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宋敏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时代内涵及其实现途径

思想火炬 2022-10-0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毛邓理论研究 Author 宋敏娟

 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马克思以实践性立场论述了劳动教育的现实必要性。当前,要在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的现代阐释基础上,针对现实存在的诸如认识、机制、责任和保障等方面问题,深刻认识和把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对新时代“培养什么人”的具体阐释,把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出发点与归宿,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借助社会、产业平台,大力开展合作教育,通过劳动教育强化劳动意识与态度,磨砺意志品质,引导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的基础作用得以充分彰显。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努力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讲话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进一步将劳动教育确定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方针明确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毋庸置疑,劳动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然而,当前的劳动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新时代,更加强调劳动教育,培养劳动能力和工匠精神,对于引导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深远意义。



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经典理论


  (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基本原理

  

 尽管马克思没有对劳动教育加以确切定义,但他在多个场合精辟地阐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阐释了劳动教育的内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毫无疑问,工人阶级在不可避免地夺取政权之后,将使理论的和实践的工艺教育在工人学校中占据应有的位置。”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还提出了综合技术教育思想,使得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具有了实质性内涵。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实践作为主要力量,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因此,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但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还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提到,“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生产者也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需要、新语言”。这就表明,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理想的未来教育,马克思阐述道:“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并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列宁也曾有过类似的表述:“没有青年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这就是说,教育必须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知识,学生既能用脑劳动,也能用手劳动。


  (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就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他还说:“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4年后,党中央又多次强调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结合的要求,提出要在学校开设生产劳动课程等主张并实施。

  改革开放以来,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深刻指出了劳动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邓小平认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在1999年6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提出:“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00年2月,江泽民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实现。这个观点,要好好地在全社会进行宣传。”

  2006年,胡锦涛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党的十七大确定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强调尊重劳动,“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充分继承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围绕中国梦、劳动、劳动者、劳模精神等内容,对劳动作出重要论述。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从而把劳动上升到了“工匠精神”的更高层面,而这种精神的实质就是职业道德、能力技术和品质素养的全面体现。



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时代内涵


  (一)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论述与发展


  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提出了将生产劳动与儿童的早期教育结合起来的观点,但这一观点只能被看作指导当时工人斗争的一个具体结论,而不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的实质内涵。马克思主义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是在对现代工业、现代社会运行和发展基本规律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关于生产劳动,马克思立足于当时的实际,从两方面加以说明:一是从一般劳动过程的角度出发,生产劳动就是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反之,则为非生产劳动;二是从社会生产关系角度出发,生产劳动是给使用劳动的人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100多年来,随着生产力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日趋复杂,产业链条不断拉长,产业门类与日俱增,产业结构越来越高度化和复杂化,劳动也越来越多样化。与此相应,马克思当年着重分析的物质生产部门(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呈相对收缩态势,而众多非物质生产部门(如科技、教育、信息、金融以及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其他部门)则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日益提高,尤其是第三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攀升,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发展动力。此外,由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消灭了剥削,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剥削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社会规定性也就自然而然消失了。

  在当代社会,劳动可概括为任何个体通过发挥自身智力和体力而展现有益性的过程,只要不违反法律和道德伦理,都应被看作诚实的创造性劳动。换句话说,人类遵纪守法的一切活动,无论体力还是智力,或者是混合性的,都可以称为劳动。结合现实的劳动,关于“生产劳动”的含义,在现阶段可以界定为:由社会分工所决定、符合一定社会生产目的、与财富和价值的创造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类劳动。


  (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大生产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教育是把人类所创造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受教育者,并转化为受教育者自身精神财富的一种社会化过程。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社会经济变革倒逼教育通过相应改革来接受挑战。不同时代人类的生产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的范围和性质不同、所凭借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不同、社会化给予个人精神财富的内容不同,教育的性质也就不同。现代大生产的特征是生产越来越成为知识密集型、科学密集型生产,因而要求劳动者掌握科学,即广泛的普通文化知识、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与综合技术知识。受教育者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智力,特别是提升创新精神和能力,从而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发展、产业升级的需求。


