;

2.匿名捐款。捐款人可以和小组中任意一位成员单独联系,约定捐款时间和地点。小组成员负责保密。

3.账号捐款。在银行设立一个专用户头,公布账号,捐款人可以自行到银行该账户下存款。由小组成员集体(二人以上)凭密码和专用章到银行提取,送交受资助同学。(此项办法需经银行同意后才能实施)

4.集体捐款。欢迎各种集体形式的捐款。 

六.申请资助办法:

限于人力和条件,爱心行动不直接接受申请。受资助人选由学生处提供。特困同学可通过行政渠道按正常手续提出申请。 

七.财务监督办法:

以上1.2.两种捐款方式均由小组成员当场向捐款人开具编号收据,填写捐款人姓名(或ID)及捐款数额。定期在BBS 专版上公布,(捐款人要求保密的可以只公布编号),请捐款人注意核对,如有差错,及时查询。定期公布捐助情况,接受咨询和监督。

八.时间:

本学期进行各项准备工作,希望热心网虫广为宣传和提出建议。下学期开学后正式开展“爱心行动”。

(1997.12.27)


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科大学生处工作时的钱若华,在这间办公室与很多科大学子沟通交流,毕业后的学生也常来这里,留学的科大学子回国探亲也会到此探望。




(三) 爱心行动的力量



1997年12月30日“中国科大爱心行动”正式成立。寒假期间大家不断在网上网下讨论行动的具体实施办法。1998年2月28日的策划会制订了行动的总计划:

 

1,决定“爱心款”的发放原则和程序;

2,制订筹款、放款的财务监督制度;

3,开展“爱心行动宣传周”扩大影响;

4,本学期筹款计划:新书义卖,募捐,举办爱心舞会;

5,确定各项活动的负责同学。

 

3月上旬首先展开了“爱心行动宣传周”。通过校园网BBS(瀚海星云站)、广播台、宣传橱窗、张贴海报等措施,爱心行动的宗旨和开展方式迅速传遍整个校园,立刻引起大批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教工、干部,甚至海外校友的普遍关注、支持,和参与。影响还越过学校范围,早期就有两位校外的退休阿姨,在看到科大校园宣传橱窗的简介后,找寻到学生处办公室来向我询问详细情况及如何捐款。农行科大储蓄所的八位职工,为“爱心存折”捐了第一笔款400元。

 

爱心行动起源于中国科大校园网“瀚海星云站”的「Saloon」(老卢茶馆)版。爱心行动的特色是以校园网BBS为平台,以网虫自愿参加为原则,以民间与行政部门相结合。一切策划来源于网上的公开讨论和网下的集体决议,每次网下的讨论、策划和审议,都由我在「爱心行动」版事先发布通知,每一位关心的网虫都可以自愿参加。集体决议都以【公告】发布于网上。受资助同学的选择由学生处依据各院系上报的原始材料,经网虫们集体讨论来决定。

 

为保护受资助同学的尊严,“爱心行动”还制订了详细的评审和发放爱心款的办法,形成了相当严格、周密与人性化的程序。我们不在网上公开受助同学的姓名和班号,只以“东区、西区、年级、编号”来代替,但在我的网下资料上都一一对应,绝无差错。

 

1999年12月,钱若华在爱心活动上讲话。


我虽然被网虫们推举到“爱心行动”领导者的地位,但其实所有措施和重要事项都是他们提出并策划的,我时时感受到中科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和领导全局的非凡能力!

 

3月份我们发放了第一批“爱心款”,50位经过院系、班级申报,经过自愿参与爱心行动的志愿者的认真挑选审批的特困同学,每人拿到200元资助和一封热情鼓励的信件。爱心志愿者把爱心款、信件和签字单送到受助同学所在院系的党总支副书记手上,受助同学则从班主任手上签收爱心款。双方并不直接见面,以保护特困同学的自尊心。

 

我校40周年校庆时,爱心行动已开展了九个月。校庆期间15位特困本科生每人收到了200元钱和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说:“我们都是科大人!同是科大人,就没有权力在同学有困难的时候背过身去。...... 我们所做的仅仅是对与自己同行的兄弟姐妹说一句:嗨,有什么困难吗?如果你累了,我们愿意帮你背一点重负,直到那个辉煌的终点。同为科大人,我们真切的希望你接受我们的心意,并祝愿你们学业进步,继承我们科大人的优良传统,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

