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列宁文化育人思想与实践研究

思想火炬 2021-10-12

 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编者按:文化育人是列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文化育人思想是不断成熟、逐步深入的过程,并随着苏维埃事业的发展不断丰富完善。列宁全面阐述了文化育人的战略地位和丰富内容,强调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共产主义一代新人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在领导和组织文化育人实践中,提出和实行了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全社会育人的战略策略。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面临着艰巨而繁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任务。在准确把握俄国国情的基础上,列宁深刻认识到文化知识、技术和人才既是“使一个没有文化的野蛮的资本主义国家变为一个有文化的共产主义国家”[1]129的迫切需要,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果实得以巩固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列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积极组织对人民群众进行文化教育,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和政治素养,实现以科学文化、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目标。


一、列宁文化育人思想的探索历程


  文化育人思想是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组成部分。在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列宁始终高度重视通过发展先进文化来培育社会主义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十月革命前,列宁关于文化育人的思想处于探讨时期,强调理论教育和启发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为了教育工人阶级掌握科学社会主义,认清历史使命,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怎么办?》等著作中,深入分析批判了民粹主义、合法的马克思主义,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提出要在工人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和革命意识,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探索落后的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期间,列宁针对资产阶级利用笼统抽象的“民族文化”愚弄、麻醉和分化工人阶级革命意志的问题,提出了“两种文化”理论,即在每一个现代民族中,都有两个民族,而在每一种民族文化中,又都有两种民族文化。在阶级社会里,文化的阶级性突出表现为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文化,统一的超阶级的文化是不存在的,每个民族都有剥削阶级的文化和被剥削阶级的文化,即资产阶级的文化和无产阶级的文化。基于这一思想,列宁阐述了无产阶级文化育人的思想,将科学社会主义意识灌输到广大劳动群众中去,提高他们的觉悟和思想水平,在同资产阶级文化的斗争中发展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的先进文化。

  经过十月革命,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带领人民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成立了苏维埃共和国,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实现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政治变革。列宁敏锐地观察到,培育具有先进文化素养的人,是巩固苏维埃政权的基础,对于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1924年列宁逝世,列宁文化育人思想和实践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从十月革命胜利到1920年末国内战争结束,列宁对文化育人有了深入的思考和最初的实践,注重培养能够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代新人。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新政权面临繁重的任务,列宁透过繁杂的政治和经济事务,把文化建设摆在重要地位并采取强有力的组织措施。第一,建立和健全文化教育机构。1917年11月,苏维埃政府废除了在精神上奴役人民的反动的文化机构,成立了教育人民委员部,设立了社会教育司作为文化教育的领导机构;在各省设立国民教育局,局下设立社会教育处负责本省的居民教育工作;成立了国民教育委员会、博物馆和文物保护事务委员会以及其他文化机构。此外,1917年12月还建立了共和国产业特设人民委员部,负责保护国家文化和历史珍品。[2]552第二,制定并完善发展文化教育的法律法规。1917年11月,列宁发布了《学龄前教育的宣言》,将学龄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事业。1918年1月,列宁签署了《关于教会同国家分离,学校同教会分离的命令》,使学校彻底摆脱宗教的束缚。此外,列宁还签署了“扫除文盲法令”和“成立全俄扫除文盲非常委员会法令”,要求每一个识字的人要教会几个不识字的人。第三,对未满16岁的男女儿童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第四,列宁提出了“用革命精神从事工作”的口号,号召群众参加“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发扬共产主义精神,培养能够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代新人。

