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普新知 | 警惕家中“呼噜娃”,扰民又伤身!

曲小丽 重庆市中医院服务号 2023-01-06

打鼾,一种司空见惯的的睡眠现象,曾被认为是睡得香的一种表现。如今,虽然已有不少人开始意识到这是一种疾病,但真正去医院的人仍旧不多,其中不少患者是被家人“拽”过去的。

这不,刘女士就因丈夫的鼾声倍感苦恼,两人刚结婚不到一年,还没来得及好好品味新婚的甜蜜,丈夫每晚必响的呼噜声已让她痛苦不堪,她还半开玩笑地给丈夫起了个昵称:“呼噜娃”。刘女士表示从结婚开始,她就几乎没睡过好觉。类似刘女士这样“抱怨”家人鼾声过大的不在少数。

鼾声到底有多大?打鼾对自己和身边人的健康又会有多大影响?

有研究者来到医院的睡眠监测室进行分贝测量发现,多数人的鼾声在50-60分贝,严重者高达100分贝,100分贝是个什么概念呢?相当于一辆大卡车从你身边呼啸而去。一般来说,两人面对面正常交流的声音大概在40-50分贝,超过60分贝的声音就会让人感觉不适,夜间的鼾声多数都达到了噪音标准。长期在夜晚接受50分贝以上的噪音,可导致心血管疾病,使孕妇出现精神紧张和内分泌失调,100分贝让人耳朵发胀、疼痛。

打鼾不仅给周围人带来苦恼,打鼾者自己也不轻松。很多夜晚打鼾的人睡一觉醒来,会感觉头昏脑涨、睡不醒,早上起床时一脸疲惫,好像夜里不是在睡觉而是去打仗了。

那么,“鼾声”到底从何而来?

简单来说,是入睡后呼吸时的气流难以在上气道中顺畅通过而造成周围软组织强烈的震动。平日里很多情况会出现这种状况,比如近期鼻腔发炎堵塞,白天过度劳累或入睡前饮酒过多,而这往往是短期或一过性的,但对于部分人群比如肥胖的朋友就不同了,鼾声几乎每晚都会准时的到来。

有大量的研究证实打鼾者常伴随睡眠呼吸暂停,这一现象既可增加患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又是夜尿增多、睡眠质量低的直接原因。

人类对睡眠呼吸暂停的最早记录是在19世纪30年代,知名作家狄更斯在他的小说中提到一位名为乔的慢性肥胖打鼾者,站着就可以睡着。最初,医生将该问题归咎于体内脂肪过多,然而肥胖虽是呼吸暂停的重要因素,但并非唯一原因。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一类人群由于先天性问题也可出现,比如下颌短小、舌或扁桃体肥大、鼻中隔偏曲等。

到了50年代,发现该问题实际上是由于一个人在睡眠期间呼吸受阻所致,为避免气道阻塞,治疗方法竟是如今紧急情况下才会采用的气管切开术!可在当时是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的唯一办法,医生没有更好的选择。

直到80年代初,沙利文博士发明了一种通过给空气加压打开塌陷的上呼吸道的装置,可以整晚不断输送空气,从而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创造了“连续气道正压(CPAP)”这个术语。在前人们对CPAP机的不断改良下,现代人使用的机器很轻便,舒适性也在逐步提高。

怎么才能知道自己有没有呼吸暂停呢?目前多导睡眠监测是诊断睡眠呼吸暂停最直接的客观证据,需要在医院完成,以便得到完整的数据,利于全面评估病情;如果在医院里很难入睡,也可使用便携式监测,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同样能满足对睡眠呼吸暂停的诊断要求。

如果您和您的家人有因打鼾带来的困扰,建议尽早到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睡眠监测中心联系电话:023-63825421

科室简介

重庆市中医院道门口院部脑病科(神经内科)成立于1998年,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重庆市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重庆市中医重点学科单位,是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临床试验机构认证试验基地、中国卒中联盟授权卒中中心、重庆市中西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科室现有编制床位58张,开放床位64张。全科医务人员36人,临床医师13人,其中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2人,博士2名、硕士5名,专业护理人员18人,电生理技师2人,康复治疗师3人。科室承担和参与5项省市级课题,发表学术论文近三十余篇,不断提高专业学术水平;作为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临床试验基地,完成和承担新药临床试验研究一项;承担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等各级学生教学和培养工作,有良好的临床教学队伍和教学素养。

科室拥有目前国际上先进的电生理检查及神经系统疾病治疗设备,肌电诱发电位诊断仪、脑电图诊断仪、24小时脑电(睡眠)监测仪、视频数字脑电、中低频脉冲电治疗仪、空气液压力循环治疗仪、神经系统电刺激仪(吞咽言语治疗及管理系统)、脑循环治疗仪、神经网络治疗仪等先进检查设备,为高质量的医疗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目前开展的主要基础医疗技术有:脑血管疾病(脑梗塞、脑出血)、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脑炎、脑膜炎)、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性疾病(多发性硬化)、运动障碍性疾病(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癫痫、脊髓疾病、周围神经疾病、痴呆、神经症(抑郁、焦虑)、重症肌无力、肌肉疾病及自主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科室秉承中西医结合的理念,继承和发扬并举,以脑血管疾病的早期筛查、急诊溶栓、脑血管疾病的规范化防治为重点发展方向。同时发挥中医治未病的治疗理念,“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重视中风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治疗前移,注重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的筛查和中医干预,慢性脑缺血的活络护髓(脑)法治疗、脑小血管病变的诊断和持续干预治疗、脑血管病的中医整体康复治疗,脑血管病的预防、治疗、康复三位一体。特色技术包括:1.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卒中单元:中国卒中联盟卒中中心。完善的绿色通道用于抢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包括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等一体化治疗,大大提高了急诊救治脑卒中患者的成功率,减少了致残率;2.中西医神经康复:包括肢体康复、吞咽障碍康复、语言康复、心理康复、颈椎及腰椎疾病康复;3.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4.极具中医特色的个体化治疗:电针、拔罐、中药敷贴、中药穴位注射、中药直肠滴入、中药熏洗、放血疗法等;5.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面肌痉挛、眼睑痉挛及头痛。

往期精彩推荐

科普新知 | 最全八段锦动作要领来了,快来学习!


一分钟说中医 | 王毅刚:《颈部导引操》


科普新知 | 心脏好不好?走两步就知道


文稿:曲小丽
编辑:王瑞娜

校对:鲍   佳

责编:陈   英 

审核:熊   昕 林贤梅 庄文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