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赏析——《踏歌图》(划重点)
久远的舞影,丰年的田园牧歌
宋代,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朝 代,绘画上摆脱了柔靡浮华的皇室 题材,开始描绘民间的世俗生活, 关注身边的世人情怀。即使如许多 过去富丽堂皇的宫廷题材,也都因 为放下架子摆平心态,而有了风俗 画的笔调。南宋人心中够委屈了吧, 民人该咋的还咋的,并且还是能画 出歌舞升平气象的风情画来。
马远的这件《踏歌图》,就是 这样一幅场景 :崇山峻岭中,潺潺流水的小溪旁,清静深秀的山湾里, 几个老农三三两两地乘着酒意踏 歌而行。踏歌,是唐宋时期民间 的一种自娱自乐形式。唐代诗人 李白有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 闻岸上踏歌声”。
宋人描绘如此场 景的就更多了,如王安石便写道 :“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 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 所苦”。再如李笃房吟踏歌的诗句“人影渐稀花露冷,踏歌声度晓云 边”;张武子诗“帖帖平湖印晚天, 踏歌游女绵相牵”等。类似现代“踢踏舞”的样式,在那时竟这般流行!这是一种简便的娱乐形式, 情绪所至,兴致所至,“歌之不足, 舞之蹈之”--单纯朴素的古人, 就是用这种稚拙的身体语言传达 心情,表达情意。
画上有六人,四位舞者 :走上田埂中央的老者手持短杖,胡须花白,正回首相呼,似与后面三人 对歌 ;踏上石桥者正双手合拍,左右摇摆着蹬足踏歌 ;身后一男子唯 恐其跌落,赶紧抓住他的腰带,用手相扶。后面老者肩上挑一个葫芦, 点明情节:醉态,醉意蒙的踏歌 之行更显得优哉游哉。前面两人是来接应的妇人与童子,看到醉态可掬的四人也无可奈何,只以举手引 路示意。
马远,是擅长山水画的画家, 善用大斧劈皴法,毛笔干淡墨侧锋 落下,似砍斫般的笔触拖得很长, 表现硬朗方折的山石较为有力。作 为中国山水画的一种语言,马远与夏圭的皴法是一个贡献。马远夏圭作山水画多作边角之境,画风挺拔峻峭,人称“马一角,夏半边”。这件《踏歌图》却是全景式之作, 不过中间以空白相隔,又以柳树相连,出人意料却不突兀 ;上下两端 隐在云雾中的部分被渲染得虚幻缥 缈,极见清幽神秘,看得出是画家于生活中观察体悟所得。水,被隐成了几折,从远处断续淌来,组成 画面柔软弯曲的符号,显出阴性之美 ;跌下山石穿过石桥的水口,画出几声叮咚,似在为踏歌人和声伴奏。土坡下是茂密的禾田,间接表现了农人丰年的意味。
山是嵯峨高 耸的山,峭拔险峻,浮岫插天,颇有几许高不可攀的仙境 ;山石松林间,隐约现出皇室宫阙。画有宋宁宗赵扩把王安石的诗句抄录其上的 题诗 :“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这样 看来,中间一段云霭实则有“天上人间”的寓意 :帝城有朝阳的恩泽沐浴,民间自有丰年乐业的田园牧歌。有人解释说,马远是在对南宋太平景象作粉饰 ;也有人说马远是在借浮华表象,来隐喻歌舞升平背后潜藏着的深刻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危机。我觉得,还是实实在在的好--无非是画家心中对桃花源式的仙乡乐土的向往。
马远的笔法,带有宋代画家共 有的恭谨精致。尽管用了水墨晕染, 用了笔触较大的大斧劈,细节的描绘气氛的营造还是很用心的。他用钉头鼠尾描加折芦描法画人物,画方硬的衣纹转折,以与山石树木笔 法和谐统一。小溪被他用心地曲折 逶迤,在山石、土垄和石桥间委婉地穿过,看出营造的兴味和描绘的专注。画家画了柳树、松树、丛竹 和杂树,渲染时小心地避开亮颜色, 避开树干和山石,在远处衬托出浅色的溪水,显得明净而通透。实实在在的朝代,做事当然用心 ;惟其用心专注,才可能创造图式,创造笔法语言,创造意境。