 

这已是“爱心行动”对第三批特困生发放爱心款。这封给受助同学的信也出自自发参与爱心行动的同学之手,在「爱心行动」版经大家讨论修改后通过。

 

仅第一年,爱心行动在全校开展了多项活动:爱心行动宣传周、校园募捐、新书义卖、爱心舞会、校庆T恤义卖、爱心音乐会等,以此募集的“爱心款”累计将近二万元,已经陆续资助了50多位特困生,并且促成建立了十多对“1+1”联手帮助对子。

 

  “爱心行动”一发起,就得到许多同学和老师的热情支持,先后向爱心行动捐款或者参与各项活动的人数已经超过300人。6系一位研究生是第一个捐款的,他第一次送来100元,以后每月捐50元,直至毕业离校。由于他捐款时我们还没有准备好编号收据本,于是他被我们称为“零号捐款人”。又由于当时众多捐款师生不肯留名,很可惜我至今不知道他的大名,只知他毕业后留学美国了。

 

科大党委副书记李国栋每月资助100元,李书记毕业于科大10系(自动化系),我就通过10系党总支副书记为他找了一位特困女生,结成了爱心行动的第一个“1+1”对子。这位女生姓陈,很想知道是谁资助她的。可我一直尊李书记之嘱,为他保密。现在可以解密了。陈同学多次到我办公室来,和我聊天,告诉我她学习生活上的很多情况,时而兴奋,时而沉思。有一次她正好在我办公室遇到另两位特困生,她在边上听他们的叙述,若有所思,事后她要求我把她每月领到的100元,分出一半给他们。李书记给她的资助持续了两年多,直至她的经济情况逐渐好转,李书记的固定捐款换给了另外一位特困生。我目睹陈同学脸上最初的愁容逐渐被微笑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所代替。她毕业后留校,我后来遇见过她数次,她结婚了,有了个胖胖的男孩,非常可爱……

 

当时有不少硕士生和博士生,从他们不多的研究生津贴中拿出来捐款。11系和10系有两位研究生把他们所获的奖学金1000元献给了爱心行动,还有一位11系97级女博士生徐海燕通过爱心行动每月向一位来自东北农村的特困同学捐助100元。女研究生“蓉儿”(实在抱歉,我只记得她的网上昵称)每月来捐款,“1+1”资助一位特困生。她后来外出实习,还不忘记每月寄钱过来继续帮助他。蓉儿的母亲是科大8系的王玉珍教授。10系研究生夏冰(网名冬子)为40周年校庆设计了T恤和西区的雕塑中标而获奖,他和我“讨价还价”一定要捐出所有奖金。类似的捐款事迹太多太多,中科大学子关爱贫困师弟师妹的一片缱绻之心实在给人太多的感动……

 

在BBS的“爱心行动版”上经常可以看到捐款的记录,其中有科大幼儿园李冠女老师和她的已经退休的丈夫生物系蔡志旭老师。她动员邻居一起来参加第一次爱心舞会,买了20张舞会票,她还带来了蔡老师的500元捐款。

 

捐款的还有生活处的员工,有民主党派中国民主建国会科大支部,有机关总支党费的余额;有网络中心的杨寿保主任,有校医院陈林义院长和化验师夏大夫。陈林义院长每年为爱心行动捐款1000元,连续三年。5系杨基明老师获得科研奖,他在出国前嘱咐爱人把这份奖金捐给“爱心行动”。他爱人在领奖后,直接把奖金捧到学生处交给我,都没有放到口袋里一分钟!

 

还有更多老师、党委和行政部门的干部、各系总支书记和副书记......。朱清时校长让他太太给爱心舞会带来100元捐款,党委金大胜副书记、部处长蒋家平、朱灿平、鹿明、戴小莉、两任教务处处长……张韵华等各系负责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也纷纷捐款,16系副书记陈方在调到南方工作前还特地前来捐款。

 

同学们口袋里的生活费虽然有限,但还是有许许多多同学节省下几元、几十元、甚至上百元帮助更加困难的同学。在义卖和募捐时有更多的老师和同学捐款,他们大多不愿留下姓名,放下捐款就迅速离去。在一次设在东区数学系馆的捐款箱前,我们几个值班人员突然发现有一张百元大钞扔了进来,我们赶紧追出去,只见一位不高的同学穿着汗衫拖鞋的背影,他头也不回匆匆向楼梯走去,喊都喊不回来。