  1921年开始,苏维埃俄国进入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全面深入地阐述了以文化育人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思想和实践。这一时期,列宁提出了大力发展工业化和电气化的重要思想,注意到实施全俄电气化计划需要人们学习和掌握科学与技术知识,需要有更高的文化和教育。为此,列宁强调要加强对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教育,建立图书馆和阅览室,提高共产党员的文化水平和管理国家以及“经商”的能力,改革国家机关的工作制度,改进工作作风与工作方法,形成良好的制度文化。列宁还注重发挥工会组织的教育作用,提出把工会变成一个培养比现在多10倍的工人群众直接参加国家管理的教育机关,明确工会的任务是教育新的几百万以至几千万劳动者,让他们亲自参加国家管理和建立新的生产部门,学会管理国家和管理生产。1922年列宁病重,他在最后的几篇“口授”“政治遗嘱”中,提出了“文化革命”的任务,为推进文化育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二、列宁文化育人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从理论上阐述文化育人的战略地位、基本含义、内容、要求以及目标,是列宁的重要贡献。列宁深刻论述了文化育人是社会主义取得进一步成就和最终胜利的重要保证,阐释了文化育人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处理先进文化和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大众文化的关系,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共产主义一代新人。

  (一)文化育人是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列宁清楚地看到,无产阶级解决了伟大的政治变革任务以后,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已是另一类任务,即可称为‘小事情’的文化任务”,[3]194也就是培育具有先进文化素养的人。这一文化任务既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保证,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第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人们在旧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4]299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发展真正的无产阶级文化”[4]332,用人类所创造的先进文化教育劳动群众,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第二,培育掌握先进文化的人是完成管理国家和发展经济任务的必然要求。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的客观事实是,无产阶级不仅在国家事务方面缺乏“足够的本领去直接进行管理,确定范围,划定界限”[5]84,还呈现出文化素养较低、队伍涣散等状况。这些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做管理工作的那些共产党员缺少文化”[5]93所以,必须培育掌握先进文化的人,才能完成管理国家和发展经济的任务。第三,文化育人是改变苏维埃俄国文化落后状况的迫切要求。十月革命前,俄国居民文盲率很高,识字率很低,是一个物质和文化都十分落后的、中世纪式的“亚洲国家”[6]427,尤其在文化方面异常困难,普遍表现为落后的保守的习惯和愚昧的宗法的文化心理,即“奥勃洛摩夫习气”。这种习气也带到了苏维埃机关中,产生了官僚主义、拖拉作风、贪污腐败等现象。改变这种状况迫切需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育人。

  (二)文化育人是对人民群众进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教育

  文化是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从广义角度讲,文化是指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角度讲,文化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包含社会意识形态等内容的精神产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对狭义文化的表现形式,如知识、精神生活、意识形态、文化意识等进行过阐释,但是他们更多的是从广义文化上进行论述,将文化泛指人类文明,把文化与社会生活方式、文明形态的变化联系在一起[7]52列宁坚持马克思和恩格斯开放的“广义文化观”,强调要使俄国摆脱“半亚洲式的国家”[5]151,成为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但同时,列宁更多地是从俄国社会现实的文化状况以及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出发,阐述了文化的基本内涵:知识、受教育程度、识字水平等。其中,文化知识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而且包括教育、科学、文艺等方面的知识。因此,文化育人的基本含义就是对人民群众“辅以文化教育工作,包括进行学校教育特别是社会教育”[8]450这种教育就是用科学技术、艺术、教育等方面的文化知识,尤其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教育群众,包括教育工人、农民、士兵、青年团和所有走向共产主义的青年等,不断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知识水平,提升其政治觉悟和纪律意识,培养共产主义道德。

(三)文化育人的实质是教育人民群众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教育是列宁研究和阐述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中普遍使用的重要概念。文化教育的内涵就是注重提升人们的文化知识与文化水平,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共产主义道德,其实质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第一,教育人民群众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运动的旗帜”[9]155,为人们提供了完整的世界观,具有科学性、革命性和先进性。人民群众不仅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导致共产主义”[4]298,还要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10]84第二,教育人民群众掌握先进文化知识,促进俄国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和经济的发展。列宁指出:“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4]309要紧跟科技发展的前沿,“使我们建成的每一座电站都真正成为教育的据点” [11]157,使人民群众“不但要识字,还要有文化,有觉悟,有学识”[11]158,只要“把文化和知识的普遍提高同迫切的经济需要联系在一起”[12]177,就能建立起社会主义大工业。第三,教育人民群众严守劳动纪律,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先进的制度文化。铁一般的劳动纪律是巩固苏维埃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纪律是由劳动群众制定并自觉遵守的同志式纪律、无产阶级铁的纪律、共产主义纪律。针对纪律松弛、无政府主义泛滥的情况,列宁强调“必须极大地加强无产阶级劳动纪律,这样我们才是不可战胜的”[12]362,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坚持不懈地耐心地重新教育群众”[1]88,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先进的制度文化,培育有文化有纪律的人。