宋代山水画家画人物,也是很认真的 :虽是“点景”,但不马虎。不像当下许多人这般潦草,山水画因为画了可有可无的“小人”,而 显得言不由衷,或者能力低劣。因为宋代山水画家是从点景人物的情节来构思立意的,面积上虽小,却是画面的主体,一切山石树木云水的布局,一切阴晴雨晦的营造,都 围绕人物而设置、而展开、而刻画。标题也是人物画的标题。除这件作品外,许多山水画的标题都有这样 的特色,如“读碑窠石图”、“秋山问道图”、“春山行旅图”、“清溪流 隐图”、“寒江独钓图”、“华灯侍宴 图”等等,大面积山水符号的描绘, 仍要以人物为中心,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创作主旨。
马远,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县),祖父、伯父、父亲、 兄弟均为南宋画院专职画家。像这 样一门数代均以绘画擅长而且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不仅在宋代,就是在整个中国美术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他对人物、山水、花鸟画都很 擅长,而尤以山水画成就最高。他在光宗、宁宗年间任“画院待诏”, 相当于皇家美协会员了,极受统治者的赏识。人们通常把他与李唐、 刘松年、夏圭联系在一起,合称“南宋四大家”。他的山水画师从李唐, 下笔严整凝重,皴法创大斧劈,并发展“长大斧劈”,表现峭耸崔嵬 的山峰极为恰当 ;构图上一改唐宋 以来全景式章法范式,采用边角式, 或峭峰直上不见顶、或绝壁垂下不 见根、或近山参天、或远山无底的 大胆处理,强调云水浩渺的虚化感, 这是他独到的艺术处理。他的“马 一角”,被史论家认为反映了南宋偏安的残山剩水。明郁逢庆《郁氏 书画题跋》引诗跋曰 :“中原殷富 百不写,良工岂是无心者 ;恐将长 物触君怀,恰宜剩水残山也。”这种解释,是欠公允的。
划重点
(1) 作者: 《踏歌图》 是南宋画家马远的作品。
(2) 内容: 该图上方有山石、 楼阁等景物, 画面下方有农民在路上踏歌而行的欢乐情景。
(3) 艺术特点:
①在构图上, 虽然不是边角之景, 但在具体处理上, 已经融入了边角之景的法则, 不以雄伟见长, 而是以清新取胜。 远处奇峰, 灵动轻盈, 中段留白, 云烟迷漫, 近景 老农踏歌而行。 景色远近分明, 给人一种清旷秀劲的感觉。
②画面中的巨石用斧劈皴, 更为刚烈, 运笔猛厉迅疾, 方劲挺直, 棱角分明, 以浑厚的墨气和雄健的笔力, 表现山石的质感, 强调山石的刚硬和磅礴的气势。
③画家在画中安排了几个点景人物, 使画中的主题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人物线条挺拔刚劲, 动态活泼有趣, 把"踏歌" 欢愉快乐的情绪推向了极致。
(4) 意义价值: 此画是山水画, 同时也是风俗画, 整个画面气氛欢快、清旷, 形象地表达了 “丰 年人乐业, 垅上踏歌行”的诗意。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頻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商务合作请联系“美术好教师”,微信号:mshjs008(美术好教师)
点击链接查看更多精彩:
人美版
人教版
【人教版】小学、初中美术(1-9年级)上/下册电子课本(高清图片)
【人教版】小学、初中美术(1-9)年级下册教案(含高清电子课本)
湘美吧
【湘美版】小学美术(1-6年级)上/下册电子课本(高清图片)
岭南版
【岭南版】小学美术(1-6年级)上/下册电子课本(高清图片)
赣美版
综合版
【人美版(含:人美北京版)】小学、初中美术(1-9年级)上/下册课本
【沪教版】小学、初中(1-9年级)美术下册电子课本(高清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