  (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有效载体


  黄炎培认为:“各级教育,应于训练上一律励行劳动化,使青年心理上确立尊重职业之基础,且使获得较正确之人生观。”实践出真知,劳动长才干。劳动教育最本质的意义是培育受教育者尊重劳动的价值观,以及提升对劳动的内在热情和劳动创造的积极性。因此,它不仅有利于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和意志品质磨练,而且能塑造其艰苦奋斗的精神及自强自立的人格。新时代应有新作为,习近平指出:“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这对作为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的劳动者“不仅要有力量,还要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以实际行动奏响时代主旋律”。

  强化劳动教育,以立德树人引领劳动教育和有关的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并相信劳动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力量,更好地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和斗志,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探索


  (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我国的发展过程


  早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十分重视在自己创办的学校中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学说。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上出现过偏差。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过于迷信苏联模式,教育界片面重视基础理论而忽视了实践教育。“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出现以劳代学现象,甚至把劳动作为改造和惩罚知识分子的手段,曲解了劳动的本来意义,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改革开放以来,在拨乱反正的背景下,我国恢复了升学考试等制度,教育质量普遍提升,但应试教育又让学生日渐脱离现实劳动,加之他们没有受过生活的磨砺,缺乏艰苦的锻炼,思想、身体和心理素质也不容乐观,以致社会上出现了对他们不满的声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殷切期望培养青少年深厚的劳动观念和情怀,多次从劳动创造的功能、民族复兴的劳动发展观等高度,阐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性。党中央的要求使劳动教育在大、中、小学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已基本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的劳动教育体系。当前,我们还要从立足劳动培养人的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角度,使劳动教育体系更富内在生命力。


  (二)当前教育发展面临的困惑及原因


  目前,我国教育发展正处于矛盾和改革期:一方面,国家的发展需要大批专家和高素质劳动者,另一方面,教育滞后,不能及时向社会提供急需的人才;一方面,社会需要各个层次的人才和劳动者,另一方面,很多人希望自己成为掌握高级知识和技能的专家学者;一方面,社会渴望教育培养出富有创造精神和能力的建设者,另一方面,现在的教育体制、机制和教师的素质乃至社会风俗习惯又使得学生创新创业的推动力不足。

  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有以下五方面:

  一是在对劳动教育性质的认识上,未充分认识到中国国情的特殊性。我国传统教育、人才观念至今还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学而优则仕”“分数论英雄”的传统观念,至今依然影响着相当部分家长和学生。为追求学业成绩,学生陷于书本的海洋中,唯“智”独尊,繁重的学习任务和脱离生产实际的书本知识不仅让学习寡味淡然,且学生求知欲也大大削减,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影响学生全面发展。这种现象和马克思主义有关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逻辑南辕北辙,偏离甚至违背了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

  二是在劳动教育体制机制的构建上,未充分挖掘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劳动教育就是干体力活”的片面观点依然存在,而且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意志、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和劳动思维等内容构成的劳育的完整体系”的把握也不够精准。学生在生产劳动中获得的技能技巧被忽视或漠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被割裂看待,“五育”融合育人的格局尚未真正建构起来。这种忽视或漠视生产劳动的教育观不利于青年学生身心发展,不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是在劳动教育的责任分担上,未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必须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使其真正发挥效用,唯有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和有用的教育”。社会、企业要有计划地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扶植,积极主动配合学校、全面参与到学校对未来劳动者的教育过程中,而不是停留在形式上,更不是简单指责学校闭门育人。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对世界发达国家的产业和科技竞争,党中央站在全局高度,明确了“人才竞争将是第一位、最重要的因素”。新形势下,面对新的战略要求,教育与企业如何突破传统思维,努力培养面向未来世界竞争所需的合格人才,是学校的责任,更是企业义不容辞的义务之一。