  (四)正确对待俄国多种文化并存的现实是文化育人的基本要求

  文化是多元的,任何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无不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俄国存在着多种文化,要在正确地处理先进文化同它们的关系的基础上实现文化育人。第一,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实现先进文化育人。多元文化必须以先进文化为引领。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找到“如何摆脱一切被压迫阶级至今深受其害的精神奴役的出路”[13]48第二,在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先进文化育人。传统文化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和精神风貌,而先进文化在汲取传统文化丰富营养的基础上不断提炼、升华并被赋予新的内涵。要在先进文化引领下,批判地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第三,在客观对待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先进文化育人。俄国的文化发展始终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宗教文化促成了顺从、忍耐、怜悯的民族心理,鞑靼文化凝聚了团结爱国的民族情感,资本主义文化冲击了僵化的封建思想,打破了宗法式的村社文化,提高了“群众的文化”[14]76列宁主张客观地对待外来文化,特别是资本主义文化,主张善于利用资本主义留给我们的“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1]48等文化遗产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第四,在正确对待大众文化需要的基础上实现先进文化育人。列宁主张,“应该更加详细地探讨对俄国历史和现实的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而把这个理论通俗化”[15]284,以最通俗易懂、简洁生动的形式,将先进文化传播到人民群众中间去。

  (五)培养具有良好政治素养的一代新人是文化育人的最终目标

  列宁给年轻一代提出了“建成共产主义社会”[4]302的艰巨任务,指出了文化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具有良好政治素养的共产主义一代新人。良好的政治素养应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第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学习、组织、团结和斗争的过程中把共产主义变成青年“实际工作的指针”,[4]302使青年勇于担负建设共产主义的任务。第二,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教育和培养青年既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又学会社会主义的计算和监督,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第三,坚持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由政治立场坚定的“可靠的共产党人来主持编辑”[4]199党的报刊工作,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不仅是对党报编辑人员的要求,也是对共产主义一代新人的要求。第四,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团结一致的道德观念,反对“人人为自己”的利己主义。


三、列宁文化育人思想的实践探索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将文化育人思想与巩固苏维埃政权、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结合起来,理论诉求转化为实践活动。列宁从实践的层面进行了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的整体设计和科学规划,提出了文化育人的战略策略。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进行文化育人的根本保证

  党是无产阶级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人民群众的主心骨,是文化育人的领导核心。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权通过各种路径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向工人灌输政治知识”[16]76,增强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坚定理想信念。第一,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组织和教育广大群众。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发挥着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密切联系群众,把群众组织起来,共同完成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列宁指出,密切联系、团结、组织和教育广大人民群众“是靠这个先锋队所实行的政治领导正确,靠它的政治战略和策略正确,而最广大的群众根据切身经验也确信其正确”[4]5第二,提升共产党员的文化水平和政治素质。党的领导作用是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实现的,必须不断提高党员的文化水平和政治素质,共产党员既要做文化育人的践行者,又要做提升文化素养的示范者。共产党员要把学习任务放到首位,通过“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清党、“征收党员周”等工作,纯洁党的队伍,扩大党的影响,提高党员质量,发挥党的作用。第三,确保文化阵地处在党的坚强领导之下。列宁提出了把出版物办成党的出版物的要求,指出只有加强对文学和党的出版刊物的领导和监督,才能更好地发挥它们在文化育人过程中的宣传和教育作用。列宁强调,出版社、图书馆、书报营业所等“都应当成为党的机构,向党报告工作”[17]94,以确保“党的一切出版物”[18]155都必须绝对服从党的组织。

