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特辑】玄奘心中的梦想,到底是西天取经还是帝国崛起?唐僧取经传奇之三
前两天主要讲到玄奘西行的背景,本篇接着说玄奘西行本身。
玄奘的西行之路虽然没有《西游记》小说中九九八十一难那么夸张,但也确实历经许多磨难。玄奘西行经过秦州(今甘肃天水),来到凉州(今甘肃武威)。凉州总督李大亮得到玄奘违禁西行的报告后,逼令他返回长安。玄奘在当地慧威法师两个徒弟帮助下,秘密出走,白天休息,夜里赶路,风餐露宿才到达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
瓜州刺史独孤达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对玄奘十分客气,给予殷厚招待。玄奘住了一月后,凉州追捕他的公文已到,州吏李昌为玄奘立志去印度取经的精神所感动,当面撕毁通缉令,促他快速西行。正巧有个叫石磐陀的胡人,愿意受戒为徒护送玄奘偷越边界。有人考证,这个胡人就是孙悟空的原型。但等偷渡过了玉门关,石磐陀忽然变卦,不愿继续前行,甚至生出杀掉玄奘的歹念。
西夏壁画中的玄奘与石盘陀(已经猴化了)
玄奘于是放他回去,孑然一人一马,孤行茫茫大漠。在走过新疆无人区的时候,差点一不小心就死在那儿了(四夜五日无一滴(水)沾喉,口腹干焦,几将殒绝)。走出无人区之后,玄奘来到高昌国。
高昌国是汉朝经营西域的产物,位于今新疆吐鲁番东南之哈喇和卓,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高昌地处天山南路的北道沿线,为东西交通往来的要冲,亦为古代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之一。 西汉宣帝派士卒携家属往车师前部屯田,且耕且守。元帝时,在其地建筑军事壁垒,"地势高敞,人庶昌盛",称为高昌壁,又称高昌垒。同时,设戊己校尉,治于高昌,主管屯田和军事。东汉、魏晋沿袭其制。东晋十六国期间,高昌独立建国,隋朝统一后又归附中原,高昌国隶属凉州敦煌郡,隋大业五年(609年)遣使朝贡,并出兵协助隋朝攻打高丽。
高昌古国遗址
高昌国国王鞠文泰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听说唐朝高僧到来,十分热情地迎接玄奘,并与玄奘结为兄弟。鞠文泰邀请玄奘当国师,玄奘坚决不从,鞠文泰只好退而求其次,请求玄奘讲学一个月。每次讲学,鞠文泰都亲自执香炉接玄奘入堂,并当着众多听众的面,跪在地上,请玄奘法师踏着他的背坐到法座上去。
跟鞠文泰一比,曹操或者法兰克王国宫相“矮子”丕平牵马执镫以笼络人心套路,就显得不够看了。但即使如此,也没有打动玄奘一心西去的决心。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鞠文泰还是说什么也不肯放他走,最后玄奘被逼得实在没办法,只好采取“非暴力不合作”,静坐绝食抗议。玄奘是个实在人,说绝食就一口水不喝,一粒米不吃,没过几天就奄奄一息,眼看玄奘就要被活活饿死了。
逼死圣僧的罪名,鞠文泰可承受不起,更何况还是天朝上国来的圣僧,谁知道会不会成为唐朝发动战争的借口呢?鞠文泰只好送了他一大堆盘缠以及随从后,放他离去。但是这些随从很快就因为高原反应、疾病等原因死得死,逃得逃,最后还是玄奘孤身一人上路。
玄奘离开高昌国之后,后来还来到碎叶(也称素叶,位于今吉尔吉斯坦首都比什凯克的郊区,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这里也是西突厥王廷所在,玄奘受到西突厥统叶护可汗的礼遇,可汗好心地劝他前方路途遥远艰苦,恐怕性命不保,还是就此折返为好,劝说无效后,可汗派兵送他到西突厥边境。玄奘继续前行,进入迦毕试国境内(今阿富汗)。
碎叶城(这里是内亚的几何中心,也是重要交通枢纽)
玄奘一路上受到沿途各个国家的礼遇,除了他佛学精湛,各国普遍崇佛之外,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与当时的国际形势有关。
就在玄奘一路西行的同时,曾经强大的东突厥汗国,转眼之间在唐帝国兵锋之下灰飞烟灭。殷鉴就在眼前,哪一个国王也不敢让玄奘这个来自唐朝的名人死在自己境内,因为这很有可能成为唐帝国或者打着拥护唐帝国旗号的某邻国对自己动武的最佳借口。如果路上真的有哪个不开眼的小妖敢于尝试吃“唐僧肉”,也会在第一时间被该国出兵剿灭。
历史上的玄奘可没有孙悟空等徒弟保护,他孤身一人,却能在杀人越货如家常便饭的古代,远行万里安然抵达天竺,强盛的唐帝国才是玄奘最好的护身符。
631年,也就是玄奘出发两年后,他穿越了二十多个国家的国土,终于有惊无险地来到了位于恒河流域的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遗址
那烂陀寺是全印度规模最大,居印度千万所寺院之首的佛寺,是当时全印度的文化中心。寺中僧徒常有万人,聚集了精通各项学术的精英,还收藏着佛教大、小乘经典、婆罗门教经典及医药、天文、地理、技术等书籍。
