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欣悦读 | 新研究:金钱可以治疗抑郁吗?

何琳 周欣悦ZJU 2022-04-16

点击蓝字关注,每天学一点心理学知识


现代人从金钱中看到了理想,金钱代替了那些古老的精神信仰,成了新的神。但是金钱真的可以治疗和抚慰你的负面情绪吗?



作者 | 何琳


在最近热播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故事中,太阳即将爆炸,人类人必须离开太阳系去寻找新的栖息地。太阳,是那个世界里人们最关注的东西。然而吴孟达饰演的角色说:“很多年以前,人们从来不关心太阳,只关心一种叫‘钱’的东西”。

这说的就是我们。


《流浪地球》的世界里,最要命的是太阳,我们的世界里,最要命的可能是没钱。

图1: 《流浪地球》中冰封的北京市


现代人从金钱中看到了理想,金钱代替了那些古老的精神信仰,成了新的神。就像人们对酒精、毒品、烟草、药物、食物、性、赌博可能产生依赖一样,人们对金钱也可能产生一种依赖。依赖金钱、极度拜金的人通常是高物质主义的人,他们用房子、车子、银行存款和名牌包包来定义自己,定义他人,定义幸福,变成金钱的奴隶。购物狂就是这样的人。


为什么我就是停不下刷卡的手?


“购物狂”可不是最近才有的现象。历史和文学作品中充满了著名的购物狂人,富凯、路易十六、米拉波伯爵、巴尔扎克还有超级剁手党包法利夫人都是这种类型。在19世纪,心理医生就称他们为Oniomanes,是一种对于购物的成瘾。


图2: 包法利夫人觉得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就会获得更多的爱


就像酒精成瘾的人无法摆脱喝酒的欲望,赌徒无法摆脱赌博的欲望,购物成瘾的人无法控制自己购物的冲动。大脑的奖赏区的激活让我们产生一种狂热的欲望,驱使人们去喝酒、赌博和购物,这时,人们就会因为依赖被物品控制,失去自由。


根据Christenson和Faber在1994年的研究,强迫购物者最喜欢买的是衣服,鞋子,玩具和美容护肤品,而且购物狂群体主要是女性,占到90%。他们依赖的其实不是衣服和鞋子本身,他们极度痴迷的是买到东西时候的快感。然而这种快乐又能持续多久呢?


2013年,Richins调查了174名密苏里大学学生购物前,购物时和购物后的情绪变化。在学期初,她让学生们写下这个学期计划要购买的一件对他们来说比较重要的东西(买了之后至少要保留6个月),并记录了学生们在购买之前的情绪。在学期中和学期末,她又询问了这些学生们是在哪一天买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买到之后有多开心。


结果发现,在购物之前,高物质主义的人会比低物质主义的人更加快乐,因为他们更加期待这件心仪的宝贝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改变,然而,这种快乐从他们刷卡的那一刻起就会开始逐渐消散,而且比低物质主义的人消散的更快,直到他们产生新的欲望。


图3: 购物的快乐从刷卡的那一刻起就会开始逐渐消散


对这种兴奋、快乐的追求解释了我们重复的购买行为。购物可以给我们带来当下的愉悦,却无法让我们获得永久的快乐。对于高物质主义的人来说,占有是不够的,无论买了多少都不会得到真正的满足。真正的快乐源泉在于一直不停的购买,然而这无异于饮鸩止渴。正如在《还要更多:赌博,性,工作,钱》这本书里面作者说,人们感到抑郁,所以试图用购物去治疗自己的抑郁,之后立即觉得内疚,所以重新陷入更深的抑郁。在这个恶性循环中,金钱只是一个无效的抗抑郁药。


图4: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海报


购物成瘾是一种强迫性行为。这种强迫念头产生时的焦虑感在购物的时候得到了平息,但是很快又会再来。就跟强迫性洗手一样,变成了一种病态的重复。大多数有病态依赖的人都是焦虑感很重的人。他们用不停的查银行账户、不停购物这些依赖行为来暂时缓解紧张焦虑。但是紧张本身也有快感的。购物狂、赌徒、卡奴都知道,惩罚会不可避免的到来。一旦意识到自己已经透支了却还在购买,他们就会产生犯罪感和情感颤动,这也是快感的一部分。但他们也因此陷入一种深深的自我厌恶。有些人在购买之后会马上远离这些战利品,我的一个朋友把自己买的包包都堆在衣柜最深处,好让自己不要看到太内疚。他们在依赖行为中感受到的是一种愉悦和厌恶混合的感觉。

 

你不是真正的快乐,你买的东西只是你穿的保护色。


Belk(1988)的研究表明,我们会用购买的东西来彰显我们的身份,你满柜子的衣服鞋子、手表帽子,都是你穿的保护色。

图5:只是一个表情包


在罗马尼亚,懂英语的人非常少,但是可口可乐投放在罗马尼亚的广告一直都是英文的,为什么不用本地语言呢?Ger和Belk研究了这个问题,他们发现,罗马尼亚消费者对西方品牌的评价非常高,他们认为西方的消费文化是一种“高地位”的象征。罗马尼亚消费者的这一心理特征,让可口可乐公司放弃使用当地语言做广告,转而完全采用英文。因为罗马尼亚消费者买的不是可乐,而是“地位”,只有用纯正的英语打广告才能满足当地消费者对于身份地位“保护色”的心理需求。