 

一些社会人士也闻讯找到“爱心行动”联络点捐款,其中有远在香港、美国求学的科大校友,合肥的市民,“美的”公司驻合肥的办事处的九位员工,甚至还有安徽大学的学生。

 

江西赵女士通过她在科大的弟弟赵晓源(生活处)与爱心行动取得了联系,每月资助一位特困女生300元。还不时给她寄来衣服和零食。可惜这位女生很不懂事,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是我在做贫困生工作中唯一遇到的一件令人遗憾甚至气愤的事。

 

河南一位已经退休的老党员,在全国报刊上看到关于中科大爱心行动的报道后,给我们学生处写信,首次寄来一万元,也成了“1+1”的捐款者。

 

中科大附小的一名学生是最早、最可爱的捐款人,他在东区储蓄所大厅看到爱心行动捐款箱后,当即把身上的一角钱投了进去,并且留言:“我希望大家都来捐钱,帮助他们!”

 

记得最初我们准备了十个红蓝双联的编号收据本,每一页都盖上红灿灿的“爱心行动”图标章,依据大家一起制订的财务制度,分别由东区和西区两组志愿者掌握,接受师生们的捐款。不定期集中并由我在「爱心行动」版公布。

 

我曾在「爱心行动」版写过一篇《收据本里的故事》,就是翻着厚厚的收据本写的。我捧着收据本,就好似捧着无数颗科大师生员工对科大贫困学子的心!文中记述了更多捐款的事迹,读者可以在本文的附录中继续阅读。

 

爱心行动以其着眼于当时高校焦点问题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和生命力,从它一诞生起就吸引了省内外众多新闻媒体的关注。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每日电讯、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科学报、安徽日报、江淮日报、新安晚报、合肥晚报等等,以及省市电台电视台,纷纷采访和报道了科大的这股“帮困助学”的爱心热潮。

 

特困同学因其家庭经济的贫穷,求学艰难,他们是不幸的。但是,他们生活在这个充满真情和爱心的大家庭里,他们又是幸福的。一位受到爱心行动帮助的同学来信说:“我能在即将毕业的最后一年收到爱心资助,非常感动。记得班干部把钱交给我,并且告诉这是爱心行动的资助,并且读了那封热情洋溢的信,说实话,我当时被一种幸福感紧紧包围,有一种内心深处深深被触动的感觉,那是生命所难以承受的沉甸甸的关怀,充盈于心中。这事已经过去几天,我却一直无法将之表达出来,这份感激奔涌澎湃心中找不到出口。感谢爱心行动,感谢善良的人们!”

 

为了顾及受助同学的尊严,我们的发款程序是不与他们见面的,但是有的受助同学很快也积极的参与到爱心行动中来,做了很多志愿者的工作。在本文开头提到的某学院W教授就是其中之一。我可以想见,这22年来,他是怎样克服了种种困难,作出了怎样的坚韧不拔的努力,才从一名普通学生成长为中国科技大学的教授兼博导。也许,爱心行动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也产生了小小的一份力量!

 

所有参加过爱心行动的科大人和科大的朋友们,都不会忘记这段经历,他们在真诚为他人付出的同时,也沐浴在爱的阳光里,体验到心灵纯净的情感和快乐。我们相信,在精神文明的园地里,爱心行动之花必将越开越灿烂!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1961~1967年求学于清大学,1986年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在学生工作。冰糖(RH_qian)是她在中国科技大学BBS上的网名,在BBS上发表过40万字的随笔和散文,收集在《冰糖文集》中。1997年在中国科大BBS上发起资助科大贫寒学子的“爱心行动”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响应。



编辑:陈颍 8714


推荐阅读
【情系科大】80年代初的科大校园
【情系科大】难忘的课堂
【情系科大】在LB膜实验室的日子
【情系科大】八十自述:我真幸运!
【情系科大】牛转乾坤
【情系科大】中国科大与俄罗斯的情缘
【情系科大】十年夜雨
【人文科大】半个世纪师生情


欢迎点赞、留言、打赏、投稿、和分享转发!如需转载请留言。投稿请电邮 hzhang9@att.net。



招聘启事本公众号欲招志愿记者,负责一些采访工作,有兴趣者请将个人文章及个人简历发到 hzhang9@att.net,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