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做自我介绍,会让你“迷之自信”?
有些自我介绍,会让你变得“迷之自信”!
作者 | 肖春曲
太忙没时间看?音频文章上线!
自我介绍可谓是存身立命的“必备技能”。但是,有时候自我介绍却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哦!
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测试:假如你今年刚从大学毕业,你在做自我介绍的时候,更喜欢说自己是“XX大学毕业生”还是“XX大学XX系的毕业生”呢?如果你喜欢前一种方式,那就要小心啦!这种方式很可能让你陷入“迷之自信”哦!中国人民大学的丁瑛教授、香港大学的万雯教授,以及光华管理学院的徐菁教授2017年发表在期刊《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上的研究告诉我们,如果在做自我介绍时,人们觉得自己是某个大群体中的一员,就会导致他们“自我膨胀”!
研究者们找来了185位同学来参加实验。这些同学首先需要填写一份“大学生活调查”。这份问卷有两个版本。在其中的一个版本,同学们需要向研究者介绍,自己是哪个大学的学生,这样,在这些同学的心中,自己就是“某学校学生”这个大群体中的一员。另一个版本的问卷中,研究者则会问:“你是哪个专业的同学啊?”这些同学就会想到自己是“XX系学生”这个小群体中的一员。
在填完问卷之后,研究者让同学们自我评价一下,自己有多了解摄影。然后,同学们需要在网上自己定制一款相机。研究者们提供了8种基本功能与17种专业功能。其中的“基本功能”是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功能,比如自动对焦啦,1200万像素啦;而“专业功能”就比较高深了,比如自动防抖、BSI CMOS、红眼矫正……这些功能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理解。
同学们可以选择为自己的相机添加任意数量的基本功能与专业功能。添加的专业功能越多,说明他们越觉得自己有“专业的摄影技术”。
最后,同学们还需要完成一些关于摄影知识的小测试,比如“拍摄夜景时感光度多少比较合适”。这样,研究者们就知道他们到底对摄影有多少了解。
研究者们对比了两组同学定制的相机。他们发现,大家给相机添加的基本功能都差不多,都在6种左右。但是,想到自己是“XX大学的学生”的那些人,会给自己的相机添加10.98种专业功能;而只是被问到自己是哪个院系的同学平均只添加了9.42种专业功能。
想到自己是大群体的一员(某学校学生)时,同学们为相机选择了更多的专业功能
那么,这些同学们对专业功能的偏好,是因为他们真的有专业的摄影技术,还是因为“迷之自信”呢?
研究者们对比后发现,两组同学的摄影知识小测试成绩并没有多大差异,分别为2.57分与2.29分(满分7分)。但是,觉得自己属于一个大群体的同学们,认为自己对摄影的了解程度为5.11分;而想到自己是“XX系的学生”时,他们的评分仅为4.24分。这也就是说,觉得自己是大群体中的一员,会让人们出现迷之自信,认为自己“懂摄影”,给自己设计的相机也有更多专业功能,但实际上他们可能对这些专业功能只是一知半解。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在心理学中,“觉得自己属于哪个群体”被称为一个人的“身份认同”。研究者们解释说,一个人的身份认同和他掌握的知识水平是牢牢相关的。一般来说,某个群体的规模越大,群体成员的相似性就越广泛,群体成员共同掌握的知识也就越多。
比如人们会觉得,“厨师”这个群体掌握了做各种菜的知识,而“川菜厨师”掌握的就只是做川菜的知识。如果一个人对“厨师”产生了身份认同,他就会想到,自己掌握的做川菜、鲁菜、粤菜……的知识都比一般人要多;而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是“川菜厨师”,他就只会想到,自己做川菜比较好吃。所以相对来说,前者会觉得自己掌握了更多知识,就会产生一种自己“学识渊博”的“错觉”。
所以,大家在做自我介绍的时候,一定不要很笼统的介绍说,自己是某学校的学生,或者某大公司的员工。不然你就有可能出现“谜之自信”,贻笑大方哦!
参考文献:
Ding, Y., Wan, E. W., & Xu, J. (2017). The impact of identity breadth on consumer preference for advanced products.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27(2), 231-244.
— End —
由周欣悦教授主编,国内11所高校的15名学者联合撰写的《消费者行为学》新鲜出炉,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延伸阅读
悦读新研究 | 六一八、双十一的折扣真的这么大吗?别再被商家骗了!
悦读新研究 | 音乐的魔力:听这种音乐可以让你的选择更健康!
编辑 | 李婉悦
不关注的话👇容易错过更多精彩
还可以点一个好看👇