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侧关注 >>>
网易专业财经智库
点击右侧关注 >>>
网易专业财经智库
导读:当前及疫情过后都有必要进一步改革假期制度,防止出行过度集中而带来的公共安全压力。在延长春节假期方面,可按照不同行业设定时间,假期可设1周、2周和3周。疫情结束后,应适当增加年中的假期,如7、8月普遍设暑假制度等,这对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促进消费都有积极作用。
作者|王小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教授)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因其极强的传染性令人们恐慌,这种恐慌出自本能,也出自17年前“非典”的教训。当前疫情仍在发展中,半个月来差不多每天新增确诊病人都在创新高,但最近几日,开始出现一些可喜的变化:
一是由于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强有力的控防举措以及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抗击的作用,疫情增长势头有所遏制,主要是确诊病例数增长开始放慢,还有总治愈人数增长明显快于死亡人数增长,大量的治愈出院数字给社会战胜此疫明显增强了信心。
二是与“非典”等重大疫情相比,尽管新型肺炎的传染性很强,但其致死率却明显较低,目前的数据显示,疫情重灾区湖北患病者的死亡率为3.2-3.5%,且仍在逐步降低,除湖北外的其他地区患病者死亡率已连续降至0.2%以下,全国总体患病者死亡率为2-2.3%,且也在缓慢的下降中。
三是有效药物及疫苗的研发在不断取得突破。因此,我们相信,疫情发展的“拐点”正在加快逼近,要不了多少时间,新型肺炎将会得到根本控制。时下,人们不仅关心疫情的防控,而且对疫情发展对新的一年经济发展影响极为关注。疫情发生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是短期影响,还是长期影响?哪些行业或部门影响巨大?在宏观经济政策上需要采取哪些应对措施?根据本人长期做宏观经济预测的经验,本文试图客观公允地回答以上问题。
一、短期影响较大,但中长期影响极为有限
最近从网络上和微信群中读了不少专家分析和预测文章,不外乎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认为影响巨大,未来的中国经济将严重受挫,GDP增速将会至5%以下,许多行业将受到巨大冲击,大量企业会倒闭关门,股市、就业、物价都会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另一种观点认为影响有限,影响主要是短期性的,不影响我国长期向好的趋势。各自都举出许多理由,但我看后,觉得都不充分。我同意第二种观点,这不仅是基于我的长期预测经验,而且有充分的实证和理论支持。
对重大事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人们做出悲观预期常常是基于事件本身的突发性及巨大冲击,却不区分事件的性质,即是外生的,还是内生的,这在预测上犯了方法论的错误。记得我在17年前预测非典的影响时也是如此,对当时的负面冲击极为担心,从而显著夸大了非典对经济的影响。人们在预测未来时,总是采取趋势外推法,即未来是现实的延续。现在有这么大的影响、这么大的困难或危机,那么,这种危机就会延续下去,因而,未来将变得越来越糟糕。我个人在2003年对非典影响预测的失败,促进我反思我们的分析、我们的思维定势是否出错。我意识到现实与未来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并不能做简单的外推,未来是现实的延续,只是一种情况,许多时候未来是由现实巨变而来。即便说“未来是现实的延续”成立,那么一个月前我国经济好好的,未来也应该是好好的呀,现在“现实”出现一些重大变化(新型肺炎爆发),未来趋势也应该发生重大变化吗?既然是趋势,那么就是不易变的呀,所以,这是矛盾的。关键是我们要把握这种现实“突变”的性质,“突变”可能是一个“干扰”(常常是极强的干扰),也可能是内在趋势的突变点(如经济周期的回升、发展阶段的巨变、生死存亡交替)。17年前的“非典”实证表明,“非典”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仅是短期的,仅产生一个季度左右的影响,当时商业、餐饮业受到巨大的冲击,但一个季度过后全面恢复,全年经济增长可以说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仅是形成一个短期波动的“坑”。有人说“非典”导致了之后中国股市出现了“三年熊市”,这完全是没有根据的,当年香港也是受“非典”影响最重的地区之一,香港股市在“非典”之后不仅没有步入熊市,相反则进入少见的繁荣期,中国股市问题主要是自身的问题,存在严重的体制机制缺陷。我们再举两个例子,一个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影响,同样,2008年5月12日“大爆发”的大地震没有对2008年经济趋势产生实质性影响,影响巨大的是9月15日因雷曼公司倒闭而爆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另一个是“911”事件,对美国的经济影响也十分有限。为什么“非典”、“汶川大地震”、“911”对经济的影响极有限,而“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却持续达10年而难以消退,原因就是前者是“短期冲击”,是外因冲击,是巨大的外部“干扰”,而“全球金融危机”则是内在变化,尽管对中国也具有外部冲击的性质,但事件本身是内在因素的重大变化,所以,它必定影响长期趋势。