  (二)加强苏维埃俄国的教师队伍建设

  列宁指出,必须建设一支新的教育大军,使教师成为无产阶级教育的支柱,成为文化育人的主体。但是,苏维埃俄国是刚刚从旧社会发展起来的,还没有足够强大的无产阶级教师队伍,这就要从对教师的教育、培养做起,调动教师文化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第一,在尊重教师的前提下改造旧的教师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育人服务。列宁认为,作为一种职业,教师“不代表任何独立的政治力量”[19]190,仅仅是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因此,要将教师吸引到为无产阶级政权服务上来,利用教师工会“教育最落后的教师”[8]423,积极争取和改造他们,使他们逐步摆脱资产阶级旧社会的旧偏见、旧思想的束缚,成为社会主义社会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执行“培养人的品格”[8]422的新任务。第二,提高教师的崇高地位以适应文化育人的实际需要。旧社会沙皇政府用一种最放肆、无耻和“最令人厌恶的专横态度”[13]117对待教师,致使教师地位低下、居无定所。为此,列宁强调要把俄国教师的地位提到在旧社会里“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的高度”[5]358,使他们文化育人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否则“就谈不上任何文化”[5]357,既谈不上资产阶级文化,也谈不上真正的无产阶级文化,更谈不上文化育人。第三,改善教师的物质文化条件,激发教师文化育人的创造性。调动教师文化育人的积极性必须重视对教师个人利益的关心,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5]358,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保障。第四,造就一支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新的教育大军。1918年6月,列宁在全俄国际主义者教师代表大会的演说中,号召每一名苏维埃教师都“成为社会主义教育的主力军” [14]392的一员,“把工人群众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教育他们”[4]403同时,要重视优秀教师的选拔和使用,使既具有共产主义觉悟又懂得教育规律的教师领导教育工作和文化育人工作。

  (三)深化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以提升文化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

  列宁揭露了旧社会教育的虚伪性,强调教育是由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决定的,与政治、生产劳动、国家管理是密切联系的,并为一定的政党服务。社会主义教育必须摆脱资产阶级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构建先进思想文化教育的内容体系和方式方法。第一,实行灌输教育和宣传鼓动方式相结合,使教育紧密联系政治。列宁指出,对于工人阶级来说科学的理论和思想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16]29但是,对青年的文化教育不能“简单生硬地把政治灌输给尚未准备好接受政治的正在成长的年青一代”[8]422,“只能靠榜样的力量”[20]265,靠他们对日常生活实际的认识。党的各级组织要把灌输教育和各种宣传鼓动方式结合起来,使灌输教育的效能实现最大化。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联系,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劳动、管理、实践,是受教育者接受文化培养的重要环节和不可缺少的载体,是提高思想文化水平的必要条件。一是实行教育与劳动相结合,要通过改革给予工人和最贫穷的农民的子女优先学习的机会,使劳动者接受文化教育,实现劳动与教育的结合。二是教育与管理相结合,不仅要重视书本的学习,更要重视实践的学习,在参加生产劳动和“通过实地参加管理”[8]399来学习,以具有先进文化素养的工人教育和带动那些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不高的农民参加管理,“创造出种种形式使全体劳动者便于参加管理国家”[8]434的工作。三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善于把所汲取的知识融会贯通,将其应用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因为实践“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去教育这些群众”[14]48,离开实践,书本知识就会僵化,“仍然会保持旧时的理论”[4]297状态,无法发展成为先进文化。