玄奘西行路线
在公元七世纪,当年印度河流域叱咤一时的贵霜帝国早已烟消云散,后来又曾先后出现笈多帝国、嚈哒帝国,在玄奘到来之时,天竺北部出现了一个统一的政权被称为戒日王朝。除了戒日王朝之外,天竺地区还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政权,通常统称为五部天竺(实际国家的数量远不止5个,这里指的是天竺划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区域)。
玄奘在那烂陀寺刻苦学习五年,相当于读了个博士学位,然后又在天竺各地名寺做访问学者,与各位大德高僧交流切磋。
戒日王朝疆域
玄奘在印度游历期间,唐帝国又出现大动作。贞观九年(公元634年),唐太宗决定讨伐位于河西走廊的吐谷浑。
吐谷浑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在五胡乱华期间迁移到河西走廊一带建国。隋朝曾屡次对此用兵,但收效甚微。唐朝建立后,吐谷浑屡犯边境,阻塞丝绸之路,但当时唐朝集中精力平定内乱,以及对付东突厥这个心腹大患,对吐谷浑采用和亲与互市之策。吐谷浑也暂时消停了一段时间。
公元634年,吐谷浑的首领慕容伏允听说李靖因为足疾告老还乡,再次攻击兰州、廓州(今青海省海东地区),又拘留唐使赵德楷。唐太宗派了一批外交特使到吐谷浑商讨此事,又传召吐谷浑使者,亲自同他们进行商讨。伏允认为,最能打的李靖已经退休,唐朝没有可用之将,最后一定会服软,吐谷浑能讹诈到好处,没想到这次踢到了铁板上。
634年秋天,在契苾、党项部落的协助下,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为西海道行军总管、左骁卫将军樊兴为赤水道行军总管,率领唐军讨伐伏允。段志玄取得小胜后,吐谷浑军队开始躲避唐军,拒绝与唐军作战。但唐军撤退后,吐谷浑再攻凉州(今甘肃武威)。
听到这个消息,已回家养老的李靖主动请缨,要求带兵出击。唐太宗还有些心疼63岁高龄的李靖身体会吃不消,没想到他腿也不瘸了,腰也不酸了,精神抖擞得很。当初他以足疾为由辞职不过是个借口而已,实际是担心自己功劳太大封无可封,重演刘邦和韩信的故事。634年底,李靖作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侯君集、李大亮等将领为辅助,辅以已经归降的突厥和契苾部队,大举讨伐吐谷浑。一些党项、西羌部落担心吐谷浑被灭后,自己也会被唐朝吞并,纷纷加入了吐谷浑阵营,共同反抗唐朝。
伏允又使用了与对付段志玄相同的策略,采用坚壁清野的游击战,焚烧草地后远遁。李靖军中其他将领认为,没有足够的牧草,进行远征是一种冒险,不如撤军。但侯君集表示反对,指出这是摧毁吐谷浑的机会。李靖采纳侯君集意见(其实就是他自己的意见),于是他决定兵分两路,自己和侯君集各带一路,追击吐谷浑。一路上克服了缺水缺粮严寒的困难,刺马饮血,吃冰雪充饥,连战连捷,俘获牲畜人口无数,最终伏允自尽,他的儿子伏顺率全国投降于唐军,成为唐朝的属国。从大军出发到大功告成,仅用时两个月。
吐谷浑是唐与吐蕃之间的缓冲国,吐谷浑归附唐朝,吐蕃必然要有所动作。就在唐军攻打吐谷浑这一年,已经统一青藏高原的吐蕃国赞普(相当于国王)松赞干布遣使与唐朝修好,唐朝也派臣入蕃。两年后也就是公元636年,松赞干布派专使去长安请婚,唐朝不允,松赞干布遂借口唐朝属国吐谷浑从中作梗,率领20万军队入侵吐谷浑,唐朝派5万军队,由侯君集、牛进达指挥。唐军主力侯君集部还没出手,唐军先锋牛进达部已经打败了吐蕃军。牛进达率领少量唐军袭击吐蕃军营,仍然斩获一千多吐蕃首级。松赞干布大惧,率部退出党项、白兰羌、吐谷浑等地,遣使谢罪。唐太宗决定安抚吐蕃,把一个远房侄女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松赞干布为了迎娶唐朝公主,专门为公主修筑的布达拉宫,经过17世纪的两次扩建,形成现今的规模。文成公主笃信佛教,她将中原文化和佛教文化带入吐蕃,从此唐和吐蕃保持和睦,一直到662年因吐蕃进攻吐谷浑,战端又起。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
唐帝国通过讨伐吐谷浑和与吐蕃联姻,稳定了西部边境的局势,进一步对西突厥用兵的条件已经逐步成熟。
公元642年,玄奘与戒日王正式会晤。戒日王是印度教的前身婆罗门教的信徒,但是持宗教宽容政策,对佛教也颇为支持,因此对来自唐朝进行佛学交流的玄奘颇为看重。
在此之前,婆罗门教与佛教已经在印度共存了上千年,印度的君主无论信仰哪一种宗教,都对其他宗教十分宽容,基本很少有宗教迫害的情况。戒日王特意于首都曲女城为玄奘举行了无遮大会。“无遮”的意思是没有遮拦,指不分贵贱、僧俗、智愚、善恶,平等看待。切不可简单按照字面意思理解。