在对未来进行预测时,我们必须对这种外部干扰予以“去除”,还原其本质,从影响来讲,外部干扰通常是负面的,也有积极的(如2009年我国出台四万亿投资政策),但它们都仅是“干扰”因素,而不是内在因素的变化,因而,必须“加上”或“减去”,负的影响,就是加上,正的影响,就得减去,这样才能得到实质的“趋势”真相。2010年我国经济在四万亿的投资刺激下增长10.4%,当时绝大多数专家以此为依据来预期未来,得出中国“十二五”仍将保持10%高增长趋势的错误判断,错就错来把“正的干扰”当成趋势,要知道2010年GDP10.4%增长中至少有3.4个百分点是由于强刺激政策带来的,因此,在做经济增长趋势分析时必须将其减去,得到7%左右的增长这一内在趋势。这就是为什么我国经济自2011年后不断下行,直到2015年跌破7%的原因(趋势使然)。今天我国经济增长内在趋势(潜在经济增长率)在6%左右,(未来还会缓降至5%左右),那么“短期的外部冲击”(即“干扰”),只会导致经济短期波动,而不会导致经济趋势的变化。
由此,不难得出此次新型肺炎对我国经济总体影响的结论:短期影响较大,中长期影响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我们估计此次重大疫情会对2020年一季度GDP增长产生下拉0.5个百分点左右的影响,不过其影响仅持续一个季度,比2003年非典影响持续时间明显要短。二季度经济会迅速恢复,全年我国经济仍能增长6%左右。即中期影响小,长期影响无。
二、对短期经济影响的分析及应对建议
巨大的外部冲击必然对短期的经济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且这种影响会存在巨大的结构性差异。
一是从产业来讲,短期对服务业影响较大(主要是二月份和三月份),估计四月份以后随着疫情的逐步消失,将会明显恢复。其中旅游业、餐饮业、酒店业和航空业影响最大,可能出现比较大的负增长。今年春节前后是疫情爆发的第一个高峰期,人们的恐慌情绪蔓延较快,导致许多游客纷纷取消春节期间和节后的出行计划,导致旅游点酒店、餐饮业等业务出现大幅萎缩。特别是世界卫生组织1月31日宣布中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后,许多国家对我国旅客入境采取较严格的管控措施,导致国际航空业务大幅萎缩。还有,往年春节十分繁荣的城市餐饮店因居家自行隔离而不得不关闭停业。其次是疫情发展对商品零售业(包括网购)和文化娱乐业等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与17年前非典时期不同,那时因“非典”疫情的爆发而导致网上购物这种新型消费模式的迅速兴起,许多线上交易的发展正是得力于“非典”疫情的催化,但这次疫情不仅影响线下商品零售业,也对已经十分庞大的网上零售业产生巨大冲击,至少是受快递业通达性下降而产生巨大的滞后性影响。文化娱乐业中,电影票房冲击较大,2019年春节期间电影票房收入突破100亿元,今年则不过是个“小零头”。再次,工业和建筑业一季度稍有影响,主要是二月度,三月可恢复正常。如在春节期间都是工业和建筑业的“淡季”,疫情影响最大的时期处于“休假中”,休假延迟会对工业和建筑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一旦恢复开工,可以迅速补回,就制造业而言,疫情爆发期可以通过减少“库存”来保证有关产品的正常供给,而恢复后必然有一个大幅“补库存”的过程,因此,二季度工业的增长将会明显高于去年同期。
二是从需求上讲,投资影响有限,消费短期有较大影响,主要是在2月份,出口影响有限。投资与工业一样,一季度都是淡季,特别是北方,房地产投资和其他投资都进入淡季,受休假期延后的影响,会有一定的影响。疫情对需求的影响主要是消费,日常生活消费的“大头”影响较小,因节前过年的气氛很浓,集中买年货基本没受到影响,受影响大的是旅游消费和出外就餐及文化娱乐消费,其占的比重相对较低。估计一季度消费增长可能很低,甚至可能出现负增长。出口增长的影响相对有限,世卫组织宣布PHEIC,主要是带来人的流动限制,而对正常的贸易影响较为有限。
三是对短期物价的影响比较大。主要是食品价格、医疗用品价格受疫情影响必然出现较大的波动,从而使一季度CPI增长比预期的高。而且前期我国正处于食品价格因猪肉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而大幅上升的时期,这种影响无疑是“雪上加霜”,但由于是短期强冲击,很快就会消失。估计2月份物价会出现异常性的波动,但持续时期有限,估计不过二、三个月。多年来,我国核心通胀率一直处到较低水平,我们对今年的物价继续保持“前高后低”的预期。
四是对就业总量的影响有限,但会产生明显的结构性问题。从就业总量形势看,不论是短期,还是中期影响都不大,主要是结构性影响,主要是一些小微服务型企业难以承受短期冲击可能出现倒闭。
在当前经济承压下行的大背景下,政府亟需出台一些针对性的举措,尤其是需要对中小企业、受影响较大的行业,在税费、金融和社保等方面给予支持性政策,帮助特定企业、行业、地区、人群渡过难关,以减小此次疫情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一是对小微服务业型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如房租补贴、减免税等。对旅游业、餐饮业、酒店业、航空业等受此次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予以税收减免和金融支持。二是还需完善应急用品的物资储备制度。三是当前及疫情过后都有必要进一步改革假期制度,防止出行过度集中而带来的公共安全压力。在延长春节假期方面,可按照不同行业设定时间,假期可设1周、2周和3周。疫情结束后,应适当增加年中的假期,如7、8月普遍设暑假制度等,这对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促进消费都有积极作用。
关注我 看最有态度财经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