  四是在劳动教育的引领保障上,未形成一支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目前,高等教育师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高学历和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走上传道授业岗位,他们自身多从中学到大学再回到大学,长期接受的是象牙塔内的科学熏陶,拥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但缺乏深入一线,特别是融入科创企业的主动性和迫切性。随着国家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持续开放,高等教育必然要承担起历史使命,不仅要培养出具有良好科学与技术素养的人才,更要培养出敢于到基层一线,具有创新意识且脚踏实地的劳动者。因此,逐步建立一支高水平、创新能力强的示范性师资队伍是一大批应用型高校办学的关键。

  五是在劳动教育的操作点上,未孵育好劳动力市场。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发育还不成熟,政府职能的转变也还没有彻底完成,还未能有效地对教育发展进行宏观控制,各级各类学校也还难以自主地根据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对其培养目标、规模和发展速度等进行合理的调整。在高等教育体系中,长期以来存在着过于强调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而忽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倾向,学校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的问题,特别是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关的人才以及某些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相对滞后。

四、新时代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途径


  (一)落细落实习近平有关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


  新时代的教育要提高政治站位,落细落实习近平有关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主动把握新技术发展,更好地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教育主管部门在引领过程中,要对一些贯彻较好的学校进行鼓励,并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针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引导和培育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特别是积极、主动推进校企合作,协同平台建设,发挥教育单位本身和社会的共同育人责任,将党的教育方针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高等学校要结合自身办学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师资队伍建设,并寻找、构建紧密型教育合作伙伴,培养出企业和社会需要的劳动者,实现互利共赢。


  (二)借助社会力量,大力开展合作教育


  学校与企业要本着互惠共赢的原则开展合作。高校可以派富有实践经验的教授担任企业的兼职总工程师,以此作为桥梁密切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学校应与企业和其他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实现更为广泛的资源共享,发挥优势互补的潜力,健全完善学校、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团体等相互沟通合作的教育培训网络和继续教育体系。学校依托行业协会并主动获得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形成官方搭建平台、学校和企业同台唱戏的良好局面,通过产学研合作形式,学校与企业产学合作教学、产学合作科研,共同制定计划、开展研发、进行转化。


  (三)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教育与现实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造就具有新的时代特质的人,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特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学段的学生应有不同侧重。在小学阶段,应以劳动观念培养和日常生活能力培养教育为主;在中学阶段,应与先进的劳动生产工具、技术相联系,着重培养学生从事技术劳动的基本技能;在大学阶段,应与学生所学专业和今后就业相联系,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加强专业范围内的技能培训,使之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相应的动手应用能力,应把有基础的学生吸收到教师的课题组中,让他们在参与分担一些具体的科研工作中增长知识,培养其不懈的奋斗精神,同时,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和志愿者服务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他们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储备未来工作生活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自信心、责任心等思想品质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意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劳动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发表重要讲话,形成了系统化、科学化的劳动思想,为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注入了新内涵、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特别强调“要通过各种措施和方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牢固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为祖国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

  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才让中华民族阔步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走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成就了今日之中国。当前,劳动的价值正在回归,劳动者的内涵也在不断拓展、延伸和丰富,教育过程和生产劳动过程不可分割地联系和有机结合在一起。教育与劳动的结合,有着新时代的要求和崭新内涵,不同于曾经的简单操作甚至是放弃课堂,而是在立足学生体验劳动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中,强化人文关怀、劳动情怀和家国意识,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深入人心,夯实并充分彰显劳动教育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基础作用。


(来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年第1期;作者:宋敏娟,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教授,法学博士)





相关链接:

“以学生为本”还是“以育人为本” ——澄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基础

朱继东:以坚定文化自信为抓手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

冯 培:从十九大的两大政治新论断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角色担当

顾海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导和发展理念 ——学习

艾四林、康沛竹:守正出新,在改进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感谢支持国家主流价值观

公益宣传平台建设





分享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长按左侧二维码,即可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提示,点击可只直接关注公众号。


共享“思想火炬”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共享“思想火炬”官方头条号:@思想火炬





正能量微信公众号推荐:








思想火炬

点击图片关注



请关注: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