在这次盛会上,20多个王公和5000多名大小乘佛教、婆罗门教高级学者参加了大会,由玄奘宣讲大乘佛教教义,与会者没人能驳倒他,因而他获得了“大乘天”的尊号,这是对于佛教徒的最高荣誉,玄奘成为当世佛教地位第一人。会后戒日王请玄奘骑象巡游天下,宣讲说法,一时间在印度掀起了“中国热”。玄奘到来掀起的佛教盛会,也是印度本土佛教最后的辉煌。
实际上,天竺也存在教义分歧问题,通过玄奘的巡游讲学,也起到了一定的统一佛教教义、消除分歧的目的。当时中印两地消除宗教分歧的方法,就跟现代的学者搞学术交流差不多,大家各抒己见,自由辩论,最终消除歧义达成共识,就算达不成也没关系,大家求同存异,各自著书立说,看谁能吸引更多的信徒。如果跟同时期的欧洲相比,中印都可以称得上是信仰自由的国家。
玄奘访问印度,为中印文化交流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公元641年开始 ,戒日王朝多次派遣外交使臣出使唐朝,唐太宗也四次派遣外交使团访印,两国保持了良好的友谊。唐朝派出的四次使团中都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叫王玄策。王玄策的传奇事迹在此略过不提,后面将会讲述。
公元643年,玄奘带了六百多部佛经返回中土,一路上受到沿途各国的欢迎,各国的国王们纷纷派遣士兵接力护送。玄奘返回长安时,受到长安百姓的热烈欢迎,“道俗奔迎,倾都罢市”。
听闻玄奘载誉归来,唐太宗一改玄奘离去时不闻不问的态度,非常热情地召见了玄奘,邀请他还俗做官,但是被玄奘婉拒。玄奘给出的说辞是,他此去二十多年,历尽千难万险,为的就是消除中土佛经的歧义,带回佛经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把它们翻译成汉语才行,这才是他心中最为重要的事业,其他事情都得放在一边。
唐太宗拗不过他,只好兴建国立翻译馆支持他译经,该地也就是今天我们熟知的西安大雁塔。同时,唐太宗同时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玄奘需要在译经之余,把一路上的见闻写出来,而玄奘也不可离开长安,在皇帝传唤的时候必须能够在宫廷出现。
大雁塔与玄奘铜像
于是,在公元646年诞生了玄奘口述、他的徒弟辩机执笔的《大唐西域记》。玄奘前半生一直在四处旅行中度过,此后二十年,玄奘一直陪伴在皇帝左右,除了译经,就是接受皇帝的咨询。
玄奘最重要的著作《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这本书虽然不像《西游记》那么家喻户晓,却在学术界大大有名,并且对于当时的时局起到了关键作用,甚至可以说极大地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我们知道,中央帝国经略西域,是从汉武帝开始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搜集情报,成为两汉对外用兵的重要依据。但是汉朝距离唐朝已经有好几百年,当年的那些情报早已过时。
汉代西域三十六国
在玄奘之前不久,隋朝的裴矩经略西域之时,曾写下《西域图记》,他从书传及向西域商人采访中,搜集到西域四十四国山川、姓氏、风土、服章、物产等资料,编辑成书,并绘有地图,成为中央帝国经略西域的重要文献资料。
但是,裴矩本人并没有实地考察,所收集的都是一些二手资料,其中不尽不实之处很多,换你是唐太宗,靠道听途说来的情报,就把十万精兵送出去打仗,你心里会踏实?因此,在对西突厥用兵之前,搜集情报就成了当务之急。
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表面上是一部游记,但其内容全面超越了这些情报界的前辈们,其中记载了玄奘所亲历110个及得到传闻的28个城邦、地区、国家之概况,有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等,其中涉及到的地区东起中国新疆、西经伊朗、南达印度半岛南端、北到吉尔吉斯斯坦、东北至孟加拉国,科学地概括了印度次大陆的地理概况,记述了从帕米尔高原到咸海之间广大地区的气候、湖泊、地形、土壤、林木、动物等情况。
世界上流传至今的反映该地区中世纪状况的古文献极少,因而该书成了全世界珍贵的历史遗产,成为这一地区最为全面、系统而又综合的地理记述,是研究中世纪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克什米尔地区及中国新疆的最为重要的历史地理文献。
这本书以及玄奘本人,事实上成为“大唐对西域的攻略指南”,对于唐帝国消灭西突厥打通丝绸之路,起到了关键作用。
欲知后事详情,请看下一篇。
(未完待续)
本篇为 唐僧取经系列第三篇,前文见:
了解更多:
以金融视角看世界:从万历十五年到2017年,大国衰落的轮回又将重演?
与文化大家
走一段文旅之路
与民银旅行
开启一段心灵旅程
民银旅行 携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