需要“保护色”的还有另外一种人,就是自我评价很低的人,这类人很容易变成购物狂。因为他们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而购物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压抑释放的出口。很多购物者感觉购物行为让他们感觉到强大和重要,好像躲在物质堆砌的堡垒之下可以让他们觉得更安全。曾经有一个中年男人来找我咨询,她老婆非常会赚钱,但是他却因为公司破产而失业。于是他就开始花很多钱买各种各样的东西,这是他不满妻子强势地位的一种发泄,把攻击性转移到了财产上面,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


高物质主义者在“保护色”的保护下其实并不幸福。Belk(1984)提出物质主义三个特征包括占有欲(possessiveness)、吝啬(nongenerosity)和嫉妒(envy),并发现这些特征与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都呈负相关。与正常消费者相比,强迫性购买者一生中患焦虑症、饮食障碍的几率更高,而且会更多的感到抑郁和焦虑。


购物狂们需要心理治疗,建立起正确的认知,修改扭曲的认知。有很多方法可以拯救购物狂,首先是识别重复购物行为的情境,例如和配偶争吵之后就想要去补偿性的购物,那么就要从吵架这个源头来解决问题。其次需要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不应该由买的东西来定义最后,应当多倾诉多沟通,通过对自身价值的正确认识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上找回安全感,而不是过度依赖金钱,成为金钱的奴隶。另外,转移注意力也是一个缓解措施,当有强迫性购物的念头的时候应该去听听歌、跑跑步,做点别的事情。歌,就可以从这一首听起。

Lately I been, I been losing sleep

最近我总是辗转反侧 难以入眠

Dreaming 'bout the things that we could be

对我们曾有过的愿景 浮想联翩

Baby I been, I been prayin' hard

但亲爱的 我早已在内心深处祈祷着

Said no more counting dollars

祈祷自己不再迷失于金钱的追逐中

We'll be counting stars

我们可以细数满天繁星

——节选歌曲《Counting Stars》



「测一测,你的物质主义程度有多高?」


下拉菜单,共13个小题!

请根据你的实际情况从1-5进行打分(1=完全不同意,3=中立,5=完全同意)


1.我羡慕那些拥有昂贵的房子、汽车和衣服的人。 

2.我通常只买我所需要的东西。

3.如果能拥有一些我现在还没有的物品,我的生活将会更好。

4.比起我认识的大多数人来说,我不那么重视物质的东西。 

5.在物质生活方面,我试图保持简单朴素。

6.即使我拥有更好的物品,我的生活也不会因此而更加幸福。

7.获得物质财产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8.我喜欢花钱买一些不实用的东西。

9.如果我能买得起更多的东西,我会更加幸福。 

10.我不太强调将人们拥有的物质的多寡作为他们成功的标志。

11.购物能给我带来许多快乐。

12. 一个人所拥有的物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明他有多么成功。

13.我喜欢我的生活中有许多奢侈品。


计分方法:2、4、5、6、10为反向计分题目(即1=5,2=4……以此类推)。总分越高,物质主义程度越高。



参考文献:



Belk, R.W. (1984). Three scales to measure constructs related to materialism - reliability, validity, and relationships to measures of happiness.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1, 291-297.


Belk, R.W. (1985). Materialism: Trait aspects of living in the material world.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2, 265-279.


Belk, R. W. (1988). Possessions and the extended self.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5(2), 139-168. doi:10.1086/209154


Christenson, G. A., Faber, R. J., & Mitchell, J. E. (1994). " Compulsive buying: Descrip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psychiatric comorbidity": Dr. Christenson and colleagues reply.


Ger, G., & Belk, R. W. (1996). I'd like to buy the world a coke: Consumption scapes of the "less affluent world". Journal of Consumer Policy, 19(3), 271-304.


Richins, M. L. (2012). When wanting is better than having: Materialism, transformation expectations, and product-evoked emotions in the purchase proces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40(1), 1-18.


— End —


延伸阅读

欣悦读 | 新研究:读了包装上的卡路里标签,你反而吃的更多了?

欣悦读 | 新研究:和另一半在一起不快乐,你为何仍不愿分手?

欣悦读 | 新研究:英雄 vs. 反派:你愿意支付更多钱吗?

欣悦读 | 新研究:七个关于爱情的科学发现:可能颠覆你的认知

欣悦读 | 新研究:工资有多少,对象找没找——过年生存手册之《亲戚来》

欣悦读 | 新研究:如何才能保护你的爱情不被情人节杀死?

欣悦读 | 新研究:想要初七不上班?试试这个办法让假期长一点!

欣悦读 | 新研究:不剁手也能快乐的秘诀到底是什么?

欣悦读 | 新研究:心理学研究告诉你:初五迎财神的正确姿势

欣悦读 | 新研究:小“诱饵”也能助人爱干净


编辑 | 赵雪莹


长按关注,每天学一点心理学知识

还可以点一个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