  (四)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实施全社会育人

  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获得了接受全方位教育的机会。列宁认为,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基础上,要发挥学校、工厂、部队等所有组织机构的作用,满足“劳动者渴求知识”[8]78的愿望,形成全方位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围。第一,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推进国民教育,促进先进文化育人。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列宁主张把旧俄国已有的学校变成坚持和巩固苏维埃政权的工具,在思想、组织和教育方面影响农民群众,在劳动群众中传播共产主义思想,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1919年2月,列宁在起草《俄共(布)纲领草案》时强调,俄共应该把学校由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工具变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在劳动群众中开展共产主义教育,传播无产阶级思想,“培养能够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代人”[1]87第二,发展社会教育,促进先进文化育人。加强对成年人的文化教育,是提高全社会文化水平的必要环节。在一个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使“劳动者能够真正享受文化”[2]558的福利。通过开设讲习所、开放农村阅览室、艺术工作室、电影院等,使“苏维埃政权从各方面帮助工人和劳动农民自学自修”[1]87通过“办好一所真正的党校,哪怕是办在国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地方组织从工人中培养合格的党的工作者”[21]39通过成立“俄罗斯共产主义青年团”,发挥共青团的助手作用,协助党对青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吸收全体工农青年参加共产主义建设”[4]302第三,把报纸和党的理论刊物办成对人民群众进行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报刊是进行宣传鼓动和文化教育的最佳工具和手段。1900年12月,列宁创办了全俄马克思主义报纸《火星报》,成为团结、教育、鼓动群众的重要阵地。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提出要使报刊由报道政治新闻的工具,“成为启发群众、教导”[11]335群众的工具。列宁亲自组织稿件,带头为报纸撰稿,要求将《消息报》《真理报》等报刊办成“为苏维埃群众服务的报刊”[14]136,增设文化知识教育栏目,较多地发表一些切实的、适合群众水平的文章来教育和引导群众。要在全国各省、县、区、村等建立图书馆或阅览室,形成联动的密集的网状分布,高效率有组织地把报纸与刊物送到各地,供工农群众阅读。列宁还要求教育人民委员部集中管理图书馆工作,“实行瑞士和美国的制度”[14]394,为读者有效利用图书刊物创造条件,发挥图书馆的文化育人功能。


四、结语


  全面认识和把握列宁文化育人的理论与实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第一,文化育人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项战略任务。列宁从巩固苏维埃政权、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把文化育人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纳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艰巨任务,推动文化育人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道德抓起”[22]137,推动文化育人。

  第二,文化育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列宁指出,文化育人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共产主义一代新人,教育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掌握科学理论和先进文化,成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文化育人,要在养人心智、育人情操上狠下功夫,“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3]164,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第三,文化育人是贯穿社会主义建设全过程和各领域的系统工程。列宁曾说过:“在我的思想上,我就是这样把我们的工作、我们的政策”[5]392等等的总计划同文化育人联系起来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4]376,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25],发动全社会力量开展文化育人工作。

  第四,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文化育人的根本保证。在列宁看来,无产阶级掌握和巩固文化领导权是实施文化育人的根本保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23]154,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参考文献:

[1] 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 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列宁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3] 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 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 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 列宁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7] 衣俊卿,胡长栓.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8] 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9] 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0] 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11] 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2] 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3] 列宁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4] 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5] 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6] 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7] 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8] 列宁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9] 列宁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0] 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1] 列宁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2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5]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作者:房广顺、刘培路;来源:思想教育研究




相关链接:

汪亭友:警惕否定列宁及列宁主义思潮

列宁——伟大的十月、伟大的工业化、伟大的胜利

列宁帝国主义论没有过时

百度贴吧长期抹黑列宁雷锋董存瑞等革命英烈谁来管?

陈之骅:评列宁关于实现民族自决权的三种形式



感谢支持国家主流价值观

公益宣传平台建设



分享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长按左侧二维码,即可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提示,点击可直接关注公众号。


共享“思想火炬”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共享“思想火炬”官方头条号:@思想火炬


正能量微信公众号推荐:






思想火炬

点击图片关注



请关注: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